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2月28日,農歷春節后的北京,2006年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會后第二天,一位名叫彭桓武的科學家孤獨地走完了他92年的生命歷程。這位被譽為“中國氫彈之父”、“兩彈一星功勛勛章”獲得者、著名的理論物理學家逝世的消息,除了在中科院網站、部分科技類報刊與其家鄉——湖北麻城的地方媒體有報道外,彭桓武先生的離世,與那些天充斥各大網站頭條的章子怡戀情猜測的消息相比顯得微不足道。而他終其一生奮斗的事業:中國的核反應堆、原子彈、氫彈、核潛艇和基礎物理等事物,已經成為了一個遙遠而陌生的概念。
很難想象,為什么一些娛樂藝人,其社會影響力會凌駕于“中國氫彈之父”之上?近年來這種社會公眾對科學價值與科學家的認知淡漠、關注不足的現象是否正常?“這就是我國的現實——公眾享受著科學家帶來的科技成果,卻不知道科學家是誰”,這句幾年前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原所長胡亞東所說的無奈之語,至今仍然在延續。
公眾為何冷落科學家?
對于中國科學家正在逐步變成公眾視角“邊緣人”的現象,一些媒體與知識界人士曾為此討論過許多次,從而總結出一些深層次的問題。
首先,從現實意義上說,科學家從事的研究工作本身就是孤獨寂寞的。科學的精神,本來就是一個探索未知世界與真理的過程,是一個求知求新,顛覆傳統的過程,這個過程注定了科學家需要堅守并甘于寂寞。人類歷史上的無數科學先驅,往往把著這種“樂趣只有到科學世界中去獲取”與“標心于萬古之上,而送懷與千古之下”的心態投身于科學事業。

其次,大多數科學家所從事的基礎科學領域,是一個長期投入、見效緩慢、缺乏直接價值的工作。在當代中國社會價值觀日趨商業化、功利化,價值杠桿偏向于實際利益與經濟回報的情況下,基礎科學研究所需要的理想與奉獻精神顯得又“土”又“傻”,社會對基礎科學研究及科學家的冷落也就成了意料之中的事。
另外,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反智主義”對科學價值的輕視也是抹之不去的原因。在儒家學說中,考據空談的“經、理之學”成為了知識分子的“舉業之功”,可以“學而優則仕”。而從事科學研究與發明創造的“實學”卻成為了“奇技淫巧”。
中國科技館原館長王渝生曾說過:“西方國家,比如古希臘、古羅馬,對自然科學研究一直都非常重視,保存了大量科學家傳記,留下了豐富的理性科學因素。我國歷史上一直強調的是倫理、道德和儒家思想,留下的都是思想家、文學家和藝術家的傳記,甚至連四大發明的發明者的詳細資料都不多。”于是,當這種觀念折射到當代社會的時候,就出現了萬人報名公務員考試、理科博士改行從商的現象。
而科普教育工作的停滯也是造成公眾無法正確認識科學價值的因素之一。據國外資料統計,美國電視臺的科技類節目,占節目總量的20%,日本電視臺占15%,中國電視臺只有6%。相關傳媒為追求收視率,黃金時段中充斥了娛樂八卦節目,而類似《科技博覽》等科教節目卻鮮有露面,甚至出現了以報道奇聞異事著稱的所謂“科學”節目。在科學原理和大眾讀者之間,缺乏一種良好的溝通與傳播渠道。這些都是造成目前中國公眾缺乏科學素養的主要原因。
忽視科學價值的后果很嚴重
“瞧,大象!”一位衣著時髦的年輕女士用手指著上海動物園中的一頭犀牛,興奮地大叫。這是筆者親眼看到的一幕,反映了公眾輕視、缺乏基本科學素養的事實,如果將這問題放大,它導致的后果將很嚴重。對科學價值的重視是創造人類科技成果的前提,科技創新是提升國家綜合國力的基礎,科技成果更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源泉。回首世界科學發展史,其中就有不少經驗、教訓值得反思與借鑒。
