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對香港回歸后國際競爭力的提升以及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進行了較為全面的研究。通過分析認為,香港已經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經濟體,產業發展具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力,國際化大都市的產業結構已經形成,尤其是高端生產性服務業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已經形成了國際商貿中心、國際金融中心、國際航運航空物流中心、國際科技資訊中心的地位。香港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與作用十分突出,主要體現在,為內地提供優質生產性服務業,擴大內地國際貿易和利用外資,支持內地企業走出去,支持內地金融國際化,帶動珠三角、泛珠三角地區經濟發展與產業結構升級等方面。客觀評價香港在中國經濟中的地位與作用,對于新時期發揮香港的優勢,促進香港的繁榮與穩定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香港經濟;國際競爭力;經濟增長
[中圖分類號] F061.3[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0461(2008)04-0001-08
一、引 言
近年來,對于香港經濟的爭論觀點頗多,主要認為,香港經濟過分依賴大陸缺乏自立;香港缺乏高新技術,產業空心化現象嚴重,城市缺乏核心競爭力等等,總之,這些觀點看到更多的是大陸對香港的各種援助,而忽視了香港對大陸的經濟貢獻與作用。由此而對香港在我國經濟中的影響與作用產生懷疑??v觀香港回歸十年以來,在全球經濟中的地位究竟是提高了,還是下降了;香港城市的國際競爭力究竟是增強了,還是削弱了;對于我國經濟增長的貢獻度是增加了,還是減少了。準確定位香港在我國經濟中的戰略位置,正確評價香港對于我國經濟增長的貢獻,不僅對于保持香港的進一步繁榮與穩定,成功實踐一國兩制的偉大理論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于充分利用和發揮香港優勢,加快我國經濟的國際化進程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針對上述問題展開研究。
二、香港已經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經濟體
(一)香港主要經濟指標的國際競爭力
從表1、圖1可以看出,與回歸之前相比,香港的國際競爭力明顯提高。2006年香港GDP為1,887.6億美元,列世界第34位,是1995年的1.3倍;人均GDP2.8萬美元,列世界第7 位,是1995年的1.2倍;出口總額為3,155.2億美元,進口總額為3,333.1億美元,分別列世界第12位和第11位,是1995年的1.8倍和1.7倍;截至2006年外匯儲備達1,332億,列全球第8位,是1995年的2.4倍。此外,2006年香港財政收入263.5億美元,支出254.3億美元,基本實現了收支平衡;失業率為4.4%,保持在正常水平,可以判斷,香港經濟已經進入了平穩健康的增長時期。


(二)香港城市綜合指標的國際競爭力
香港城市綜合指標的國際競爭力普遍處于世界領先地位,高于內地水平(表2)。香港金融、國際貿易、國際投資的國際競爭力分別排在世界第2位、第3位和第5位,指標分別高于內地的第51位、第6位和第27位;體現政府管理的指標公共財政、財政政策分別排在世界第1位、第4位,與內地的第10位、第1位大體相當;體現社會法制環境的指標制度結構、商業立法、社會結構分別排在世界第8位、第1位和第13位,分別高于內地的第24位、第43位和第30位;體現企業管理的指標生產效率、管理實踐、價值觀分別排在世界第1位、第2位,分別高于內地的第29位、第37位和第24位;體現要素環境的勞工市場、基礎設施、技術條件、教育、健康環境、科技條件等指標分別排在世界第2位、第3位、第2位、第24位、第23位和第32位,均位于先進水平。由此可見,香港已經具備了世界一流的營商環境,以及世界先進的政府管理體制、社會法制環境、教育環境以及完善的基礎設施和要素市場。

(三)香港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1.國際化大都市的產業結構已經形成
