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疼痛已被當今醫學列為繼呼吸、脈搏、血壓、體溫之后的第五大生命體征。2007年7月16日,衛生部正式下文通知在《醫療機構診療科目名錄》增加“疼痛科”診療科目。在此之前,醫療衛生行業所見的所有新型分科幾乎都是專業化的結果,也就是說,分科越來越細,專攻性越來越強。
但疼痛科不同,它是醫療思想體系中的一束奇葩。它綜合醫學各科,體現出了高度的跨專業性,它醫療范圍廣泛,覆蓋人群龐大,患者病情之復雜,臨床前景之廣闊,非其它所能及。
醫學上幾乎95%以上的病患都會有不同程度的疼痛,是不是所有疼痛都可以去疼痛科就診呢?顯然答案是否定的。
典型病例
許多備受疼痛折磨的患者,盡管耗費大量時間、精力及財力四處求醫,可“疼痛”問題仍然得不到滿意的解決。這個時候,人們往往會想起疼痛科來,疼痛科究竟是怎么為人解除長時間的痛楚呢?
帶狀皰疹后神經痛
趙昀(化名),男性,65歲,退休干部,患劇烈帶狀皰疹后遺痛5個月,寢食難安,因為劇烈疼痛多次產生自殺念頭,經多家醫院診治效果不佳。經過介紹來北京市XX醫院疼痛科。病人由于長期劇烈疼痛,強迫坐位卷曲體位,患區輕輕觸動病人即劇烈疼痛,滿頭大汗,甚至痛至哭泣。疼痛科即刻安排住進綜合病區,疼痛科的醫師經過多種積極治療在兩周內便控制了劇烈疼痛,再經過多次門診的疼痛康復訓練,病人滿意地返回河南。經過四年的隨訪,治療效果良好,疼痛未復發。
三叉神經手術后痛
章XX,女性,60歲,大學教授,三叉神經痛12年(手術后痛3年),呈刀割樣劇烈疼痛,說話、吃飯時尤其疼痛。她十多年前發生三叉神經痛,先后在上海長征醫院兩次手術,手術后疼痛復發。經過國內數家大醫院治療均不能控制劇烈疼痛。后來其女兒為母親尋找到了著名的疼痛科專家——中華疼痛學會常務委員王家雙主任。
病人剛來門診時痛苦面容,由于劇烈疼痛無法開口說話,只能通過筆寫交談,經過3個多月系統的藥物和心理治療,病人可以開口說話,基本恢復正常吃飯,目前劇烈疼痛緩解達80%。病人感激萬分,衷心感謝并十分佩服王主任高超的醫術和高尚的醫德。
術后鎮痛、無痛分娩或癌性疼痛
疼痛是人類最原始、最普遍存在的一種痛苦。根據歐美國家的統計資料顯示,大約30%的成年人患有慢性疼痛,在每3個門診就診病人中,就有兩個伴有各種疼痛病癥或癥狀的病人。目前我國至少有一億以上的疼痛患者。韓濟生院士曾表示,疼痛已經成為危害人類健康的主要殺手之一,也是造成降低我們勞動能力和減少出勤日的最普通、最直接的因素。
早在20世紀20年代,美國就有麻醉科醫生開設疼痛醫學門診的先例。上世紀50年代開始,國外許多醫院都開設了疼痛門診和病室,建立了疼痛的研究治療中心。到了1976年,國際疼痛學會成立,從此國際上致力于疼痛醫學的醫務人員開始自覺地把多個學科知識結合起來,向慢性疼痛的診斷、治療、研究發起“進攻”。有所不同的是,有的國家疼痛科已經是單獨的一級臨床學科,而有的國家疼痛科還是麻醉科的重要分支。目前疼痛科治療疼痛的方法很多,比如神經阻滯、神經疼痛介入治療、脈沖射頻、臭氧治療以及其他微創治療等,神經阻滯是麻醉科常用治療方法,主要用于術后鎮痛、無痛分娩或癌性疼痛。

“與實際或潛在的組織損傷相關聯的不愉快的感覺和情緒體驗”,這句話是國際疼痛學會給疼痛下的定義。2004年的10月11日——第一個世界疼痛日就提出了“免除疼痛是患者的基本權利”的口號。隨著社會-生物-心理醫學模式逐漸深入人心,無論是患者還是醫務人員,對待疾病的基本態度變了,消除看得見、摸得著的疾患自然不在話下,而消除疼痛亦是醫患雙方最起碼的追求。
而在中國,目前只有10余所符合規范化管理標準的疼痛中心。
疼痛科的治療手段
樊教授說,疼痛科并不處理相關的急性疼痛,比如說,骨折所造成的疼痛,往往必須由骨外科的專家進行相關的治療。如果并發了骨折所帶來的血栓,那么應該由心血管專家進行會診。這不屬于疼痛科的范圍。
疼痛科通常針對慢性疼痛,即必須是在3個月以上的疼痛才稱為慢性疼痛。比如手術過后,或者內科的正規用藥之后,患者依然會出現疼痛,就可以來疼痛科進行治療了。首先,它的診療范圍必須是患者的固有疾病。其次,它的患者在內科沒有針對性用藥;在外科沒有手術適應癥,或手術效果不明顯,或根本就不可以動手術。
疼痛科治療范圍包括頭、頸、肩、臂、腰、腿等各部位、各關節、各種疾病所致的疼痛;痛經;帶狀皰疹及后遺神經痛;神經炎等。
這些患者恰恰是各大學科的一個盲點,而疼痛科的建立剛好彌補了這一盲點。
疼痛科治療手段以神經阻滯、病灶區域注射為主,以內服或外用中西藥物為輔。注射治療與傳統所說的“封閉”類似而又不同:封閉主要是用低濃度大容量的局麻藥;“包圍”或“覆蓋”病灶從防止惡性刺激擴布。疼痛科的注射治療只用少量或不用局麻藥,主要用消炎、鎮痛藥,并運用高科技提取生產的具有活血、消炎、止痛、抗風濕、通絡等作用的中藥注射液,將上述中西藥混合液少量注射到炎性疼痛中心部位(病灶內)。此系病因治療,達到小劑(容)量,局部高濃度,全身低副作用,高效應的治療目的。
患者不要害怕會走錯科室,當患者的疾患不屬于疼痛科的治療范圍時,疼痛科醫生會為患者提供正確的轉科建議的。
疼痛科醫生還不夠
這些年中國的疼痛醫學技術發展并不均衡,一些國內知名的大醫院都沒有疼痛科設置;有的醫院雖然開展了疼痛醫學科,但是還是門診居多,疼痛科醫生往往是麻醉醫生兼職;在更多醫院,連疼痛科的影子都見不到。上述情況說明,疼痛醫學專業人才培養還有很大的空間。國家規定,疼痛科應有具備麻醉科、骨科、神經內科、神經外科、風濕免疫科、腫瘤科或康復醫學科等專業知識之一和臨床疼痛診療工作經歷及技能的醫師。目前面臨的情況是,疼痛科拿到了“準生證”,但對眾多醫院來說,疼痛科的學術帶頭人尚未浮出水面,技術梯隊的形成也還需要假以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