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大豆產業出口形勢十分嚴峻,本文在分析我國大豆生產及出口概況的基礎上,結合我國大豆產業出口存在的多方面問題,即生產成本偏高、出口比較優勢下降、外資逐步滲透、國內政策對大豆產業的扶持力度不夠、大豆出口“綠色”優勢未能凸顯等,對振興我國大豆產業,提升我國大豆產業出口競爭力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一、我國大豆生產及出口概況
1、生產概況
目前世界大豆的生產主要集中在美國、巴西、阿根廷和中國,四國的總種植面積占世界大豆種植面積的84.5%,總產量占世界的 89.8%。我國種植大豆的歷史悠久,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大豆生產有了很大的發展。1978年我國大豆總產為756萬噸,1985 年以后達到1000萬噸,2003年突破2000萬噸。1993年全國大豆畝產首次突破100kg,2002年達到 126kg。雖然我國大豆總產和單產總體上呈現出逐步增加的趨勢,但與其他重要生產國相比,我國的大豆產業生產形勢不容樂觀。2004年的統計數據顯示,美國、巴西、阿根廷的大豆產量分別達到7825萬噸、5600萬噸和3700萬噸,位居世界前3位。而一直號稱“大豆故鄉”、“種植大豆歷史長達5000年”的中國,自2003年以來大豆產量呈現持續下降的趨勢,2005年的大豆總產量僅為1830萬噸,居世界第4位,2006年大豆產量為1550萬噸,2007年產量預計達到1440萬噸(見表1),同比下降12.32%。

2、出口概況
中國生產和出口大豆的地區主要集中在東北三省。黑龍江、吉林和遼寧生產和出口全國90%左右的大豆。從中國大豆出口市場而言,主要集中在日本、 韓國和朝鮮等中國的鄰國。
對我國的大豆出口而言,1996年無疑是一個重要的分水嶺。自1996年以來,大豆國內市場和大豆進出口貿易基本放開,國外大豆大量涌入,進口量逐年增加,而出口量徘徊不前,使得我國大豆國際貿易出現逆向發展,最終由凈出口國轉變為凈進口國。我國大豆的總產量和出口量曾占世界市場份額的90%以上,是當之無愧的大豆生產大國,但目前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進口國,大豆已成為我國進口量最大、用匯最多的農產品。
圖1 1995-2006年我國大豆進口額(單位:萬美元)

圖21995-2006年我國大豆出口額(單位:萬美元)

如圖1所示,從1996年開始,我國大豆的進口呈現突飛猛進之勢,1996年進口額達到32034.8萬美元,為1995年的4.24倍。2005年更是達到創記錄的777879.2萬美元。與此同時,大豆出口出現持續低迷。1995年我國大豆出口額為9967.4萬美元,此后的近十年中大豆出口額呈下降趨勢,直到2004年出口額才超過1995年的水平,達到14477.7萬美元(見圖2)。2007年1-9月,我國大豆出口額為148226萬美元,進口額為736090.9萬美元,進出口差額達到587864.9萬美元。由此可見,在進口大豆數量日益增加的情況下,如何提升我國大豆產業的出口競爭力,積極參與國際市場競爭,振興我國大豆產業,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
二、我國大豆產業出口中存在的問題
1、生產成本偏高,“豆賤傷農”,導致出口比較優勢下降
從生產成本來看,中國大豆生產成本略高于美國,遠高于巴西和阿根廷。根據國家發改委的成本收益調查,2003年中國大豆每噸生產成本1592 元,美國北達科他州大豆生產成本為每噸1395元,而巴西馬塔格索州大豆同期的生產成本僅為984.4 元/噸,阿根廷大豆生產成本與巴西基本持平。究其原因,大豆屬于土地密集型農產品,除了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以外,發達國家的農業現代化水平高,在整個農業生產中具有明顯的技術、資源和規模優勢,這也是美國、阿根廷等國大豆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具有較強的競爭力的重要原因。我國農業生產技術落后,大豆多以農戶為單位種植,機械化水平低,沒有形成產業規模,導致大豆生產成本高居不下,制約了我國大豆的國際競爭力。
