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市場經濟作為以經濟利益為中心的行為場,是我國向市場經濟體制成功轉型,實現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的關鍵。我國目前經濟領域中的信用缺失,存在制度性和系統性的雙重原因。要建立我國市場經濟領域的良好信用秩序,德法兼治是最佳的路徑選擇。
關鍵詞:市場經濟;信用;秩序;法治
中圖分類號:DF51
文獻標識碼:A
市場經濟作為以經濟利益為中心的行為場,契約行為是其基本的法律行為,而信用是契約的生命。建立起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信用秩序,既是我國向市場經濟體制成功轉型的關鍵,也是國民經濟持續增長的保障。本文擬就我國市場信用秩序進行規范和實證的探討。
一、信用是市場經濟的基石
(一)市場經濟中的信用
信用,即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信賴,它反映了一種有效的人與人之間的合作關系。信用最初是作為人類社會的基本道德準則而出現的,直接體現人與人之間相互依存的社會性。一個社會中人們之間的合作程度與信用水平是正相關的,沒有信用的社會不成其為社會,更不可能成為文明的社會,故“民無信不立”。我國素有“禮儀之邦”之稱,在我國傳統道德中,信用是作為個人形象的一部分來要求的,孔子所說的“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8226;為政》),“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無信乎?傳不習乎?”(《論語#8226;學而》)。這表明惟有誠實信用,才能建立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系、奠定社會的基礎。但上述對“信”的豐富闡述只是出于人類社會秩序的自發需求,強調的是一個有德行的人在處理與熟人或朋友關系時應遵循的基本準則,而不涉及和陌生人交往時的信用問題。它與以商品交換為基本形式的市場經濟所要求的信用在內涵和外延上都有重要的區別。勿容置疑,前商品經濟時代也存在交換,但那只是個別和簡單的商品交換,是“身份社會”中的個別契約行為,一般發生在一個規模較小的共同體內,起約束作用的內在規則是通過歧視和排外發揮對資源的配置作用(歧視是對失信者進行輿論和道德譴責,排外則是不再給失信者以交易機會,以防止其“易地”作惡),且以共同體的人員確定、彼此了解為前提,即只對“熟人”有效,這些規則不適用于面向許多陌生人進行交換的開放“擴展的秩序”[1];
也正因為其非社會普遍現象,交換中信用缺乏強制性維持,更未上升為法律規范。市場經濟是“契約社會”所獨有的現象,其交換關系較前經濟形態具有前所未有的開放性,市場中的人的行為以契約性為其表征,此時的信用就是信守已經作出的承諾、遵守已經簽訂的契約。當不守信用和欺騙盛行時,一切契約都不可靠,經濟活動也就無法進行,故休謨認為“履行許諾”是人類交換關系的基本法則,是維系社會經濟秩序、人類和平、安全和諧的前提[2]。與前市場經濟形態截然不同,對作為市場經濟基本紐帶的信用進行維護的基礎結構是剛性的懲罰制度。這是在日益提高的經濟倫理道德的基礎上,由政府來外在地制訂和執行相關制度,即布坎南所說的“國家保護職能”:由國家承擔外在規則的設計、推行、監督和強制執行,以促進有效而公正的品行[3],主要表現為制訂和實施有關信用秩序的法律法規。
(二)信用在市場經濟中的作用
眾所周知,市場機制的優越性在于其對資源配置的效率,而為市場機制提供效率保障和動力源泉的正是其信用秩序。如前述,市場經濟是以個人選擇為基礎的契約經濟,個人進行市場交易需搜集市場和交易對方的相關信息,與對方達成協議需要進行談判,簽訂契約后還得監督對方履約并防止其鉆空子,這些都大大增加了市場交換的成本。現代制度經濟學的交易費用概念,就是達成和維持某一契約的費用。良好的信用秩序既可以讓人們對未來有一個穩定而良好的預期,從而有效地防止不可預見行為和機會主義行為[3]3,同時也可為市場個體在進行交換活動中節約信息搜尋成本和協調成本,從而減少交易成本,提高資源配置效率。
