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上海金陵東路的恒源祥商廈的大廳里,佇立著一位老者的半身銅像,他,就是上海灘被稱為絨線大王恒源祥的創始人沈萊舟。老人用他那深邃而又慈愛的目光關注著恒源祥近80年的發展。
1927年初夏的一個早上,在一片爆竹聲中,位于上海四馬路 一間在弄堂口搭出來的半開間門面的小店,掛上了一塊用黑漆書寫的匾額“恒源祥”,老板是一位個子矮小的蘇州東山人,名叫沈萊舟,時年33歲。這家小店的匾額出自于“恒源百貨,源發千祥”這副對聯。恒,取其恒古長存;源,取其源泉勃涌,源流綿長;祥,自然是吉祥如意。恒源祥以批發為主,門售為輔,經營洋雜百貨,主要是絨線,以及與絨線相關聯的人造絲。當時誰也沒有想到,這間毫不起眼的半開間門面的小店,日后會成為上海赫赫有名的絨線大王。
用別人錢賺第一桶金
絨線,是地地道道的舶來貨。1900年一位名叫金永慶的貨郎從賣頭繩中賺了點小錢,在興圣街(今永勝路)開了家金源茂毛冷(當時稱絨線為毛冷)店,專賣絨線。這是上海,也是中國第一家專營絨線的商店。喜歡趕時髦的上海人,對這種既保暖又美觀,還可以結了拆、拆了結的絨線情有獨鐘,使絨線業迅速地發展了起來。興圣街上的絨線店一家緊挨著一家,成了名副其實的絨線一條街,銷售量占全國的90%以上。以致上海灘當年盛行了這么一段民謠 :買呢絨棋盤街,買絨線興圣街,買假貨大興街。如今,這條總長不超過100米的小馬路歷經100年的滄桑,舊貌依然,偶爾還能看到一兩面墻上用黑漆寫著的大字“絨線”,仿佛在提醒人們這條街昔日的繁華。
沈萊舟將自己從當學徒開始積蓄起來的全部家當都拿了出來,開了這家名叫恒源祥的小店,但小店的絨線生意并不好,因為上海的老百姓已經形成了一個思維定式:買絨線興圣街。這就使沈萊舟下定決心: 一定要將恒源祥搬到興圣街去。因為“只有把店開到興圣街,恒源祥才稱得上是地地道道的絨線專賣店;店開到那里,我才有了一雙眼睛。” 然而,資金是擺在沈萊舟面前的一大障礙。但機會總會在不經意中產生。
恒源祥創辦以后,沈萊舟一直利用英國商人亨特生的德記洋行與意大利人做生意。隔幾個月他便會發出一大宗的貨單,由意大利人依據貨單運來大筆的貨。當時唯一的運輸方式是船運。原先沈萊舟訂貨時需先付20%的定金,其余的貨款等到貨到后付清。幾筆買賣做下來,意大利人對沈萊舟深信不疑,發貨從不遲疑,而貨款可以等到沈萊舟將貨全部出清后再付。這就應了沈萊舟“一等商人用別人的錢,二等商人用祖宗的錢,三等商人用自己的錢”這一信條。
沈萊舟當時從意大利進口的最大宗貨物是人造絲,由于這項技術是由意大利人發明的,故在意大利本地的人造絲非常便宜。人造絲雖然牢度不強,但由于其色彩艷麗,手感滑膩,加工后的織物非常漂亮,故在上海市場供不應求。從意大利進口人造絲販賣給成衣制造商,至少能獲得百分之百的利潤。沈萊舟先后進了3船貨,獲利豐厚,于是便在1933年底前從意大利進了第4筆貨,數量比前三筆的總和還要多,預計貨物能在1933年的12月30日左右運抵上海。
但就在貨物快要運到上海時,沈萊舟從海關的一個朋友處獲得一個信息 :為了保護民族工業的發展,政府準備從1934年1月1日起大幅度地提高幾十種商品的進口關稅,其中包括人造絲,在原先征收33%關稅的基礎上,增加到100%。如果船耽誤了行期,一旦過了12月31日,沈萊舟的這批貨要多付幾百萬元的稅。
沈萊舟憂心如焚,一天要拍好幾份電報與船東聯系,好話說了一籮筐,船總算在12月31日進了上海的吳淞口。
