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32-1942年間的十年時期,江西省國民政府在水利等諸多領域實行了嶄新的理念和制度,采取了一系列有別于傳統的現代性的政策和措施,體現了政府在水利領域進行現代化政權建設的努力。盡管其不可避免地遭受到失敗的命運,但是在此期間,通過對現代水利技術、理念和經營管理等方面的運用,水利建設還是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不僅興修和整治了許多水利工程,客觀上也一定程度地促進了江西地方社會的現代化轉型,因而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贛政十年; 水利; 傳統; 現代
中圖分類號:K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08)05-0045-03
民國時期是我國由傳統向現代轉型的承上啟下時期,政府在諸多領域實行了嶄新的理念和制度,呈現出新的時代特征。體現在水利事業領域,主要表現為現代水利管理理念、水利科學技術和水利工程的引用與興建等方面。由于新的理念、制度和技術的運用,促進了水利事業的發展。對這個時期水利事業的研究已引起許多學者的廣泛重視。學者們在不同區域如西北、兩湖流域、北方等地區,圍繞水利災害的預防與治理、[1]水利建設的成就與不足、[2]水利學家的治水思想與實踐[3]等方面,對這一時期水利建設中的現代化特征進行了深入研究。這些研究為我們提供了不同的學術視角,并為進一步研究打下了基礎。本文擬以江西省1932-1942年的十年時期中的水利事業為例,通過對這一時期江西省國民政府實行的水利理念和制度進行了探討,詳細分析其中體現出來的有別于傳統的現代性特征。
江西省1932-1942年間的十年時期,也稱為“贛政十年”時期,是指國民黨江西省政府主席熊式輝在江西主政的十年。[4]這一時期,江西省國民政府在財政、稅政、地政、水利等諸多領域實行了嶄新的理念和制度。這種有步驟、系統化的各項行政管理,是江西省政府試圖通過組織網絡,重構國家政權與地方社會關系,以達到伸展國家權力,在全省建立一個有效的現代化國家政權建設的重大嘗試。[5]在這種背景下,水利領域采取了一系列新的政策和措施,體現了政府在水利領域進行現代化政權建設的努力。
一、 1932-1942年江西水利的建設狀況
江西位居東南腹地,北濱長江,南憑南嶺,東南西三面環山,中北部為鄱陽湖盆地,地勢南高北低。[6]全省地理環境復雜,中北部濱江沿湖一帶為平原川澤之地,地勢低洼,而東南西部之地多為丘陵山區。由于屬溫帶內陸性季風氣候,每年的四、五、六月間,全省降雨特多,“占全年雨量百分之五十左右,已達半數矣。”[7]各江湖泊水位漲勢迅猛,容易沖毀圩堤,從而造成水災,嚴重影響和危害到沿江沿湖地區的人民生活。“各地同時傾瀉,宣泄茍有不及,于是汛濫潰決,隨之而生。”但是到了七、八、九月間,全省降雨量大為減少,而這時期正處于全年溫度最高時期,且正是農田需水之時,丘陵山區極易造成旱災。
在這樣一種地形交錯的農業區域內,水利事業尤顯重要。“顧各河下游及鄱湖沿岸,低洼之地患潦;而上游高地恒苦亢旱,是以水利事業,在下游則修堤以防洪,在上游則廣修塘壩水庫以防旱。”[8]但是自清末以來,由于吏治的腐敗、戰亂的頻繁和生態環境的惡化,使得江西水利建設陷于停滯,許多原有的水利工程遭到毀壞,贛江等河道淤積,通航受阻,至1935年紅軍長征之后,江西省國民政府面對的是農村凋敝,水利工程大都荒廢的局面。其現狀是“洎乎有清末造,政治失修,政府復絕不過問,遇有水旱災歉,但知報災請賑,敷衍塞責,窳敗之端,實肇于此,鼎革以還,連年兵燹,尤以共匪盤踞多年,民力益困,原有農田水利工事,任其荒廢,已廢設備,無力恢復,乃漸淪于完全靠天吃飯之境。”[6]
十年期間,江西省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措施,以促進全省經濟的發展,而水利災害的嚴重性以及水利工程對農業的重要性又迫使政府不得不重視水利建設。在政府的重視下,水利建設事業得到了很大的發展。“截至三十六年六月止,計共挖掘水塘11,394口,疏浚溝渠1,636公里,建造水庫130座,修筑陂壩1,901座,修建涵閘313座,設置戽水機站31站,統計發放農田水利工程貸款2,400,000元,受益田畝約達1,000萬畝。”[6]