現代經濟增長的經驗表明,傳統意義上的土地、資本和勞動力的“經濟資源”對現代經濟增長的比重在不斷下降,而無形動態積累因素如組織制度、金融體系和知識資源已取代傳統要素資源,成為現代經濟發展的第一推動力。尤其是現代信用關系是現代市場經濟的核心和靈魂,沒有信用制度,建立在高度發達的社會分工體系之上的市場經濟制度就無法存在。首先,信用是現代企業制度的基礎,因為現代各種企業制度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建立在對資產使用者充分信任基礎上的企業資產所有權與使用權的分離。沒有信用制度的保障,財產所有人不可能進行讓渡財產使用權的投資,也就不會有現代企業,更不用奢談跨國企業;其次,信用可以降低市場交易成本,加速資金周轉和資源在各部門間的自由流動,提高了社會的資本的利用效率。如各種信用工具的存在與發展、各國消費信貸等就是一個明證;最后,信用能加速資本的集中和積累,擴大經濟活動的水平和規模,最大限度地利用社會資源和分享規模經濟利益。
需要說明的是,信用秩序作為社會秩序的一個子系統,其建立受行為——結構互動規律的制約。在市場經濟這一行為場中,首先必須面對“囚徒困境”的問題,即當你誠實守信而別人欺騙時,你會遭受損失。簡言之,在一個真誠尚存的社會說謊可能會受益,在一個人人說謊的社會誰都會蒙受損失。其解決辦法無外乎憑借個人經驗教訓和文明與道德、法治作用行事,而前者對每個人來說交易費用最大。因此,良好信用秩序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取決于市場經濟倫理水準的普遍提高和國家法治的改善。
二、信用危機是制約市場發展的“瓶頸”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社會逐漸步入了市場化進程,然而畢竟我們還處在建立和完善市場經濟體制的初始時期,市場經濟體制相應的資源配置功能尚未充分發揮,其負面作用已經顯露。就信用缺失行為而言,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信用缺失的表現
1.締約失效。企業的應收帳款過多,必然使金融機構大量貸款逾期、導致經濟運行梗阻;此時,國家實行撥改貸、宣布減免部分企業債務,造成許多企業爭相擠車,改革初衷變成了摧毀信用堤壩的蟻穴;資本市場上國家對上市公司的監管乏力、放縱劣質企業借上市發行股票圈錢,大量的ST、PT公司的掛牌,加之近年來推行的國有銀行貸款的“債轉股”政策,這些都極大地助長了企業大行規避債務之事。一批企業以融資、合同欺詐甚至特殊手段或關系牟取暴利;作為社會信用的個人部分,信用觀念淡薄、相互之間的商業行為產生經濟糾紛、失信于人屢見不鮮。
2.假冒偽劣。“假酒案”聲猶在耳,“棉花造假案”和“有毒大米”又被曝光,繼而個別地方又發現了“毒油”、“毒粉絲”等有毒食品。假冒偽劣產品充斥市場,形成了“壞車市場模型”(美國阿克羅夫提出的壞車沖擊好車的造假經濟現象),市場失效,廣大的“好車”企業和消費者深受其害。
3.權力非正常干預市場和尋租活動。一方面,政府權力的自然擴張本性,既導致了政府權力對經濟的過多干預,削弱了市場自發秩序的資源配置功能,又極易造成政府政策的不透明和不穩定,降低市場主體的未來預期,也動搖了其參與經濟活動的信心。殊不知“民以吏為師”,失信的政府何能培養守信的公民。另一方面,司法機關的重審判、輕執行的“法律白條”現象,使社會信用的最后防線失守,坐視“要錢沒有、要命一條”日漸成風。同時,權力設租、尋租也是政府失信的主要表現。當前反映強烈的一些政府官員貪污腐敗現象及與此相關的地方保護主義、“行業壟斷”、“價格同盟”、“股市暗箱操作”、“坐莊現象”等等,這些行為不但加深了社會信用危機,而且嚴重損害了廣大消費者的利益。
4.信用風險意識薄弱。在我國經濟生活中經濟主體的信用意識淡薄與當前信息透明度低、政府政策穩定性差和信用體系不健全有密切聯系。我國目前尚沒有一個具有影響的信用監控及評價機構對第一經濟主體的信用狀況進行有效傳播,以致于守信者不獲益、失信者不受損。因此,這種“信用信息不對稱”給失信者以可乘之機,便于他們“打一槍換一個地方”,被查處之后仍能易地“執業”。
(二)信用缺失的危害
眾所周知,市場經濟作為契約經濟,其發展的速度和規模取決于市場信用的發達程度,市場信用交易的數量和質量直接關系到宏觀經濟的基本表現。當前的信用危機表明,我國市場信用秩序建設的滯后已經成為制約整個經濟的正常運行的“瓶頸”。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從企業方面看,信用秩序混亂使企業資金運行梗阻。由于企業存在大量的應收帳款,即使維持簡單的再生產也必須進行融資,這樣就增加了企業的資金成本,降低了利潤。大批企業因“三角債”而陷入停產、破產境地。根據工商銀行對4萬戶工業企業統計,企業流動資金周轉天數1995年為267天,1999年已延長到384天,較1995年增長44%,嚴重降低了企業的資金運行效率[4]。同時,信用危機使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也只能成為畫餅充饑。
