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課程評價既是學校教學活動的基本環節,也是保證學校教學沿著正確的方向向前發展的重要手段。文章立足于新課程評價改革的目標,介紹了檔案袋(Portfolio)及電子檔案袋(e-Portfolio)評價法,深入分析了利用e-Portfolio進行學生評價的必要性,并提出了一套基于e-portfolio的學生評價策略。
【關鍵字】e-Portfolio;學生評價;模糊綜合評判;量化評價;質性評價
【中圖分類號】G423.04 【文獻標識碼】B 【論文編號】1009—8097(2008)04—0049—06
一 e-Portfolio的簡介
檔案袋(Portfolio)及電子檔案袋(e-Portfolio)目前還沒有統一的定義。筆者選取了幾個有代表性的定義,方便讀者理解。
美國西北評價協會的教育學者們在1990年對檔案袋(Portfolio)做出了具體的定義,即:檔案袋是一種有目的性的學生作品的集合,它體現了學生在一個或多個領域的勞動、進展和取得的成績。這個集合必須包括學生參與選擇的檔案內容、內容選擇的標準、判斷價值高低的標準以及學生自我反思的證據。
而e-Portfolio(電子檔案袋)則是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應用而出現的。著名電子檔案袋研究專家Helen C. Barrett博士將電子檔案袋概括如下:電子檔案袋應用電子技術,允許檔案袋開發者以多種媒體形式收集、組織檔案袋內容(音頻、視頻、圖片、文本)。基于標準的檔案袋采用數據庫或超級鏈接將標準(或目標)、典型作業和反思之間的關系清晰地顯示出來。學習者的反思是將特定的作業作為完成規定標準或目標的證據所做出的推論。
筆者認為,我們可以將電子檔案袋簡單理解為:電子檔案袋是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匯集的各種能夠表現學生學習及發展狀況的記錄。其中包括學生作品創作過程及其成果記錄,課堂活動記錄,態度、情感、價值觀發展情況記錄等。
二 e-Portfolio的優勢
e-Portfolio的優勢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能夠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充分展示自我的機會。
2 能夠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自我認識、自我評價的機會,使學生能在不斷的反思中逐步發展和完善自己。
3 能夠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向他人學習、借鑒他人學習經驗的機會;自我提高的機會,學會正確評價他人及提高個人審美能力的機會。
4 方便教學信息和學生學業信息的組織、查詢、更新、修改及刪除。克服了傳統檔案袋收集和管理的繁瑣,減輕了教師和學生的工作量。
5 支持多媒體信息,這不但豐富了學生的檔案袋,而且激發了學生使用電子檔案袋的積極性,從而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生的信息素養。
6 支持信息共享,方便了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
7 通過BBS和留言板等形式,加強了教師、學生及家長的溝通,有利于各方面關系的和諧。
8電子檔案袋為教師提供一個全面了解學生的機會,使教師能夠發現每個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從而挖掘他們的潛能并使他們的潛能得到充分的發揮,幫助學生健康、積極的發展。
9 能夠使家長通過查閱孩子的電子檔案袋,方便快捷地看到孩子的付出和努力、進步及不足,便于家長能夠根據具體的情況及時給予指導。
三 運用e-Portfolio進行學生評價的必要性分析
我們將基礎課程評價中存在的問題與電子檔案袋的評價功能進行對比分析,以說明用電子檔案袋進行學生評價的必要性,具體見表1。
表1 檔案袋功能分析表
基礎課程評價中存在的問題電子檔案袋功能分析學生學習狀態分析
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功能,忽視改進、激勵與發展的功能淡化比較,強化發展功能。消除了恐懼感和失敗感,激發了學習興趣
過分關注對結果的評價,而忽視了對過程的評價注重過程性評價,展示學生的進步情況和努力成績,捕捉學生創作的思維過程看到了自己的進步和成功,自信心得到提升,進一步激發了學習興趣
評價標準單一機械,仍然過多地強調共同性和一般趨勢,忽略了個體差異和個性化發展的價值為學生的個性發展提供了一個寬松的環境,鼓勵學生發展自己的個性,保護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得到更多的贊美和鼓勵,激發了創造性
評價內容片面,過于注重學業成績,過多倚重學科知識強調通過評價促進學生各方面能力的發展及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養成得到全面的發展,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評價方法單一,仍以紙筆測試為主,過于倚重量化的結果評價方式靈活,強調質性評價,通過觀察學生學習的全過程,全面、客觀的評價學生成果都受到肯定,增強了自信,激發了對學習的興趣
評價主體多為單一源評價主體的多元化——自我評價、同伴評價、教師評價、家長評價相結合通過自我評價,感受到了主人翁感,培養了自我反思、自我監控的能力及正確審美和對他人對社會負責的態度
