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宣懷謝世,不足百年。史家回憶,1917年移柩時,隊伍途經上海的大馬路(南京路)、廣西路、四馬路(福州路),直到外灘的金利源碼頭(十六鋪碼頭),一路人頭攢動,電車公司甚至不得不停駛了相關路段的車輛。亦儒亦商,盛宣懷的禮遇在去世后彰顯……
盛宣懷究竟何許人也?或許有人還比較陌生,若說他是徹底擊敗胡雪巖的人,是上海交通大學、天津大學以及張裕葡萄酒公司的創辦者,你也許會更熟悉一些。
更令人樂道的是,這位引領并促進了中國資本主義工商業發展的中國第一位大學校長還是位三次落榜的秀才。
三落名地失意科舉
盛宣懷,字杏蓀,別號愚齋,江蘇武進人,1844年出生。祖父盛隆,舉人出身,當過浙江海寧州知州;父親盛康,進士出身,當過布政使等多種官職,曾輯有《皇朝經世文續編》。盛家雖是封建官僚家族,但因祖、父兩人都比較注重社會實際問題的研究,所以使盛宣懷于科舉與實踐中,更注意社會實際問題,經常參與設義莊、增祭田、建義學、修宗譜等具體事務的規劃。
1860年,清朝大將和春的江南大營被太平天國起義軍擊潰,盛宣懷的家鄉一片混亂,他隨祖父母避居蘇北鹽城。當時他的父親正赴湖北接任糧道職,于是17歲的盛宣懷由南通乘海船至寧波,后經浙江、安徽、江西到達湖北,歷時達半年之久,之后盛宣懷在湖北一住達6年之久。這段時間,正是盛宣懷增長見識的年華,加之他天資聰慧,很早就表現出自己的才華。父親任糧道不久,便改任武昌鹽法道。一上任碰上了淮北同四川在湖北互爭鹽地引發的事情,盛宣懷遂私下草擬了“川淮并行之議”。父親見其言之有理,便“采其說以上,卒如所議行”,成功地調解了矛盾。初露少年才華,父親心中竊喜,遂勉其子致力于“有用之學”。
成長于這樣一種環境的盛宣懷,雖然處事聰明,但是八股文章了了,應試能力平平,所以他在1866年考中秀才后,又于1867年、1873年、1876年三次鄉試,均名落孫山,于是盛宣懷“絕意科舉”。從此便把發展的希望注于經世學,對天下之事,均“事事研求,益以耳濡目染,遂慨然以匡時濟世自期”。
紅頂商人得意官場
1870年,盛宣懷踏入了李鴻章的幕府,開始了他不平凡的生涯。1870年春,李鴻章以湖廣總督受命督師入陜,“防剿”回民起義。追隨李鴻章在江蘇無錫等地操辦團練對抗太平軍的楊宗濂,見李鴻章求才心切,遂將盛宣懷推薦給他,并隨讓其入幕,任行營文案兼充營務處會辦。由于盛宣懷的父親與李鴻章是“雅故”,關系深厚,加之盛宣懷天生一副聰明相,因此頗受李鴻章賞識,很快獲其信任。李鴻章對手下人辦事要求嚴格。盛宣懷明白這一點,于是事事勤快,處處盡力,在跟隨李鴻章鎮壓少數民族起義期間,在晉、陜的山川之地,不顧“盛夏炎暑,日馳騁數十里”,草擬文稿,“萬言立就”。他的吃苦耐勞、干練不怠的作風,同官皆“斂手推服”。李鴻章對這位世侄更是刮目相看。
受垂青的盛宣懷在亦官亦商的道路上,特別是洋務事業中如魚得水,其匡時濟世的抱負也得以施展。盛宣懷辦洋務30余年,電報、輪船、礦利、銀行皆歸掌握,攬東南利權、奔走效用者遍天下,資產過千萬,真可謂長袖善舞。
他除控制全國電報以外,又獨攬輪船、銀行、郵政、鐵路、煤礦、紡織諸多大權,被譽為“一只手撈十六顆夜明珠”。在當時的中國,要創辦新型商業十分不易。辦洋務在許多人眼里不啻是險灘行舟,能樂此不疲且“一只手撈十六顆夜明珠”,正是盛宣懷的過人之處。
對于官商關系,盛宣懷主張“集商本以商辦”,“官任保護”,從而達到“官商一體”。他亦官亦商,官亦為商,在洋務活動中取得了別人難以企及的成就,他自己也從一名普通的洋務官吏轉變為一個擁有巨額資本的早期資本家。
在辦實業上,盛宣懷“非急起圖不可”:于辦廠,工夫層累曲折,如盲覓針,茫無頭緒,及至事已入手,欲罷不能,惟有躬冒奇險,精思銳進,艱危困苦,絕不瞻顧,才能期于必成。
這就是盛宣懷的辦廠心跡,而其“躬冒奇險,精思銳進,艱危困苦,絕為瞻顧,期于必成”,正是其除了一般商人的睿智之外所特有的。而這些正是他游刃有余于中商外商、中央地方的利器,卒以此成其大業。
