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自誕生以來,如實再現著人類生存活動與文明進程,是人類通過影像方式確認自己、發現自己的獨特方式。她折射或反映著一定的時代背景下,特定國家、民族、階層的某種主觀的意識形態;一部電影史,同時也是一個民族的文化發展史和心靈成長史。可以這樣說,優秀的德國電影,其精神實質,都帶著對歷史和戰爭的審視。那一段過往晦暗的時光,被一代又一代的電影人,按照自我的視角和理解,進行一次又一次的詮釋。

我在尋找自己祖國歷史中的位置,我為什么是個德國人?
——法斯賓德
電影自誕生以來,如實再現著人類生存活動與文明進程,是人類通過影像方式確認自己、發現自己的獨特方式。她折射或反映著一定的時代背景下,特定國家、民族、階層的某種主觀的意識形態;一部電影史,同時也是一個民族的文化發展史和心靈成長史。可以這樣說,優秀的德國電影,其精神實質,都帶著對歷史和戰爭的審視。那一段過往晦暗的時光,被一代又一代的電影人,按照自我的視角和理解,進行一次又一次的詮釋。隨著德國社會對歷史認識的深化,德國藝術家們,以一種誠摯的態度和社會責任感,通過電影對戰爭和歷史進行誠懇的反思。難能可貴的是,他們在直面現實的批判和否定之余,更多了對人性的關注與思考。 預示了新德國電影的覺醒的施隆多夫,是一個在當時所有導演中最具現代電影語言表現手段的人,拍攝了大量對德國社會現狀進行精辟分析的系列影片。其著名作品《鐵皮鼓》,通過講述一個不愿長大的孩子的故事,構建了社會重壓下的個人反抗史,對人物變態扭曲的心理有著形象地刻畫和描寫,對德國不堪回首的過往及冷酷丑惡的現實進行了尖銳的揭露與批判。被譽為“德國新電影狂人”和“多產的天才多面手”的法斯賓德,則真誠地把德意志沉重的罪惡感和民眾痛苦的不幸搬上銀幕,撕去一切虛偽粉飾的外衣,直言批判德國社會非常態的丑陋與陰暗。他在1978年完成了反法西斯題材的《瑪麗亞·布朗恩的婚姻》,1980年創作了另一部以第三帝國為主題的影片《莉莉·馬蓮》。他曾經說過,如果生命允許,我希望拍攝12部反映德國各個不同時期的影片;我在尋找自己祖國歷史中的位置,我為什么是個德國人?法斯賓德用自己的思考和才華,完成了德國電影史上最宏大完整、敘事層面最富于變化的影像工程,贏得了自己在世界電影史上無與倫比的地位。
到了近期的德國電影,更加顯著的將對戰爭的反思,上升到了關注人性,著重情感的人文高度。以更加客觀深入的筆觸,表現出德國在對待歷史心態上的日趨成熟,在對那段歷史的藝術表現方面有了更多的自信和把握。德國電影人能夠透過藝術形式來檢討自己的過去,拍出德國人痛苦的自省;用生動感人的鏡頭,著力表現德國人眼中的戰爭,普通人的正義和勇氣,以及對黑暗進行的反擊。例如這一部在2006年度震撼登場,感動了世界的德國電影——《竊聽風暴》。
兩德統一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直到幾年前才出現《再見,列寧》這樣涉及前東德政治的作品,而且是屬于懷舊色彩較為濃重的喜劇影片。《竊聽風暴》披露了東德末期的社會實態及諸多現實問題,讓德國人第一次集體面對柏林墻被推翻,兩德統一前的歷史。本片杰出的青年導演多納馬克,體現了新德國電影藝術家強烈的自省意識以及責任感,繼承了德國戲劇結構嚴謹、節奏從容的傳統風格;其影像敘述有著明顯穩定的美學派別,較為鮮明的個性化特征和強烈的主題意識,將人物、情節和主題有條不紊地推進展開。他的作品有著高度的風格化,主體表現嚴肅而莊重,鏡頭語言簡潔而細膩,以復雜的角色,引領觀眾深入到復雜的命題中;以人文主義的表現手法,在冷峻的鏡語體系中,更多地關注了人性與感情,對人類的情感和生存狀態,充滿了理性的感懷。在感動觀眾的同時引發觀眾思考,在那一瞬的情感碰撞里,營造出了由觀眾主觀情感創造的心理氛圍,帶著讓人思索的自我救贖。在德國,《竊聽風暴》帶來的影響遠遠超越了電影的范疇,歷史學家和政治學者也給予了極高的關注和評價。該片橫掃當年的德國電影獎七項大獎,并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我想去贊美那些,活在污穢的地獄里,仍舊能創造美的人,我想去親撫他們的頭。