根據江西省國民政府在不同時期所面臨的不同形勢和實施的不同水利措施,這一時期的政府水利建設可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1932——1934年底,當時江西省政府面臨的形勢為:一是贛南地區為中央蘇區所在地,政府有效控制的只是贛中、贛北一些地區;二是由于連年的“圍剿”戰爭,造成政府財政匱乏,廣大農村凋敝不堪;三是1931年和1934年發生的特大洪災和嚴重干旱,使得各地水利工程遭到嚴重破壞。限于經費的不足和形勢所迫,江西省水利局建設的重點是修復和整治中北部濱江沿湖地區的圩堤工程。“顧當時限于經費,所辦事項,多屬堤政,而范圍所及,亦僅贛撫兩河下游,暨濱江沿湖之新淦等十余縣而已。”[8]至1934年底,圩堤整治建設取得了一定的實效。“至二十四年,計共修復堤線長度達1760公里,保護田畝約700萬畝。”[6]
第二階段為1935-1937年。1934年底,中央紅軍撤出江西開始長征,全省大規模的戰爭基本結束,政權得到統一。1935年,江西省國民政府決定該年為建設年,以水利建設為中心工作。政府加大了對水利建設的財政支出,全省水利建設進入到一個全面發展階段。不但贛中北地區如樟樹、豐城等縣的許多圩堤、陂塘等水利工程繼續得到整治與興建,而且在贛西、贛南等山區如安福、南康等縣的大量陂塘、水庫也得到了興修。“二十四年匪患敉平,乃訂正整理全省水利六年計劃,令各縣征工興辦防洪、灌溉等項農田水利工程,并分設八區工程處,督促指導。”[4]
第三階段為1938-1942年。1937年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至1938年日軍攻占九江,其后兩年內贛北各富庶縣份及省會南昌先后淪陷,省府機構南遷泰和等地,政府有效控制的地區由全省變為贛中、贛南等地區,因而全省水利建設的側重點也相應地發生改變。省水利局一方面興建了許多塘壩水庫等灌溉工程,另一方面也對贛江等河流的航道進行了疏浚整治,以利于抗戰物資的運輸,先后進行了萬安十八灘鑿灘工程、尋烏河鑿灘工程等。而這時期贛東北地區曾花費大筆資金修治的圩堤工程重新被破壞。“戰時淪陷區及接近前線各圩堤,因軍事關系,挖壕筑壘,破壞甚多,復經敵寇挖決,十九殘破,險段決口,比比皆是;加以圩堤附近人民,率多流離逃亡,未遑修補,故省境河湖干堤,實際無防洪力量,一遇大水,災害立見。”[9]
二、 1932-1942年江西水利的經營管理
十年時期,江西的“官修”水利十分活躍,體現出國家權力的強化局面。政府不但對許多大型水利工程進行了興建與維修,而且還參與了眾多中小型水利工程的建設。在贛江下游一帶濱江沿湖地區,如南昌、新建、永修、豐城、九江、鄱陽等縣,人民的生產和生命安全都依賴于圩堤的防護,在當地的農田水利事業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由于工程浩大,基本上是由省水利局主持興修和整理。“本省沿江濱湖各縣,地勢低洼,易受水災,向恃圩堤以為保障,堤線長度共計3085公里,受益農田430萬市畝。”[9]另外,南部山區一些大中型灌溉工程,由于費財力較多,超出了本地區民力所限,也是由政府出資興修。如南州水利工程、遂川縣南隩陂灌溉工程、萬安渠灌溉工程等。[10]隨著抗日戰爭的發展,航道運輸成為重要的交通線,疏竣河道也就成為政府面臨的一項急迫問題。這時期,省水利局對一些河道進行了整治和疏竣,如饒河龍口灘工程、贛江十八灘鑿灘工程、定南河鑿灘工程、尋烏河鑿灘工程等。[11]政府對中小型水利工程的參與主要表現為官方出資與官方組織兩種形式。這一時期,政府加強了對一些中小型水利工程的維修,如泰和縣槎灘陂工程1938年的重修,省水利局和泰和縣政府共同出資1,500元,約占總費用的1/3。[12]除此之外,政府還對許多鄉村的小型水庫進行了規劃和測量,組織地方民眾修建,如興國縣大禾鄉示范水庫和崇義縣遏埠鄉損坑示范水庫等,都是由省水利局聯合各縣政府派員進行勘測、測量、設計及監督而成。[13]
在水利經費方面,這一時期由于政府經費的有限,除了直接撥款外,開始采用貸款的方式支持各地水利工程的建設。特別是在抗戰時期,許多農田水利工程的建設,更是依賴于銀行的貸款資金。在1939年春,由省政府與經濟部農本局合籌四十萬元,用貸款方式興辦贛州地區的各項農田水利工程,為貸款興辦水利方式之開始。同年五月,成立了江西省農田水利貸款委員會,負責辦理農田水利工程經費的貸款和工程業務。并于次年先后與中國農民銀行及中國銀行,分別簽訂了水利貸款合同,對需要提供援助的水利工程建設經費,以貸款的形式撥與,并采取招商投標、招工承包的施工建設方式。[8]這種方式的出現,表明水利經營方式發生了重大改變,地方水利與金融資本開始結合,逐漸走向商業化經營。
另外,在水利開發與建設中,全省如貴溪、銅鼓、鉛山、南康等十幾個縣市都曾成立了鄉鎮水利協會對本地的水利進行管理。[13]協會的組成不是按行政區域,而是以受益區或以歷史習慣具有協作利益的區域組成。這種地方水利協會利用民間力量集資建設農田水利工程,提高了各地方進行水利建設的積極性。省水利局制定了《江西各縣鎮管理灌溉暫行規則》,規則的實施表明這一時期水利建設的進一步完善。
三、 1932-1942年江西水利建設的特征
