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循環經濟的本質是資源效率和環境效益。文章論證了化工產業的循環經濟可以通過在工業區中建設和完善主導產業鏈來推進。主導產業鏈通過發揮化工區的優勢和特色進行建設,不僅能夠對周邊產業資源進行整合,并且還能在毗鄰化工區中形成錯位發展模式,使化工區之間通過增強異構合作關系來提高優勢互補效應。
[關鍵詞]循環經濟;主導產業鏈;錯位發展
[中圖分類號] F062.2[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0461(2008)04-0045-05
※基金項目: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科規劃項目(06JA630037)、國家社會科學重大招標課題(06ZD024)、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06BJY034)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一、引 言
按產業發展規律,人均GDP為1000-10000美元時就進入了以重化工業為主推動經濟增長的階段。2007年,上海按常住人口計算的人均GDP達57695,按現行匯率粗略計算,在7500美元左右;寧波2006年就已經達到6568美元。[1]三地的現代重化工業已經成為這些城市重要的支柱產業,并形成了以南京化工區為主的沿江化工帶和以上海化工區與寧波化工區為主的杭州灣化工帶的“兩帶三區”布局,流經長三角的化工產品已占到了全國的47%。長三角成了名副其實的化工區三角洲。上海、南京、寧波三地的化工區(以下簡稱“三區”)作為龍頭化工區,其資源效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長三角整體的化工資源效率,并進而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全國的化工資源效率。
從發達國家的工業化進程來看,重化工業階段也是高消耗和高污染最為嚴重的階段。長三角地區在成為我國重化工業基地的同時,也由于“人口密度高、資源奇缺、環境容量有限”而給資源和環境帶來更加嚴峻的挑戰。盡管“三區”在提高資源效率和環境效益方面都有良好的示范作用,但“三區”之間的競爭關系仍要大于合作關系,園區中推進循環經濟的各項資源節約措施,經常在“爭資源、搶項目”中有所抵消。并且,“三區”的產業鏈同構現象加劇了競爭手段的低端化,壓價競爭也壓低了應予補償的資源與環境成本,進一步加大了資源與環境壓力,更重要的是弱化了人力資源的創新作用和園區的創新沖動。因此,有必要從產業合作的視角,在“三區”間建立主導產業鏈的錯位發展模式,從加強產業鏈的互補性、避免產業鏈同構入手,為提高區域整體資源效率和環境效益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資源和環境的壓力。
二、工業區中主導產業鏈的資源效率
1.循環經濟的基本內涵詮釋
“循環經濟”在經濟學詞義中出現的比較晚,且在主流經濟學的語義中,也未將循環經濟作為一個新的分支或新的流派來看待。它的出現和我國在目前和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資源與環境對經濟增長的瓶頸約束不斷加大的現實需要直接相關。于是,循環經濟就在這種現實需要的壓力下開始了它的研究歷程。盡管眾多研究人員給出了不同的定義與內涵,但對這些內容進行高度概括,可以認為循環經濟在本質上是研究資源效率和環境效益雙重優化的經濟學科體系。
資源效率的最一般意義,就是一定時期內單位資源的投入產出比。產出量可以用銷售量、利潤額等絕對或相對形式的經濟指標來衡量,也可以用產量、銷售量或其比率形式的數量指標衡量。資源的概念則比較寬泛,可以是人力資源、技術資源和信息資源等無形資源,也可以是資本、自然資源和勞動力等有形資源。但就循環經濟而言,資源的概念更傾向于特指自然資源,并將生態資源涵蓋其中。但通常無形資源對提高資源效率具有重要的意義。在資源總量一定的情況下,無形資源投入量的增加會減少有形資源的投入量,從而達到節約自然資源的目的。
