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樹少,城市綠化不及多雨的南方,尤其珍稀樹種,更是鳳毛麟角。
早些年,遼寧的一座城市進行道路改造,擴建后的一條繁華大街,一直保留著一棵古老的銀杏樹,大銀杏周圍還砌了一道矮墻,形成了馬路上的一座“孤島”。過往車輛的司機們,都心懷敬畏,小心翼翼地繞樹行走,并對城建工人的愛心深表敬意。保護古樹,也反映出這個市領導干部的環保意識。若干年后,這棵銀杏被移栽到一個公園里,標志牌上還特別記載了它這段不尋常的經歷。游人看了這株古老的銀杏,無不受到一次環保意識教育。
2003年,正在拓寬的沈陽市南京街,鍬鏟和機械聲驚擾了兩排年輪已過十載的大樹,這個讓人賞心悅目的街景,眼看著成了城市改造的犧牲品。過路的市民不由得發出一聲聲無可奈何的嘆息。有一位“見義勇為”的市民,連夜給陳政高市長寫了一封信,請求市長關心這些大樹的命運。陳市長讀了來信很動情,當即決定在南京街開一個現場會,主題就是:看樹。
現場會那天,陳市長一走下車就直奔大樹,撫摸著一棵棵粗壯的樹干,望著樹冠如蓋的枝葉,深情地對在場的人說:“沈陽能有樹蔭如蓋的街路,不容易呀!請大家在拓寬道路的時候,手下留樹。”市長親自出馬,為大樹請命,給干部和市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人們說:沈陽的綠化,有希望。
為大樹“請命”,古已有之。
南宋時,有位新調任的杭州太守,剛到職就要擴建太守衙門,并四處物色合適的木材。
凈慈寺是當時杭州香火最旺的寺院,寺觀壯麗,殿宇輝煌,庭院及周邊古樹參天,整個寺院掩映于綠蔭之中。不幸這些百年古松被太守看中,并下令3天內放倒所有大樹,用以修建知府衙門。
凈慈寺上上下下焦慮不安。托人說情、上門送禮,能想出的辦法都試過了,結果無一奏效。就在人們一籌莫展之際,有個平時不被人注意的小和尚,向方丈進言:“道濟師父有一肚子學問,何不向他討個主意。”據說這位道濟師父,就是傳說中的濟公活佛。
道濟師父整天在寺里盡干些燒火、擔水的粗活,方丈很看不上他。為了保住百年古松,病急亂投醫,他只好硬著頭皮向道濟求計。道濟好像早已知曉了此事,不待方丈說完,便胸有成竹地說:“這有何難,待我賦詩一首,送給太守一閱,便了。”說罷他揮毫作起詩來:
庭松百尺接天高,
久與山僧作故交。
本謂柯枝千載茂,
未料刀斧共攔腰。
窗前不見龍蛇影,
宅畔無聞風雨號。
最苦早間飛去鶴,
晚歸不見舊時巢。
方丈恭恭敬敬將詩送進太守府。杭州太守讀罷這首詩,反復吟誦“最苦早間飛去鶴,晚歸不見舊時巢”。他讀出了其中的勸喻,思量良久,隨即下令:“不許砍伐凈慈寺的古松!”由此,百年古松,免遭一劫。
每每聽到這類故事,總是深受感動。這些愛樹的人,并不是愛人之心淡漠,實在是愛自然之心太深。他們懂得,人類的文明,就是在與自然力量保持和諧的過程中,利用自然力量,決不是針鋒相對地抗拒它,甚至毀滅它。如今頻頻發生的旱澇災害也罷,沙塵暴也罷,追究到根兒上,無不與亂砍濫伐,人為地破壞了生態平衡有關。
班固在《漢書·貢禹傳》中說:“斬伐林木,亡有時禁,水旱之災,未必不由此也。”大自然也是通人性的,誰抗拒它,誰就注定要遭受它的報復,誰順應它,誰就能享受到它的恩典。
“自然規律就是人類的法則。”我們不僅要懂得欣賞自然,利用自然,尤其要學會與自然和諧相處,互利共存。“雙贏”是當今人類最常用的一個詞語,它不僅適用于人群與人群之間,也理應適用于人與自然之間。古羅馬詩人柯魯狄亞奴斯說:“善用自然,必能為眾生帶來莫大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