2.從銀行方面看,信用危機是金融風險的重要根源。銀行的資金來源是公眾存款,決定其債務人地位的硬性約束;而其作為債權人所要面對的企業信用缺失使其不得不進行“歧視”放貸或“惜貸”,這從根本上扭曲了銀行的融資職能,對經濟發展無異于釜底抽薪。
3.從市場方面看,信用的缺失使市場交易中人人自危,嚴重地打擊了市場的投資者和消費者的信心。在最近幾次全國性的商品交易會上,有的企業寧愿放棄大量訂單和客戶,拒絕客戶提出的信用結算方式,而向現金交易、以貨易貨等更原始的方式退化發展。
4.信用危機制約政府宏觀調控政策作用的發揮。銀行的“惜貸”、企業的“惜投”,使政府啟動投資、擴大內需政策的效用大打折扣;企業間信用差、票據化程度低、信用交易幾乎廢棄,也使得政府的再貼現政策不能發揮其引導資金流向的作用。
此外,大量假冒偽劣行為扭曲和干擾市場機制的作用,造成價格信號失真,不僅影響宏觀環境穩定,而且對國家調控的方向和力度造成干擾。
三、信用缺失的成因剖析
形成我國目前的信用危機,存在制度性和系統性的雙重原因。
(一)信用危機的制度性成因
1.體制原因 在我國傳統的計劃經濟條件下,不存在健全的市場和嚴格的市場行為,信用只表現為單一的國家信用,即沒有市場信用缺失的可能;而在規范的市場經濟中,也不會出現銀企相互間的債務清償困難。只是在當前經濟體制轉軌時期,一方面經濟中的借貸行為大量發生,另一方面作為貸款主體的國有企業又沒有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現代企業,仍然寄希望于國家的政策扶持;再加之企業產權不明晰、未做到人格化經營,企業經營者“理性”選擇短期行為,是形成銀企信用危機的重要原因。
2.政策操作原因 我國目前的信用問題大多與國有企業的困難糾纏在一起。為解決企業困難,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目的是通過各種形式的債務重組,以求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但在具體操作和執行中,往往只注重債務重組的形式,而忽視了債務重組的根本目的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而且主要是采取債務人主導方式,致使債權人的利益未得到有效的保障,產生了大量的逃債、廢債行為,形成只有依靠國家發行貨幣(或國債)才能解決的大量銀行呆帳。這些助長“守信受損、失信受益”的“囚徒”心理,加劇了本已發生的銀企信用危機。
3.法制原因 法制不健全、違約成本遠遠低于收益,使法律對信用經濟的運行未起到強有力的促進和保護作用。主要體現在:(1)立法不完善。典型的是《破產法》,其對破產條件、職工安置、對債權人的保護等,均與現代企業制度要求不符。如破產企業財產被低估、不經過拍賣或人為低價轉讓、破產費用過高,破產財產首先用于支付破產費用、職工安置、社會保險和稅金,債權人的受償率極低,有的甚至為零。
(2)在案件審理中地方保護、行政干預頻繁現身,使司法帶有很大的隨意性和不公正。(3)判決執行軟弱無力,加之訴訟費用過高,使債權人處于對債務人和審判機關皆不信任的尷尬境地;相反,失信者因此獲得大大高于成本的“違約”收益,致使“劣幣驅逐良幣”現象蔚然成風。
(二)信用危機的系統性成因
1.不完善的信用制度和不完全契約是信用缺失的充分條件。由于商品生產、流通與資金周轉的時間不一致所產生的商品交換與貨幣的矛盾,是信用之于市場經濟的必要條件。良好的信用體系為健康的市場經濟運行所必需,而劣質的信用體系最終導致商品交換關系斷裂。與此同時,不完善契約使高信用風險成為現實:一般情況下,信用市場中授/受信主體所掌握的信息資源是不同的,受信主體對自己經營狀況及信貸資金配置風險有清楚的認識,而授信主體則較難獲得這方面的真實信息(正如“從南京到北京,買的不如賣的精”所言);這種信息不對稱使在契約簽訂前導致逆向選擇,契約簽訂后產生信息優勢方(受信主體)的道德風險行為。信息不對稱程度越大,信用市場中產生逆向選擇與道德風險的可能性就越大,授信主體的信息成本越高,市場的交易費用也就越大。我國一方面授信體系還未建立,另一方面企業及個人制造虛假信息幾乎不受成本約束,而制造虛假信息的收益卻遠遠高于其受到的懲罰的成本,形成了對“制假造假”的激勵。在我國傳統的計劃經濟條件下,由于不存在除國家信用外的其他信用,契約雙方的利益可以通過國家計劃和信用資產的重新分配得到解決;在這種制度安排下,雖然也存在不完全契約,但雙方利益屬于國家,因而不存在信用風險問題。在進入市場經濟體制過程中,個體經濟利益的獨立和相應的信用制度的缺位,契約高度的不完全,使信用主體面臨極高的風險。契約不完全在一般社會普遍存在,而信用制度不完善形成的契約不完全則在我國尤為突出。信用危機愈演愈烈則是意料中事。