就環境效益而言,人們直觀的傾向于認為人工力量作用于環境后,對環境的凈化作用。但就循環經濟中環境效益的一般概念而言,環境是作為一種特殊的“資源”來看待的。由于人類社會和經濟的各種活動必然產生排放和廢棄,因此,各種排放對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就被視為對環境的消費。其經濟代價就是消除污染和恢復生態所需要的經濟投入、或減少排放和廢棄所減少的環境損害。在這里,“環境”作為“資源”的一部分融入了資源的概念中,因此,基于循環經濟的資源效率就被定義為:在一定時期內,將一個生產環節中所消耗的(包括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空氣、水、能源以及其他原材料投入等都折算成資源的價值,其所產生的最終產品的價值總量和所消耗的資源價值總和的比值。
在工業區中,常常通過以建立產業鏈,或建立公用工程,或提高重要資源的梯次利用水平等多種能夠擴大資源共享程度的措施,來達到提高資源效率和環境效益的目的,而這已經成為推進循環經濟的一個重要措施加以實施。
2.工業區產業鏈的資源效率
工業區中的產業鏈就是在一個特定的企業集中區域內,根據行業產品鏈的特點,通過將符合上、下游產品鏈關系的企業有機地聯結起來,建立在不同工藝間的物質、能量、廢水、信息的共享、梯次利用和投入產出等交換模式。由于企業群落的空間集聚狀態而能夠有效縮短供需半徑——這對在儲運、公用工程等環節要求較強資產專用性的產業而言尤為重要,產業在企業群落中的運營能夠借助于資源共享來提高資源效率,降低運輸成本,對化工業這類毒副作用較強的產品還能起到降低泄露的風險。因此,在工業區中建設產業鏈無疑能夠實現資源效率(包含環境效益)的優化。
工業區產業鏈的規定,除了是“在一種最終產品的生產加工過程中——從最初的礦產資源或原材料一直到最終產品到達消費者手中——所包含的各個環節所構成的整個縱向的鏈條”[2]中的一部分以外,還包括以下兩方面的鏈條:第一,因公共資源共享產生的不同企業對某類產品的共同需求所構成的橫向鏈接;第二,不同企業之間的中間副產品或伴生產品互供所構成的共生鏈接。嚴格說來,在一個相同的產業中,“產業鏈”的概念應該轉化為“產品鏈”更具合理性。但出于約定俗成的說法,以下仍用產業鏈的概念。在這些上、中、下游產品的鏈接中,除了要考慮資源共享和再用所提高的資源效率以外,還應包括在供需雙方因縮短了運輸半徑而降低的儲運成本和儲運風險,以及形成最終產品過程中因工藝環節的連續性而產生的資源節約效果。
這種節約效果對于流程式產業——尤其是規模經濟效益顯著的流程式產業——尤為顯著。因為流程性工藝本身的特性就是對生產連續性具有很高的要求,任何生產的間斷都會發生很高的代價。當生產連續性所產生的資源效率高于企業間產業鏈的協調代價時,產業鏈就會納入到一個企業之中。如在鋼鐵企業,連鑄連軋工藝早已成為衡量生產工藝節能降耗先進性的重要指標。同時由于規模效益顯著,受規模限制,會造成從事流程式生產的企業無法在一個企業內以產業鏈的方式完成整個產業的全部流程。如果流程式生產的中間產品具有很高的儲運成本和環境風險,那么,因提高資源效率而在相鄰企業間建立產業鏈就更為必要了。
對于大化工這種規模經濟效益顯著的流程式產業而言,中間產品的關聯度很高,上道工序的產品常常是下道工序的原料,因此化工行業的相鄰企業都會按照不同生產工藝的裝置,通過管道將上下游產品生產的供需方加以鏈接。生產裝置互聯、上下游產品互供、管道互通、公用工程互用等,已經成為化工產業謀得發展不可或缺的基本模式。更重要的,是化工產業的中間生產環節的產品往往是易燃、易爆的劇毒產品,產品的儲存和運輸都需要特殊裝備,距離越長,潛在的環境風險也就越大。正因如此,幾乎所有的大化工產業都會以園區的形式存在,而在園區內如果具備能夠吸收某類產品的伴生副產品為投入品的企業,那么,這種以產業鏈形式存在的化工園區,其資源效率無疑會有很大的提升。
上海化工區正是借助于通過完善化工產業鏈而增加了對中間副產品的再用,從而降低了溢散的風險;借助于公用工程的完善而增加了公共資源的共享程度,從而實現了公共服務的專業化和規模化。通過產業鏈的建設和完善,有效地提高了資源效率,并使園區的競爭力也隨之提高,從而產生招商引資的虹吸效應,又進一步的完善了產業鏈和加強了資源共享,由此形成了資源效率不斷提升的良性循環狀態。
