常言道:父母是孩子的鏡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
由于共同的生活,特殊的感情,父母對子女的影響,教育作用,在嬰幼兒時期尤為明顯。如果父母對子女能師之以范,教育得法,就會產生積極的,效果。相反,如果父母自身道德品質敗壞或文化素養極差,又教子無方,就會產生消極的作用。應當承認,絕大多數父母是愿意盡其教育子女責任的,并希望自己的子女成為品質高尚,才華出眾的人。但是,有這種理想不一定就能教育好孩子;有熱情不等于會操作。因此,在一些場合中,出現了與愿望相悖的行為。如:帶孩子上公共汽車時,逃票,搶座;領孩子到市場上買東西,總小拿小摸或占小便宜等。有時甚至公開進行反面教育。例如,當孩子與小朋友相處時,吃了虧,家長令其去報復;孩子對人說謊騙人時,家長不但不責備,反而夸孩子頭腦靈活等等,這些日常生活瑣事,父母也許沒有多想,但確實讓孩子純潔的心靈在不知不覺中受到了玷污。久而久之,一些孩子也許自覺不自覺地會效仿父母的做法,出現了家庭教師的負效應。可見,家庭教育的重要一環就是父母要注重塑造自己的形象。
據了解,許多家庭經常出現這樣極不和諧的氣氛:被寄予厚望的孩子稚嫩的雙肩上擔負著上一代人沉重的“理想”,整日埋頭苦讀,而他們的父輩或在吞云吐霧中不知疲倦地“筑長城”,或在醉眼蒙朧中侃大山,或在電視機前昏昏欲睡,有的甚至還干一些見不得人的勾當。讓孩子們看到的是滿眼的平庸和鄙俗。曾在一次“好家長壞家長”的調查座談中,當場就有兩位學生對著眾人這樣議論自己的父母:“我爸是笨蛋,連拼音都不會!”、“我爸是個大懶蟲,回家就睡覺!”“我媽是個老落后,天天上班遲到!”這說明一些少兒對父母某方面的缺陷已產生反感。更為嚴重的是,有些父母的“負面言行”竟使其子女受到“感染”。一位老師講過這樣一件事:“我們班上有一女生,溫雅可愛,雖不十分聰明,但卻勤奮好學、興趣廣泛。可升入初二后,她突然產生厭學情緒,遲到,早退,曠課,整日萎靡不振。經過調查得知,根源在其母身上。盡管其母非常疼愛她,但她一直瞧不起母親。原因是母親雖然大學畢業,但作風平庸,語言粗魯、沒有事業心、沒有進取心。致使她覺得,既然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也如此平庸,又何必吃那份苦去考大學呢?”
許多家長可能沒有意識到,他們自己的生活態度和對孩子的要求產生矛盾時,致使孩子本來當做偶像崇拜的父母,威信驟降,由看不起到厭惡,甚至因此而墮落。這是一個何等可怕的輪回啊!
其實,被孩子欽佩的家長并不一定是成功或顯赫的,而是勇于搏擊,有強烈事業心、進取心并熱愛生活的家長。美國有位單身黑人母親,她有5個孩子,生活可謂極為艱難。她沒有高深的常識和高貴的地位,但有堅韌的毅力,有樂觀的人生態度和對知識的執著追求,這些都極大地影響,孩子們。她的孩子個個與她一樣堅強,有勇氣,勤奮克己。5個孩子先后都考上了哈佛大學。
父母的人生態度是一本最真實有力的教科書,靠他們的行為,舉止,言談,每天都在施教。這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教育。“有其父必有其子”講的正是這個道理。
請記住:育人先育己,方可為人師。要想塑造好子女,先得塑造好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