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分析了公司治理中利益相關者的行為,并對公司利益相關者的行為組合進行歸納,形成了四種公司治理模式。通過對四種公司治理模式的比較,揭示了不同前提下的公司治理模式在解決經營者道德風險問題上具有不同的效果。
[關鍵詞]公司治理;利益相關者;行為選擇
[中圖分類號] F276.6[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0461(2008)04-0021-04
公司治理中的主要利益相關者包括資本所有者、經營者及勞動者。通過對這些利益相關者不同行為的組合,能夠形成相應的公司治理模式。而各種公司治理模式在解決道德風險上的能力是不同的。一般認為,從促進經營者選擇“合理計劃” 以減少道德風險的角度出發,在存在企業內培訓制度時,利用銀行融資來推動經營者選擇“合理計劃”更為合適;而當存在勞動者自我培訓(獲得激勵性工資)制度時,通過證券市場約束的方式更有利于經營者選擇“合理計劃”;在銀行融資前提下,企業內培訓對促進經營者選擇“合理計劃”是合適的;而在證券市場融資前提下,通過勞動者自我培訓(提供激勵性工資)的方式則更有利于經營者選擇“合理計劃”。
一、公司治理及其內在矛盾
經營者與其他利益相關者之間存在著道德風險及機會主義等問題,由于解決這些問題涉及各方面的利益相關者,因此必須構建能夠涵蓋各方利益主體的多層結構模型。構成公司治理結構的各個要素相互之間并不是孤立的,一個要素往往會對其他要素產生深刻影響。因此,以下將構建模型,探討公司治理中推動各利益主體行為協調的因素。為簡化起見,探討公司治理結構時只考慮三類利益相關者,即經營者、資本所有者和勞動者。此外,對普遍存在的勞動者與經營者之間道德風險問題,只考慮存在于勞動者一方的道德風險。
二、資本所有者與經營者的行為選擇及其協調
首先,經營者必須要用總數為I的投資資金進行兩種具有替代關系的投資行動,但是其自有資金數量為A,(APL。兩種計劃都失敗的情況下,其收益都為0。雖然“合理計劃”的預期收益率較高,但經營者如果選擇“不合理計劃”就能夠獲得自我特殊效用B。盡管任何人都可以預見計劃的收益,但是選擇何種計劃只有經營者知道,這樣就會出現道德風險問題。這種情況下,資本所有者給予經營者的報酬就是計劃收益的函數,而非選擇成功概率的函數。從整體上看,“合理計劃”是有價值的,而“不合理計劃”是無價值的。即PHR-I >0或PLR-I+B<0。資本所有者只有在經營者計劃成功時,才能給予其報酬Wm,因此,經營者選擇“合理計劃”的前提條件是:
(PH-PL)Wm ≥B (1)
即因成功概率高而引起的預期報酬的增加必須大于失去的自我特殊效用。因此,對經營者而言,其成功后至少要Tirole(2001)將這一最大預期收益稱為經營者的“剩余可能收入”。從資本所有者的機會收益率角度來看,這相反,在自我的特殊效用B大、而經營者自有資金A小的前提下,即使是合理的計劃,也會由于道德風險問題而可能不被付諸實施。
對于以上的問題,可以有兩種解決道德風險問題的對策,即銀行監管或證券市場約束。首先考察銀行監管。假設銀行通過支付費用Cb使經營者選擇“不合理計劃”時的自有特殊效用B減少到b,(b
其次考察證券市場。第一,假設資本所有者作為股東提供資金,在提供資金的同時獲得了計劃的所有權。假設經營者在選擇了合理或不合理計劃之后,證券市場的交易者開始觀察反映該企業經營狀況的各種信號。為簡化起見,假定信號是能夠反映經營者行動的充分統計指標。信號分為“利好消息”和“利空消息”兩類,得到兩類消息的概率,依賴于經營者對計劃的選擇。設經營者選擇“合理計劃”時,證券市場的交易者得到“利好消息”的概率為QH,經營者選擇“不合理計劃”時,證券市場的交易者得到“利空消息”的概率為QL,其中QH> PH且QL< PL。當得到“利好消息”時,計劃成功的條件概率為VG;得到“利空消息”時,計劃成功的條件概率為VB。
在證券市場上存在著一些能夠重新改造企業的戰略投資者,在得到“利空消息”時,他們具有將企業計劃成功的條件概率由VB提升到VB+δ的能力。在 “利空消息”出現后,由于戰略投資者們有比目前的股東更大的預期收益,所以他們將從目前的股東手中購買企業股份,收購價格為VBR。
如果得到“利好消息”時給予經營者的報酬為WS,則為激勵經營者選擇合理計劃,必須有(5)式成立,即
三、勞動者與經營者的行為選擇及其協調
為簡化起見,假設為實施計劃有必要雇傭一個勞動者。在執行“合理計劃”時,勞動者必須具有熟練技能。如果勞動者的技能低下,則“合理計劃”成功的概率由PH下降到PM,同時具有的假設條件是PH>PM>PL?!安缓侠碛媱潯钡某晒Ω怕什灰蕾囉趧趧诱呒寄?。勞動者通過支付費用E能夠掌握熟練技能。此時,由于經營者無法直接觀察到勞動者的技能是否熟練,因此就產生了勞動者道德風險問題。假定經營者希望全體勞動者都努力工作,即PHR-E> PMR。