2.市場主體不完備是市場信用缺失的主觀原因。市場主體不完備是指作為市場主體的資格不充分,如資金不足、技術等基本條件不具備等,難以承擔與市場主體相對應的責任。這樣,在經濟往來中需要以信用解決商品交換與貨幣支付不一致的矛盾時,而無力滿足信用制度的基本要求。發達國家較早實行市場經濟體制,其企業自誕生開始就接受市場機制的洗禮,對市場天生有適應能力;在我國經濟體制轉型時期,市場主體一般承繼于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國有企業,在市場中堪稱先天發育不全的“限制行為能力人”。
3.傳統文化原因。我國商品交換關系發育較晚,導致歷史上信用體系殘缺不全。我國是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直接進入社會主義社會的國家。封建社會的經濟模式是以自我為中心的自然經濟,經濟主體間沒有發生信用關系,更多地是調劑余缺的“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買賣關系,把人與人之間的經濟關系更多地限制在非信用領域,社會缺乏按信用規則辦事的經濟環境、經濟基礎和信用意識;計劃經濟時期,也只存在國家信用;在現階段,由于生產力發展不平衡,多種生產方式并存,大量的農業生產還不得不采取自然的、封閉的自給自足的生產方式。要改造它們使之進入先進生產方式行列,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這種生產方式的大量存在勢必制約我國包括信用秩序在內的市場經濟體系的完善和發展。當前即使在市場經濟體系初步建立的地區,由于政府干預行為的不規范,使得企業管理者對企業的生命周期缺乏良好的預期,也助長了信用缺失的短期行為。
四、德法兼治是建立我國信用秩序的最佳路徑選擇
歷史發展表明,只有經濟倫理或只有法律制度的市場經濟都是不存在的,二者相輔相成、不可偏廢。
(一)道德重建
自古以來,無論是統治者或仁人志士都曾反復強調道德教化在維持社會秩序與促進良好風尚方面的重要作用。孔子說過,“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8226;為政》)。道德教化之所以受到古人如此的重視,首先在于道德的感召力量,這種力量作用于人的內心世界,使人們自覺自愿地按道德規范的要求去做;其次,道德教化的力量還在于社會輿論的褒貶,即“眾口鑠金”、“千夫所指,無病而死”所謂。
當然,僅憑道德教化絕不足以建立市場經濟信用秩序,還有賴于制度建設的力量和效果。
(二)制度完善
完善的信用秩序應該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信用中介服務體系、信用信息通道和信用制度體系。信用中介服務體系,主要指為信用交易提供信貸和各種支付憑證的金融中介機構、為交易各方提供客戶資信信息服務的征信機構、為交易方提供有關市場主體、有價證券等信用狀況的信用評級機構、信貸擔保服務機構和其他服務機構如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審計師事務所等。信用信息通道則指由政府或民間設立的進行信用管理和信息傳輸的機構。信用制度體系是指規范市場信用交易的法律法規體系和行業自律規范體系。
1.加強信用中介服務體系建設。從目前的情況看,我國的信用中介服務體系設施才剛剛起步。一方面,信用中介服務體系建設不配套,無論是體系的完整還是其空間的分布,均遠遠不能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另一方面,信用中介服務機構自身行為亟待規范。銀行、征信機構、信用評級機構、會計審計機構等,其活動的目的是為市場信用交易服務,本身應遵守誠實、守信的規則,否則信用交易非但不能正常進行,而且會使信用關系遭到破壞。這從“鄭百文虛假上市”可見一斑,在制作招股說明書和出具相關財務報表時,會計、審計中介機構與上市公司共同弄虛作假、誤導投資者,嚴重挫傷了資本市場的投資信心。如果信用中介服務機構的自身行為失范,再完整的信用中介服務體系不但無益于,而且有損于信用秩序的建立和完善。