以天原華勝燒堿項目為主體的氯堿化工是產業鏈的典型實例。該項目生產的劇毒物質液氯和氯氣,全部供給上海聯恒異氰酸酯項目和拜爾聚碳酸酯項目。異氰酸酯項目將氯氣用完后,以氯化氫的形式回輸給天原華勝合成二氯乙烷。
氯氣這種產品借助于產業鏈的形式,實現了在區內實時生產、實時消費的循環經濟模式,不僅節省了儲運成本,還降低溢散風險。通過上述產業鏈的資源有效利用,上海化工區每年可以節能10.71萬噸標煤,節水83.55萬噸。[3]因節約所產生的資源效率和環境效率略見一斑。如果產業鏈能夠得以不斷延長和完善,形成上、中、下游的無縫連接,無疑能夠極大地提高資源效率。這就是為什么大多從事流程式工業的企業只有加入到某個產業鏈“一體化”中,才能夠謀得更好地發展。而借助于產業鏈來提升其競爭地位的工業區,也就能夠依靠先期設計好的產業鏈,對招商引資進行“對號入座”式的篩選。
3.主導產業鏈及其錯位發展
(1)主導產業鏈的特征分析。化工區這種典型流程式工業的園區,都會圍繞著產業鏈“一體化”模式來運作,并按照產業鏈的設計思路開展招商引資活動來不斷提高“一體化”程度。鑒于化工產業衍生產品的豐富性特征,區中產業結構就具有了多樣性和投入產出的復雜性,會形成眾多相互關聯的產業鏈。而在所有產業鏈中,投入產出規模和信息交換量最大、對其他產業鏈具有引導和推動作用、對地區產業發展方向具有決定作用、能夠最大程度地提升地區產業資源效率的產業鏈,就被視為主導產業鏈。作為主導產業鏈要具備以下條件:
首先,主導產業鏈要具有容納大項目的區位優勢、降低物流成本的交通優勢、加強產業配套能力的資源優勢、降低成本效應明顯的規模優勢、先進工藝技術和管理技術下的增值優勢、提高產業創新沖動的人才優勢、加快信息流轉速度的市場優勢,這樣的產業鏈才能最終形成產業鏈整體的競爭優勢。
其次,主導產業鏈的周邊地區要具有足夠的能接納產業鏈運作的資源條件和環境容量。對于大化工這類大進大出的產業特征而言,資源條件和環境容量的滿足程度能夠極大地降低物流成本,提高規模經濟效益。正因如此,大化工往往會布局在沿海、沿江一帶,就是為了適應產業運作過程中大量的用水、排放以及物流的需要。
第三,主導產業鏈要具有提升地區產業資源效率和整合地區產業資源的能力。主導產業鏈還因產業關聯強的特征而產生的虹吸效應,能夠吸引周邊地區的優質產業資源融入到其中來,實現對地區產業資源的整合。
第四,主導產業鏈能夠有效推動工業區的生態化進程和循環經濟效果。主導產業鏈對大進大出的需求,能夠對給排水、供電、供氣、儲運設施等公共配套設施服務提出規模化、專業化的需求,從而提高水、能源等重要資源效率;同時,對排放和廢棄的再用和處理、能源和水的梯次利用、工業區生態化建設等循環經濟措施提出統一要求,從而實現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
可見,圍繞主導產業鏈建設和完善,工業區往往能夠形成地區性的大型產業團簇。即使產業分工全球化,也沒有抵擋得住石化產業以區域大規模集聚化、經營集約化、上下游產業鏈一體化的趨勢,以至于石化產業均是以產業園區或產業基地的形式存在的。
主導產業鏈不僅要在主要節點和重要環節上突出工業區的優勢,并且不同優勢之間要具有互補和互促特征,通過這些特征來更好地發揮和不斷強化工業區的主導產業鏈優勢。
(2)主導產業鏈的錯位發展。主導產業鏈的上述特點,使化工區在推進循環經濟過程中都朝著建立相對完整產業鏈的方向發展。這就可能在同一地區的化工區中形成具有相同產業特征的主導產業鏈,由此導致化工區間因產業同構而導致競爭關系超過合作關系,園區中通過建設和完善主導產業鏈來提高資源效率的相關措施,常常在“爭資源、搶項目”中得以抵消。在招商引資過程中,往往會根據進區企業投資項目的技術水平、投資規模、市場前景等綜合因素,采取“個案處理”方式地價、電價、水價、稅收、勞動力成本等方面給予的優惠和扶持。重要資源供給上的壓價,也由此壓低了應予補償的環境成本,致使環境壓力進一步加大。同時,壓價競爭的結果也造成了人力資源的提升作用不斷減弱,弱化了創新的沖動。即使單個園區在競爭中能夠不斷完善產業鏈而提高自身的資源效率,但園區間的競爭卻可能導致地區總體資源效率的降低。因此,提高地區整體資源效率,不但要推動工業區建立和完善主導產業鏈,并且要引導不同工業區的主導產業鏈錯位發展,將不同化工區主導產業鏈同構型的競爭關系轉變為異構型的合作關系。
