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年初,我國南方部分地區大范圍、長時間的冰凍雨雪災害,對當地電網設施破壞極大,造成了多方面的巨大損失。在中共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和堅強領導下,全國上下團結協作,“保交通、保供電、保民生”,已經取得了抗災救災的決定性勝利。
在此次災情的發生、發展和恢復重建過程中,電力和電網的重要程度引起了全社會前所未有的高度關注。電網是國民經濟重要的基礎設施,事關國計民生、社會穩定。隨著現代化、城鎮化進程的加快,社會對電力的依賴性日益增強。認真汲取這次冰雪災害教訓,系統總結抗災救災的經驗,我們得出一個結論:必須加強和完善我國的電網建設,這既十分重要也十分迫切。
我國生產力分布與能源分布呈倒掛格局,生產力“東強西弱”,能源資源“西強東弱”,相當一段時期內,此格局不會根本改變,這就決定了我國的能源必然要進行長距離的輸送。目前,我國能源輸送方式中輸電所占比重過低。我國中東部地區燃煤電廠依靠區外大量調入電煤,運輸壓力大,“三西”(山西、陜西、蒙西)和寧東地區能源外送中輸煤和輸電的比例為33∶1,輸煤比重高達97%。我國水電資源的80%在西部,要充分利用只能依靠電力輸送。我國核電裝機只占電力裝機的2%左右,遠低于17%的世界平均水平,短期內尚不能成為能源消費的主力。因此,提高輸電在能源輸送中的比重,實現輸煤輸電并舉,是優化我國能源輸送結構的重要措施,也是緩解鐵路運輸壓力和減少東部排放壓力的重要措施。
由于長期“重發輕供”,電網投入不足,造成電網發展嚴重滯后于電源發展,網架結構薄弱,電網建設設防標準偏低,抵御自然災害能力不強。建國以來,我國電網投資累計占電力總投資的比例僅為30%左右,遠低于發達國家50%以上的水平。近幾年,雖然加大了電網投入力度,但由于經濟發展快,電源投產多,電網發展滯后局面沒有得到根本改變。據有關部門測算,到2020年,我國發電裝機將達到15億千瓦,全社會用電量達到7.36萬億千瓦時,人均裝機約1千瓦,人均用電量(5000千瓦時)約相當于美國1962年、英國1973年、日本1979年、韓國1999年的水平,電網發展任務十分艱巨。
為此,在規劃處理好電網建設與電源建設、特高壓電網建設與各高中低壓電網建設、骨干電源布局與區域電源建設、直流輸電線路建設與交流輸電線路建設、輸電電網與配電電網、電網主業與輔業六對關系的基礎上,建議:
一、加快發展長距離、大容量的特高壓輸電通道。加大在特高壓后續工程的項目核準、設備研制和工程建設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加快“一特三大”(特高壓、大煤電、大水電、大核電)戰略的實施。
二、在國家電網公司修訂的新電網設計企業標準的基礎上,國家應盡快修訂出臺新的電網設計國家標準,以指導災后重建和新建電網工程,增強電網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
三、將電網建設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城市建設規劃中,統一考慮,預留必要的通道走廊資源。
四、加快建立更科學的輸配電價形成機制,合理提高輸配電環節電價。目前我國輸配電價占終端銷售電價的比例約為25%左右,遠低于發達國家50%左右的水平,也明顯低于阿根廷、巴西等發展中國家。2005年至今,我國銷售電價共上調5.09分/千瓦時,但輸配環節電價僅上調0.2分/千瓦時,占調價的3.9%,輸配電價在銷售電價中的比重不升反降,電價矛盾比較突出。
五、盡快出臺電網項目核準細則,簡化程序,加快核準進度,并研究制定促進電網發展相應的支持政策。
六、在下一步的電力體制改革中,充分考慮輸配電網具有的網絡特性和自然壟斷屬性,統一規劃、統一建設,保證各級電網協調發展,避免重復建設和無序建設。
七、在下一步主輔分離改革中,將送變電施工企業和電力設計單位(或其精華部分)保留在電網企業內,以便在災害情況下能夠快速及時響應,統一調配,提高搶險效能和效率。
(責任編輯:羅志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