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讀《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諸葛亮沒能實現匡復漢室的理想,而且蜀國還成為三國中最先覆亡的一個。諸葛亮之敗,拋開當時的政治、經濟和軍事等方面的因素,他本人培養人才不力也是讓蜀國亡國的一個重要原因。
諸葛亮身居丞相高位,很多事情都是親力親為,沒有放手著力為蜀漢政權造就和培養后續人才,以致造成后來“蜀中無大將”的局面。他最后選定姜維做接班人,也主要還是讓姜維做事,對姜維如何定戰略、如何處理內政,尤其是處理與成都朝廷集團的關系等方面缺乏悉心培養指導。諸葛亮在很多事務上事必躬親,以致后來積勞成疾,過早離開了人世,最后也耽誤了蜀國的大業。
本刊編輯由諸葛亮想到現代企業的用人制度。最近幾年,中國企業的接班人計劃開始浮出水面。自1999年以來,中國的一些企業經歷了一種前所未有的考驗,企業高層的大規模頻繁變動,讓人始料未及。聯想、長虹、海爾、華為等知名企業也在這段時期也將或正在進行著權力更替。如今,中國的一些大企業面臨換帥、企業的高層又在不停變動,“企業接班人”又成為熱門話題之一,引起了社會和更多企業的重視。“企業接班人”計劃的提出,除了其第一代掌門人年齡偏大等一些原因外,更深層的原因是中國企業的生存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比如全球經濟結構的調整,中國加入WTO的影響和企業要走向國際化等一些因素。
第一代企業領導人實現了企業的穩定發展,但企業如何走得更高?如何走向國際化?這些都成為企業以后開始為企業的未來考慮了。雖然接班人計劃主要針對企業的關鍵崗位,但我們指的更多還是企業領導人的交接所要面對的問題,現任企業領導人班。企業領導人的更換是每一個企業最艱難、也是最關鍵的一個“坎”。能否選出合適的接班人傳好“接力棒”,對企業的安危至關重要,接班人選擇的成功也決定了企業以后的發展。聯想集團的柳傳志先生曾經這樣說過:“企業的生存問題基本解決了,該到企業發展的時候了,這時我就開始注意培養接班人問題。”所以他培養楊元慶、郭為,讓他們參與決策、參與管理。并放手給他們以機會和舞臺,讓他們在工作中鍛煉成長。
曾有專家用5句話來形容目前國內企業接班人存在的危機:一是“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企業家接班人意識缺乏危機;二是“蜀中無大將,矮子頭上選將軍”——接班人素質危機;三是“合久必分”——家族企業接班人分歧導致分裂;四是“山雨忽來,群龍無首”——高管人才突然缺位導致的危機;五是“退而不休,垂簾聽政”——企業接班人的環境危機。
中國的企業接班人計劃,也是最近幾年才被提出,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厲以寧曾表示:企業領導人只有提前制定接班人計劃,敢于及早放手,盡快培養下一代或者可以信賴的其他接班人,讓他們從基層一步步鍛煉成才,方能未雨綢繆,保持企業持續發展。
一些管理學者建議,現任CEO或家族企業所有者最起碼要在他們準備退下前4年就應該著手有步驟地實施接班計劃。我們所熟知的通用電器的前CEO雷吉·瓊斯花了3年時間觀察,最后才從3個候選人中挑中了杰克·韋爾奇,又用2年時間創造條件“定向培養”。雖然韋爾奇本人2001年才退休,但斟酌挑選下一個CEO的工作也足足用了7年的時間。在中國,聯想的接班人計劃進行得比較早,也是現在中國名企中顯露出接班人模式的一個企業,柳傳志自己都說:“目前看來,聯想的接班人問題還是解決得比較好的,先有楊元慶、郭為,后有朱立南、陳國棟、趙令歡,他們的背后又有一批能人。”
中國有句俗話:“富不過三代。”這話不無道理。麥肯錫研究顯示:只有5%的家族企業在三代以后還能夠繼續為股東創造價值。這個數字用在其他的企業情況也差不多,這就讓企業接班人計劃顯得更加迫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