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城市“農改超”:制度創新與市場組織化的耦合分析

2008-01-01 00:00:00
當代經濟管理 2008年5期

[摘要]當社會經濟環境發生變化,現存制度安排下存在無法獲得的潛在利潤,傳統的市場形式不適應組織發展的目標要求,產生了農產品連鎖超市經營替代傳統城市農貿市場交易的制度創新過程。并且這一過程伴隨著市場交易組織的生成和演進,市場組織化的努力和新的制度規則的確立都是通過交易組織的組織規則的確定和組織的績效的改進實現的。因此,“農改超”的過程表現為制度創新和組織創新,是制度創新與市場組織化彼此耦合的發展過程。

[關鍵詞]“農改超”;制度創新;組織演化;組織績效

[中圖分類號] F123.9[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0461(2008)05-0030-06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農村交易效率和契約選擇的理論分析與實證研究”(06BJY088)階段性成果之一。

一、引 言

20世紀80年代中期我國進行了農產品流通體制的改革,首先放開了對鮮活農產品的計劃控制,實行市場調節。與之相適應,城鄉農貿市場開始蓬勃發展起來,成為我國農產品終端流通的傳統模式,計劃經濟體制造成的農民“賣菜難”和城市居民“買菜難”的矛盾得到了有效解決,城鄉農貿市場成為城市居民購買鮮活農產品的主要場所。農貿市場為鮮活農產品買者和賣者提供了一個交易平臺,為搞活農產品流通,發展城鄉經濟,增加農民收入,豐富城鎮居民的“菜籃子”做出了重大貢獻。然而,伴隨著人們生活水平、城市文明程度的提高,現代流通業態的發展和食品結構的調整,傳統農貿市場越來越不能滿足居民對衛生、健康和生活環境質量的要求,農貿市場這一經營方式出現了種種弊端。因此,從2002年開始,我國沿海發達地區的一些大中城市如福州、廣州、上海等地,陸續開始探索對原有的農貿市場進行超市化改造,產生了由生鮮超市從事鮮活農產品經營的全新模式。

由于“農改超”在我國出現時間不長,國內學術界對這一問題進行深入探討的文獻并不多。從現有的文獻來看,主要研究集中在三個方面:(1)“農改超”的意義探討。胡定寰[1]、黃祖輝[2]、周應恒等[3]學者研究表明,與農貿市場相比,生鮮超市經營在一定程度提供的有效信息可以解決食品安全的市場失靈,并且超市經營的農產品具有產品優質、環境整潔、服務便捷等優點。在此基礎上,胡定寰等[4]進一步指出,采用“超市+農產品加工企業(農民合作組織)+農戶”模式,不僅可以確保農產品的安全,還有助于農業產業化和訂單式大農業的發展,提升國內農產品的競爭能力。(2)消費者對農貿市場和超市經營的購買行為實證分析。胡定寰[5]、劉李峰等[6]學者調查研究認為,質量、價格、收入是消費者在“集市購買”和“超市購買”之間行為選擇的決定因素。劉李峰等[7]還從不同經營模式下超市農產品價格形成的特點出發,對超市農產品整體價格水平過高以及超市與農貿市場農產品價格水平差異的原因作了深入剖析。(3)從產業組織、經濟演化理論等角度進行分析。喬穎麗[8]、李忠旭[9]分別從市場競爭和新制度經濟學理論解釋“農改超”形成的農產品超市在實踐中出現的徘徊不前甚至倒退的原因;朱李明[10]則從演化理論分析認為,“農改超”是一項交易制度的演化,反映了社會經濟環境的變遷,而政府在這一變革中不應該成為推進“農改超”的主角。

