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在北京結束的第三屆中美精神病學術會議的一份資料顯示,自殺已成為我國青少年死亡的第一位原因。更令專家震驚的是,青少年自殺呈明顯的低齡化趨勢。
自殺,顧名思義是在絕望情緒下的一種自我毀滅行為。生命對于每一個人來說都僅有一次,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使正值人生花季的孩子失去了對生活的美好憧憬和企盼,進而失去了對生命的渴望與留戀?
自殺低齡化絕非危言聳聽
近些年,關于青少年自殺的個案報道很多,僅我手邊就找到數十例。讀著那些冰涼的文字,讓人不愿相信這些實例。
1995年9月。香港連續發生兩起“精英班”學生跳樓自殺案件。其中年僅10歲的健仔是從18樓跳下,當場死亡。
1996年6月,河北省雞澤縣一小學五年級男生因考試不及格被罰款服農藥自殺。
1998年3月,遼寧省鐵法市一高二女生,因學習成績下降跳樓自殺。
1998年6月,吉林省長春市一初三女生,因“老師把我同小流氓相提并論”臥軌自殺。
1999年6月,湖北省鄂州市一初二女生因外語成績不理想受到家長批評跳樓自殺。
1999年8月,吉林省一女生因家庭貧困產生自卑心理臥軌自殺。
2000年2月,云南昆明一初二男生因上學期成績末進入班級前三名服農藥自殺。
2000年3月,廣東省順德市杏壇鎮一初三男生因家長不讓玩游戲機上吊自殺。
2004年3月,上海市某初三男生因家長不給錢旅游而服藥自殺。
2004年11月,北京市某高二女生因戀愛家長不同意自殺。
以上個案中,自殺者年齡大的十六七歲,小的僅十歲。在讓人惋惜其小小年紀放棄生命的同時,不由得思考:孩子們為什么會自殺?我們的教育少了什么?如何預防自殺的低齡化傾向?
過高的期望可能成為無形殺手
要探討孩子自殺的原因,一位資深教師提出,首先要從成人身上找原因,而成人包括孩子的教師,家長,家長是最重要的原因。
在世紀交替的時刻,整個社會經濟、政治、文化以及人們的思想觀念、價值觀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在新與舊的交替撞擊中,由于社會競爭的日趨激烈,升學、就業等客觀壓力的存在,父母望子成龍的心態也發展到極點。每個孩子的父母早早為孩子勾畫出上重點,讀大學、出國留學的美好藍圖,無形中,學習成績的好壞似乎成了評價孩子的惟一標準。
在某區重點中學讀初二的劉萍是學校里頗有名氣的“小作家”。她在小學就獲得過全國小學生作文比賽三等獎,進了中學后,學習更是努力,是父母眼中的乖乖女。但劉萍在一篇作文中寫道:我覺得生命是一個怪圈,至少對我如此。我活著似乎就是為了考試,考試是為了升學,升學就意味著你擁有了參加新一輪考試的資格……
劉萍在采訪中告訴我們,她經常感到緊張,惶恐,害怕自己的成績降下來。這種情形從初中一年級就有。萬一考砸了,我該怎么辦?劉萍時常被這個問號逼得抑郁、惶惑。
學業負擔沉重、父母過高的期望不僅使孩子失去了求學的樂趣,還給孩子心理上增加了巨大的壓力。壓力過大會影響孩子心理的身心健康,這已經得到很多專家的證實。早在1993年,美國耶魯大學心理學家布魯斯·麥艾溫就專門研究過壓力與疾病的關系,并指出:過重的心理壓力會導致腸胃不適,可能傷害到大腦甚至損及記憶。更為嚴雨的是會使人心理崩潰,采取自殺等極端手段尋求解脫。
當孩子為父母的高期望備感壓力時,很少有家長能從孩子的心理上給以關注。一位初中生的母親本身是搞教育的,但是她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有時她剛剛勸導學生的家長不要逼孩子太甚,回到家里卻要告誡自己的兒子:惟有努力學習,否則別無出路。
試想,當家長無時無刻不嘮叨著學習不好沒有出路時,潛移默化中孩子便形成“學習不好沒活路”的想法。一旦發生變故,后果不堪設想。前面提到的自殺者中,絕大部分孩子都是因學業的不理想才付出生命的代價。
為什么不能讓孩子以成為一個普通勞動者作為人生的理想呢?很多家長表示:這都是為讓孩子有出息、比父母生活得好。確實,在這個社會轉軌的特定時期,人們大都有一種浮躁情緒。似乎只有做大款、當老板才是人生的成功,而像張秉貴、石傳祥這樣的行業狀元早已不再是人生追求的典范。也正因此,家長才會在愛的旗幟下,對孩子施以重壓。
雨果說過:苛求等同于毀滅。在教育子女方面,做家長的切忌一味高標準、嚴要求,而應從自己做起,多一點平常心,進而使孩子能正確面對學習上的挫折與失敗。
自我為中心——脆弱的心靈不堪一擊
