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國經濟的發展取得了世人矚目的成就,經濟總量一躍上升到世界第四位。但快速發展的背后卻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協調、難循環、低效率”的增長方式。發達國家在上百年工業化過程中分階段所出現的環境問題,在我國短期內集中地釋放出來,且呈現出結構型、復合型、壓縮型的特點。如何使我國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是一個亟待認真研究的問題。
由中國經濟出版社出版的李國柱副教授的著作《經濟增長與環境協調發展的計量分析》正是基于這一點,對中國經濟增長與環境協調發展問題進行全面系統深入研究的一部力作。該書與以往其他關于這方面研究的著作最大的區別在于,作者是在國內外最新研究成果基礎上,緊密結合我國國情,運用理論分析和實證檢驗相結合,以實證分析為主;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采用以定量分析為主的研究方法,對經濟與環境問題開展研究的。突出經濟發展與環境問題的計量分析是本書研究方法上的創新。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創新了動態優化理論。通過動態優化理論,創立了包含環境因素的綠色索洛模型,得出在只存在規模效應時,平衡增長路徑仍然是存在的,但與之相對應的污染排放路徑卻一直呈上升趨勢的結論;通過污染對經濟影響的動態優化模型得出,環境污染對經濟具有門檻效應,放棄經濟發展來保護環境是不可行的,需要以優化環境來促進經濟發展。
二是時間序列協整分析方法在經濟與環境問題中的探索。利用1981-2005年的統計數據,擬合了“工業三廢”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對外貿易對環境的影響并進行了廣義脈沖分析,得出經濟與環境對相互沖擊的響應與污染物類型有關。
三是面板單位根與因果關系檢驗方法在經濟與環境問題中的嘗試。利用分省市、分區域的統計資料,采用面板單位根與協整方法,得出經濟增長加速了污染排放;采用面板時間固定效應模型,得出市場化與環境保護是有可能形成良性循環的;按東中西部三大區域進行分類,采用面板數據因果關系檢驗分析了外商直接投資與環境的關系,得出較松的環境管制是外資流入的重要原因,同時外商直接投資也加劇了當地的二氧化硫排放。
四是灰色預測理論在經濟與環境問題中的應用。利用2000-2005年的數據,對17個經濟與環境變量進行了預測,并在此基礎上對“十一五”期間中國經濟環境的耦合情況進行了預測。
總之,這是一部在經濟與環境研究領域具有較高學術價值的著作,是一個新的研究領域的最新成果。
(作者系石家莊經濟學院教授、副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