1932-1942年期間國民黨江西省政府推行的水利建設,已經帶有明顯的現代性特征。它們較之于傳統的水利管理,無論在制度、理念、方法等層面上都表現出了許多極不相同的內容。
第一,統一的、專業化的水利管理系統。在傳統社會時期,水利管理一般由基層州縣官員兼管或者由地方民眾自行組織管理,缺乏一個專業化的水利管理系統。1928年江西省政府成立了省水利局,在十年贛政期間一直作為全省水利管理的專門機構發揮著作用。水利局下設立總工程師室、測量隊及工程處、設計勘測隊等機構,負責全省荒山、荒地、湖田、淤洲等的調查、清理、發墾,以及全省水利的測量、計劃和實施等事項。并在一些重要工程處設立專門機構或人員進行管理,由省水利局負責領導。如萬安渠灌溉工程完工后,省水利局曾設立了萬安渠管理所。[8]另外,省水利局在貴溪、南康等十九個縣市成立了鄉鎮水利(下轉第52頁)
(上接第46頁) 協會。這樣,在全省形成了一個統一的水利管理網絡。
第二,水利技術人員治水。民國時期,隨著西方科學技術的傳入和一批在西方學習水利的人員的歸國,給中國水利科學領域帶來了活力。涌現出了李儀祉、鄭肇經等一批水利專家,打破了舊有的封閉式水利系統,改變了以往官僚治水的局面,開始了民國時期專家治水的新時代。在此背景下,江西的水利建設也開始了由水利工程技術人員的主持和辦理,如在省水利局設立總工程師室,先后聘請如歐陽彥謨、丘葆忠、葉紉芳等水利專家擔任。
第三,現代測量技術的運用。測量是水利工程規劃設計的基礎,這時期突破了傳統的就工程論工程的做法,運用現代工程性質的測量方法,對全省各地區的水文、氣象、水力及一般航道進行了測驗和測量,對各地的雨量、雨日、溫度、水文、工程等方面進行了計量,并對其中測量出來的數據進行統計,繪制成圖表,具有較高的技術性。[7]
第四,水文測驗技術的進步和水文站的建立。水文測驗為治水必要的基本工作。由于西方先進測量儀器和設備的傳入使用,這時期水文測驗內容不僅有水位、雨量觀測,還包括水位、流速、橫斷面、流量、泥沙等測量。并在全省各地區設置了水文、氣象、水力等測站四十站,辦理河道測量工作。
第五,水利發展規劃的制定。十年時期,省水利局制定了詳細的水利建設規劃,曾擬訂了全省水利六年計劃,如在濱江沿湖之地修建圩堤、在山區丘陵之地興修塘壩水庫、疏浚贛江上游河道、開發水電動力等,并擬訂了興建五萬水庫計劃,分期興修各縣大型水庫。[11]在抗日戰爭時期,江西省國民政府南遷,贛中、贛南地區成為全省的大后方,由于政府經濟工作重心的轉移以及大批技術人員的南遷,為這些地區的水利建設創造了良好的條件。科技人員對吉安、贛州、萍鄉等地區的水利建設進行了規劃,從而使這些地區水利建設得以很大的發展。
第六,大型現代性水利工程的興建。由于水泥和鋼材等工程材料的利用,一批原來無法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得到興修,突出體現在大量鄉村水庫工程的興建及水力電力工程的舉辦等方面,已大大有別于傳統時期。
總之,十年贛政時期,江西省國民政府對全省各地的水利建設采取了一系列有別于傳統的措施,其目的是建立一個現代化的水利政權制度。由于這一時期戰爭不斷、社會動蕩、自然災害頻繁及生態環境惡化等等,使得水利建設不可避免地遭受到失敗的命運。但是,在此期間,通過對現代水利技術、理念和經營管理等方面的運用,水利建設還是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不僅興修和整治了許多水利工程,客觀上也一定程度地促進了江西地方社會的現代化轉型,因而具有重要的意義。正如學者所言“沒有這個過渡階段,亦難以在新中國成立后立即大興水利,并取得突飛猛進的成績。”[14]
參考文獻:
[1]李瓊.20世紀30年代湖北水災預防措施之考察[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2).
[2]劉一民.抗戰時期大后方的農田水利建設[J].求索,2005,(9).
[3]郭志芬,李明霞.中國現代水利事業開拓者——汪胡禎先生的水利人生[J].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社科版),2003,(2).
[4]胡家風.贛政十年[M].1941.
[5]孫捷.贛政十年期間(1932-1942)的江西地政[D].南昌大學歷史系碩士論文,2004.
[6]周鑒冰.重修槎陂志[M].江西:泰和縣生計印刷局,1938.
[7]江西省政府建設廳.江西省水利事業概況[M].1938.
[8]江西通志稿[Z].
[9]蔡孟堅.江西災情[M].1946.
[10]張含英.中國水利史的重大轉變階段[A].中國近代水利史論文集[C].南京:河海大學出版社,1992.
責任編輯 宋敬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