工業區主導產業鏈的錯位建設和發展,并非要求在產業鏈每個節點上的產品種類和生產工藝特征均具有獨特性,而是要在主導產業鏈的主要節點或重要環節上具有獨特性。就化工產業而言,因其所具有的產業鏈長、產品種類多、關聯產業多等特點,使各個化工區具有主導產業鏈選擇的廣闊空間,也因此能夠針對化工區自身的稟賦特征、現實條件和發展前景,選擇能夠突出園區特色和發揮自身比較優勢的化工產業鏈為其主導產業鏈。
三、“三區”主導產業鏈錯位發展模式
1.主導產業鏈的錯位發展特征
對石化工業而言,無論后續的產業鏈延伸到哪里,其最初的投入均來自于乙烯。由于物流半徑的約束,化工區為了實現短距離的原材料供應,有必要擁有一定規模的上游生產裝置。由于原材料供應的重要性,以至于在石化工業中有這樣的說法:誰擁有大型乙烯裝置,誰就具備了建設大型石化集聚地的基本條件。例如在美國休斯敦附近就聚集了7座乙烯廠,年生產能力達500萬噸以上。日本的千葉、韓國的蔚山、比利時的安特衛普等大型化工區,都各聚集了超過150萬噸以上的乙烯生產能力。
因此,在從事大化工的工業區,在其主導產業鏈中設立上游產業,是能夠保障其在中、下游產業鏈的銜接中的一個重要支撐條件,也才能夠保證化工區在中下游產業鏈的設計中,有條件根據自身資源條件、比較優勢和發展方向,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產業鏈。正因如此,許多從事大化工產業的工業區在主導產業鏈建立和完善過程中,都首先將上游產業設立為其主導產業鏈的基本組成要素。
可見,在大型的化工區中,都會將上游產業作為在其主導產業鏈的重要組成部分,主導產業鏈錯位發展在化工產業中的表現就是中下游產業的組成錯位發展,而非產業鏈的全部節點的錯位發展。
2.主導產業鏈建設條件和優勢
化工區按照煉化一體化、裝置大型化建設的主導產業鏈思路,無疑能夠極大地提高了石化產業的整體技術水平和總體布局的整體優化,并能降低化工產業原料——乙烯/丙烯的生產成本,有效利用資源,降低能耗,減少廢物排放,減少環境污染。因此,化工區的主導產業鏈按照上述的建設條件和特點,通常按照以下幾種思路進行建設:一是充分利用沿江沿海水資源豐富的條件及有深水碼頭的優勢,這種優勢為大用水量、大用地量、大吞吐量為特征的化工產業鏈提供了承載條件。在化工區中建設主導產業鏈,需要周邊建有完善的滿足物料大進大出所需強大的儲運能力和完善的基礎設施,從而發揮貨物儲存與分配的中心作用。目前長三角地區的三大龍頭化工區:上海、南京和寧波三大化工區(以下簡稱“三區”),都是充分利用了地區水資源豐富和深水碼頭的優勢而建。但相比之下,上海化工區的這一優勢尤為突出。上海化工區處于長三角“一江、一灣”化工產業的樞紐和輻射中心地位,管道、鐵路、高速公路、海運、空運、內河等各種運輸條件極大地提高了運輸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具有更加明顯的區位優勢,對發展煉油、乙烯等上游重大項目特別有利。南京化工區位于長江北岸,盡管也有良好的水路、陸路、空運、內河等物流條件,但與上海化工區的物流條件相比,其區位優勢有所降低,并且由于臨江而使其含鹽類廢水的排放受到了一定的制約。寧波化工區具有臨海的優勢,發展大化工和大煉油工業的區位優勢和物流條件非常優厚,但同樣由于內河運輸和交通條件較上海化工區略弱。