可以看出,我國“農改超”尚處于探索階段,現有文獻多集中在“農改超”現象的現實層面,有必要對其作進一步深入的研究。而且,隨著城市、經濟和商業的發展,農貿市場這一農產品零售業態向生鮮超市演進是大勢所趨。因而,對這一現象進行深入研究將為農產品超市經營提供理論指導,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在本文中,我們從制度創新與組織演化的視角來研究“農改超”這一現實問題,認為農產品超市替代傳統農貿市場是交易制度在邊際上的創新,是在制度需求大于制度供給的情況下產生的,是市場發展的必然結果,并且這一邊際創新過程伴隨著市場交易組織的生成與演化。文章的結構內容安排如下:第二部分對“農改超”這一制度創新過程進行“供給-需求”結構平衡分析;第三部分對農產品超市經營替代傳統農貿市場作組織演化分析;第四部分從組織經濟學的角度比較研究農產品超市經營與傳統農貿市場的治理機制與運行績效;第五部分是結束語,將對本文內容作一個概括性的總結。

二、制度創新:“農改超”的供給與需求分析

新制度經濟學認為,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來的規則、守法程序和行為的道德倫理規范,它旨在追求主體福利或效用最大化的個人行為。也就是說,制度是一系列對人的行為施加約束的正式或非正式的規則。[11]制度的創新則強調制度諸要素或結構隨時間推移、環境變化而發生的局部改變,是制度的替代、轉換和交易過程。市場形式是一種交易制度形式,農貿市場交易屬于一種傳統的初級市場形式,而生鮮超市經營則屬于現代商業形式。因此,“農改超”問題實際上涉及到的是一項交易制度的變遷,它的演進反映了社會經濟環境的變化。

舒爾茨是最早運用“供給-需求”分析框架對制度的產生和發展展開分析的學者,他認為制度是某些服務的供給者,在經濟發展中非常重要。[12]經濟發展尤其是人的經濟價值的不斷提高對制度產生了不斷的新的需求。而制度變遷只不過是為適應人的經濟價值的提高作出的滯后調整。制度變遷理論指出,只有當行動主體的預期收益超過預期成本時,一項制度才有可能創新。也就是說,只要存在潛在的制度創新利潤,就會有對制度創新的需求,就存在制度創新的壓力。從現實來看,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日益發展,人們收入水平、消費水平的提高,出現了在原有市場組織經營制度框架內無法獲得的外部收益,產生了對新的制度(即新的市場形式)的需求,因此生鮮超市經營對傳統農貿市場的功能取代將是一個必然的發展趨勢。

(一)制度創新的需求分析

1.農產品質量相對需求的變化

農產品質量相對需求的變化可能是影響傳統市場形式進行創新的最直接、最有力、最常見的動力因素。近年來,糧食等主要農產品供求關系發生了重大變化,由賣方市場轉變為買方市場,農產品生產進入了一個相對過剩的時期;與此同時,消費者的需求特征發生了變化,開始對食品安全的要求也越來越嚴格,對食品的口味、營養和品種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傳統農貿市場內部經營秩序混亂,農產品質量參差不齊,不僅加大了消費者進入購買的交易成本,也導致農產品經營價格水平低下。因此,對農產品質量的追求以及高質量農產品價格的上升,使得在現有市場形式下存在不可獲得的潛在收益,產生了對改變傳統農貿市場經營的制度創新需求。需要強調的是,農產品價格的相對變化趨勢要持續一段時間后才會對制度創新需求產生真正的影響,形成制度創新者的心理預期。

2.技術條件的變化

技術創新產生了許多新的收入流,是制度創新的重要原因。對于制度本身來講,技術進步也降低了制度運作成本,提高了制度收益,使某些制度從無到有、從不可行到可行。每一種零售業態的出現、發展與變化,都與其所處的技術條件息息相關。我國生鮮超市經營發展所必須的技術條件在部分經濟發達地區已逐漸具備,主要表現在農產品流通基礎設施條件的改善、連鎖超市經營管理能力和管理技術的進步上。2005年底,全國已初步形成了“五縱二橫”的“綠色通道”網絡,鮮活農產品在全國范圍內的運輸和配送更為快捷和經濟,加上農產品貯藏技術條件的提高,部分城市超市鮮活農產品經營發展的基礎設施條件已經基本具備。并且,超市在我國經過10多年的發展,已經培養和鍛煉了一大批從事連鎖經營的高素質管理人才,現代管理技術及計算機等先進管理手段也更加普及,城市生鮮超市農產品經營發展已經具備扎實的技術基礎。新制度經濟學認為,從新的和更為有效的技術中獲得潛在收益,是促進個人或團體改變市場經營形式的強大動力。技術進步要求更大規模的工廠和公司制度,這就要求生鮮超市經營的發展,從而代替傳統的農貿市場粗放的經營模式。

