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湖南省某評估機構宣布:通過嚴謹的數據論證及嚴格的評估,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著名的雜交水稻專家袁隆平的個人品牌價值(無形資產價值)為人民幣1008.9億元,完成了首次將中國科學家的科技價值以貨幣形式量化的嘗試,在業內產生了轟動效應。
可惜的是,在此后的十年中,類似的活動似乎銷聲匿跡了,有關中國科學家及中國科技的話題已不再是大眾媒體關注的對象。雖然,每年都會出現形形色色、光怪陸離的“品牌價值”的“評選”、“榜單”等等,但始終看不到科學與科學家的影子。“品牌價值”似乎只對商業、企業、財富與娛樂等領域情有獨鐘。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是眾所周知的道理。正是袁隆平的雜交水稻使中國糧食每年增產上千億斤,錢三強等主導的“兩彈一星”工程使中國進入了航天強國的行列。“這就是我國的現實——公眾享受著科學家帶來的科技成果,卻不知道科學家是誰”,科學家胡亞東道出了一個現象——中國的科學家已經變成了游離在公眾視角外的“邊緣人”。它暴露了一個更深刻的問題——在政府已將“科技創新”定為基本的施政國策,舉國上下正在努
力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時候,公眾在科學價值的認識、尊重科學的意識、科學素養的建立等問題上,似乎還未達到理想的狀態。浮躁的社會心態、失衡的價值觀念正成為阻攔中國科技不斷前進的障礙。對此,作為科學與大眾的橋梁,中國媒體有著責無旁貸的義務。為此,2007年12月,本刊編輯部決定參考十年前“袁隆平個人品牌價值評估”的活動模式,在本期“特別策劃”欄目中,聚焦當代華人的優秀知識分子(自然與社會科學領域的領軍人物),以“2007華人知識財富榜”的表現形式,向讀者推薦21位著名科學家(在征求了相關專業評估機構與品牌專家的意見后,分別從被選人物所擁有的人文價值、科技價值、品牌價值的角度得出評估標準,綜合各方意見獲得的),介紹他們在各自研究領域的專長特色、突出貢獻。希望借此能讓社會各界關注中國當代科學家的價值與貢獻;凸顯科技成果對人類進步所擁有的巨大的無形價值;強調創造中國知識財富的“無名英雄”們才是中國最寶貴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