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經濟一體化是經濟全球化時代世界經濟發展的一大趨勢,也是中國經濟發展中的戰略選擇。
鎖定效應阻礙中部地區發展不平衡
在20世紀80年代后期,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逐步擴大和經濟的高速發展,我國東部和中西部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越來越嚴重。
一個國家在經濟發展初期,為了追求發展的高速度,往往將稀有的資源配置到一些優先發展地區,使得這一地區擁有更強的經濟實力。中國開放初期,東部地區憑借其地理優勢與政策傾斜,積累了較雄厚的要素資源,包括人才、物資資源及技術等,形成先進的生產經驗和一定的競爭能力。而中西部地區則難以形成自身初級要素得到快速發展。在開放的條件下,這種鎖定效應將導致地區差距繼續擴大。
目前縮小地區發展差距,大力發展中西部地區是國家進一步改革開放發展戰略的重要部署,當前“中部崛起”戰略作為國家戰略得到高度重視,但是與珠江三角洲地區和長江三角洲地區相比較,中部地區在制度創新、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上存在很大差距,更重要的是中部地區總體上未形成完整的“經濟區”概念,“行政區經濟”依舊。各自為政、產業結構趨同、重復建設、市場封鎖等現象嚴重,除資源稟賦、產業結構等因素以外,地區間的發展競爭、地方政府政績及相關制度安排也阻礙了中部地區的市場一體化發展。
中國經濟轉型過程中的區域一體化問題一直受到學術界與決策層的關注,地區間發展競爭與區域一體化是關注的焦點。對政府間關系的研究是一個新的視角,中部地區要崛起必須建立區域合作機制,通過六省聯動來實現區域內各種生產要素的合理配置與高效利用,從而塑造區域整體優勢,實現經濟的協調可持續發展。
構建新型地方政府間互動合作關系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長江三角洲地區與珠江三角洲地區成為我國國內市場增長速度最快、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最高的地區,同時作為我國東部沿海最為發達的兩個經濟區域,長江三角洲地區與珠江三角洲地區無論從區位條件、對外開放環境,還是中央政府的政策支持,都極大的推動了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中部地區在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示范作用下,正在為實現區域協調發展努力,但是中部地區協調發展的意識比較差。在行政上自謀發展,在區域經濟發展中一些地區不約而同的選擇“搭車戰略”,尋求各自的突破口。如湖南力圖抓住泛珠江三角區區域合作的大機遇,融入泛珠江三角洲地區;安徽湖北提出“經濟向東”這一融入長江三角洲地區的區域經濟發展戰略;山西與京津唐地區來往密切,定位為“京津唐經濟區”,出現了各省疏離中部地區的現象,導致中部各省產業發展一時難以同構,經濟協調發展短期難以同步。
顯然,推進中部區域經濟的發展,首先要形成強烈的發展意識。各省必須克服官本位和地方保護的思想,確立中部的全局概念與整體意識。以整體利益為重,攜手共建。
另外,我們需要以新的思維和視角去關注如何構建地方政府間的和諧關系。政府間關系的概念最早來源于20世紀30年代的美國。原來是美國聯邦政府在經濟大危機中扭轉過去與州政府分權獨立的態度,以主動密切合作的精神,共同建立一種全新的服務供給與輸送系統,以推動新政措施,建立一種新型的政府間的互動合作關系。當時國外政府間關系集中于關注中央與地方的關系。20世紀80年代之后,歐美國家對政府關系的研究視角大大拓展了,既有縱向的政府關系探討,也有橫向的政府關系的探討。如果說政府間關系的縱向體系接近于一種命令和服從的等級結構,那么橫向的政府間關系則可以被設想為一種受競爭和協商的動力支配的對等的權利分割體系。