3.其他制度安排的配套

不同制度安排之間是相互依存的,某個特定的制度安排要依靠其他制度安排才會發揮作用或者更好地發揮作用。一些重要制度的創新會以強大的力量拉動相關制度的創新。傳統農貿市場經營中存在環境臟亂、質量參差、短斤缺兩等痼疾,這些均與政府城市環境整治等目標存在矛盾。為解決這些問題,政府部門紛紛號召和鼓勵連鎖超市參與農產品經營并鼓勵傳統農貿市場向具有現代經營理念的超市改造。從2004年以來政府相繼出臺的《關于促進農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見》、《關于進一步做好農村商品流通工作的意見》、《關于開展農產品連鎖經營試點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可以看出,政府在這項創新中持積極的態度,“加快發展農產品連鎖超市、配送經營,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將城市農貿市場改建成超市,支持農業龍頭企業到城市開辦農產品超市”。另外,農業標準化推廣力度的加大和農產品認證機構的出現及規范化客觀上也為農產品進入超市創造了條件。國務院發布《關于進一步做好農業標準化工作的通知》,以及“QS農產品”、“無公害農產品”、“綠色農產品”和“有機農產品”等一大批農產品相關的認證政策和認證機構對農產品品質的提高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這些因素客觀上為農產品進入超市提供了條件。

(二)制度的供給分析

1.成本高昂導致制度創新主體投資不足

諾斯與戴維斯強調,只要存在現有制度下無法獲取的潛在收益,制度創新就會產生。然而事實上,當制度創新收益大于創新成本時,并不必然意味著制度創新肯定發生。生鮮超市經營替代傳統農貿市場,由于投資成本大,投資者望而卻步,不少仍持觀望態度。商務部曾做過一項調查,認為“農改超”之所以進程緩慢,主要是投資成本太大。有人初步測算,改造一家1000平方米的農貿市場,需要投資上百萬元,要改造全市農貿市場,需要投入數十億元,這筆巨資不是幾個企業所能吃得消的。作為以盈利為目的的經營組織,即使是政府創建生鮮連鎖超市,投資不足的問題依然會存在,而且會帶來一系列新的問題。實踐證明,政府應加強相關基礎設施建設,幫助投資商做好“農改超”先期的配套工作;出臺相關政策,營造一個好的投資環境,鼓勵有實力的企業進行投資建設。

2.利益受損群體的存在阻滯制度的有效供給

制度創新主體對外部收益的追求,必然會帶來原有利益分配格局的變化,原有利益主體的利益如果受到侵蝕,對制度創新的抵制將成為合乎理性的選擇。因此,對這些受損群體進行利益補償,就成為制度創新過程中需要解決的一個難點問題。以廈門市實施“農改超”為例,作為第一家“農改超”試點,政府選擇了當時空攤位較多且周邊居民消費水平較高的蓮花農貿市場與生鮮超市“每日鮮”合作,進行“農改超”改造。按原計劃,應該是整個農貿市場都進行改造,然而由于原有經營者的反對,“每日鮮”不得不作出讓步,只將農貿市場一半左右的面積進行改造。于是,一個有些畸形的農改超模式就出現了——在同一個市場里,一邊是按現代模式經營的生鮮超市,另一邊則是傳統的農產品攤位。這種過渡式的制度創新不僅沒有解決利益受損群體的補償,在實際運作過程中也帶來了一些新的問題(如競爭的無序性),實踐也證明這種模式是失敗的。