香港產業結構總體表現為以服務業為主,高端服務業加速發展的國際化大都市產業布局,2006年第一、二、三次產業占GDP比重分別為0.1:9.3:90.7。從服務業結構來看,面向國際的生產性服務業,逐漸成為支撐香港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如,金融、航運航空、物流、創意產業、科技資訊以及專業服務等。消費性服務業日益成為拉動香港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如旅游、房地產、酒店餐飲、商業、娛樂業等。表3可以看出,2005年香港服務業實現增加值12,192.4億港元,占GDP的90.7%,是2001年的1.1倍,其中,商貿(批發零售、進出口貿易、餐飲及酒店業)、金融(金融、保險、地產及商用服務業)、物流(運輸、倉庫及通訊業)、專業服務(社區、社會及個人服務)以及樓宇業分別占當年GDP的28.8%、21.9%、19.2%、10.7%。從增長速度來看,2005年服務業比上年增長8.1%,金融、商貿、物流業等主要生產性服務業分別增長11.7%、10.4%、8.6%,均高于服務業平均增長水平。

2.高端生產性服務業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
香港回歸十年來,不僅確立了國際商貿中心、國際金融中心、國際航空航運物流中心地位,而且在資訊科技、文化創意產業等高端生產性服務業領域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作為國際商業和服務中心,香港為世界各地提供廣泛的優質商用服務,包括法律服務、會計和審計服務、商務顧問服務、電信服務、建筑和工程服務等,2000~2006年期間,這些行業的總輸出保持年均8%以上的速度增長。
(1)國際商貿中心地位
2006年香港進出口總額為6,488.3億美元,是當年香港GDP的3.4倍。從進出口結構來看,貨物與服務貿易都表現出快速增長,生產性服務業增長呈現加速趨勢。2006年香港整體貨物貿易出口(包括轉口及港產品出口)總值為24,674億港元,比上年增長10.2%。貨物貿易進口總值為25,763億港元,比上年增長10.2%,其中通訊設備、辦公器械等資本貨物增長率最高達27%。2006年香港服務貿易出口總值為5,623億港元,比上年增長8.7%,其中與貿易有關的服務為1,814億港元,增長32.3%;運輸服務業為1,724億港元,增長30.7%;金融、商用服務為1,198億港元,增長21.3% ;旅游服務為887億港元,增長15.8%。2006年,香港服務貿易進口總值為2,839億港元,比上年增長6.3%,其中,旅游服務業為1,086億港元,增長38.2%;運輸服務業為877億港元,增長30.9%;金融、商用及其他服務為685億港元,增長24.1%;與貿易有關的服務為191億港元,增長6.7%,表4為2005~2006年香港貨物與服務貿易增長情況。

香港國際貿易十分發達,主要得益于人才、環境、基礎設施等支持因素。長期以來,香港無論轉口貿易還是直接出口,整個交易過程的服務均由香港提供。目前,香港有近十萬家貿易公司,長期以來在全球建立了龐大的商貿網絡,積累了豐富的全球運作經驗,形成了商業品牌信譽,這是支持香港貿易逢勃發展的基本因素。據香港貿易發展局2003年8月一項調查顯示,82%的歐、美、日受訪進口商表示通過香港采購內地產品,認為香港的主要優勢是:運營成本優勢(51.8%)、金融設施良好(45.2%)、商品展覽中心(45.1%)、各種商品供應商聚集(42.2%)、法律保障完善(42.6%)、利用內地作為生產基地(42.4%)、低稅率(40.6%)、自由港(40.1%)、從事國際貿易的專業水平(39.6%)、電信運輸設施健全(37.7%)、英語能力良好(36.6%)①??梢?,世界一流的營商服務環境、制度環境、基礎設施是使香港成為國際商貿中心的重要因素。目前全球已有400多家公司在香港常設有采購辦事處,而在香港的3,798家跨國公司地區總部或辦事處中有1,983家從事批發零售及進出口貿易。
(2)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香港目前是全球第12大國際銀行中心、第6大外匯市場、市值第6大股市,以及亞洲第3大國際銀行中心、第2大股市、第2大銀團貸款中心、第2大基金管理中心(以管理資產額計算)和第2大保險市場。國際評級機構認為,“香港在經濟和金融兩方面足以與愛爾蘭、瑞士、新加坡、英國和美國等獲得“AAA”評級的經濟體媲美②”。根據《世界經濟論壇》評比,香港反映金融市場成熟程度的指標僅次于英國、美國以及瑞士,列全球第四位;反映銀行業素質的指數僅次于英國,列全球第二位;反映本地資本市場融資功能指數列全球第一位。
