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07年12月26日,一代偉人毛澤東誕辰114周年的日子。
思如潮水,八方涌來。這個藍色星球的每個角落都有人在懷念這位已然逝世31年的新中國第一代領導人。
在本期《華人世界》的“特別策劃”板塊中,我們繼9月“世界的毛澤東”、10月“毛澤東的世界觀”之后,再次推出“世界的毛澤東”,帶您一起追憶這位東方巨人。
1976年9月9日,中國人民的偉大領袖毛澤東與世長辭。
今天,關于他的一切,依然新鮮。

他走后的中國和世界從未讓“毛澤東”這三個字離去。毛澤東已成為歷史蒼穹中一顆耀眼的星辰,光芒穿越時空,給這個世界留下了牢固的記憶。
毛澤東是紅色中國和新中國的符號,也是中華民族的符號。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諧社會的欣欣向榮,中國日益上升的國際地位,是對他無以倫比的紀念。
歷史早已告訴人們:他是中國的毛澤東,也是世界的毛澤東。
今天,在這個藍色星球上,毛澤東仍然無處不在。第三世界的概念開辟了國際關系新的思考空間;他的著作和思想在全世界仍廣受關注。
中華民族的符號
今日中國,五顏六色的新潮時裝取代了千篇一律的草綠色軍裝,音樂也不再只是《東方紅》,原本人手一冊的“紅寶書”則只有在收藏者那里才可以覓到蹤影。更主要的是,中國的國民素質、經濟實體、利益階層、學術研究乃至思想觀念,都趨向多元化。
然而,在天安門城樓上,汽車的駕駛室里,廳堂的正上方,書店的暢銷書柜前,你都能輕易地看到毛澤東的影子。甚至在2005年印度共產黨第18屆代表大會上,毛澤東的巨幅頭像也懸掛在會場上。而在2005年6月以“中國的新革命”(CHINA'S NEW REVOLUTION)為總題,以超過20個版的篇幅,對崛起中的中國予以全方位報道的美國《時代》周刊上,當期封面人物仍然選用了已經逝世29年的毛澤東。毛澤東不僅是紅色中國和新中國的符號,也儼然成為市場經濟的中國和整個中華民族的代表性符號。
除了現實社會,在網絡這個虛擬世界里,也廣泛存在著一個“毛澤東王國”,這些為數眾多的“毛澤東網站”,幾乎都千篇一律具備著這些鮮明的時代元素:《東方紅》的背景音樂,鮮艷的紅旗獵獵飄揚;單純而沖動的紅衛兵高舉“紅寶書”;光芒四射的陽光簇擁著毛澤東的頭像。
西方學者對毛澤東的研究也在升溫,對此,中國新聞史學家、復旦大學首席教授丁淦林接受《華人世界》采訪時認為,“有一點可以肯定,西方各個階段的學者、政治人物以及武裝力量等,對毛澤東的研究都是各取所需。不過從理論上看,毛澤東對哲學領域的一些思考是很精辟的,進入很深的,比如《矛盾論》等,這對學者來說是有著學術魅力的。”
31年后再看毛澤東
前蘇聯是毛澤東一生惟一出訪過的國度。2004年俄羅斯總統普京訪華前夕,俄羅斯社會學家曾做過一項民意調查,結果顯示,毛澤東仍然是俄羅斯人最熟識的中國人,約39%的人知道毛澤東,這個比例遠遠超過了孔子、鄧小平、成龍等其他中國名人。
而在幾年前,美國時代公司評選的1000年來最具影響力的百人百事中,毛澤東出現了兩次:既是最有影響力的百人之一,又選登了他的一條著名語錄:“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
再過幾十年,甚至是更長的時間,歷史將如何評價毛澤東?對于這個問題,或許正如《亞洲周刊》總編輯邱立本在接受《華人世界》采訪時所言:“隨著新的史料,包括前蘇聯的史料不斷出現后,將會還原一個更加真實的毛澤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