3.新的社會成本問題導致制度供給不足

要使潛在的制度收益得以實現,必須首先清除阻滯制度起源或制度創新的障礙,而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建立制度以減弱外部不確定性,建立制度又必須付出交易成本。這就出現一個怪圈,制度創新的目的是降低交易成本以獲取潛在收益,而進行制度創新又必須先增加額外的交易成本。[13]這就給制度創新收益-成本比較分析帶來新的均衡點。“農改超”可能造成一些難以解決的社會問題,“農改超”勢必會直接導致巨大的失業洪流。福州市一些農貿市場的“失業者”為了生存,不得不挑起扁擔走街串巷,或加入到占道擺小攤的大軍中去。為解決這些問題,政府必須設法引導失業者再就業,加大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投入力度,這都需要花費成本,從而導致“農改超”的進程緩慢,甚至倒退。

4.農產品流通體系整體落后也導致制度供給不足

一項制度是否出現或得到創新,不僅受其它配套制度是否同步的影響,還受到技術條件的限制。如果技術因素表現為投入不足,則制度創新的進程就會放緩或停滯。缺乏高效暢通的農產品流通體系是“農改超”的關鍵癥結。農產品進入超市還是進入農貿市場,表面上是農產品分銷渠道的問題。實質上反映出我國農產品供應鏈的建立、整合與完善的問題。有數據顯示,在發達國家80%~95%的農產品是通過超市和大型食品商店流通的,而在我國城市中,只有6%的農產品進入超市。從發達國家和部分發展中國家的經驗看,生鮮超市經營得益于現代物流技術的發展,通過大規模配送中心組織鮮活農產品流通,產生規模經濟效應,獲取競爭優勢。盡管目前為止我國的農產品流通體系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但與農產品實行超市經營所要求的高效的物流配送體系仍存在很大差距,例如在流通環節我國水果損失率高達20%~25%,蔬菜的損失率高達25%~30%。

三、組織的生成與演化:“農改超”的市場組織化

在有關研究成果中,交易組織是指那些從事交易活動,在生產者與生產者之間、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媒介交易的組織。一定程度上它是在一個層級秩序中由一個(或幾個)領導者來協調(通常這樣的關系和責任得不到完全的界定)。交易組織的功能是組織市場交易,保證其它經濟主體之間的順利交易,而不是交易組織自身進行某種市場交易。交易組織的內部組織規則體現著實現市場秩序的要求,或者本身就是市場規則,交易組織的運轉構成了市場運行的主要部分。[14]在人們的經驗語言或部分研究者的學術術語中,交易組織有時被直接稱為市場,包括由政府有關部門以一定的形式投資興辦的農村集市貿易或城市農貿市場等多種形態。

與交易組織不同,企業組織是以追求盈利為目標,使自身利益實現最大化。企業組織所組織的交易是一種“管理的交易”,而不是市場交易。而交易組織所組織的交易主要是不同企業組織(或以盈利為目的的個人)之間的市場交易。企業組織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市場,而交易組織以其內部的交易制度構成了市場。市場和組織都是配置資源的手段,都需要花費成本,市場交易存在交易費用,企業組織內部交易存在管理費用。科斯指出,當市場交易的邊際費用與企業內部交易的邊際費用相等,則市場與企業之間的邊界達到均衡。農產品連鎖超市的出現及其與傳統農貿市場并存的局面在此恰好可以得到一個腳注。

(一)農貿市場的發展與局限

在市場過渡背景下,農貿市場這一交易組織出現的根本原因在于市場實現組織化的內在需要。市場組織化包含著多方面的內容:如體現在各種交易方式中的交易行為的規范化,借助組織體實現的交易行為的空間組織化,以及市場交易者的組織化等等。從1985年國家開始逐步放開農產品流通市場后,交易本身的內在需要亟待農貿市場的恢復和發展,實現市場數量和交易額都大幅增加。農村集貿市場能夠得到迅速的發展,是因為形成了與這種交易方式相適應的契約關系。任何交易活動都是要花成本的,每一次有效率的交易都是人們節省交易費用契約選擇的結果。可以說,在相應的局限條件或環境下,農貿市場是一種較為合適的減少交易費用的契約安排。[15]