截至2006年12月,香港共有138家持牌銀行、31家有限牌照銀行、33家接受存款公司,來自31個國家和地區共202家機構在香港營業。2006年香港機構存款額達到47,660億港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7.2%;貸款和墊款總額達到5,500億港元,比上年增長6.7%,其中,反映股票市場投資、物業投資、貨物貿易的金融機構貸款增長較快。2006年港元的債務發行總值達到4,540億,比上年增長520億。香港股市2005年超越日本成為亞洲集資額最高的市場。截止2006年底,香港有主板及創業板上市公司975家和198家。2006年香港股市全年報收19,965點,比上年增長34.2%;平均日成交額創下339億元的歷史新高,比上年增長85.3%;股市總值133,380億港元,比上年增長63%。2006年恒生指數期貨合約、恒生指數期權合約、H股指數期貨合約和股票期權合約等衍生工具的交易量也大幅度增長。截至2006年底,香港獲得授權的保險公司為181家,分別來自21個國家和地區。
(3)國際航運航空物流中心地位
到2006年,香港機場和港口貨運量已經保持5年持續增長(見圖2),成為國際競爭力較強的港口和機場。其中主要原因一方面來自香港對外貿易,尤其是內地貿易的持續增長所帶動,另一方面則來自香港機場和港口高效、便捷、優質的服務,如,遍及世界的網絡,高效率的貨運處理系統,簡單的清關手續都使香港成為貨物進出口的理想通道。


香港航運業在規模、效率上都體現出較強的國際競爭力,港口的管理水平、運作能力、技術應用都居全球領先地位,港口地理位置、基礎設施建設、自由港政策以及與國際接軌的法律體系,使香港航運物流業快速增長。目前港口開通的遠洋定期班輪航線在300條左右,平均每月靠泊的集裝箱班輪超過1200條;港口平均一艘集裝箱船在碼頭周轉的時間是12小時,高于上海洋山港20小時的水平。從表5可以看出,香港港口集裝箱吞吐量逐年增長,2006年為2,330萬標箱,比上年增長3.1%,是2000年的1.2倍,成為全球最大的集裝箱碼頭之一。目前包括港口配套業務在內的港口核心行業,約占香港GDP的4%,為香港提供約11萬個就業崗位,占總就業人口的3.5%。如果包括與之相關的貿易、金融、保險服務在內,整個與港口有關的經濟收入約占香港GDP的20%,就業人數占總就業人口的25%,港口貿易貨值占香港貿易總值的50%以上。

香港是重要的國際航空樞紐,航空業具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力。目前共有71家航空公司,每周5300多個航班往返全球140個城市,每天運貨量1萬多噸,航空貨運量為全球第一。2006年香港空運貨物吞吐量達到360萬噸,比上年增長5.2%,國際貨物吞吐量居第一位;以空運貨物處理的貿易貨值(不計轉運)比上年增長11.3%,說明高價值貨物空運貨量明顯上升。從航空運輸市場來看,香港作為亞洲門戶機場,其“5小時飛行圈”市場中包括日本、中國、韓國、新加坡、印度、香港和臺灣7個亞洲經濟高速增長的國家和地區,成為亞洲地區經濟增長的重要載體。
(4)國際科技資訊中心地位
香港科技資訊業的國際競爭優勢十分明顯,通訊基礎設施完善,傳統產業信息化運用廣泛,以軟件為主的高新技術產業迅速成長,總部經濟十分發達,基本確立了亞洲區域科技交易中心和高科技產品貿易樞紐地位。
一是通訊基礎設施位于世界先進水平。目前,香港已經成為全球電信網絡最先進、設施最完善的城市之一。電訊業收入占當地GDP的2%,移動及音頻電話在商業上的應用居全球前5位,電話密度列亞洲第3位,互聯網普及率列全球第10位。香港研發費用支出約有一半用于資訊及通訊科技方面,主要在金融、貿易物流等服務業領域。2005年,香港工商企業用于科技創新活動的研發費用支出達185億港元,占GDP的1.3%,其中用于資訊及通訊科技支出占47.6%,電機及電子工程技術占32.9%;按行業劃分,金融、保險、地產及商用服務占65%,批發零售及進出口貿易、餐飲酒店業占23.8%(見圖3)。

二是資訊科技業在房地產、物流、金融、航運物流、商貿服務等傳統產業領域的應用十分廣泛。在金融業領域,網上投資、網上證券、網上銀行服務日趨普及,在線銀行服務、證券交易所的電子場外交易系統和銀行間實時結算系統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在航運及物流業領域,企業普遍使用電子數據交換系統傳送信息與控制船運,倉儲、運輸、貨柜管理以及其他供應鏈相關活動使用全球衛星定位系統,使得香港碼頭貨柜處理能力居世界前列,航空貨物運輸和日處理量在全球最高,而誤差率最低;在批發零售業領域,企業廣泛應用計算機電子輔助設計、生產系統,改善操作流程,推動數字化生產的發展。
