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全面地研究流通產業的政府管制問題,對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促進政府職能轉變、規范流通秩序、應對經濟全球化的挑戰,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實踐上都具有比較重要的意義。
田旭的專著《流通產業的政府管制研究》已經由經濟科學出版社于2007年正式出版。該書闡述了流通產業政府管制的一般理論,并對中國流通產業的政府管制制度及其改革做了專門研究,探討了政府對流通產業如何實施適度有效管制、為其健康發展提供良好的制度環境,該書旨在為中國流通產業政府管制制度的改革提供理論依據。作者以管制經濟學理論、產業組織理論為基礎,以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的流通理論為指導,綜合運用相關經濟學和法學理論,對流通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進行了理論闡釋和實證分析,全面分析了流通產業政府管制的理論基礎;論述流通產業政府管制的含義、必要性、分類、特點及其成本與收益;選取有代表性的國家,對其流通產業的政府管制進行了橫向比較,剖析了其管制的特性與共性以及對中國的借鑒意義;在此基礎上,全面梳理了中國流通產業政府管制的發展脈絡,分析了現存問題,并提出了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改革和完善中國流通產業政府管制體制的政策選擇。
綜觀全書,其突出特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 選題視角獨特,具有一定的開拓性。從國內外的現有文獻來看,一方面,在政府管制經濟學領域中涉及流通產業管制的研究比較匱乏,國內外學者大多數集中于對自然壟斷行業和公用事業的管制進行研究;另一方面,在流通經濟研究領域鮮有學者從政府管制的角度進行專門研究。國外只有日本經濟學家植草益在其著作——《日本的產業組織——理論與實證的前沿》中的部分章節有所述及。一些國外文獻在論及社會性規制問題時涉及到消費者保護的問題,還有一些文獻是在論述貿易法規和政策時,從法學的角度對流通領域的管制問題有所涉及。我國的政府管制研究領域中,多數也是集中于自然壟斷行業和公用事業管制的研究,專門針對流通產業政府管制的研究較為匱乏。因此,該書以流通產業的政府管制問題為研究對象,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作者在管制經濟學與流通經濟學理論相結合的領域找到了一個嶄新的突破點,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該領域研究的盲區。
2. 實現了一定程度的理論創新,提出了一些有建設性的政策主張。作者在書中提出了一些鮮明的觀點:其一,分析了流通產業與其它產業管制的不同之處,提出根據流通產業的市場特征及其發展規律,實施適時適度管制的觀點,較有新意。其二,作者提出:“‘放松管制’在我國的意義完全不同于西方國家,我國的‘放松管制’是指逐步減少和摒棄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管制意識、管制體制和管制方式,將計劃經濟下政府的強制性行政管理職能轉換為市場經濟下的政府管制職能。”其三,政府應該對流通產業實施適度的有效管制,建立和完善適合中國國情的管制制度。其四,在進行流通產業的管制變革時,應注意防止兩種傾向:一是政府的過度退出,由政府萬能論滑向市場萬能論;二是盲目的法制建設,法律多并不等于實現了法治,避免使法律淪為政府實施過度干預的工具。其五,將我國流通產業的管制體制改革置于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進行統籌思考,并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議。主要包括:流通產業的反壟斷政策、市場競爭政策以及加強流通產業的社會性管制。
3. 研究內容系統而全面,邏輯結構嚴謹。該書在理論體系的安排上,在注重邏輯性和系統性的同時,又求前沿性與分析的深度。不僅全面界定了流通產業的范圍,明確了流通產業政府管制的內涵,而且研究了政府管制的成本:包括管制者與被管制者支付的成本、管制失靈造成的社會成本以及消費者支付的成本。系統研究了發達國家實施流通產業管制的特點與經驗,全面總結評價了我國流通產業政府管制的發展歷程與現狀,將縱向的國情分析與橫向的國際比較借鑒相結合,在此基礎上提出政策主張。作者閱讀和援引了大量文獻,進行嚴謹的邏輯推理與科學分析,得出具有說服力的結論,從而為流通產業的政府管制改革措施提供了理論依據。
4. 綜合運用了多學科的研究方法。該書采用規范分析與實證分析相結合、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歷史歸納與國際比較分析相結合的研究方法,綜合運用了管制經濟學理論、產業組織理論、流通經濟理論以及相關的法學和社會學理論,從多學科的研究視角,通過邏輯推理與演繹論證,結合對國內外流通產業政府管制實踐的分析與總結,提出中國流通產業政府管制改革的路徑與建議。
該書是研究流通產業政府管制問題的一部力作,其出版將會對流通產業政府管制問題的研究和流通領域政府管制體制的改革發揮推動作用。
責任編輯 劉鳳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