但是,農貿市場是一種傳統、初級的交易市場形式,交易者只需向市場開辦者或管理人員交納一定的入場手續費用,或者以固定期限承租的方式就可以在市場內部攤位擺貨。農貿市場交易的規模和范圍小、交易信息的傳遞方式原始、交通運輸技術落后、交易范圍人口密度低等因素都嚴重制約著其效率的提高。也就是說,集貿市場的契約安排節約了交易費用,但這種節約是有限度的。當原有的局限條件或環境被改變,農貿市場交易的種種弊端開始暴露,并且在這種原始的市場形式下難以得到有效解決,不適應城市經濟社會的發展。

首先,傳統農貿市場經營的商品質量堪憂。由于農貿市場進入門檻低,經營戶都是個體小商販,并且流動性也較強,這種分散經營的狀況,客觀上形成了進貨渠道廣而雜的混亂局面,導致市場管理者難以對商品質量進行統一管理,市場內部也缺乏相應的農產品質量檢測手段。其次,農貿市場整體環境與現代城市發展不相適應。與現代生鮮超市舒適的購物環境和潔凈的衛生條件相比,農貿市場購物環境和衛生狀況不盡如人意,以致有“一家市場污染一條街”的說法,“三放心”工作難以落實到位。第三,農貿市場經營者整體素質偏低。市場內多為小商販和農民個體經營,人員素質較低,欺行霸市、強買強賣、短斤少兩、宰人坑人現象時有發生,經營服務水平落后。第四,市場管理經營秩序不規范,管理難度較大。由于進貨渠道復雜,進貨數量、成本和銷售額只有經營戶自己知道,統一管理上存在相當困難,這也導致征稅難度增大,偷稅漏稅現象嚴重。

由此可見,隨著時代的進步和城市經濟文化及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作為傳統市場形式的農貿市場尤其是開辦于大城市的農貿市場,越來越顯示出它的弊端,改革勢在必行。

(二)農產品連鎖超市:企業組織的生成

生鮮超市經營是在傳統農貿市場這一市場形式出現后市場需要進一步組織化的結果,意味著對市場交易活動進行整合。實踐證明,盡管市場組織的途徑多種多樣,交易活動的整合方式各不相同,之所以要進行整合和組織化,是因為市場交易活動在流通渠道的安排、市場占有的實際份額、交易規則、交易活動的時間和空間分布以及交易者的組織狀態等方面出現了程度較大的變化[14]。

從現階段來看,我國生鮮超市經營的生成主要有兩條路徑,一是在新興的生活社區直接由開發商和投資商合作開辦;另一條路徑是在原有農貿市場市場的基礎上由地方政府發起,具體企業負責改造并經營。具體來講,直接興辦生鮮超市先由社區房產開發商搞好基礎設施建設,然后將攤位的產權售給農產品經營公司,經營公司也可以將擁有的攤位進一步賣給商販或其它經營團體,但由公司統一商品采購進貨、統一質量檢測、統一收銀。保證購物環境舒適,產品質量和計量有保障,統一的進貨渠道和整體規劃,使消費者對食品的質量和衛生安全比較放心,購物更加方便。

對傳統農貿市場進行超市化改造,是在政府的推動下發展起來的。實踐證明,政府為生鮮超市經營創造的良好政策環境,鼓勵企業進行投資,有力地促進了城市生鮮超市經營的快速發展。以福州為例,作為全國“農改超”搞得較好的城市,政策扶持自然是首當其沖,特別是“農改超”后對原有農貿市場商販的安排,其做法是“一補三轉”,即補貼、轉移、轉化、轉行。“補貼”,即由市、區兩級政府籌措資金,對因撤銷農貿市場而蒙受損失的商販進行資金補償。“轉移”,即由政府有關部門負責聯系,將預交攤位費的商販們轉移到尚未改造的其它農貿市場,補齊經營時間。“轉化”,即通過培訓挑選,將符合條件的原農貿市場商販轉化為超市員工。“轉行”,即幫助商販轉換業態,開日雜店,或根據所長向其它行業轉移。這些措施極大的降低了“農改超”過程中的阻滯因素,促進了企業組織的生成。