減少勞動者道德風險的方法有兩種。其一是由企業負擔培訓費用,對勞動者進行勞動技能訓練,使其掌握熟練技能。假設企業的培訓費用用e表示,e≤E(即企業培訓費用不超過勞動者個人培訓費用)。沒有熟練技能的勞動者的市場工資為W*表示。企業以這一工資雇傭勞動者,因為企業為使勞動者掌握熟練技能需要支付培訓費用e,所以必要工資總額為W*+e。另一種解決方法是對勞動者在企業外接受培訓進行激勵。假設勞動力市場存在能夠反映技能是否熟練的信號,此時將工資構成勞動力市場信號的函數。勞動培訓在企業以外進行,企業在對勞動力市場的相關信號進行觀測后,決定是否雇傭勞動者。勞動者自己支付費用獲得勞動技能時,勞動力市場得到“熟練技能信息”的概率為RH。如果不能獲得勞動技能,勞動力市場得到“熟練技能信息”的概率為0。因此企業通過只雇傭具有“熟練技能信息”的勞動者,就能夠確保獲得必要的熟練勞動者。這種情況下的工資為W,為激勵勞動者獲得技能,必須滿足以下條件:
RHW-E≥W*(8)
假設經營者一方的談判能力非常強,則此時的工資為:
四、所有利益相關者的行為選擇及其協調
(一)不同利益相關者行為選擇模式下的公司治理模式
通過對以上的兩組融資方式和兩組雇傭形式進行組合,能夠得到四組公司治理模式。銀行監管和證券市場約束是減輕經營者與資金供應者之間道德風險的方法,而企業內培訓和提供激勵工資則是減少勞動者道德風險的方法。因此,公司治理可以形成以下四種形式:(1)銀行融資與企業內培訓;(2)證券市場融資與企業內培訓;(3)銀行融資與激勵性工資;(4)證券市場融資與激勵性工資。表1至表4概括了以上四種公司治理模式以及所有利益相關者的行為方式。
(二)不同公司治理模式的比較與利益相關者行為的協調
1.銀行融資與企業內培訓
企業以W*雇傭非熟練勞動者,通過費用e實施企業內培訓,培養出有熟練技能的勞動者。因此,經營者對資金提供者所能提供的“剩余可能收入”減少W*+e。將這一條件代入(4)式,則在以下的(10)式成立時,經營者選擇“合理計劃”。
在這種公司治理模式下,與銀行融資最大的不同點是企業能夠出售給戰略投資者,并且勞動者存在被解雇的可能性。所以企業必須要考慮因經營失敗所造成的工資方面的損失,其損失的預期值至少等于非熟練勞動者的市場工資。即企業將工資和企業內培訓費用作為必須支出的成本,其數額為:
將上述條件考慮進來,對(7)式加以修改,則使經營者選擇“合理計劃”的條件是:
3.銀行融資與激勵性工資
勞動者掌握熟練技能并且在勞動力市場上顯示出相應的信號后,勞動者就能得到公式(9)中企業所給予的工資。經營者給予銀行的收益中需要減少這一部分。因此,使經營者選擇“合理計劃”的條件是,從(4)式的左邊減去(9)式:
4.證券市場融資與激勵性工資
勞動者的工資雖然還是按照公式(9)給予,但雇傭是在觀察證券市場的信號之后進行的,另外工資也只能在企業繼續運營時才能支付。將這一條件代入(7)式,則使經營者選擇“合理計劃”的條件是:
公式(10)、(12)、(13)、(14)中每個公式的右邊都相同,因此只要比較公式左邊的大小即可。將四個公式的左邊各設為T10、T12、T13、T14,通過對四者的比較,能夠確定那一種公司治理模式能夠在更寬松的條件下使經營者選擇“合理計劃”。通過計算,能夠得出T10、T12、T13、T14有如下關系:
公式(15)表示銀行融資與企業內培訓的公司治理模式同證券市場融資與企業內培訓的公司治理模式之間的比較。如果該值為正,則表明銀行融資與企業內培訓的公司治理模式比證券市場融資與企業內培訓的公司治理模式更有利于經營者選擇“合理計劃”。公式(16)表示銀行融資與激勵性工資制度的公司治理模式同證券市場融資與激勵性工資的公司治理模式之間的比較。公式(15)與(16)的前三項是相同的,表示通過證券市場約束經營者所使用的費用(為避免道德風險,必須給予獲得“利好消息”的經營者以報酬)減去銀行監管經營者的費用。這個值越高,公式結果為正的可能性就越大。銀行監管的費用(Cb)越低,通過銀行監管使經營者個人利益減少的幅度(B-b)就越大,而且證券市場的信號質量(QH/QL)越低,兩式結果為正的可能性就越大。
公式(15)和(16)兩式的最后一項是不同的。公式(15)中由于在證券市場約束的背景下勞動者有被解雇的可能性,這就要求與銀行融資相比必須要支付更高水平的工資,所以必須加上最后一項;而公式(16)中在勞動者自我投資獲取技能的背景下,由于企業在出現“利空消息”時可以出售給戰略投資者,不必繼續雇傭勞動者,這導致其支付的工資有所減少,因此須減去最后一項。綜上所述,公式(15)的值比公式(16)更大。這表明在存在企業內培訓制度時,利用銀行融資來推動經營者選擇“合理計劃”更為合適;而當存在勞動者自我培訓(獲得激勵性工資)制度時,通過證券市場約束的方式更有利于經營者選擇“合理計劃”。