2.建立信用信息庫,降低搜尋成本,從而節約交易費用,增加信用缺失行為的機會成本。具體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建立開放性的信用管理體系(信用信息傳輸機構),對市場中的企業和個人進行跟蹤記載。建設主體可以是政府的,也可以是民間的,國外一般為民間的;二是加強新聞輿論監督,通過對失信行為的曝光,提高其機會成本,也起到媒體應有的監督作用。
3.建立相關行業協會,健全和發揮其自律功能。行業協會一般行使下列職能:(1)組織行業的專業考試、決定進入該行業的人員的標準并進行定期檢查;(2)制定職業準則、規則和行業質量標準;(3)行業人員提供咨詢、服務和培訓,向有關部門反映本行業執業人員的意見、建議和要求。行業自律組織通過行使上述職能,能在很大程度上促進本行業信用秩序的建立,并成為政府和市場主體之間的紐帶和橋梁。其組織形式有工商聯、個體勞動者協會、私營企業協會、行業商會和同業公會等。
4.加強法治建設,健全信用制度體系。(1)加強我國的信用立法。第一,盡快完善有關權利保護立法。“無恒產者無恒心”,由于產權制度是一個穩定、長期的預期,是市場信用交易行為得以產生并維持的前提和基礎,在我國當前主要應加強對債權人的保護。第二,加快進行有關信用立法。我們可以借鑒美國在這方面的經驗,制訂關于信用秩序的法律法規,如《信用控制法》、《信用機構法》、《信用卡發行法》、《消費信貸法》等法律,使我國市場信用秩序有法可依。(2)從司法審判和執行上落實法律責任。再完善的法律如果得不到真正的執行,那只能是一紙空文。針對當前的信用危機,一是要在司法審判方面,提高訴訟效率、降低訴訟成本、保證司法公正,鼓勵債權人通過訴訟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二是對已經生效的裁決,加大執行力度、維護法律權威,使法律成為維護信用關系、保護債權人合法權益、建立有效信用責任追究機制和市場退出機制的有力工具。(3)規范政府的干預行為。對個人產權的保護,既要禁止他人的侵害,也要防止政府的不當干預。具體體現在經濟領域應確保經濟自由權利、打破政府壟斷、解除計劃控制,因勢利導地建立市場規范,加強市場秩序執法,即嚴格限制政府的活動范圍、強化政府維護市場秩序的立法和執法職能。
參考文獻:
[1] 茅于軾.中國人的道德前景[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1997:210.
[2] 劉光明.經濟活動倫理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94.
[3] 柯武剛,史漫飛.制度經濟學:社會秩序與公共政策[M]韓朝華,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138.
[4] 謝渡揚.我國信用秩序與法制保障[J]管理世界,2000(1):131-135.
On Establishing a Good Market Credit Order
WU Maojian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31, China)
Abstract:
Being a field of acts centering on economic benefits, market economy has greatly contributed to the economic system turn in China and improved the development of both economy and society. Unfortunately, some institutional and systematic defects result in absence of credit in China’s economic life. To maintain a good market credit order, the best way for us is to ensure markets are regulated with law as well as ethics.
Key Words:market economy; credit; order; rule of law
本文責任編輯:汪世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