稅率突漲,進口人造絲的價格自然漲得更猛。由于短缺,人造絲依然行銷。沈萊舟以新價格賣給各地客戶,從中狠賺了一筆,這也稱得上是沈萊舟掘得的第一桶金。
有了這筆錢,沈萊舟終于可以實現將恒源祥搬到興圣街的夢想了。經過多次考察,花了好幾根金條,沈萊舟頂下了興圣街與法大馬路(今金陵東路)交匯口的139號至141號整個一幢兩開門面的3層樓建筑物。不久,又頂下了法大馬路143號,以后還將139號143號房屋的產權都買了下來。1935年初,裝飾一新的“恒源祥公記號絨線店”開張了。一連3開間的門面,樓上還有倉庫和賬房,是同行中門面最大的。將恒源祥開在這里,沈萊舟等于扼住了興圣街的咽喉。
營銷策略步步為營
恒源祥搬到興圣街,沈萊舟是作了充分的思想準備的。新店面一開張,他便使出了一系列令人眼花繚亂的商業運作。
當時興圣街上幾乎所有的絨線店,外表都沒有櫥窗,絨線都是擺在店堂內的木頭柜子里,再加上店內燈光暗淡,顧客站在柜臺外朝里看,連絨線的顏色也分辨不清楚。大紅與醬紅、深綠與深藍……有時連店員也會搞錯。當時先施、永安、大新、新新四大公司,已在南京路陸續開張,將歐美大都市流行的百貨業銷售方式傳遞到了上海。沈萊舟學習了這種嶄新的方式。他將恒源祥裝飾一新。沿街是嶄亮的大玻璃窗,上海灘流行的霓虹燈從1樓裝到3樓,店堂里燈光明亮,擺絨線的全部是玻璃柜臺,絨線擺在柜臺里,粗粗細細,各種顏色,一目了然。
絨線與其他紡織品相比,最大的優點之一,就是可以拆了結,結了拆,編織出各種各樣的新花樣。但由于絨線是舶來貨,傳入中國不久,大多數家庭主婦還不會編織毛線。少數幾個會編織的,只不過區區幾種花樣,久而久之,興趣索然。沈萊舟了解到這一點,便開始著手從這方面突破。說來也巧,上海有幾位心靈手巧的職業女性,編織各種花式的毛衣毛褲,圍巾、手套、帽子等。其中一位是大名鼎鼎的絨線編織大師馮秋萍,另一位是黃培英,中國職業教育家黃炎培的堂妹。沈萊舟用重金聘她們到恒源祥來坐堂,當眾講授編織技巧,向顧客傳授編織絨線衣的竅門。1938年11月,上海著名的《申報》第14版,就曾用整版篇幅以恒源祥絨線號為標題,介紹了恒源祥與著名絨線編織大師馮秋萍、黃培英。沈萊舟還專門花錢印刷“馮秋萍毛衣編織花樣與技巧”的小冊子,在店堂里免費散發。
同時,為了擴大恒源祥的影響力,沈萊舟不僅上電臺打廣告,同時還邀請著名演員周旋、白楊、上官云珠、童芷苓、竺水招、徐玉蘭、尹桂芳等明星來當模特,穿上馮秋萍專門編織的毛衣亮相造勢。
絨線編織畢竟是個新鮮事物,編織毛線用的竹針當時也十分暢銷。沈萊舟專門從日本進口了一批竹針,兩根一副地重新包裝。顧客在恒源祥買一磅絨線就送一副竹針,這種買一送一的做法也是興圣街其他絨線店老板們沒有想到的。
1945年8月,抗戰勝利。上海各界婦女民主氣氛日益濃烈,走出家庭,自食其力,成為婦女界的時尚。沈萊舟審時度勢,再次邀請因抗戰而靜寂多日的馮秋萍重新出山,并買下了復青玻璃電臺和新運電臺的各檔黃金時段,請馮秋萍講授絨線編織技法,同時將講課的內容整理成書,《秋萍毛線刺繡編結法》4集共16冊的圖書。海上名人王曉籟、嚴獨鶴等為此書題簽,沈萊舟重金聘請上海小姐謝家驊、著名京劇明星李薔華、電影明星張翠紅等擔任模特兒,在書中一一刊登她們身著馮秋萍專門編織的新潮絨線時裝。書放在恒源祥店堂里免費贈送。
1947年7月,上海各報刊登上海裕民毛絨線廠的一則廣告:為增進用戶興趣,特舉辦“絨線編結品有獎競賽”。該項競賽開出了豐厚的獎金 ……