生鮮超市經營的組織生成具有雙重特點,從制度變遷的連續性角度考察,可以看到改造的初始狀態特別是傳統的各種市場形式對企業組織的生成過程造成了巨大影響,大部分生鮮超市都是在原有農貿市場的基礎上改造而來,涉及到原有市場形式下經營主體的利益,因而在改造過程中遇到的難度也相對在社區直接開辦生鮮超市要大得多;從經濟整合機制的具體特點來看,在生鮮超市經營的生成過程中,盡管市場力量和市場原則已開始發揮作用,但在現實條件下,行政組織按再分配原則進行資源動員的活動在“農改超”過程中仍處于重要支配地位,也正是近年來不少城市政府力量對市場的干預,才使得“農改超”的進程較快。

可以預見,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生鮮超市會逐漸取代農貿市場和個體商販,在鮮活農產品零售業中占統治地位。這一點從西方發達國家和其他發展中國家鮮活農產品的發展歷程可以得到驗證。[16]“農改超”是我國農產品流通體系改革的一個新動向,也是我國農產品流通體系改革的必然經歷的歷史進程,“農改超”在我國已成一種趨勢。

四、組織治理機制與績效:農貿市場與生鮮超市的比較

依據組織經濟學分析的觀點,一項交易可以在市場進行,也可以在組織內部完成。市場交易依賴運作的是自由競爭下的價格機制,而組織交易的運作則是一種集體行動的結果,或者說是一種有計劃、有目的性質的合作。在此,筆者將農產品的質量看作是組織的目標函數 ,據上文的分析可以知道,農貿市場接近于市場交易模式,而生鮮超市經營則接近于等級制交易模式。Williamson將制度環境與治理機制二者結合,強調市場、混合型和等級制三種不同的交易模式具備不同的組織工具與績效特性。下面就激勵機制、權力控制、自發性調適與合作性調適等[17]各方面的組織工具與績效特性,來對市場型、混合型及等級制三種治理模式運作方法作一比較。

激勵機制是行為決策者采取策略的動機,當自我執行的行為與利益結果產生比較緊密的連接時,激勵機制就會相對提高;反之,當行為與利益結果緊密性降低,激勵機制就會相對降低。以激勵機制為比較標準,生鮮超市經營對質量追求的激勵程度要比農貿市場高,這與經營者自身的商品質量觀念以及客觀經營條件都有關系。權力控制的運作在強調上下級指揮服從關系的等級制交易模式中多以命令的方式進行,在強調合作關系的混合型交易模式中多以合作規范方式進行。Williamson指出,權力控制在等級制組織交易中最強,在決策權分散的市場型交易模式中最弱。生鮮超市經營內部管理嚴格,對貨物的采購必須要求按照既定標準執行,對違規者將予以懲罰,在有效的權力控制下,工作人員都會服從規定章程。農貿市場因其進貨渠道復雜,經營者組織分散,市場管理人員難以對市場內經營的農產品統一進行質量鑒定,高昂的監督、管理等相關成本削弱了權力控制的力度,甚至導致權力控制無效性的存在。