成本上升和市場銷售價格走低,導致豆農收益下降,生產積極性嚴重受挫。國家糧油信息中心發布的數據顯示,進入1998年以來,中國大豆產量一直徘徊在1500萬噸左右,占世界總產量的比重不斷下降,遠遠低于國內近3000萬噸左右的需求量;2006 年我國大豆播種面積為13650萬畝,較2005年減少了735萬畝,降幅達到5.1%,2007年大豆播種面積與2006年相比,降幅更是達到6.25%。可見,“豆賤傷農”的最終結果是我國大豆主產區的產量下降,國產大豆與市場需求量之間缺口不斷擴大,我國大豆產業面臨的進口壓力隨之不斷增加,中國大豆及其制品在國際市場上的比較優勢也因此持續下降。
2、國內大豆市場準入條件降低,出口大豆產品難以立足
1995年起,我國暫停了大豆以及豆粕進口配額制度,并且免征進口豆粕增值稅。2001年12月中國正式加入WTO,承諾取消大豆以及豆粕的配額,實行單一的低關稅管理,大豆關稅為3%,豆粕關稅為5%;同時逐步增加關稅配額,到2006年以后則取消關稅配額,只征收9%的單一關稅。這樣大豆及其制品實際成為入世后中國開放程度最高的農產品。隨著國內大豆市場準入門檻的一降再降,導致大豆及其制品的市場價格低于國內價格,甚至低于國內生產成本,對國內大豆產業形成巨大的沖擊,導致我國出口大豆在國際市場上難以立足。
3、外資逐步滲透我國大豆加工產業
我國大豆進口供應已經由ADM、邦基、嘉吉、路易達孚等幾家大的跨國公司所壟斷,他們不僅掌握著美國、巴西和阿根廷等主產國大豆的收購、倉儲和出口碼頭等設施,還控制著全球70%以上的大豆貨源。在大豆加工領域,ADM、嘉吉和邦基等已掌握我國約40%的加工能力。自從2004年大豆危機以來,不少中國大豆加工企業停產關閉,外資抓住時機,進一步加快了滲透步伐。如ADM已經參股13個工廠(約1500萬噸加工能力);嘉吉已在東莞、南通投資建廠(約250萬噸加工能力);邦基已收購山東三維。照這種趨勢發展下去,跨國糧商將完全滲透乃至壟斷我國大豆加工行業,直接后果是對國產大豆的采購將進一步萎縮,這就意味著我國大豆產業出口的繼續衰退,對實施我國大豆產業振興戰略極為不利。
4、國內政策對大豆產業的扶持力度不夠
中國長期以來都強調以糧為綱,大力提高糧食產量,但是對大豆產業的發展不夠重視,缺乏對小麥、玉米等其他大宗糧食作物的有力保護和扶持政策,如國家對玉米及小麥等實施保護價收購政策,而將大豆排除在外,大豆市場價格波動使大豆生產者的利益無法保障,造成我國大豆產業出口發展勢頭放緩。此外,國家在水利設施、農田基本建設、大豆科研和品種改良等方面的投入相對較少, 使我國大豆產業在精深加工、終端產品發展方面與世界先進國家存在很大距離。加之我國農民種植大豆的生產規模小,生產條件差,造成了我國大豆產業競爭力的弱化。
2001年發布實施的《中國食物與營養發展綱要(2001-2010)》明確指出:2001年到2010年的10年間,大豆產業與奶類產業、食品工業一起,被確定為國家在食物與營養領域的3個重點產業。2002年國家開始實施“大豆振興計劃”,對大豆生產進行補貼、給予豆農技術支持等國內措施來增加國內大豆的種植面積,提高單產,但是有研究顯示,與其他糧食的保護價政策相比,大豆振興計劃的影響極其微弱。要拯救我國大豆出口產業,還需要全方位的努力。
5、大豆出口“綠色”優勢未能凸顯
作為世界四大大豆主產國之一,我國是唯一的全部種植非轉基因綠色大豆的國家,但目前我國綠色大豆的出口優勢沒有發揮出來。國外大豆主要是轉基因大豆,出油率一般在19%-20%,比較適合榨油,而我國廣泛種植的是非轉基因大豆,雖然出油率低于國外大豆(一般在16-17%之間),但蛋白質含量較高,比較適宜于食用和做飼料。從目前的市場需求情況來看,歐盟等大豆消費大國對轉基因作物持疑慮和排斥的態度,為我國大豆的出口提供了極大的潛在市場空間。如果我國豐富的非轉基因大豆資源能夠得到充分利用的話,將為我國大豆產業的走出低谷和擴大出口提供一個難得的發展機遇。
三、加快提升我國大豆產業的出口競爭力
1、增加對大豆的科研投入,讓科技成為產業發展的發動機
大豆品質和產量的提高離不開科技的進步,大力加強國產非轉基因大豆在含油率及單產方面的科技研發,提升國產非轉基因大豆的綜合競爭力,是我國大豆產業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為此,要加大科技投入力度,選育更多的優質高產品種,研究優質大豆品種保優高產栽培、免耕栽培技術等新技術并大力推廣,讓科技成為我國大豆產業發展的發動機。
