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信息化評價是當前高校信息化研究的熱點和難點問題。文章總結了以往高校信息化評價的若干思路,提出診斷性評價的思路;在深入分析影響高校信息化評價的非技術因素的基礎上提出了實現思路的評價指標框架,并以實地調研得到的全國十多所高校的信息化數據為依據,確定了最終的高校信息化診斷性評價指標。
【關鍵詞】高校信息化;評價方法;評價指標;診斷性評價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009—8097 (2008) 04—0014—04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發展歷史上最為深刻的變革之一。高校數字校園建設與應用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中國高校信息化建設進展很快,但普遍存在著資金大量投入而成效不佳的問題,嚴重制約了高校信息化的發展。因此,探討高校數字校園建設效果的影響因素,系統地研究高校數字校園建設水平的評價思路和評價方法,制定可行與合理的評價方案,有著重要的研究價值和實際應用意義。
一 相關信息化測評研究成果
1 宏觀層次的信息化測評研究
宏觀層次的信息化測評研究主要集中在國際研究方面。首先是60年代美國的波拉特提出了GDP比重法和就業結構分析法[1][2],它通過信息產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來測度國家或地區信息化發展水平;其次是日本學者小松崎清提出了信息化指數法,它選取最能代表國家或地區信息化水平的4組指標來測度其信息化水平;最后是2001年7月中國信息產業部會同有關部委研究提出的《國家信息化指標構成方案》[3]。這些宏觀層次的測評研究為信息化水平的測算提供了重要手段,但是只能用作宏觀層面的信息化測量,不能直接運用于高校的信息化評價。
2 微觀層次的信息化評價研究
與國家和社會層面的信息化評價不同,各類組織,如企業、政府和高校等,信息化評價更強調信息技術的“投入/產出”的信息化效率分析,與其特殊的行業性質緊密相關。在企業信息化評價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2002年10月國家信息化評測中心正式推出的《中國企業信息化指標體系》[3],在政府信息化評價方面的成果主要是Accentrue和Gartner咨詢公司的評價方案等[4]。目前,國內尚無權威的政府信息化評價方案。
3 已有高校信息化評價的思路總結:
目前為止,在高校信息化評價方面主要有如下三個方面的研究思路。
(1) 第一種思路——高校信息化調查,有針對性地調查高等教育整體信息化發展過程中存在的熱點問題。該方法無法深入微觀層面對各個高校信息化建設情況給予具體指導。國際上開展的高校信息化調查主要包括CCP [5]、ACCS [6]、EDUCAUSE CDS和CIS [7],國內高校信息化調查研究主要是2002年4月到6月和2004年10月至11月期間,北京大學教育技術系進行的中國高等教育信息化發展調查研究[8][9]。
(2) 第二種思路——高校信息化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提出高校信息化評價指標體系,確定權重,對高校信息化的整體狀況得出分數。但是,評價指標的權重確定具有主觀隨意性,是這類評價思路實際操作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目前仍未在學術界達成共識;此外,高校信息化建設過程的某些評價指標難以定量研究,量化的可操作性差,生硬地給出分數只能降低結果的準確性,有失評價的科學性。因此,目前此類方案尚無得到廣泛認同的成功運作案例。
這類思路的典型研究成果有,北京師范大的安寶生等提出的評價指標體系[10]、全國高校教育技術協作委員會數字化校園建設委員會提出的數字校園評估體系[11]、張豪鋒與孔凡士提出的高校信息化平價指標體系[12]、張成洪提出的高校信息化評價指標體系[13]。
本文試圖探索第三種高校信息化評價思路——診斷性評價。具體而言,就是要從數字校園的建設目標出發對高校信息化建設的情況給予診斷性的評價,凸顯特定高校信息化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指出改進的方向。該方法要做的是診斷出高校信息化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弱項,讓高校在以后的信息化建設過程中針對性地予以強化。
二 診斷性評價的方法
