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商是明代中葉至清代道光年間中國最具實力和影響力的商幫,曾創造了稱雄華夏商界300年之久的輝煌,與著名的晉商交相輝映。“富室之稱雄者,江南則推新安(徽州),江北則推山右(山西)。”
無徽不成商
徽人經商,源遠流長,早在東晉就有新安商人活動的記載,其后代有所發展。歷史上所說的徽商,是指明清時代徽州府籍的商幫集團。形成于明成化、弘治年間,明嘉靖以后至清乾隆、嘉慶時期,徽商達到極盛,活躍于大江南北、黃河兩岸,以至日本暹羅、東南亞各國和葡萄牙等地其商業資本之巨、從賈人數之眾活動區域之廣、經營行業之多
經營能力之強,都是其他商幫所無法匹敵的。
“無徽不成商”。徽商憑借其超凡的能力在中國商史上寫下了燦爛的一筆。徽商經營范圍很廣,“其貨無所不居”,其中以鹽、典、茶、木為最著。在這四大行業中,從事鹽業的經營資本最厚,獲利也最多,所以徽商之富莫過于鹽商。明代萬歷年間,有人估計揚州的鹽商資本約為三千萬兩。清代有人估計為七八千萬兩,這與乾隆的國庫存銀大致相等。他們財力之豐,就連乾隆皇帝也曾因之發出“富哉商乎,朕不及也”的感嘆。
賈而好儒賈儒結合
徽州是南宋大儒朱熹的故里,素稱“東南鄒魯”,有其他地方不可比的儒學傳統。徽人廣建書院,崇儒重道,形成了“儒風獨茂”的地方風情。在這種文化氛圍中,徽商或“先賈后儒”,或“先儒后賈”,或亦賈亦儒,在賈與儒之間“迭相為用”,因此以儒道經商就成為徽商精神的精髓。他們的顯著的特點是“賈而好儒”,“賈儒結合”。他們的經營理念是“財自道生,利緣義缺”,逐漸形成了“誠”、“信”、“義”、“仁”的商業道德。
和其他商幫比較,徽商的官商、儒商特色非常突出。做“紅頂商人”、“儒商”,追求社會地位,是徽商的一大特點。追逐財富只是徽商的手段,求功名做官才是歸宿。明清時期,徽州的教育程度居全國之首。徽州人的文化優勢成了一條隱形的紐帶,將官和商聯系到了一起,使徽商進入到“以商重文,以文入仕,以仕保商”的運行軌道。遍布各地的徽商會館是見證徽商施展外交手段的重要場所,明清徽商鼎盛時期,徽商會館遍布全國,北京的徽商會館,素有“京城第一會館”的美稱。
新徽商崛起
歷史上,徽商曾造就了以紅頂商人胡雪巖、江春等為代表的稱雄海內的儒商,然而清末社會動蕩、朝廷政策變更、資本主義興起,徽商們由于未能及時實施經營轉型,沒有搭乘中國近代資本主義發展的航船,無可挽回地從巔峰摔到谷底,從清道光、咸豐時期至清末民初,徽商漸趨衰落。
今天,正在崛起的“新徽商”漸漸吸引了人們的視線。徽商二字指代的人群已經從古徽州商人,演變成“在安徽的商人和在外地的安徽商人”。他們的聲音正在這個時代里不斷強大,他們秉承了先人的思想和靈氣,不斷從徽商文化中汲取力量及發展的源泉,并將其發揚光大,用自己的筆法書寫著新的精彩。
他們是:巨人投資的史玉柱、奇瑞汽車的尹同耀、江淮汽車的左延安、榮事達的仇旭東、馬鋼集團的顧建國、海螺集團的郭文叁、新長江投資的魏超,南翔集團的余漸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