在當時,清政府當權者也都給予了盛宣懷很高的評價。李鴻章自不必說,屢屢向朝廷推薦:盛宣懷必能干濟時艱,為國大用;洋務派的首領人物張之洞也稱贊盛宣懷是通曉“官法”、“商業”和“洋務”的能人;甚至連慈禧太后也曾說過:今日看來,盛宣懷是不可少之人。所以,在仕途之上,盛宣懷也很順利,曾先后任天津海關道、大常寺少卿、會辦商務大臣、郵傳部尚書等職。盛宣懷的經世之才也得到孫中山的賞識,在成立中華民國之后,身為臨時大總統的孫中山通過其代表招募盛宣懷,并表態“外間輿論過激,可代為解釋”,然而盛宣懷卻認為孫中山在興辦實業方面“有理想而無經驗,不足與謀也”。
興辦洋學留名史冊
高等學府,古已有之,但把高等學府稱為“大學”,在我國則是清朝末年之事。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被譽為“東方康乃爾”的天津北洋大學堂(現天津大學的前身)創立,這就是我國第一所新式大學。在當時,其頭等學堂的畢業生可免試進入美國哈佛、耶魯等著名大學。有意思的是,出任該學堂的首任督辦,也就是我國的第一位大學校長,竟是素有中國“商父”美譽的盛宣懷。
要說盛宣懷與中國現代教育有著不解之緣,其創辦北洋大學堂僅僅是一個開始。究其熱心教育的原因,恐怕與他自身的經歷有著非常重要的關系。一方面他是傳統科舉制度的受害者,另一方面,與“西學”相似的經世之學使他終生受益,特別是通過從事洋務事業,他深知“西學”的重要,卻又深感自身知識的不足,在具備一定經濟基礎之后,捐資建學便是順理成章的事了。所以說,盛宣懷堪稱我國捐資創辦大學的始創者,而且在他的整個辦學理念中,莫不閃現著“經世致用”的光輝,他為北洋大學堂定下的校訓就是“實事求是”,這個治學理念延續至今,始終未改。
甲午戰爭后,盛宣懷更是堅定了自己的信念,他認為國家欲圖自強,籌設學堂、培育人才是關鍵。他在給朝廷的奏折中說:“自強首在儲才,儲才必先興學”、“西國人材之盛皆出于學堂”。在他的倡議下,1895年10月2日,光緒帝御筆欽準設立北洋大學堂,這一天也成為中國第一所大學建校紀念日。
北洋大學堂創建后,盛宣懷秉承“事事研求”的人生宗旨,不斷豐富和完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辦學方針,形成了“西學體用”的思想理念。首先,他采用專家辦學模式,奏明皇帝“須遴選深通西學體用之員總理”,聘請美國教育家丁家立具體掌管設在天津的大學堂,并聘請了一批外籍教員。其次,針對當時清王朝在處理內政外交上急需熟悉法律的人才,以及急需開發礦業資源、發展機械加工工業的實際,開設了法律、土木工程、采礦冶金、機械工程等學科,并隨著事業的變化,及時改變專業設置,添設新的專業。第三,盛宣懷認為“師范、小學尤為學堂一事務中之先務”。所以他又開始了培植師資和生源的工作,1897年他建立了我國教育史上第一所新式師范學院,以及第一所外院(即小學),連同相當于大學附中的北洋大學堂二等學堂,形成了較為完善的三級學制,為中國新式系統學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礎。第四,盛宣懷注意因材施教,因人而異,培養專門人才。學生入頭等學堂先學習第一年基礎功課,學完后,由總辦、總教習察看每一個學生的資質,酌定今后的學習內容;即便是出國留學,也要根據每人的資質,選其專門學科去深造。第五,確立了“嚴謹治學,嚴格教學要求”的校風。
盛宣懷除了創辦了北洋大學堂外,他還創設了南洋公學(今上海交通大學)、南洋公學附設譯書院、電報學堂等。為適應清政府經濟特科的選拔,他精心開辦了“特班”,專門培養政府官吏,如為發展鐵路事業,開辦了“鐵路班”。
盛宣懷與大學教育的淵源并不只體現在他親自創辦的這些學堂上,1916年4月27日他去世之后,其十余萬卷的藏書被民國政府一分為三,分別給了圣約翰大學、上海交大和山西銘賢學校。解放后,這些藏書的分配又被作了重新調整,安徽大學、華東師大、山西農大成為新的受益者。甚至連盛宣懷與朋友來往的六百封信札,也被香港中文大學所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