1 高校信息化建設內容的組成部分
(1) 高校信息化的內涵
根據已有的高校信息化研究成果,得出在基礎設施建設之上的高校信息化應用建設的五個主要方面:數字化學習(e-Learning)、數字化科研(e-Research)、數字化管理(e-Management)、數字化公共服務(e-Service)和數字化社區生活(e-Life),本文從這五個方面出發構建高校信息化診斷性評價指標體系[14]。
(2) 影響高校信息化的非技術因素
本文通過文獻閱讀并且與實際調研相結合,參考EDUCAUSE CDS的分類,考慮了如下四類非技術因素:信息化組織機構和規劃因素、信息化人力資源因素、信息化經費投入因素、信息化管理規范制度因素。
(3) 高校信息化建設內容的組成部分
通過以上分析,確定高校信息化建設內容組成部分如下:
2 初始的指標體系框架
本文按照高校信息化建設內容的組成部分來構建高校信息化診斷性評價指標體系的一級指標項,得出高校信息化評價體系最基本的骨架。參考已有的高校信息化評價的研究成果和筆者對高校信息化實踐的初步調研結果,本文初步確定了二級指標項。
在構建高校信息化診斷性指標體系的二級指標項的過程中,緊扣診斷性評價的主題,對于各個二級指標項的劃分盡可能和高校的各個職能部門對應起來,使得我們診斷性評價的結論在指導高校信息化建設的實踐時更具針對性。
在三級指標項的確定時,本文遵循以下兩個原則:
#61548;指標項的準確性:能從不同側面反映對應的二級指標項的具體內涵
#61548;指標項的可操作性:能從高校的信息化建設實踐中得到具體準確的數據?
初始的指標體系框架如下表所示:
這里,首先給出初始的高校信息化評價指標體系的一級和二級指標項,因其相對穩定,在實踐過程中改動較小,而所有的三級指標項的可操作性都需要在實際調研的過程中進行論證。最終的高校信息化評價指標體系要根據實證的結論來確定。
3 調研過程
本文根據初始的高校信息化評價指標制定了高校信息化現狀的評價問卷。問卷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考察高校的基本情況,包括在校學生總數、教職工總數、專任教師的數量和學校級別,第二部分按照評價指標體系的十個方面來考察學校信息化的整體狀況。
在2007年6月至8月期間,按照高校信息化現狀評價問卷,調研了15家高校的信息化數據,其中“985”高校1所,“211”高校8所。這15份問卷是深入信息化建設一線得出的關于高校信息化的比較詳細的信息。
4 調研后的改進結果
通過在調研過程中對各個高校的實際訪談和分析結果,本文修正最初的高校信息化評價指標體系,得出了高校信息化診斷性評價指標體系的最終結果。以下用兩個例子來說明根據實際調研結果對最初的高校信息化診斷性評價指標體系的修正過程中存在的兩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是針對二級指標的準確性進行的修正。例如:雖然師生信息素養在高校信息化建設中的影響毋庸置疑,但是在實際調研過程中發現對于師生信息素養的測量難度很大,而對教師信息化培訓的措施和效果的測量則相對容易,因此,本文縮小此二級指標項為信息化培訓,使其更加準確。當然,此項也并不能替代對教師信息素養的測量。
第二種情況是針對三級指標項的可操作性進行的修正。例如:根據調研結果,原來的校園網建設水平下的校園網覆蓋率這個三級指標更正為校園內的信息點數。校園網覆蓋率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在實際操作中測量難度很大,而校園內的信息點數在校園信息化的主管部門都有統計,更進一步地,可以考察高校的建設信息點數和投入實際運用的信息點數。
根據實際調研結果修正得出了高校信息化評價指標體系的最終結果。數字化學習是高校信息化建設的核心內容之一,也是高校信息化建設的最終目標,現列出其指標的詳細內容并對其診斷性涵義分別予以解釋。
信息化的本質特征是交流和共享,對教學信息化的考察主要從教學資源的建設和應用、教學過程的信息化支持來進行,前者提供資源的共享平臺,后者則提供了輔助師生在教學過程中交流的手段。
(1) 教學資源的建設和應用
教學資源的建設要根據學校以及網絡教學的重點,將傳統的教學資源進行重新規劃、教學設計,為高校的教學信息化提供支持。
目前,高校教學資源的建設依靠多人多部門合作完成,內容復雜多樣,缺乏統一的標準和規劃。教學資源管理平臺不僅能夠減輕管理員的負擔,同時提供人性化的使用界面,調動師生利用資源庫的積極性。對教學資源管理平臺的考察主要從其中的資源總量、包含的具體內容及其來源來進行,并且從其注冊用戶和近一年內的訪問量來考察其運用情況。