2、調整大豆產業發展方向,延伸大豆產業鏈,把大豆深加工作為今后的發展重點
沒有深加工,就沒有利潤,就沒有產業生命力。因此,我們要在大豆深加工上狠下工夫,重視開發大豆蛋白的高端產品,提高出口大豆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大豆的蛋白質含量是現有農作物中最高的,其氨基酸組成比較全面,屬于優質蛋白質。聯合國糧農組織的報告顯示,全球蛋白質市場需求量巨大,蛋白質粉量每年需求缺口達到2500萬噸以上。我國應該抓住這一契機,延伸大豆產業鏈,大力發展大豆深加工,推進大豆蛋白、保健品與化工產品等的研制,以提高大豆附加值和大豆壓榨加工業的經濟社會效益。目前,美國和日本等大豆食品研發比較先進的國家都紛紛制定政策,在鼓勵大豆生產的同時,還大力發展大豆蛋白生產。美國的大豆制品廣泛應用于食品、化工、醫藥等領域,僅添加大豆蛋白的食品就達2500種,大豆食品已經成為美國食品工業發展最快的行業之一。
3、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實施政府主導型的產業扶持戰略
相對于其他糧食作物而言,我國大豆的國際競爭力極低,因此政府應加大對大豆產業的支持力度,在農業支持方面應適當向大豆生產傾斜,建立我國的“大豆安全”保障體系,包括:增加生產和出口補貼,除了在東北主產區繼續實施大豆良種補貼以外,進一步在黃淮和南方地區大豆生產相對集中的地區實行大豆良種補貼和生產補貼,提高農民種植大豆的生產積極性,推動我國大豆種植面積和產量的增長,為大豆產業的出口發展提供保障;興建大豆倉儲、運輸、港口等基礎設施,建立和發展大豆國際物流體系;加快相關法律法規的立法進程,建立為我國大豆產業出口發展保駕護航的法律體系。另外,國家還可繼續利用現有農發行體系,給豆農提供低息或無息貸款,并效仿美國建立最低價風險貸款制度,逐漸做大做強我國大豆產業。
4、積極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防范國際化市場風險,提高我國大豆國際競爭力
大豆產業涉及農業、商業、加工業多部門利益,應充分發揮大豆行業協會的作用領導和組織作用,加強行業的自律和管理,由行業協會負責對大豆的生產、儲運、加工、銷售環節進行引導、規劃并提供信息服務,降低各環節的運作成本,提高大豆系列產品的附加值,此外還要形成全國統一的集大豆生產、流通、期貨及國際大豆產銷的各類信息于一體的大豆信息系統,為大豆生產者和消費企業提供及時準確的信息,防范國內外大豆市場的各種風險,以提高我國大豆在國內外市場上的競爭力。
5、挖掘國產大豆綠色優勢,做大做強相關產業,實施大豆品牌提升戰略
根據產業內貿易理論,我國的非轉基因大豆與外國的轉基因大豆可以看作是不同的出口產品,在產業內進行貿易,互相進口和出口,不在同一市場需求層次上形成競爭。同時,中國大豆的主要競爭對手美國、巴西出口的轉基因大豆與歐盟、韓國、日本等國的“綠色壁壘”之間矛盾重重,為我國非轉基因大豆的出口創造了充足的市場空間。因此,我國應抓住這一難得的機遇,充分認識到我國大豆的非轉基因優勢所在,確立自己在國際市場上的地位,積極挖掘 “綠色食品”概念,打造天然綠色大豆品牌,增加出口,以適應歐盟以及日韓市場對無污染、無公害、優質非轉基因大豆的需求,逐步形成以中國為中心的國際非轉基因大豆市場。這需要政府和企業的共同努力。一方面政府要繼續加強對轉基因大豆的監督管理,保護國內非轉基因大豆的發展,制定轉基因大豆及大豆制品可追溯性管理體系,防止轉基因技術對中國大豆物種造成侵害;另一方面,企業應結合我國大豆蛋白質含量較高的特點,加快大豆蛋白產品的研發步伐,打造專屬中國的知名大豆產品品牌,提高競爭力和國際影響力,以高端產品應對大豆產業的國際競爭。
參考文獻:
1、程國強,當前我國大豆行業的問題與建議,《中國食物與營養》,2006年第9期。
2、崔春曉,宣亞南,中國大豆貿易的影響因素分析與對策思考,《世界農業》,2007年第8期。
3、楊娟,孫瑩,中國大豆對外貿易競爭力分析及建議,《科技與管理》,2007年第1期。
4、張照新,中國大豆市場與貿易分析,《經濟分析》,2006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