另一種是依托大型石化企業建設的主導產業鏈,這類產業鏈因其所具有的大規模和高技術,為產業運作所提供的公用工程設施,有利于在周邊地區形成廣闊的市場,并有條件采用市場化的手段整合產業資源,從而形成上中下游產品延伸加工鏈,推動化工產業鏈一體化建設,優化配置地區化工產業資源。“三區”主導產業鏈的形成基本上都是采用這一思路進行建設和不斷完善的。上海化工區依托中石化、上石化等大型石化企業,并于英國BP公司合資投建的上海賽科乙烯裝置,是國內首套年產量突破100萬噸的乙烯裝置。[4]由乙烯主導構建起一條重要產品鏈,通過產品供應鏈帶動化工區下游裝置的建設,推動了化工區的開發建設。寧波化工區重點依托鎮海煉化2000萬噸煉油能力,開始實施年產100萬噸乙烯工程,在石化產業鏈的上游占據了優勢地位。就南京化工區而言,發展化工產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中石化在江蘇有11家企業,資產規模超過1100億元。[4]江蘇成為中石化所屬企業最多、資產最大、效益最好的上中下游一體化的戰略基地,而這11家企業中的骨干成員主要集中在南京地區。南京化工區依托揚子石化、金陵石化、儀征化纖以及中石化參與投資的揚巴石化等,使園區內的乙烯產量達到140萬噸/年。可見,“三區”均具備建設大型化工產業集聚地的區位優勢、產業基礎和資源條件。
3.主導產業鏈的錯位發展方向
化工產業鏈上游的原料和基礎原料環節,化工產業鏈向中下游發展只能建立在上游產品的充分供給基礎之上。因此,任何一個化工區只要具備區位優勢、物流優勢、環境優勢、技術優勢和市場優勢,就都應在主導產業鏈中設計相同的上游產業,否則就無法向中下游延伸和擴展,最終也無法形成主導產業鏈。考慮到化工產業具有產業鏈長的特點,中下游能夠衍生出非常豐富的衍生產品。因此,“三區”主導產業鏈的錯位發展方向就應該在中下游產業環節上的錯位發展。鑒于此將“三區”產業鏈上游應為“煉化-乙烯”一體化,而中下游產業鏈則要針對化工區的優勢與特點加以設計。
上海化工區借助著上海良好的化工產業素質、完善的產業配套設施、較高的整體技術實力和雄厚的人力資源儲備等諸多優勢,在發展與上游產業銜接的項目中,應從國際、國內兩方面入手,向具有高技術含量的產業鏈下游進行深度延伸和廣度擴散:國際方面要積極引入國際先進技術的精細化工項目;國內方面要加強整合周邊地區的精細化工產業資源。在這一過程中,會不斷推動產業鏈縱向延伸和橫向擴散,這就要求中、下游產業鏈項目必須符合高技術和高附加值的要求。因此,隨著主導產業鏈建設和完善,必將產生大量的技術需求。借助于上海地區充分的技術資源儲備優勢和良好的招商引資條件,不僅能夠推動化工產業與高新技術產業聯姻,并且也會提高對新材料、生物工程、新功能元件等新一代產業基礎技術的自主研發能力。產業鏈的建設和完善本身也會不斷完善原料生產和市場供應的雙重作用,既推動了中下游產業延伸過程對技術的要求,又借此技術推動強化了主導產業鏈的技術實力,形成了產業鏈的不斷完善和技術升級的良性互動關系,推動主導產業鏈向高技術領域升級。通過上述措施,可以建立從原料投入到最終市場這一完整的高技術含量的主導產業鏈。
就寧波化工區而言,其所擁有的鎮海煉化公司千萬等級的大煉油廠,是我國含硫原油加工基地,具有最強的產業素質和配套能力。由于有充足的原料來源,有條件在大煉油后端銜接大乙烯工業,因此需要強化乙烯工業能力。就地區產業結構來看,當地許多企業借助于上游產業優勢,與周邊地區發達的紡織業和制造業聯姻,形成了以合成纖維、合成樹脂、合成橡膠三大合成材料的廣闊市場。因此產業鏈的中下游應以合成材料為主,以解決長期以來浙江省輕工、紡織、化工等行業的原料來源。可借助于產業鏈招商來完善合成材料的產業配套能力,同時由于寧波化工區周邊地區存在較多分散的三大合成材料的生產企業,可以依托寧波化工區來整合周邊地區的合成材料產業資源,同時還可以借助于周邊地區強大的化工產品加工能力,又可以產生一大批依托合成材料的深加工企業,形成首尾呼應、中間對接、上下游產業一體化的石化產業鏈。這種設計思路不僅能夠整合和優化周邊的產業資源,并且還能發揮主導產業鏈的強大產業帶動能力,推動一大批新企業衍生出來。
南京化工區擁有千噸級以上碼頭22座,水運能力超過1400萬噸;陸運能力超過700萬噸;輸油管道輸送能力達2000萬噸。因此,該化工區的物流優勢超過了寧波和上海化工區的環境容量優勢。這些優勢可以使南京化工區發展成長三角地區的化工產品集散中心。同時,南京化工區擁有2300萬噸煉油、150萬噸乙烯、150萬噸芳烴、120萬噸尿素、110萬噸聚烯烴、100萬噸PTA的生產能力,規模都位居全國前列,也因此使其在產業鏈中上游具有雄厚的產業基礎優勢和產業集聚優勢。可以依托上游原料和帶動中游基礎原料,整合周邊化工企業向下游延伸配套項目發展。并且,南京因其連接著內地和沿海而具有廣闊的市場腹地,在產業鏈建設過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周邊市場,對園區內的產業鏈進行有效銜接和延伸。南京化工區應該充分發揮其主導產業鏈所具有的產業資源集聚能力和整合能力,借助于地區人才資源豐富的優勢,將主導產業鏈的研發環節獨立出來,通過多種招商引資手段,將全球大型化工企業的研發機構引入其中,形成專門的獨立研發部門。