這是沈萊舟為恒源祥推出的絨線系列廣告的一部分。
同年9月中旬,上海各報刊出了“由梅蘭芳博士、劉海粟博士、沈萊舟先生、鮑國芳女士、馮秋萍女士”擔任評委評出的“絨線編結品有獎競賽”的獲獎者名單,然后在同一版面上又推出了絨線編結品大師馮秋萍為其絨線新裝促銷的廣告,同時宣布“秋萍編結學校招收新生”。
深秋,是絨線銷售的旺季,沈萊舟又在上海各報刊登廣告:恒源祥絨線店推出“海陸空有獎銷售”。這在上海灘物商界里是史無前例的。所謂“海陸空有獎銷售”,就是超等級的獲得者可在上海龍華機場乘飛機到天空中遨游 ;特等級獲得者,可乘海輪到寧波玩2天;優等級獲得者可坐火車到無錫、蘇州玩2天。當時坐飛機是一件極為稀罕的事情。買絨線還有機會得獎乘飛機,一時轟動滬上。恒源祥各絨線店號的生意日日攀升。沈萊舟與上海各界名流,與超等獎的獲得者還在龍華機場的飛機前拍了張合影,刊登在報上,以示公正。再一次在上海引起轟動。
這一系列的商業運作,使恒源祥名聲大噪,生意日益紅火,然而一場陰謀悄悄向沈萊舟襲來……
不滿封殺建自有工廠
由于絨線是舶來貨,上海灘所有店里的絨線都是由英商洋行,以后陸續還有德商洋行與日商洋行供給的。興圣街上最大的絨線店如隆興昌、泰隆、興源盛等共8家,號稱“八大號”,聯手向洋行進貨,再由他們將絨線批發給其他絨線店。為了辦事方便,他們還成立了一個聯豐辦事處。“八大號”從洋行拿貨,不需要預付貨款,同時,能拿到九二折和九三折的折扣。而其他絨線店從聯豐辦事處進貨,一則需要預付款,二則只能拿到九八折的折扣。
1933年的某一天,沈萊舟的副手、時任恒源祥副經理周紅喻到聯豐辦事處進貨,辦事處里的人面若冰霜,最后才有一個人出來說:“你們恒源祥店太大了,恒源祥的貨我們供不起。”沈萊舟找人細細打聽,這才曉得“八大號”已聯手通過決議,拒絕向恒源祥供貨,封殺恒源祥,達到最終將恒源祥趕出絨線行業的目的。
其實沈萊舟早已對聯豐辦事處制訂的不公平的折扣不滿了,“封殺”這一舉動反倒讓沈萊舟提早下了一個決心,就是要想將絨線業做大,必須自己辦廠,這樣才能有最穩固最便宜的貨源。于是他一邊繼續從國外進口各種花色的絨線以解燃眉之急,另一方面和同樣有辦廠意愿的興申泰絨線店老板劉文藻、義生昌華洋雜貨店的老板馮生等商量,集資35萬元,以后又陸續增資到60萬元,合股集資辦廠。
沈萊舟在英租界馬白路(今新會路142號)覓得一塊地興建廠房,進口機器設備和進口生產絨線的原料毛條。1936年初,一家專門生產絨線的裕民毛線廠誕生了,職工200余人,生產的絨線起名“地球牌”與“雙洋牌”,這是中國最早誕生的絨線廠之一。隨后又有幾家絨線廠在上海誕生,如生產皇后牌、紅美牌、綠美牌的中國毛線廠,生產雙貓牌、小囡牌的上海絨線廠等。
中國的民族絨線業就此蓬蓬勃勃地發展起來。
1948年初,沈萊舟的事業走到了頂峰。他的恒源祥單單一家總號一天銷售的絨線就1000磅以上,被稱之為“絨線大王”。
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大典,巧的是,恒源祥也在當日發行股票,這是新中國成立后發行的第一張股票。1950年1月,隨著震天的鑼鼓,恒豐毛紡織廠建成開工,當日便生產出第一絞優質毛線,沈萊舟將它定名為“紅福牌”。同日,“紅福牌”絨線在恒源祥上柜供應,被顧客一搶而空。
時至今日,恒源祥發行的第一張股票還珍藏在恒源祥現任董事長劉瑞旗先生的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