——列寧
這是一部令人莫名壓抑的作品。上世紀80年代的東德,一個人人自危的年代,國家安全局的監聽特工幾乎無孔不入,本片的監聽特工便是這其中的一員。他極其冷靜和專業,工作起來嚴謹冷酷,個人生活幾乎空白,冷峻嚴肅的一張臉孔,仿佛永遠是面無表情。這樣一個封閉內心的人,每天生活在寂寞和別人的生活之中,從來沒有自我,也沒有什么需要他動用感情。但他在竊聽作家夫婦的過程里,漸漸地起了變化。當聞訊被壓制的老師含恨自殺,作家難抑悲痛,又必須拼命掩飾,只能將痛苦和悲傷傾注于彈奏鋼琴奏鳴曲;特工戴著竊聽耳機,在一大堆冷冰冰的監聽機器面前,熱淚盈眶。
特工和作家,這一對竊聽者和被竊聽者,他們都不是天生打算成為英雄的人,僅僅想不受干擾地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對于作家來說,他只想過一種安靜的寫作生活。他認為“人是聽從于自己的良心的”,可是“本來是不能接受的事情,如今卻變成司空見慣的”。而特工,對自身的思索和自我的疑慮與日俱增。他意識到了這個時代的荒謬和缺失,在最困難疑惑的時候他會常常反問這樣做到底有什么意義。他和他同樣發現,在那樣一個時代和社會,一切積極的光明的,都已經成為不可能。
再也不能這樣繼續下去了。
于是作家更加勇敢堅定地進行自己的事業,特工則藏起了原本要上交的報告,并竭力為作家暗中掩護,甚至轉移證據。
在內心最深處,特工開始為自己打開一個人性的釋放空間,一種他不曾有過的情感出現了。他愛慕同情作家的妻子。他許久許久地在遠處注視著她,他不顧危險地鼓勵她指引她,當她生命危在旦夕的時候他急切地說,你不要死,打字機我已經藏起來了。——這是他唯一一次將感情完全不加克制和掩飾的流露。這一抹感情色彩使得全片更加動人,使特工的心靈軌跡更加清晰可信,他的所作所為更加有理可循,整個人物更加真實立體,有了強大的說服力。
特工成功地保護了作家,自己卻被降職,永無出頭之日。他的眼神和表情自始至終變化甚少,用細微之處精準地表現出內心的洶涌波濤。柏林墻的倒下,更是徹底否定了特工之前的大半生,否定了曾經的信仰、榮譽、歲月……而他,只是怔怔地離開冰冷的座位,平靜地,走出去。
如此平靜。雖然悲傷,雖然哀慟,卻從容。當整個國家已經改觀之時,作家依然是那個崇尚自由的上流人士,特工卻成為一個落魄的、一無所有的老人,默默地拖著小車送信,一天一天,直至死去。我想很多人都跟我一樣,望著影片結尾特工那個孤獨蒼老的身影潸然淚下。他為了幫助與他毫不相干的陌生人,就這樣毀了自己的一生,而且沒有回報。這是沉默的良知,忠其一生;這是人性中璀璨的光華,在這耀眼的光華下,余下的一切黑暗,一如灰燼。特工顫抖的手握著作家寫給自己的那本書,說,這書送給我自己。這本書,猶如寒夜里的火燭,歷經了無盡的蹉跎,依然閃爍,溫暖卻心酸。
終于,不再孤獨。
更喜歡本片的另一個譯名——《他人的生活》。
他人的生活,卻看到我流淚的雙眼。
法斯賓德說,苦難也可以是美麗的。也只有這樣的美麗需要深刻才能理解。這美麗猶如布萊希特詩集中的那一首——
初秋九月的每一天都是藍色的
年輕、挺拔的樹向上伸展著
就像愛情一樣茂盛生長
我們頭頂著美麗干凈的天空
一朵云慢慢移動著
它是那樣潔白無瑕
而只要你從心底里相信
它就會一直在你身邊
正如本片的靈魂,有著苦難、深刻,與美麗。并且,他們把美麗留到了最后。
來自于苦難的美麗,靈魂的救贖——那一朵潔白無瑕的浮云,那一道心靈永恒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