三是香港在軟件、集成電路、光電子、數碼娛樂的設計、測試等高科技產業領域具有廣泛的國際市場。香港回歸后,特區政府十分重視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先后推出了科技園、數碼港等項目,并設立了50億港元的創新科技基金和7.5億港元的應用研究基金用于扶持科技創新。2006年香港的高科技產品出口總值超過800億美元,主要是電子相關產品。其中,目前香港共有700多家軟件開發商,2005年軟件業出口24.3億港元。
四是由于香港的國際性信息中心地位,集中了眾多的國際高水平信息研發機構,聚集了2,500多家跨國公司和國際機構的地區總部和辦事處。
(5)文化創意產業快速發展
2006年香港創意產業產值達到500億港元。其中旅游、會展、設計等創意產業較為發達。香港具有世界一流的旅游硬件設施和服務質量。2006年訪港旅客總人數達到2,530萬人,比上年增長8.1%,香港財政司統計,迪斯尼工程進行期間創造了11,400個就業機會,未來將提供18,000個職位。香港作為國際著名的會展之都,已經形成了一批成熟的會展經濟運作專家、從事會展經濟的部門和企業,以及規范完善的會展行業法律法規。香港會展公司最大優勢是能提供世界范圍內的買家資源,這為企業產品進入國際市場,尋找國際客戶資源提供了重要途徑,中國內地的許多制造商正是通過香港會展公司實現了產品進入國際市場。設計業是香港重要的優勢產業。香港聚集了各種設計人才、信息、資源等基本要素,由于香港設計師既植根于中國傳統文化,又能夠及時把握國際脈搏,形成了中西合璧的獨特優勢。一方面,香港設計師在掌握全球數據、產品潮流、市場調查等信息方面,較內地設計師更能夠適應國際市場需求;另一方面,收費較低,較發達國家設計業具有較強的成本優勢。目前,香港約有2000家設計公司,許多國際設計公司在香港設立機構,香港的平面設計師、室內設計師以及產品設計師具有較強的國際影響力,約有70%的設計公司有服務出口③。
三、香港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與作用
(一)為內地提供優質生產性服務業
香港服務業比較優勢主要集中在知識密集型的高端生產性服務業,而內地比較優勢則主要集中在以勞動密集型為主的制造業上,因此,多年來的經濟合作形成了良性互動和雙贏效果。目前內地制造業相當一部分高附加值生產性服務業,如金融、物流、專業服務、設計、營銷等服務由香港提供,這些行業的投資對于促進內地生產性服務業增長,以及制造業優化升級都發揮了積極作用。目前,在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批發和零售業中,港資在我國外商直接投資同行業的比重分別占50.3%、20%、25.1%,成為生產性服務業外資的主要來源。香港貿發局調查結果顯示,內地私營企業最希望得到香港市場調研、市場營銷、信息中介、企業管理培訓、企業形象宣傳、法律咨詢等方面的服務。有79%的受訪企業表示,在未來進行并購或引入外資時,會選擇香港的財務顧問及法律顧問;75%表示會選擇到香港上市④。
自CEPA實施至2007年5月底,已有1,113家香港公司申請《香港服務業提供者證明書》,獲批1,078。從表6可以看出,越來越多的香港生產性服務業在內地設立機構。在所有獲批申請中,運輸服務及物流服務業有487家,其次為分銷服務有253家。此外,廣告服務79家、建筑服務60家、管理咨詢及會展服務29家、增值電信服務27家、人才中介服務23家、房地產服務16家、航空運輸服務14家、法律服務14家、信息技術服務13家、金融18家。這些香港生產性服務業的大量投資,必將帶動內地制造業與服務業的發展。

(二)對內地國際貿易貢獻突出
2005年內地與香港的貿易總額為1,367.1億美元,其中內地出口到香港1,244.8億美元,是2001年的2.8倍;內地從香港進口122.3億美元,是2001年的1.3倍(見表7)。在香港離岸貿易中,大約60%的貨值是將內地產品出口到海外,另外35%的離岸貿易是香港將國外貨物運往內地。在2006年香港整體貨物出口總值中,中國內地為11,562億港元,占香港貨物出口總值的47%,成為香港第一大出口市場。內地通過香港的貿易平臺有效地調整進口結構,增加了對經濟發展急需的高新技術產品、礦產能源等戰略資源的進口。由于香港的國際商貿中心優勢,內地在香港設立的窗口公司有1000多家,內地生產企業越來越多在香港設立辦事處或通過香港貿易公司進行銷售和采購,以及通過香港大型國際商品展覽會參展獲得國際貿易機會。在香港貿發局主辦的展覽會中,來自內地的參展企業由2001年的1,200多家上升到2005年的4,300多家,年均增長35%。如,華為集團于2000年設立香港分公司以來,目前通過香港出口占企業出口總額的90%。香港的轉口貿易主要源于內地因素。隨著內地尤其是珠三角地區、泛珠三角地區出口增長,到2010年之前,珠三角地區集裝箱量將繼續增加,香港將繼續發揮中轉港口的優勢,隨著珠三角地區高科技電子產品出口的增長,香港航空貨運量也將進一步增長。