四 基于e-portfolio的學生評價策略
E-Portfolio可以收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一系列表現,如:學習計劃的制定、學習筆記、創作作品的過程、討論區的發言、作業完成情況等。這些表現是零散的,雖然有利于記錄學生的學習過程,讓學生、教師和家長看到學生的進步,但還需要統整于規范的評價標準,以降低評價的任意性。
筆者設計的評價方案是將量化評價與質性評價有機的整合,發揮各自的優勢,形成一種科學、實用的課堂教學評價法,并就此評價策略在山西省臨汾一中高一年級進行了實驗研究。
具體評價方案為:根據具體的評價指標對學生的作品、考試及各項表現(學習計劃的制定、學習筆記、課堂表現、進步情況、討論區的發言、作業完成情況等)進行評價,然后運用模糊綜合評判法,給出評價結果。
1 學生成績的得出
首先根據具體的評價標準計算出學生各項作品及考試的成績,然后根據總體評價標準計算出學期總成績。
下面以高一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為例進行詳細說明。在第一學期信息技術課中我們共設有三次作業、兩次測驗、一次考試。需要用到的評價標準有:作品評價標準和學期綜合評價標準。表2為WORD綜合制作(設計一個板報)作品的評價標準,表3為學期綜合評價標準。根據板報設計的評價標準,XX學生的“板報設計”作業的成績為84分。若該學生此學期的各項成績分別為:作業成績為: ,測驗成績為: ,考試成績為:78。則其總體量化成績為: 。根據綜合評價標準,非量化成績為85,所以,該生的學期總體成績為: 。
2 模糊綜合評判概述
所謂的模糊,是指事物差異中間過渡的不明確的現象(鄒開其、徐揚,1993;簡茂發、劉湘川,1992)。模糊性的特征,就是表征對象在認識活動中的分辨界限是不確定的,即對象在類屬、形態方面的定義是不精確的、不明晰的。因此,模糊性是與精確性相對的。要描述對象的模糊性特征,就需要運用模糊數學,通過模糊數學分析,實現由模糊向精確化的轉化。模糊集合理論擯棄傳統二分法,即屬于或不屬于,取而代之的是某種程度屬于,即使用隸屬度的指針來表示。而隸屬度是代表某個東西屬于模糊集合的程度。
在實際的工作中,由于同一事物具有多種屬性,受多種因素或多個指標的影響,因此在評價事物的過程中,必須對多個相對的因素作綜合性考慮及進行全面性評價,而不能只是從某一因素的情況去評價事物,這種評價方式是為綜合評判。在這里,評判的意思是指按照給定的條件對事物的優劣、好壞進行評比、判別。綜合的意思是指評判條件包含多個因素或多個指標,因此,綜合評判就是指要對受多個因素影響的事物做出全面評價。綜合評判是模糊系統分析的基本方法之一,有著廣泛的應用,特別是在軟件科學領域里。而所謂模糊綜合評判,主要是利用模糊數學中的模糊轉換與模糊辨別的相關性質進行綜合評判(簡茂發、劉湘川,1992)。
對于某一項評價課題,當它涉及到多因素時,我們可以用因素集合U表示為
3 模糊綜合評判在電子檔案袋中的運用
下面對作品“板報設計”進行模糊綜合評判,并以此例來說明模糊綜合評判的運用方法。具體的評價標準及評價結果見表4。在表4中,“內容指標”項包括四個因素,即主題鮮明;具有報頭、報刊內容;具有頁眉、頁腳;內容安排合理、布局整潔。
因素集合U可以表示為:
U={主題鮮明(U1),具有報頭報刊內容(U2),具有頁眉頁腳(U3) ,內容安排合理布局整潔(U4)}
因此,學生在“內容指標”項中表現的綜合評價為良。
上述為“內容指標”一項的模糊綜合評判,按照同樣的方法,再求出“多媒體素材指標”和“創造性指標”兩項歸一化處理后的值,把這三個指標歸一化處理后的值再組成一個矩陣,并按權值:(0.5 0.3 0.2)算出總歸一化的值,最后按照評價等級分值表進行計算,即可得出“板報設計”作業的整體得分情況。通過計算得出的結果為76分,說明在“板報設計”作業中學生的總體水平為良。因為XX學生的得分為84分,說明其“板報設計”作品的成績優于班級總體水平。
類似“板報設計的評價標準及評價結果表”,我們得出了綜合評價標準中的非量化評價指標的評價結果表,見表6。綜合評價的等級分值與“板報設計”的等級分值一致,具體分值情況見表5。
依據上述兩表,運用模糊綜合評判法,得出的結果為74分。而量化成績的平均結果為71分,所以本學期班級整體表現的模糊評判結果為: 。則此學期學生總體表現水平為良。上面提到的XX學生,其學期總體成績為80分,則說明該學生此學期的總體表現優于班級總體水平。
五 結束語
通過上述評價方法,我們將量化評價與質性評價有效的結合起來,以質性評價統整量化評價,克服了過去教學評價中過分注重學生的學習成績,忽視學生的進步狀況、努力程度及其他能力發展等諸多弊端。這種評價方法,將評價融入到了平時的課堂教學中,真正抓住了能表現學生學習狀況的有效信息,實現了教學與評價的整合,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王麗.基于e-Portfolio的評價系統的設計與開發[J].中國教學信息化(高教職教),2007(4).
[2]王麗.e-Portfolio——促進教學發展的有效工具[J].教育科學論壇,2007(3).
[3]陳鵬飛.新課程 新評價[M].合肥: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05.
[4]周衛勇.走向發展性課程評價——談新課程的評價改革[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5]程桂方.基于電子學檔的網絡學習評價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4月.
[6]龔孝華.新課程評價[M]. 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