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結束后,拉美和加勒比地區經濟發展一直依附于美國等發達工業國家,這里成了西方世界的“投資樂園”。由于該地區各國缺乏經濟上的獨立性和自主發展能力,經濟發展起伏很大,危機不斷,成為戰后依附型經濟的代表。國內學者也一直關注“拉美模式”。進入21世紀以來,這里的經濟發展也開始發生悄然的變化。
一、拉美和加勒比地區經濟連續5年保持增長勢頭
20世紀80年代,受債務危機影響,拉美和加勒比地區各國經濟經歷了長達10年的停滯時期,即“失去的十年”。之后,拉美各國相繼實行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經濟有所回升,但墨西哥、阿根廷、巴西等國金融危機不斷,情況時好時壞。受亞洲金融危機等因素影響,拉美和加勒比地區各國從1998年開始又進入歷時5年的經濟停滯時期,被稱之為“失去的五年”。
2002年底,全地區經濟衰退跌到谷底,從2003年起,拉美和加勒比地區經濟開始復蘇,大部分國家經濟出現明顯增長。2004年后,拉美和加勒比地區經濟全面持續增長,此種勢頭一直保持到現在。聯合國拉美和加勒比經濟委員會等國際機構認為,目前拉美和加勒比經濟正處于歷史上最好的增長時期。可以看出,1998年至2007年10年間,拉美經濟發展經歷了兩個截然不同的五年,本文將對照分析前后兩個五年拉美經濟及中拉貿易發展的特點和趨勢。
據聯合國拉美和加勒比經濟委員會2007年底公布的報告稱,2007年拉美和加勒比地區經濟運行良好,幾乎所有國家都保持增長態勢。雖然下半年外部金融形勢面臨惡化,但2007年全地區經濟增長率可望與2006年持平,達5.6%。預計2008年拉美和加勒比地區經濟仍將增長4.9%。2003-2008年間,拉美和加勒比地區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連續6年保持增長,累計增長達24%,年均增長率為3.5%。
2003-2006年間,同期內,特立尼達和多巴哥人均收入增長最快,這主要受益于它的石油生產增加,阿根廷、烏拉圭和委內瑞拉的人均收入增加主要受益于這些國家內部危機得到解決;另外,加勒比地區一些國家人均收入增長也很快。
二、拉美和加勒比新一輪經濟增長的基本特征
拉美和加勒比地區在40年前曾經出現過GDP連續7年增長的輝煌。但相對而言,拉美和加勒比地區從2003年開始的這一輪經濟增長步伐更加穩健,其基本特征如下:
1. GDP和人均GDP持續增長
1998-2002年間,拉美和加勒比地區經濟增長處于低迷狀態,5年間年均GDP增長率僅為1.3%,最高年份為3.9%(2000年),最低年份為-0.5%。而在2003-2007年間,全地區GDP年均增長率達4.8%,最低年份為2.1% (2003年),最高年份達6.2%,2005年增速雖有所放慢,但2006年和2007年重新加快為5.6%。
過去10年的前5年,拉美和加勒比地區人均GDP平均每年遞減0.2%;后5年則年均增長3.46%,達到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最好水平。2003-2006年,拉美和加勒比地區(海地除外)人均GDP已達到中等收入國家水平,雖然仍低于中等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
圖1 拉美和加勒比地區GDP增長趨勢(同比:%)

數據來源:聯合國拉美和加勒比經濟委員會據拉美各國官方統計
注: a/ 預測數 b/ 按2000年美元價計算的官方統計數字.
2. 經常賬戶保持盈余
拉美和加勒比地區歷史上長期受經常賬戶赤字困擾。1998-2002年間,全地區年均經常賬戶赤字達510.8億美元,最高年份赤字達877億美元(1998年),最少也達140億美元(2002年)。從2003年起,情況發生根本變化,經常賬戶順差基本呈逐年增加態勢,5年間整個地區的經常賬戶盈余平均每年達近279.4億美元,最低年份為92億美元(2003年),最高年份達480億美元(2006年),2007年雖有所減少,但也仍保持244億美元盈余水平。
圖2 1998-2007年拉美和加勒比地區經常賬戶情況(億美元)

數據來源:聯合國拉美和加勒比經濟委員會(2007年為估計數)
3. 貿易條件持續改善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受當時國際市場需求疲軟的影響,拉美和加勒比地區的貿易條件持續惡化。以2000年全地區貿易條件指數為100計算,1998-2002年間,拉美和加勒比地區貿易條件平均每年下降3.15個百分點,貿易條件指數最低的年份為1998年(91.3點)。2003年以后,情況開始好轉,到2007年全地區的貿易條件年均改善8.8個百分點,2007年達到117.9點的最好水平。貿易條件的改善,對拉美國家,特別是靠初級產品出口的南美國家經濟增長的貢獻十分明顯。
圖31998-2007年拉美貿易條件變化情況(2000年=100)