16世紀以前,中國曾是世界科學文明的中心。四大發明、張衡的地動儀、鄭和下西洋的寶船,明朝軍隊的火藥武器等,都是當時絕無僅有的先進技術。可惜的是,這些發明創造因傳統思維對科技價值的漠視,使它的創造者們被拋棄在歷史典籍之外,科學的光芒最終被壓制在道德玄學之下。于是,在世界的西方,由于社會大眾對科學價值的重視,世界科學文明中心逐漸西移。
16世紀,意大利的文藝復興將科學的價值從神權的威嚴中釋放。在佛羅倫薩出現了第一個近代科學院;伽利略的科學實驗奠定了實驗物理學的基礎;意大利的科學復興推動了本國工業、貿易的發展。17世紀,英國科學家玻意耳發現了氣體定律;虎克發現了彈性定律;牛頓奠定了以力學為代表的近代物理學基礎。自然科學所解放出來的生產力,造就了英國的百年霸業。18世紀的法國,在啟蒙運動的影響下,科學精神、原則和方法滲徹到法國社會的各個方面,法國建立的科技專利制度、科技獎金制度使科學發明變成一種職業,科學勞動逐步商品化。19世紀,充滿創新精神的德國科學家們,改革了科研教育體制,首創了大學實驗室與學術導師研究制度,教育與科研的結合使德國一躍成為世界工業強國。
20世紀初的美國,由于政府推崇開拓精神和創新意識,美國人將歐洲的科技充分消化,培育了龐大的電力、能源、交通、鋼鐵和機械產業,開創了無線電技術與通訊產業。貝爾、愛迪生等大發明家的科技成果徹底改變了人類的生活。而在同時代的中國,義和團的拳民卻在妄圖用“香灰氣功”、“扶箕請仙”抵擋工業文明,中國因這種漠視科學價值的行為,而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可見,社會對科學價值的重視是科技振興與國家崛起的首要條件,是進入文明社會的重要標志。每一次世界文明中心的轉移,都可以發現科技價值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科學的價值究竟在哪里?
那么,科學的價值究竟在哪里呢?用科技論文、數據與成果來說明,似乎過于枯燥。讓我們來回顧一下中國在20世紀的工業化過程,就足以說明科技對推動人類進步的巨大作用。
19世紀末20世紀初,當落后的近代中國在飽受西方的欺凌之后,魏源、嚴復、左宗棠等有識之士提出了“師夷之長以制夷”的口號,科學技術被視作了救民于水火的濟世良方。到了20世紀中葉,因為對科學價值的尊崇,全國上下崇尚科學、期盼知識的熱誠更是成為了推動中國工業化的動力與源泉。1900年,中國完全沒有現代科技,懂得微積分的人全國不足10個人。從1900年代到1940年代,中國派遣了數十萬人的留學生前往歐、美、日學習科學技術,借此建立了基本的現代科研與教育體系,完成了中國初步的科技啟蒙。
解放后的50年中,中國的科學技術產生了質和量的飛躍。1960年代依靠華羅庚、錢偉長、盧嘉錫、蘇步青、周培源、季羨林等科學精英,中國建立了由中國科學院、高等院校、產業部門、國防部門和地方科研機構構成的科研體系。1970年代,中國實現了軍工航天的“兩彈一星”工程。特別是改革開放之后,中國進入了科技發展的黃金時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在原子能技術、空間技術、高能物理、生物技術、計算機技術、信息技術等方面,已達到和接近國際先進水平。
1980年代,袁隆平的雜交水稻使我國糧食每年增產上千億斤,解決了我國人民的吃飯問題;中國向南太平洋成功發射了遠程運載火箭。1990年代,王選的激光照排技術實現了漢字印刷革命;中國的基因工程技術獲得重大突破。進入2000年后,中國實現了載人航天工程,制訂實施了針對發展高技術領域的863計劃;推動農業科技的星火計劃;扶持高新技術產業的火炬計劃及加強基礎性研究的攀登計劃。20世紀中國科技的飛速發展是一個史無前例的現象。