2000年3月3日,廣東省順德一初三男生因游戲機被父親藏起來,便抑郁寡歡,雖經母親勸解,卻仍在當晚上吊自殺。他在遺書中寫道:“我在這個世界上有許多留戀,但你們把我逼上絕路。”
一個風華正茂的少年,僅因家長不讓玩游戲機這點瑣事,便認定“你們把我逼上了絕路”,究其根源,應該說是孩子太以自我為中心。
著名德育教育專家劉樹謙指出:當代青少年普遍存在一個突出問題——凡事以我為價值取向,從而忽視甚至無視他人的利益和感受。
在獨生子女日漸增多的今天,家長們盡其所能地給孩子提供了優越的生活條件,卻忽視了正常的德育教育和心理素質培養。由于“四二一”家庭結構的增多,孩子得到的是來自兩代人的幾近完美的照顧。由于從小在家庭中以孩子為中心,使孩子漸漸形成了自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一事當前,“我只要高興就好”。于是養成了說一不二、我行我素,習慣于旁人眾星捧月的習慣。生活中稍遇挫折(比如受到師長的批評、某個要求未被滿足、某件事情未能達到理想目標),便會產生失意、孤寂、煩躁、抑郁等情緒,進而造成行為上的失控。心理學家早就指出,有自殺傾向的孩子往往是內向、抑郁的孩子。對此,我們的家長應引起足夠的重視。
培養健康心理預防悲劇的發生
由于青少年自殺現象的增多,精神衛生專家、社會學家、教育學家聯合發出呼吁:全社會共同努力,積極參與預防尤其是青少年自殺。
如何才能阻止青少年自殺呢?一位心理學專家說:消極情感產生于消極行為之前,與其忙碌不停地處理消極行為,不如重視引起消極行為的情感原因,防患于未然。從這個意義上說,家長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在重視孩子的品德、性格和心理素質的培養上,負有重要的責任。
具體說來,家長應在家庭教育中重視弦子健康心理的培養,著意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使孩子認識到:第一只有一個,人生難免失意。人生的意義在于追求奮斗的過程,而不僅僅是奮斗的結果。一位就讀于清華大學的學生告訴我,幾年前,他中考失利,進了一所普通高中。那時一貫是學習尖子的他“死的心都有了”,他的父母沒有責備他,父親說“只問耕耘不問收獲,努力了就好”;母親勸他“人生不全是如意。哪兒跌倒就從哪兒爬起來”。結果他很快穩定了情緒,加倍努力地學習。最終考上了理想的大學。他說,父母當年的告誡,不僅使他當年順利走出了低谷,而且足可讓他受益一生。
關注孩子人格發展,培養孩子健康的心理,需要為人父母者較高的綜合素質和現代的教育理念。只有這樣。家長才會及時發現弦子成長過程中的心理疾病,如偏執人格、孤獨癥、抑郁癥等,并針對孩子的情況給以積極的健康引導,從而避免孩子出現心理偏差。
不久前,北京的中小學校園里一度流行一本《死亡日記》。這是一位小學生自殺前留給世界的最后痕跡。為什么要看這種讀物?學生的說法各不相同:有說圖新鮮獵奇的;有說趕時髦。大家都看我也看的;還有說從中尋找一種同病相憐的感覺的——因為小作者在日記中寫到的,可能是我們正切身感受的。孩子開始關注生與死的問題,這是一個頗值得家長重視的現象。然而筆者調查發現,絕大多數家長以生硬的做法對待孩子處于萌芽狀態的人生疑惑。
當筆者提出家長是否同意看這本書時,幾乎所有被問到的孩子都以搖頭作答。看都不允許,討論就更不可能了。孩子的說法是,大人要聽說你看這種書,誰說你“不學好”。然而中國健康教育研究所心理健康咨詢中心一位熱線咨詢員指出:如果發現孩子在關注死亡的話題,家長最應該做的是,和孩子一起正視死亡問題,并進一步引導孩子認識死亡的真面目。家長可以通過聊天、討論等方式讓孩了認識到生命是無價的,自殺是一種可悲、可嘆的愚蠢行為,它不僅于事無補,而且帶來無窮的后患。并且要針對孩子學業上的挫折等讓孩子認識到,人生的挫折都是暫時的,都是可以解決的,任何情況下都不應以生命做代價。這位咨詢員強調,青少年自殺大都屬沖動行為。如果家長能抓住孩子的心理。進行適時的開導,相信很多悲劇可以避免。
教育是全社會關注的話題,家庭教育更是其中極為重要的一環。北京師范大學鄭日昌教授指出:培養孩子良好的個性品質離不開家庭教育。家長應該認識到,培養孩子具有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個性遠比單純的智力教育要重要得多,也復雜得多。從這個意義上說,任何一位家長都不應再滿足于對孩子“保姆式”的照顧,而應該從現在做起,從思想、心理、性格、品質上引導孩子,做孩子人生的引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