數據來源:聯合國拉美和加勒比經濟委員會(2007年為估計數)
4. 財政收入增加
由于稅收和僑匯大幅增加,長期困擾拉美的財政赤字問題消失,各國中央政府財政收入逐年攀升。1998-2002年間,2003年至2007年間,全地區財政收入凈增2567億美元,平均每年財政盈余達513億美元。
5. 失業率下降
連續5年的經濟增長,使拉美地區創造出大量的就業機會,就業情況得到較明顯的好轉。全地區城市公開失業率在本輪經濟增長期之前均高達兩位數,近年逐年有所下降,從2005年起已下降到一位數,2007年降到8%。就業形勢的改善,使本地區的貧困化問題得到一定的緩解。
6.國際儲備增加
由于出口收入和僑匯收入大幅度增加,2003-2007年間,拉美和加勒比地區各國國際儲備逐年增加,平均每年達到2907億美元,比1998-2002年間年均增加1228億美元,年均增長73.2%。到2007年全地區國際儲備達4403億美元,比2003年增長120%。
7. 債務負擔減少
拉美和加勒比地區的外債負擔十分沉重,在上個世紀80年代曾引發過震驚全球的債務危機,并使本地區經濟停滯了整整10年。90年代,拉美各國經過外債談判,對債務進行重新安排,債務負擔有所下降,但在“失去的5年”間,債務負擔又有加重,5年間年均外債余額達7452億美元,平均占GDP的38.96%,占貨物和服務貿易出口額的191.8%。2003-2007年間,拉美的外債負擔有所減少,年均外債余額為7031.8億美元,比1998-2002年間平均減少420億美元,即減少5.6%。最近5年,拉美和加勒比地區外債每年占GDP的比重平均為29.4%,占貨物和服務貿易出口額的比重為113.8%,分別比1998-2002年間的年均水平下降8.7個百分點和78個百分點。
8. 投資保持活躍
20世紀90年代拉美和加勒比地區由于實施大規模的私有化政策,吸引了大量的外國直接投資。但隨著私有化活動的結束和在世紀交替的5年間經濟停滯 ,流入拉美的外國直接投資從1999年800億美元銳減到2003年352億美元。之后,拉美和加勒比地區吸收的外國直接投資又逐年回升,到2007年達到770億美元的水平。近5年間,流入本地區的外國直接投資平均每年為469億美元。
9. 私人消費大幅度增加
經濟增長給私人消費提供了動力。2007年,拉美和加勒比地區各國內需增長了7.7%。
拉美和加勒比地區近5年經濟持續增長的上述特點總的來看是很積極的,使本地區經濟發展建立在穩定的基礎之上,并具有可持續性。這是與拉美和加勒比地區以往歷次經濟增長期最大的不同之處。
聯合國拉美和加勒比經濟委員會的報告認為,拉美和加勒比地區除面對美國經濟放慢的危險之外,其本身也存在一些警訊,例如實際匯率持續走低,一些國家通貨膨脹率上揚,公共消費增長等。除了這些短期風險外,在提高本地區競爭力方面還做得不夠,例如對能源交通等基礎設施的投資、對創新的鼓勵和提高人力資源的能力,特別是改善教育質量等方面都不夠重視。
三、對外貿易保持高速增長
在歷史上,拉美和加勒比地區大部分時間的對外貿易保持了較低的增長率,而且有明顯的貿易逆差。但在最近5年里,拉美和加勒比地區的對外貿易一直保持了高速增長的良好勢頭。
在1998年至2007年的10年間,拉美和加勒比地區頭5年平均每年出口為3264.4億美元,進口為3300.4億美元,進出口為6564.9億美元;后5年年均出口5663.6億美元,同比增長73.5%;進口年均4941億美元,同比增長49.7%;進出口為10604.7億美元,同比增長61.5%。
2003-2007年間,拉美和加勒比地區對外貿易以平均近18%的年率增長,年均進出口額達10943.8億美元,其中出口為5802.2億美元,進口為5141.7億美元。但由于起點相對較低,出口、進口和進出口增長速度從22%(2004年)放慢到10%(2007年)。
近5年,拉美和加勒比地區貿易順差年均為660.6億美元,2006年達891億美元的歷史最高水平,2007年雖然回落到751億美元,但仍占全地區當年GDP的2.2%。 預料今后幾年拉美和加勒比地區將繼續保持貿易順差。

拉美和加勒比地區主要的貿易國家是墨西哥、巴西、阿根廷和智利。從出口來看,2003-2007年間,上述4個國家的出口平均占全地區出口的74.5%,而在2007年4國出口的占比更上升為81.6%;從進口看,同期4國進口平均占全地區進口的73.6%,2007年占比提高到83.9%。墨西哥是拉美和加勒比地區最大的出口國和進口國,其出口占全地區比重達38%,進口達44.6%。
從次地區看,2003-2006年間南方共同市場的出口占全地區出口的28.1%,進口占21.1%;安第斯共同體的出口占比為17.5%,進口占比為13%;中美洲共同市場的出口占比為3.9%,進口占比為6.8%,如果加上墨西哥的進出口,中美洲是拉美和加勒比地區最大的對外貿易次地區。
拉美和加勒比地區各次地區的對外貿易伙伴各不一樣,墨西哥和中美洲國家的對外貿易主要依賴北美地區,而南美洲國家對外貿易對北美的依賴較小,進出口市場比較多元化,主要貿易伙伴是歐盟和中國等亞洲國家。
隨著內需的增加,拉美和加勒比地區的進口量也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2007年,拉美和加勒比地區進口量增幅超過20%的國家有5個,其中巴西和秘魯均增長26%,委內瑞拉增長25%,阿根廷和哥倫比亞均增長22%。
世界經濟良好的大環境,特別是中國、印度等新興國家經濟保持高速增長,是拉美和加勒比地區出口能夠保持持續高速增長的主要原因。國際市場旺盛的需求,使拉美的糧食、油料等農產品和金屬礦產品出口保持強大動力。據聯合國拉美和加勒比經濟委員會執行秘書長預測,中國、印度等國近年對拉美初級產品的需求水平,至少可以保持5至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