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當前全球計算機加工產業基本格局
當前,全球計算機生產網絡的核心是擁有系統集成能力和控制能力的領導廠商,圍繞左右的是大量中小型專業化供應商等。計算機產業領導廠商可分為兩大類:即品牌領導廠商和合同制造商。前者主要有美國的IBM公司、Intel公司、戴爾公司、惠普公司,日本的索尼、東芝、NEC、佳能等公司。這些品牌領導廠商控制著計算機的全球品牌、架構和設計標準,或者是控制磁盤驅動器、顯示器、半導體等關鍵零部件的生產,他們不斷放棄內部制造能力,將資金投人到營銷和產品研發等高增值環節,而將產品生產委托給合同制造商或當地各級供應商去完成。而后者沒有自己的品牌產品,而是通過建立全球生產網絡為品牌領導廠商提供一體化制造和全球供應鏈服務。目前全球合同制造商主要有美國旭電公司、緯創力公司、新美亞公司、天泓公司和臺灣的富士康集團等。合同制造商采取垂直一體化戰略,整合著不同國家或地區的計算機產品生產鏈條的不同環節,為品牌領導廠商提供全面服務。
配套領導廠商的是大量專業化供應商。高層級供應商主要由來自新加坡、韓國、臺灣的企業,比如韓國三星、LG公司、臺灣宏基公司等。除了核心研發和戰略性營銷仍由品牌領導廠商控制外,高層級的供應商承擔了全球供應鏈管理的協調功能。低層級供應商在全球生產網絡中地位較弱,絕大部分集中于低工資的制造區域,比如中國大陸、墨西哥、馬來西亞、匈牙利、波蘭和捷克等國家和地區,作為廉價標準零部件的供應商出現。其主要的競爭優勢在于低成本、速度和交貨的靈活性,當市場上需求發生波動時很容易在短時間內被拋棄。
在這種格局下,全球計算機產業的核心技術產品,如芯片、操作系統、高檔硬盤等掌握在美國少數品牌領導廠商手中,利潤率也最高,達到25%以上;日本、韓國、我國臺灣企業作為生產網絡中的協調者和主要零部件比如集成電路、半導體的制造商,利潤率可達15%以上;中國以及亞洲和東歐、拉美地區等發展中國家的企業,主要通過加工貿易形式從事機器組裝、外部設備制造等業務,利潤率不到5%(見表1、圖1)。

資料來源:張紀《產品內國際分工的收益分配》,《中國工業經濟》,2006年第7期。

二、全球計算機加工貿易產業模式發展特點
以筆記本電腦為例,全球品牌制造商主要包括Dell、HP、Toshiba、Acer、Lenovo、富士通-西門子、Sony、NEC、Apple、Asus等。這些品牌商的加工貿易模式大致分為三種:完全代工模式、高自制模式和介于前兩種之間的模式。第一種模式以美國HP、APPLE(廣達、華碩代工)公司為代表。這些企業將筆記本電腦委托給中國臺灣代工廠家生產,公司核心競爭優勢在于價值鏈兩頭,如產品概念生成、品牌管理和銷售服務等市場鏈節。采用這種模式的企業通常不具備制造方面的核心技術優勢,沒有整合完整供應鏈的地緣優勢,也沒有自制的成本優勢,但可以充分利用自身品牌、市場力強和模塊化生產方式所帶來的降低制造成本的好處,實現對供應鏈的支配力。第二種模式以日本的東芝和富士通—西門子為典型。許多關鍵零部件如硬盤或者自己制造,或者與零部件供應商之間存在著股權關系,經營業務基本覆蓋整個價值鏈,但優勢在中間的制造鏈節。在模塊化生產方式下,采用高自制模式前提是其具有一定技術優勢,特點是能依靠關鍵零部件的生產獲取較高利潤和對供應鏈的較強支配力,對供應商管理比較直接,質量能夠得到有效的保證。但這種模式無法與HP等100%委托代工的成本優勢相比較,因而市場力相對弱些。第三種模式以Dell公司和大多日本企業如Sony、NEC等為代表。這種模式經營重點在價值鏈后段,特別是企業的市場份額,企業一般不具備核心技術,無法利用技術優勢形成對供應鏈的支配,所以對企業物流管理能力要求較高。其特點是單位產品盈利能力較低,但在模塊化生產方式下,市場靈活性最高。
三、我國計算機加工貿易產業發展狀況
我國計算機加工貿易產業是在不斷融入全球生產網絡的進程中逐步發展起來的,并呈現出產品生產集聚和價值鏈升級、企業能力升級、關聯與外溢效應升級等特點。
1、產品生產集聚和價值鏈升級