據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IMD)5月10日發布的2007年《國際競爭力年度報告》,中國內地的競爭力排名位居世界第15位。最新研究表明:國家的投資增長率每提高1%,人均GDP增長率僅提高0.1%。科技對經濟增長所起的促進作用則遠遠超過了資本,只有通過科技才能保持經濟的快速可持續增長。所以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現代的生產發展或經濟發展最重要的是科技。一百年中,積貧積弱的中國因科技而逐步從地球家族中的“邊緣國家”成為了“金磚國家”。
科學家是科技強國之路的核心
在長期遠離世界科技的舞臺之后,中國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奮起直追,開始回歸世界科技中心。但是,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的科技底子差、創新意識低,中國科技的總體水平還落后于先進國家20-30年,每年的諾貝爾科學獎的領獎臺上,仍舊看不到中國本土科學家的影子。這又是為什么呢?仍舊是基礎科學研究薄弱的問題。
一般來說,歐美國家在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實驗性發展的投入經費比例為1:2:5;新興工業化國家為1:2:4;而我國則為1:5:9。我國基礎性研究經費占RD支出的6.4%,低于美國17.3%、韓國16.5%、日本14.5%的比例。從事科技的人員數相對欠缺,每萬人中從事科研活動的人數只有發達國家的1/10。科研投入的不足和科技體制的某些缺陷導致了科技成果的難產和科技成果轉化的困難。目前,我國的科技成果專利技術實施率僅有10%左右,科技成果轉化為商品并取得規模效益的比例約為10%—15%,遠遠低于發達國家60%—80%的水平。
由于我國與發達國家在基礎性研究領域中的差距,導致了在應用科學研究、工業技術自主創新能力上的環環脫節。改革開放后的近三十年中,中國因經濟騰飛而獲得了“世界工廠”的美譽,但其過程主要依靠的是低廉的人力、土地與自然資源成本,工業體系中的勞動密集性結構比重過大,工業產品的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能源消耗大、對外來技術的依賴性強、自主創新能力弱。中國只是“制造大國”而非“科技大國”,而曾經同樣依靠相同模式崛起的拉丁美洲國家,因投資國的技術壟斷而導致本土科技力量弱化,經濟迅速衰退。這些例子再次向中國敲響了提升科技實力的警鐘。
所以,最后的話題仍然回到關注中國科學家與科學價值的問題上。體現科學價值的核心還是科學家所創造的知識財富。中國曾經用了世界上大約1.7%的研發經費,構筑了一個學科齊全的科研體系,而科技界的領軍人物所產生的價值又是絕對“超值”的,比如開發雜交水稻項目的袁隆平院士最初獲得的研究經費累計不過200萬元,但他的開創卻是一個能夠推動解決世界人口饑餓問題的科技成果。而錢學森院士所領軍的航天工程技術,使中國用十年的時間走完了西方走了百年的航天科技之路。
中國近代不堪回首的歷史不允許我們再去漠視科學價值;發達國家崛起的例子提醒我們要關注科學價值;中國科技領域的緊迫現實警告我們要重視科學價值。發現差距是超越現狀的前提,近代以來,中華民族錯過了人類的前兩次產業技術革命,當新世紀人類的第三次產業技術革命大潮已經來臨的時候,中國一旦能夠抓住機遇、掌握未來科學技術的導向與核心,必定能使世界科技中心回歸東方。理想雖好,但一切還是要從提升公眾的基本科學素養、普及基本科學知識、傳播弘揚科學精神做起。當一個國家的傳媒焦點與公眾視角還只是停留在庸俗獵奇、聲色犬馬之流的時候,當一個國家的知識財富創造者們得不到公眾的應有尊重與關注的時候,就說明我們距離圓中國的科技大國之夢,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遠大目標仍舊是任重而道遠。引導中國公眾關注科學家、關注科學價值,是中國媒體應該承擔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