我國國內對地方政府間的關系研究處于初級階段,我國過去長期存在的政府機制經濟集權化狀況,市場經濟體制的形成源于轉型時期對原有計劃經濟體制的逐漸否定與揚棄,以放松地方政府管制,在逐漸擴大市場資源配置功能的條件下逐漸形成和演變的。區域一體化發展的前提是形成跨地區的市場經濟體系,為本地區與外地區提供公平的市場進入與市場競爭機會。
我國的研究更集中于中央與地方政府間的縱向關系,針對現實中存在的“一統就死、一放就亂”的惡性循環,致力于尋求集權與分權的最佳平衡點。隨著我國市場化的推進及縱向權利結構的調整,地方政府成為相對獨立的利益個體。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成為地方政府間尋求橫向協調的原動力。地方政府間的橫向關系逐漸形成,實際發展的需要使地方政府間的橫向關系成為行政學研究的一個新領域。
地區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后,必然要提出經濟一體化的要求。
關注區域一體化發展中的地方利益協調
一個區域的發展,必須制定科學合理的區域發展戰略和政策,為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提供高效有序的制度安排與制度組織形式,為區域發展模式、為推動產業跨區域延伸與轉移,推進中部各省市經濟腹地的市場融合和一體化制定明確的目標。
根據東部地區發展經驗和中部地區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必須借助市場機制的力量,促進生產要素流動,整合產業資源,優化產業結構,要構建和諧的區域一體化發展機制,必須消除如下3個方面障礙:
首先在充分發揮地區比較優勢的基礎上,消除產業跨地區轉移與跨地區分工的制度障礙,協調中部各地區的產業發展利益,形成區域一體化的產業跨地區轉移與地區之間產業分工網絡。隨著技術密集型、資本密集型產業在中部各地區的轉移和延伸,逐漸形成區域一體化產業分工網絡。打破過去地方保護和互相割據的以行政為主導的發展方式。
其次,促進中部各省市的產品市場與生產市場的充分融合,協調市場競爭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利益沖突與矛盾,消除區域一體化發展的市場障礙。中部各省市應以自身比較優勢和競爭力出發,制定區域產業政策,為推進區域內各地區之間市場一體化進程,消除地區市場封鎖與壟斷對區域一體化發展造成的障礙。
實現市場一體化目標,必須消除產業分工合作障礙與地方政府間合作障礙,打破制度藩籬,形成區域市場,通過建立各種跨地區經濟合作組織,為區域一體化發展提供制度保障。
構建和諧的區域協調機構
中部區域經濟發展是建立在跨行政區基礎上出現的,作為我國中部最為重要的經濟增長極,各個地區之間及各地區內部政府之間利益協調,僅僅依靠地方政府的力量是不夠的,必須由中央政府組建區域協調機構,負責宏觀調控。
目前我國還沒有一個行政區域協調機構,區域經濟的協調大多采用非制度性的組織形式,這種松散的形式無法滿足合作深入發展的要求。過去我們對地方政府的研究局限于縱向關系,隨著市場化進程的推進及縱向權利結構的逐步調整,尤其是區域經濟合作的發展,促進地方政府間橫向關系逐漸形成,并使之成為行政學研究中的熱點問題。
到目前為止,國內對地方政府間橫向關系的研究,可歸納為兩種基本理論。一種是地方政府間競爭理論,更突出當前地方政府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博弈,解決地方政府惡性競爭問題。二是以發展中新的視角分析,地方政府作為利益主體,橫向合作日益密切,如何構建和諧地方政府間關系是區域經濟一體化中重大課題,也是地方政府提高公共服務的必然選擇。
中部地區應在發展中設立跨行政區的協調機構,可以借鑒國外成熟的區域協調模式劃分為三個層次,即政府首腦聯席會議——專業委員會——具體運作機構。第一個層次制度發展規劃與戰略目標;第二個層次將戰略規劃落實到各個系統之間。第三個層次為細化的工作組,把各專業委員會工作分到各個部門。
在地方政府關系的定位上,也要以新思維進行創新,要將地方政府的關系概括為“和諧”二字,既有競爭、又有合作,求同存異,共謀發展。
(作者單位:湖北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