同時,對于完整的大容量的視音頻記錄片段,包括示范課堂記錄、學術報告記錄等,高校應該建立視音頻點播系統,使得各類素質教育的資源發揮最大的作用。對此問題的考察主要從其中的資源總量、包含的具體內容進行,并且從其注冊用戶和近一年內的訪問量來考察其運用情況。
精品課程是具有一流教師隊伍、一流教學內容、一流教學方法等特點的示范性課程。教育部要求高校在進行國家級精品課程申請時必須有申報網站,同時,各省或直轄市也都有精品課程的申報要求。對此問題主要從校級、省或直轄市級和國家級的精品課程數量以及是否有精品課程的申報網站及其最近一年的訪問量來進行考察。
《2003-2007年教育振興行動計劃》明確提出要“加快實驗教學改革和實驗室建設,促進優質資源整合和共享”。目前實驗示范中心網絡平臺已經成為各高校展示其教學質量和教學改革力度的重要窗口。對此問題的考察主要從高校校級、省或直轄市級和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的數量以及是否有統一的網絡支持平臺及其最近一年的訪問量來進行。
學科/課程學習網站對于研究型教學過程和教學環節起到支撐作用,專題學習網站的建設在高校中已經逐漸興起,但是缺乏統計。對此問題從專題學習網站的數量進行考察。
(2) 教學過程的信息化支持
教學過程的信息化支持通過信息技術對教學全過程的支持和改造,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主要包括多媒體教學情況和網絡輔助教學情況兩個方面。
多媒體教學情況的考察主要從多媒體教室利用率這一問題進行。對網絡輔助教學問題的考察主要從是否有學校或院系(不包括網絡學院)統一建設的網絡輔助教學平臺、網絡(輔助)教學平臺上已注冊的教師總數和學生總數、平臺上的課程門數、有百次以上訪問的課程數目來考察。
三 結束語
本文提出的高校信息化診斷性評價的思路,就是要按照高校信息化建設的要求構建出指標體系,然后對高校信息化的建設實際情況進行調研,診斷高校信息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提出建議,為下一步的信息化建設提供指導。正如在對二級指標項師生信息素養進行修正時提到的,對高校信息化水平進行評價時,為增強實際的可操作性可能對于某些理論上的概念進行了縮小以使其更準確,這必然會在某種程度上造成測量結果不夠全面。盡管如此,如果我們關于高校信息化診斷性評價的研究工作能夠對于學高校的信息化建設起到正面的導向作用,這種努力和嘗試就是值得的。本文的結論還需通過更多的實踐應用加以進一步細化和調整。
參考文獻
[1]Fritz Machlup.The Produc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Knowledge in the United States[M].Princeton,1962.107.
[2]Mach U. Porat and M. Rubin The Information Economy: Development and Measurement[M].Washington, D.C.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77.
[3]國家信息化測評中心[DB/OL].
[4]尹巖凌.電子政務績效評估現狀分析及對策.科技與管理[J], 科技與管理,2006,(4):109-111
[5]CCP(Campus Computing Survey) [DB/OL].
[6]趙國棟.關于中國、美國和日本高等教育信息化發展的比較研究:ACCS研究項目介紹[J].比較教育研究,2004,(2).
[7]國際教育技術協會EDUCAUSE[DB/OL].
[8]汪瓊,趙國棟.中國高等教育信息化發展現狀調查與分析[J].教育信息化,2003,(7).
[9]趙國棟.關于中國高等教育信息化發展狀況的調查與分析[J].中國遠程教育,2005,(8).
[10]安寶生,衷克定.關于我國.高等學校信息化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的理論探討[J].中國電化教育,2004,(4).
[11]全國高校教育技術協作委員會[DB/OL].
[12]張豪鋒,孔凡士.教育信息化評價[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5.
[13]張成洪.高校信息化的規劃與評價[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
[14]韓錫斌,楊娟,陳剛.基于知識管理的大學數字校園的概念、架構和策略[J].中國遠程教育,2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