調適性是指參與交易的行為者在面臨不確定性時,所能作出適當反應的應變能力。交易過程中存在各種不確定性,在不確定因素發生時參與交易的個體能夠自動自發作出決策,進而采取快速有效的反應者,Williamson稱之為“自發調適性”。由于自發調適性的高低與激勵機制直接正相關,因此,市場型交易模式的自發調適性要高于等級制。當市場上高質量農產品價格提升時,傳統農貿市場商品經營者相關獨立,由于“搭便車”行為的存在,難以形成一致性努力來經營高質量的農產品,從而削弱了自發調適的效果。相反,生鮮超市經營理論上來講,盡管自發調適性不強,但由于超市經營者對商品質量的意識較強,而且生鮮超市從一開始就是將商品質量擺在重要的位置,從而彌補了自發調適性的不足。與自發調適性相對應,在交易過程中的不確定性因素發生時,參與交易的個體必須要考慮對手的反應才能作出最適決策,進而采取最優策略,Williamson稱之為“合作性調適”。合作性調適與激勵機制呈負相關,這是因為激勵太強會阻礙雙方合作的進行。從上面的分析結論也可以看出,農貿市場的合作調適性相對生鮮超市經營要低。

上述說明可以整理如表1。借助Williamson的分析思路,經由組織工具和績效特性,提供一個將交易模式維度化的比較分析結果,借此可以清楚區分出農貿市場和生鮮超市經營模式所屬的類型,以及組織治理機制和績效特性的比較結果。

根據以上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出,生鮮超市經營的組織績效特性不論在哪個維度都要強于傳統農貿市場。在實踐經營中,生鮮超市經營不僅可以促進農業產業化和訂單式大農業的發展,推進農業標準化,解決農產品的安全問題,而且可以改善購物環境,增加經營者的品牌意識,滿足城市建設和城市管理的需要。

五、結束語

作為一項交易制度,農貿市場交易屬于一種傳統的初級市場形式,而生鮮超市經營則屬于現代商業形式。生鮮超市經營替代傳統城市農貿市場交易問題本身實際上是一項交易制度的變遷,它的演進反映了社會經濟環境的變化。當傳統的市場形式不適應組織發展的目標要求,現存制度安排下存在無法獲得的潛在利潤時,就存在制度創新的需求,從而產生的交易制度的創新需求。新的制度安排就是在制度供給與需求主體之間權衡的結果。從組織的角度來看,制度的創新過程離不開組織演進的配合,交易組織的生成過程在一定程度上實現制度創新,并在可行限度內完成著組織市場交易的使命。市場實現組織化的努力和新的制度規則的確立都是通過交易組織的組織規則的確定(組織工具)和組織的績效特性的改進來實現的。可見,交易組織生成的基本特點表現為制度創新和組織創新,是制度創新與市場組織化彼此耦合的發展過程。

[參考文獻]

[1]胡定寰.農產品“二元結構”論——論超市發展對農業和食品安全的影響[J].中國農村經濟,2005,(2):12-19.

[2]黃祖輝,等.中國超市經營生鮮農產品和供應鏈管理的思考[J].商業經濟與管理,2005,(1):9-13.

[3]周應恒,霍麗,彭曉佳.食品安全:消費者態度、購買意愿及信息的影響——對南京市超市消費者的調查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04,(11):53-80.

[4]胡定寰,Fred Gale,Thomas Reardon.試論“超市+農產品加工企業+農戶”新模式[J].農業經濟問題,2006,(1):36-39.

[5]胡定寰,俞海峰,T.Reardon.中國超市生鮮農副產品經營與消費者購買行為[J].中國農村經濟,2003,(8):12-17.

[6]劉李峰,武拉平,張照新.價格、質量對超市農產品經營影響的實證研究——來自消費者角度的證據[J].中國農村觀察,2007,(1):24-35.

[7]劉李峰,白晶晶,武拉平.城市超市的農產品價格水平及影響因素探討——基于與集貿市場對比的視角[J].中國物價,2006,(12):21-26.

[8]喬穎麗.超市生鮮食品經營的經濟學分析[J].財貿經濟,2006,(3):66-70.

[9]李忠旭.蔬菜流通模式的制度變遷——關于農產品市場改建成超市的問題探討[J].農村經濟,2005,(8):83-85.

[10]朱李明.演化與變遷:我國城市中的“農改超”問題[J].商業 經濟與管理,2004,(2):13-16.