公式(17)和(18)則反映了在融資制度保持固定的前提下,改變勞動者培訓方式時的不同結果。在公式(17)和(18)兩式中,企業內培訓費用(e)與通過勞動者自我培訓費用(E)相比越低,公式的值為正(企業內培訓是合適的)的可能性就越大。由(17)式可以看出,如果勞動力市場的信號是完全的(RH=1),在銀行融資的前提下企業內培訓和勞動者自我培訓的優劣由各自費用的大小來決定;在(18)式中,在證券市場融資的前提下,勞動者培訓的兩種方式的優劣要取決于證券市場信號的質量,QH越高,即選擇合理計劃時得到“利好消息”的概率越大,企業內培訓就越有利于經營者選擇“合理計劃”。通過計算可知,公式(17)的值比公式(18)更大。這表明在銀行融資前提下,企業內培訓對促進經營者選擇“合理計劃”是合適的;而在證券市場融資前提下,通過勞動者自我培訓(提供激勵性工資)的方式更有利于經營者選擇“合理計劃”。
綜上所述,從減少道德風險、促進經營者選擇“合理計劃”的角度出發,在存在企業內培訓制度時,利用銀行融資來推動經營者選擇“合理計劃”更為合適;而當存在勞動者自我培訓(獲得激勵性工資)制度時,通過證券市場約束的方式更有利于經營者選擇“合理計劃”;在銀行融資前提下,企業內培訓對促進經營者選擇“合理計劃”是合適的;而在證券市場融資前提下,通過勞動者自我培訓(提供激勵性工資)的方式則更有利于經營者選
擇“合理計劃”。
[參考文獻]
[1]Aoki, Masahiko.The Contingent Governance of Teams: An Analysisof Institutional Complementarity [J]. International EconomicReview,1994 ,35 (4):657-676.
[2]Berglof, Erik.Corporate Governance in Transition Economies: TheTheory and Its Policy Implications [A]. in Masahiko Aoki andHyungki Kim(Eds.) Corporate Governance in TransitionalEconomies: Insider Control and the Role of Banks[C]. Washington,DC: The World Band, 1995:59-95.
[3]Holmstrom.BengtMoral Hazard and Observability [J]. The BellJournal of Economics,1999 , 10( 1):74-91.
[4]Rajan, Taghuram G., and Luigi Zingates.Power in a Theory of theFirm [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8,113(2):387-432.
[5]Shleifer, Andrei, and Robert W. Vishny.A Survey of CorporateGovernance [J]. Journal of Finance,1997, 52(2):737-787.
[6]Tirole, JeanCorporate Governance [J]. Econometrica, 2001, 69 (1):1-35.
An Analysis of Behavior Choice of Stake Holders in Corporate Governance
Bian Shu1,2,Yu Li 2
(1.Liaoning University,Shenyang 110136,China;2.Center for Industrial and Business Organization, Dongbe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Dalian 116025,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behavior of stake holders in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summarizes the behavior combination of corporate stake holders with the result of four corporate governance modes. With the four modes compared, this paper reveals that different corporate governance modes have different effects on solving the manager’s moral hazard.
Key words: corporate governance; stake holders; behavior choice
(責任編輯:張丹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