四、總 結
盡管“三區”均應建立相對完善的主導產業鏈,但化工產業中下游豐富的衍生產品,能夠使“三區”的主導產業鏈在中下游實行能夠發揮優勢的錯位模式。上海化工區應借助于地區技術優勢和外資優勢,突出高技術含量的特點;寧波化工區是充分發揮煉化資源的優勢,借助于地區化工產業的加工能力,進一步“補鏈”和“續鏈”來完善產業鏈;南京化工區應借助于市場優勢和物流優勢,整合周邊產業資源,將主導產業鏈“變粗”、“變強”。“三區”主導產業鏈按照各自優勢進行設計,能借此提高對周邊產業資源的整合能力,并在“三區”之間實現錯位競爭,通過增強異構合作關系來提高優勢互補效應。
[參考文獻]
[1]郁義鴻,管錫展. 產業鏈縱向控制與經濟規制. [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1.
[2]張海濤. 上海化學工業區發展循環經濟的理論與實踐[R]. 2007 上海市化學工業區管理委員會.
[3]上海化工區:賽科乙烯裝置年產首破100萬噸[M/OL].新浪標準廠房-長三角2008-02-01, http://www.91factory.com:8080.
[4]楊瑞法.中石化江蘇再投500億[N].21世紀經濟報道,2005-06-22(2).
The Development of Leading-Industry-Chain Discrepancy in Industrial Parks Based on Recycle Economy
Kong Lingcheng1,Xie Jiaping2
(1.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ghai200237 ,China;2.Shanghai University of Finance Economics, Shanghai 200433,China)
Abstract: The essence of recycle economy is resources efficiency and environmental benefits. This paper argues that recycle economy of chemistry industry can be promoted by the construction and improvement of leading industry chains in industrial parks. The construction of leading industry chains, by exerting the advantage and unique features of the chemical industrial zone, not only can integrate the industry resources nearby bur also can form a development mode of discrepancy nearby the chemical industrial zone, bringing about the effect of high mutual complementarity by reinforcing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different chemical industrial zones.
Key words: recycle economy; leading industry chains; discrepancy development
(責任編輯:張丹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