[11]北京大學經濟研究中心.經濟學與中國經濟改革[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2.

[12]T.W.舒爾茨.制度與人的經濟價值的不斷提高[A].科斯,阿爾欽,等.財產權力與制度變遷[C].上海:上海三連書店,1994.

[13]張宇燕.經濟發展與制度選擇——對制度的經濟分析[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207-210.

[14]張群群.論交易組織及其生成和演變[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241-249.

[15]蔡榮,祁春節.農產品流通體制演進與契約行為[J].改革,2007,(6):108-112.

[16]Englewood.N.The 1995 POPAI Consumer Buying Habits[M].Point of Purchase Advertisong Institute,1995.

[17]奧利弗.E.威廉姆森.資本主義經濟制度——論企業簽約和市場簽約[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301-322.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and Market Systematism: An Analyse Frame of Changing Urban Produce Markets into Supermarkets

Cai Rong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Economic and management College, Wuhan 430070,China)

Abstract: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is to arise that chain supermarkets of produce substitutes traditional urban produce markets with socioeconomic condition changing, potential profit beyond reach due to existent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 and traditional market patterns unable to meet the objective of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Along with market trade organization coming into being and developing, the market systematism and the new institutional regulations are established 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trade organization’s regulations and the improvement of organization performance. So the process of changing produce markets to supermarkets reflects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and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At the same time, it is the development of coupling between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and market systematism.

Key words: changing produce markets into supermarkets;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organizational evolution;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責任編輯:張積慧)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成A人V欧美综合天堂| 国产成人无码久久久久毛片| 国内精品视频在线| 国产综合网站| 999国产精品| 国产欧美另类| 亚洲国产中文精品va在线播放| 亚洲综合欧美在线一区在线播放| 九色最新网址| 久久精品亚洲专区| 日韩精品久久久久久久电影蜜臀| 久久国产亚洲偷自| 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欧美亚洲综合免费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 国产三级精品三级在线观看| 亚洲乱码在线播放| 亚洲人妖在线| 亚洲日产2021三区在线| 国产香蕉97碰碰视频VA碰碰看 | 国产区福利小视频在线观看尤物| 欧美国产在线精品17p|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久久国产精品影院| 日本在线欧美在线| 免费观看亚洲人成网站| 一级毛片免费不卡在线| 最新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 在线国产你懂的| 国产aⅴ无码专区亚洲av综合网| 亚洲日韩精品无码专区97| 亚洲综合天堂网| 日韩色图在线观看| 国产手机在线小视频免费观看| 免费一极毛片| 久久大香香蕉国产免费网站| 丁香六月激情综合| 亚洲中文字幕97久久精品少妇| 免费国产黄线在线观看| 亚洲第一香蕉视频| 日韩少妇激情一区二区| 人妻中文久热无码丝袜| 成人免费视频一区| 在线观看的黄网| 91 九色视频丝袜| 制服丝袜无码每日更新| 国产无码精品在线播放| 亚洲动漫h| 国产香蕉一区二区在线网站| 亚洲成在线观看| 欧美第九页| 毛片在线播放a| 91娇喘视频| 亚洲综合网在线观看| 久操线在视频在线观看| 日本黄色a视频| 久久永久免费人妻精品| 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 久久特级毛片| 亚洲婷婷在线视频| 亚洲精品无码AV电影在线播放|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少妇| 欧美一区二区人人喊爽| 国产三级毛片| 日韩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99在线视频精品| 日本少妇又色又爽又高潮| 中文字幕佐山爱一区二区免费| 中国国产A一级毛片| 69国产精品视频免费| 97狠狠操| 永久免费无码日韩视频| 日本久久网站| 亚洲精品你懂的| 无遮挡国产高潮视频免费观看| 动漫精品啪啪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成年人网| 亚洲欧洲日产无码AV| 中文字幕无码电影|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久草视频中文| 亚洲黄网在线| 国产成人做受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