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真正了解,印象最深的要屬前一段時間,韓國人申請“端午節”開始的。近來又聽說要申請韓醫,誰不知道那就是中醫,然而,別人拿去修改一下就成為了自己的東西。每當國人聽到這些后,都是一副憤憤然的樣子,但是,憤憤然之后,大眾反映的聲音卻有點微弱又無奈。我們應該持什么樣的態度去對待這些問題呢?用什么樣的心態去對待非物質文化遺產呢?非物質文化是中國歷史的見證和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識,體現著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和創造力。保護和利用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繼承和發揚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增進民族團結和維護國家統一、增強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都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目前,各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如火如荼,成為了又一“熱”源。我們在正確認識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熱的同時,也應該對這一現象進行更加深入的思考。
隨著工業化、城市化、全球化進程加快,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正受到現代化進程的強烈沖擊,其生存和發展面臨著嚴峻考驗。許多文化遺產瀕臨消亡,大量珍貴實物和資料遭到毀棄或者流失境外,濫用和過度開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象時有發生。更為嚴重的是,我們許多地方在大搞經濟建設的同時,忽視了我國民間這種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發掘,致使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冷落,甚至滅失,造成了難以挽回的影響,產生了難以彌補的損失。
“申遺”工作是保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項重要工作,但是,就目前情況來看,如何保護好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精品,不僅僅是“申遺”這樣一項簡單的工作所能夠涵蓋得了的。申遺只能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一個環節,一個組成部分,更為重要的還在于我們如何對我國浩如煙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切實的保護、挽救和發掘。我們應該把更多的精力、更多的財力用到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挖掘上面,使之得以發揚光大,造福百姓,豐富人們的文化生活。那種為了“申遺”而“申遺”,為了出政績而申遺的做法是要不得的,應該得到徹底的摒棄。
保護我國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必要制定相應的法規,為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我國自2005年由文化部牽頭召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立法工作聯席會議,以及國務院辦公廳下發的《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都在一定程度上確保了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有效保護,但是,立法工作還需進一步加快,需要盡快出臺一部可操作性強的法規。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同于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物質文化遺產往往有博物館等相對比較固定的場所予以保存。比如,我們的兵馬俑等,只要有一定的科技手段是能保存的。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無形性使它很難獨立存在,其依附性也就促使它的存活是流動不居的。這就必然給我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帶來了極大的難度。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最好的辦法就是保護它的原有的生態環境,把它存放在民間,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存在與之相適應的文化生態環境間“活”起來,活態的“存活”最可能成功,也是最生動的。當然,我們要保護的是那些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優秀的部分,精華的部分,絕不是任何東西都要去保護,都要讓其存活下去的。對于一些已經不符合社會發展的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比如以前的婦女裹腳、黃色的段子等,就需要去偽存真,去粗存精,將我們的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下來,傳承下去。
非物質文化遺產既是歷史發展的見證,又是珍貴的、具有重要價值的文化資源。保護和利用好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對弘揚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實現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實現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意義。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不僅是國家和民族發展的需要,也是國際社會文明對話和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需要我們科學而慎重地對待,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發掘工作創造適宜的環境,打下堅實的基礎,做一些實實在在的工作,而決不能搞一些嘩眾取寵的面子工程、政績工程,貽害子孫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