目前,我國已經形成計算機產品加工制造的三個主要集聚區域(見表2),即珠江三角洲以生產臺式電腦、外部零部件為主,福州、泉州等東南沿海以生產電腦外設產品為主,長江三角洲以生產筆記本電腦和半導體產業為主的生產格局。計算機加工貿易產品價值鏈已從低端的鍵盤、鼠標、機箱外殼升級到高端打印機、掃描儀、顯示器,從零部件、配件的生產升級到臺式電腦、筆記本電腦、個人數字助理等整機生產,甚至生產技術含量較高的主板、印刷電路板和芯片。而且,我國計算機加工貿易企業還從生產向設計、營銷等戰略性價值鏈環節和高附加值增值活動提升。
2、企業能力逐步升級
我國計算機加工貿易企業通過不斷采用更高效率的生產方法,不斷提高技術與管理水平,推進企業自身能力的升級。比如中芯國際,現有員工1000多人,其中博士、碩士占了1/3,來自美國、意大利、新加坡、我國臺灣的高級人才占了1/4,中芯國際還與復旦微電子學院合作,設立了博士后工作站。在管理手段方面,我國計算機加工貿易企業通過實施國際標準來提高管理水平,如APC蘇州工廠早在1999年就同APC在美國、愛爾蘭、菲律賓的工廠一樣獲得了1509002質量體系認證,并通過了ISO14001認證。
3、關聯與外溢效應有所顯現
我國計算機加工貿易在發展過程中,圍繞某一主要生產廠商涌現出了相應配套企業,形成較完整的生產體系,產業集聚效應日益呈現,其中以臺資計算機加工貿易企業最為典型。以東莞為例,臺資計算機加工貿易企業已經形成了以大企業為中心,大量專業化分工協作的配套企業、關聯企業和下游企業整體入駐的形勢,并帶動本地形成一大批生產配套性企業的集聚。方圓25公里以內已形成計算機生產95%的配套能力,并出現了各種電子產品專業化鎮(見表3),各鎮進行計算機產品的專業化生產并形成產業的前后向聯系,產業集聚的力量和由此形成的配套能力也吸引了美國、日本、韓國等地的計算機生產大企業將產業和資本遷移到此地。

4、關鍵零部件生產仍具很強的外部依賴性
計算機產業的核心技術集中體現在芯片的研制和操作軟件的開發方面。目前,電腦芯片基本上被Intel公司、AMD公司和威盛公司三大巨頭所壟斷,而操作系統則被微軟公司所壟斷。我國計算機加工貿易中更多使用的是常規技術,關鍵零部件主要依賴進口。以筆記本電腦為例,我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筆記本電腦生產基地之一,但筆記本電腦的核心技術——CPU掌握在美國企業手中,液晶顯示器技術則由日本、韓國企業控制,我國只能賺取微薄的加工裝配利潤。由于未掌握關鍵技術,我國計算機加工貿易產業的利潤有相當大的部分轉移到掌握關鍵技術和零部件的國外上游廠商那里,而且在關鍵技術上對于國外領導廠商的依賴也使我國計算機加工貿易企業在生產上很被動,只能采取跟隨國外領導廠商的戰略而很難實現超越。
四、推進我國計算機加工貿易產業發展的建議
1、根據逆向競爭優勢,找準專業分工定位,實施“模塊化”發展戰略
計算機產業已經進入模塊化產品制造時代,計算機的各項功能分別由一個或幾個獨立組件來實現,組件之間又相互配合成有效運轉的整體。不同的企業致力于某一部件的開發與制造已經成為計算機行業的主流趨勢。我國不需要把大量資金投向整個生產環節,而是可以結合自身成本低、技術人才豐富的競爭優勢,選擇某一具有發展前景的新產品、新標準或某一生產環節實施模塊化發展戰略,實現趕超。
2、構建計算機加工貿易產業自主創新體系
我國計算機加工貿易雖有發展,但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和市場開拓能力嚴重依賴于外部。為了擺脫這種依賴境地,我國計算機加工貿易企業必須拓寬自身的知識基礎,加大研發投入,構建計算機產業加工貿易自主創新體系,依靠技術積累尋求鏈節突破,并形成專業化的創新能力,在全球化的競爭中形成自身的優勢。
3、積極推進本地企業給品牌和合同領導廠商配套
計算機行業呈現以領導廠商為主導的、非對稱性的生產網絡結構,與領導廠商企業接觸并配套,一方面可以不斷獲得產品設計、新架構標準、領先的生產技術、復雜的質量控制和物流程序等最新的知識;另一方面,在領導廠商的要求下供應商的技術水平、管理水平以及產品質量會提高很快。
4、推進計算機加工貿易企業的區域合理布局
我國計算機加工貿易產業主要集中于三大區域,三大區域沒有產業分工和產業特色,不利于形成良好的區域合作機制和相互依存的專業化分工協作產業網絡,由此迫切需要政府從宏觀上加以整體規劃。當土地和勞動力要素價格上升時,相對密集地使用資本和技術的有利條件也就在形成中了,會促使沿海地區提升高技術產業加工貿易的產品結構和鏈節轉移。與此同時,內地的勞動力供給優勢依然存在。如果能建立便捷的商務渠道,按沿海接單內地生產的模式設計國內的加工貿易格局,使沿海地區的加工貿易增長優勢逐步復制到中西部地區,將有助于延長產業的加工鏈并促進整個我國計算機產業加工貿易的長久發展。
5、為計算機加工貿易產業發展提供更好軟、硬環境
從硬件來看,就是要提高服務設施水平,例如加強現代化港口和碼頭建設,加快油氣管道、公路和鐵路等國際性運輸體系的建設。同時,加快發展遠洋運輸船隊和遠洋航線,開辟國家航空線,提高運能的同時降低運輸成本。從軟件看,在吸收計算機產業外資方面,不僅要吸收制造性企業,還應注意吸收服務性企業,例如高技術出口加工區應允許區內制造性企業從事與本制造業有關的服務業、允許服務性企業為區內制造業服務;應特別鼓勵區內制造業將增資重點放在與制造業有關的服務業,同時也應允許供應鏈管理企業進入出口加工區,逐步通過發展加工貿易培育本土的產品集成、物流管理能力和產業集群。
參考文獻:
1、張紀《產品內國際分工的收益分配》,《中國工業經濟》,2006年第7期。
2、童昕、王緝慈,《硅谷-新竹-東莞:透視信息技術產業的全球生產網絡》,《科研管理》,1999年第9期。
3、Boy Luthje. 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s and industry upgrading in China:The case of electronics contract manufacturing. East-West Center Working Paper,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