(三)對內地利用外資貢獻突出
香港一直是內地最大的FDI流入地區,從表8可以看出,香港對內地投資企業不斷擴大,投資金額不斷增長。截至2005年底,香港在內地投資累計設立企業260,953家,合同外資金額5,943.57億美元,實際投資2,889.48億美元,分別占中國外資企業數、合同外資總額、實際使用外資總額的47.2%、46.3%、46.42%。不僅如此,港資結構不斷優化,對中國服務業的貢獻增大。目前,港資主要集中于制造業,占總投資的65%以上,近年來,服務業投資明顯上升,2005年港資服務業投資比重占港資總量的34%。從投資區域來看,港資主要分布在廣東、江蘇、浙江、山東、遼寧五省,約占85%。其中廣東在1979~2004年的實際使用外資總額中港資占66.2%。近年來,港資對西部地區經濟的貢獻明顯增大,2005年為8.75億美元,比上年增長41.32%。

(四)支持內地企業走出去的有利平臺
長期以來,香港一直成為內地企業走出去的重要平臺。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是香港成為內地對外直接投資的最大目的地。截止到2005年底,內地在香港設立非金融類企業共2,511家,投資總額304億美元,占內地對外投資的65.5%。長期以來,香港是內地最主要的承包工程和勞務合作市場。2005年內地在港承包工程、勞務合作及設計咨詢完成營業額20.2億美元,在港勞務人數達20,926人(見表9)。

二是幫助內地企業進入國際市場。多年來,香港成功地協助內地企業來港擴展國際業務,包括提供國際經濟環境和投資形勢的最新資料;協助企業與不同的政府部門聯系和處理各項申請;為投資者在港尋找國際商業合作伙伴等。尤其是香港中小商貿企業市場觸覺敏銳,國際貿易經驗豐富,有廣泛的網絡,成為內地企業進軍海外市場的最佳合作伙伴。許多內地企業在實現跨國經營的過程中,把辦事處設在香港,工廠設在內地,利用香港統籌業務、設計產品、籌劃稅務、安排融資等等,以香港為基地管理海外業務,利用香港的商貿服務提升在國際市場的競爭能力。據香港統計,到2005年6月,共有267家內地企業在香港設立地區總部或辦事處。
三是利用香港承接海外業務。內地可充分利用香港國際性大都會的語言、信息、人才以及國際商業網絡發達、中介服務經驗豐富等優勢,承接國際服務外包業務訂單,通過內地完成服務分包的業務流程。這種新的服務分工模式發揮了兩地比較優勢,使內地可以更快地進入國際服務業分工格局之中。
(五)支持內地金融國際化的重要平臺
香港是中國目前唯一的國際金融中心。無論是金融機構數量、市場規模、金融產品的種類,以及金融運行機制、市場開放程度等方面的優勢,其他內地城市都無法相比。由于香港既是海外資金進入內地的中介,又是內地資金流向海外的橋梁。這一重要特點決定了香港金融業既是中國企業融資的首選目的地,又是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試驗田和緩沖器。此外,香港銀行、保險等金融機構進入內地,為內地金融機構國際化經營起到了示范作用。
從1993年首家內地企業來港集資算起,香港股市為內地企業上市服務已經積累了13年的經驗,聚集了一支國際化,水平一流的專業服務團隊,形成了一個為中國企業上市集資服務的高效服務體系。2006年內地企業在香港股票市場共集資3,690億港元,相當于香港股市全年總集資的73%,香港股票市場有60%的股本證券成交額來自與內地有關的股票交易,由于有中國銀行、中國工商銀行等大型招股活動,香港的新股集資額超過紐約與倫敦相當,進一步促進了香港作為內地企業首選融資中心的地位。截至2006年底,共有367家內地企業(141家H股公司、90家紅籌股公司、136家民營企業)在香港上市,占上市公司總數的31%,總市值2006年達到6.7萬億港元,占香港股市總值的50%。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為內地經濟走向國際源源不斷地注入新鮮血液。自2004年香港銀行開始為客戶提供人民幣業務以來,共有38家持牌銀行在香港從事人民幣業務。目前,大量國際著名金融機構在香港設立分支機構開拓內地市場,內地許多機構也在香港設立窗口公司,通過香港籌集貸款。
