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7歲的印度老人巴拉伯和妻子夏瑪,以及小兒子阿都爾居住在北京富力城八樓的一套五室一廳的房子里。富力城堪稱北京最豪華、高檔的酒店式公寓,居室按照五星級標準裝修,巴拉伯夫婦和小兒子阿都爾去年5月喬遷至此。
毛主席令人心曠神怡的個性吸引了我
站在書房窗前的巴拉伯中等身材,清癯的面容掩飾不住玻璃鏡片后透出的睿智和慈祥。自從搬到富力城,老人的辦公地點就由公司轉到了家中的書房。小小的書房坐北朝南,一桌、一櫥、一張沙發,就是全部的陳設。現在,巴拉伯每天除了三餐和休息以外的時光,就在這個房間里度過。對中國文化,老人的興致一如既往。
對第一次見到毛主席的情形,巴拉伯記憶猶新。1956年秋,巴拉伯受邀來到北京。到北京的那天是9月29日,很快就是中國國慶,“我有幸受邀參加了天安門國慶觀禮,在觀禮臺上,第一次近距離看到了毛主席,立刻為他令人心曠神怡的個性所吸引。”

1968年,中國外文出版社邀請巴拉伯到中國使館,翻譯印地語《毛澤東選集》第一到第四卷,他毫不遲疑地接受了。印地文“毛選”一至四卷在印度發行后,印度有人以巴拉伯的譯文為藍本,將“毛選”翻譯成孟加拉文、泰米爾文等印度其他文種。1977年,巴拉伯再次受邀到中國,主要任務就是翻譯“毛選”第五卷。一年后,他和中國同事共同完成了任務。
毛澤東和甘地一樣,是民族的靈魂人物
巴拉伯的書桌上,放著他攀登黃山的照片,蒼松環繞,云山霧海中的老人精神矍鑠,神情怡然。書柜里則珍藏著周恩來總理授予他“友好紀念章”時,四手交握的相片。
談起因為中印關系帶來的坎坷經歷,老人的言語間透著一貫的坦蕩與平和。1959年的西藏問題使得中印關系緊張,巴拉伯于1962年初被迫回到印度。由于堅持中印友好,他被沒收護照長達15年。1971年,他作為左翼人士被印度政府關進監獄,一周后在中國大使館交涉下保釋。巴拉伯說,當時他的態度和印度政府不一樣,認同周恩來對尼赫魯所說的,通過談判解決問題。
對毛澤東,巴拉伯的感受是崇敬和欣賞,因為毛澤東領導中國人民取得抗日戰爭的勝利,這和甘地領導印度人民從英國人那里奪回自由同樣偉大。另外,毛澤東善于喚起中國最廣大地區人民對革命的認同,使得他們參與到革命斗爭中去,這一點和甘地不謀而合。中國革命的勝利,使得印度人從中獲得很多經驗。
巴拉伯還說,毛澤東在中印外交方面所做出的努力,比如1955年4月請周恩來參加“萬隆會議”倡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今天兩個亞洲鄰國的友好合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