(六)帶動珠三角、泛珠三角地區產業結構升級貢獻突出
香港對內地投資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區,長期以來,由于珠三角地區與香港經濟的融合,創造了26年GDP年均增速15%以上的超常發展,率先實現了由傳統農業向現代工業的轉變。
1.“前店后廠”模式加快了珠三角地區工業化和國際化進程
上世紀80年代之后,大量香港企業將生產基地轉移到珠三角地區,而將設計、貿易、品牌推廣、銷售網絡等服務業增值環節留在香港,由此形成了香港和珠三角地區“前店后廠”的產業對接模式,這一模式一方面促進香港實現了以服務業為主導的國際化大都市產業轉型,另一方面使珠三角地區通過承接香港生產制造業轉移加快了工業化和國際化進程,進入了全球一體化的產業分工體系。珠三角地區主要是通過香港投資成為我國重要的生產出口基地,由于香港在珠三角地區進行紡織服裝、鞋帽箱包、日用金屬及塑料制品、玩具、鐘表、家用電器等產品的加工生產和出口,為珠三角地區制造業發展提供了資金、設備和技術支持,同時為珠三角企業提供了國際市場經營知識和進入國際市場的渠道。經過20多年與香港的經濟合作,不僅使珠三角成為全國市場經濟意識最強的地區,也使珠三角地區由原來經濟比較落后的農村一躍成為全國經濟最發達地區。目前,珠三角地區的對外貿易、高新技術產業、信息化水平均在國內居領先地位,2006年實現生產總值21,468.2億元,占廣東省GDP的79.6%,成為中國經濟最發達、最開放、最具活力的地區。
2.CEPA實施進一步促進珠三角地區生產性服務業大發展
CEPA實施使香港與珠三角地區的產業融合進一步升級,其主要特點是加速服務業相互融合。香港物流運輸、貿易等服務業優勢進一步向珠三角轉移。如,香港的港口運營商主要分布于深圳港、珠海港,并且把這些口岸作為了香港港口的境外作業區,一方面強化了香港的物流運輸運營、指揮和樞紐功能,二是進一步放大了香港物流運輸的能力,使這個能力由整個珠三角地區向泛珠三角地區擴展。CEPA實施以來后,越來越多地香港中小服務企業進入內地,服務對象直接面向珠三角的中小制造企業。香港生產性服務企業進入使珠三角制造業嫁接了一個國際化服務業體系,加速了珠三角地區制造業結構的升級和服務業鏈條的延伸。目前隨著珠三角的制造業聚集,對融資服務、科技研發、設計管理、倉儲運輸、物流配送、會計、法律等生產性服務需求日益增多,香港生產性服務業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帶動作用。此外,香港也是珠三角制造業采購技術設備、原材料的重要平臺。香港貿易發展局的調查結果,60%在珠三角的企業曾通過香港采購進口。
3.對泛珠三角地區結構升級與協調發展的重要促進作用
泛珠三角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十分突出。從城市化水平來看,2005年全國城鎮與農村人口比重分別是42.99%和57.01%,該地區廣東超過了全國平均水平,達到60.68%和39.32%;福建、海南略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分別達到47.3%和52.7%、45.2%和54.8%,其余地區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其中最低省份貴州為26.87%和73.13%。由于香港與泛珠三角地區特殊地理環境、歷史與人文的聯系,以及與珠三角形成的長期經貿合作關系,使得香港的經濟腹地進一步向泛珠三角地區延伸。香港與泛珠三角地區的經濟融合,帶動了泛珠三角地區的結構升級,對于解決泛珠三角區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具有重要作用。目前,香港有63,000家公司在內地從事制造業,其中53,000家在泛珠三角地區,為其提供服務的主要是香港生產性服務業。目前香港物流企業達6,000多家,主要為泛珠三角企業提供物流和信息管理服務。
[注 釋]
①“香港作為中國內地產品采購中心-買家觀點”,香港貿易發展局2003年8月。
②香港特別行政區財政司《2006年經濟狀況及2007年展望》,第81頁。
③北京市工業設計促進中心課題:《設計創意產業政策研究報告》2007年5月。
④資料來源:DRC數據庫,轉引自張小濟:“CEPA與兩地生產性服務業合作”,商務部、香港貿發局、對外經貿大學聯合主辦論壇2006年7月21日。
[參考文獻]
[1]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財政司.2006年經濟情況及2007年展望[Z].2007.
[2]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課題組.香港在“十一五”時期國 家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Z].2007.
Hong Kong’s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and Its Contribution to the Growth of China’s Economy
Wang Xiaohong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mission,Beijing 100038,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does a more comprehensive research on the enhancement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after Hong Kong's reunification and its contribution to the growth of China's economy. Through analysis it is believed that: Hong Kong has become an internationally competitive economy, its industrial development has stronger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international metropolis has been formed, especially its production of high-end services has stronger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having become a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centr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entre, international shipping-and-air logistics center and inter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centre. Hong Kong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growth of China's economy, mainly manifested in providing high-quality production services for the mainland, expanding the mainland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the use of foreign capital, helping the mainland enterprises go global and the mainland finance internationalize, driving the PRD and the Pan-PRD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upgrading their industrial structures.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objectively comment on Hong Kong's status in China's economy so as to exert its advantages and promote its prosperity and stability in the new era.
Key words: Hong Kong's economy;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economy increase
(責任編輯:張積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