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的貿易順差引發了貿易摩擦,增加了人民幣升值和通貨膨脹的壓力,在此背景下,貿易戰略從出口導向型逐步向進出口均衡發展轉變,理論界日益關注對進口操作風險的研究。
一、 進口業務的主要方式及業務流程
進口業務主要包括自營進口和代營進口兩種形式。前者指經營者自行進口,獲取對外成交價和對內售價的差價利潤(圖1)。但若經營者無進出口經營權;或雖有進出口經營權,但沒有國外貨源;或沒有進口某種產品的資格(如沒有進口許可證);或缺乏資金和銀行授信額度;或缺少外貿經營人才,則需采用委托代理進口的方式,以充分利用代理人的外貿人才優勢和資金優勢。在代理進口業務中,經營者委托有經營許可的專業外貿公司代表其對外磋商談判,代辦開證、運輸、付匯等進口業務,委托人負責支付代理進口所需的直接費用(如進口許可手續費、保管費用、碼頭費、商檢費、保險費、銀行費用、關稅及相關稅費等),并自行承擔進口業務盈虧。進口所需外匯或由委托人自備,或由代理人根據進口代理協議中商定的匯率代為購匯。代理人對外簽訂并執行合同,按合同本幣金額收取1%-5%的代理費作為間接費用開支和營業收入(圖2)。
代理人也可采用包干的方式,事先估算好進口的成本、費用和預期利潤,然后按對外成交價與委托人商定結算時的折算匯率。代理人負責提供進口用匯,負擔進口稅和其它貨交委托人前的一切費用。只要成本費用控制得當,該方式下預期的利潤較代理費高,但代理人需承擔預算外的風險損失。此外,外貿公司還可與經營人“合作進口”。由經營單位直接對外簽約、提供單據(如增值稅發票、關單等),并支付進口的相關費用,外貿公司僅負責開證和付匯核銷。
二、進口業務的風險及預期外成本
自營進口業務項下的風險主要來自未履行或未盡職責履行合同規定的義務;提貨不到或不完整交付的風險,這在以前的研究中多有論述。本部分主要探討代理進口業務中的風險防范問題。從圖2可以看出,代理人的義務包括:簽訂外貿合同、開證、代付匯和核銷、代繳費用、交付單據;委托人的義務包括:預付開證保證金(簽約后XX天內支付)、歸還貨款(簽約后XX天內支付定金,貨到后XX天內或到期付款日前XX天付清余款)、支付代理費(簽約后XX天內支付)、承擔逾期付款違約金和滯納金。由于代理人同時充當外貿合同和代理進口協議兩份文件下的法律主體,雖然僅收取1%-5%的代理費,卻需對外商、運輸公司、海關、外匯管理局承擔承兌、付款、核銷等全部責任,若委托方和外商誠信不佳,將面臨雙重風險。如合同約定:乙方(代理進口方)負責在開證行開具遠期信用證,甲方(委托進口方)必須預付貨款的15%-30%作為開證保證金,在信用證承兌日前10天將余款匯到乙方賬戶,否則乙方有權處理所進口的貨物。如委托人未能及時付款或惡意逃債,開證行將自通知付款贖單之日起將其對外墊付款轉為代理人的逾期押匯借款。代理人即使可處置進口貨物,仍將承擔銀行借款利息(含罰息)、調匯差價(即匯兌損失)、貨不抵債、自墊付款及相關的利息損失。
三、進口成本的估算與報價
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越來越多的企業獲得進出口權。外貿公司原有的歸口進口、國家下達進口用匯指標等有利條件或特權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或取消,使得代理進口業務面臨越來越激烈的競爭,代理進口額難以有巨大的增長。因此將自營進口與代理進口業務相結合,成為進口利潤增長的重要方式。外貿公司或從國外進口適銷對路的產品,直接賣給國內銷售商(批發商或零售商),或在與國內用戶(工廠)簽訂內貿合同,確定內銷價格和交貨期后再進口。經營自營進口業務的外貿公司需要承擔匯率變動風險、自辦進口許可手續,并需墊付資金。但只要預算進出口業務各個環節上的費用,并對外對內以優惠價格成交,就能獲得差價利潤。
在自營進口業務中,主要圍繞對外成交價和對內結算價來核定進口業務的利潤。這表現為進口商品的買、賣價差利潤。本部分主要站在進口方(而非財務管理)的角度考慮進口成本的核算問題。將進口商品的采購成本分為國外進價、進口稅、國內費用三部分。即:
(一)進口關稅和代征稅的計算
進口關稅以CIF價格為基準征收。計稅前要將審定的完稅價格按照簽發稅款繳納證之日國家外匯管理部門公布的人民幣外匯牌價的買賣中間價折合成人民幣。完稅價格計算至元,元以下的四舍五入。稅額計算到分,分以下四舍五入。稅款的起征點為人民幣50元。這里我們主要例舉從價稅稅額的征收方法。如某公司從德國進口鋼鐵盤條100000千克,其成交價格為CIF天津新港125 000美元,經查詢,鋼鐵盤條歸入稅號7310,進口關稅稅率為15%。已知海關填發稅款繳款書之日的外匯牌價為8.4726元/美元(買入價)和8.5718元/美元(賣出價)。則可以計算出當天外匯買賣中間價為8.5222元/美元。據此計算出完稅價格為1 065 275元,關稅稅款為159 791.25元。
=CIF完稅價格€捉詮廝奧蔙1(4)
進口代征稅有增值稅、消費稅兩種。其中增值稅以商品在生產、流通和勞務服務各個環節所創造的新增價值為課稅對象,一般從價計征。其基本稅率為17%,但對于一些關系到國計民生的重要物資,其增值稅稅率為13%。消費稅是在對貨物普遍征收增值稅的基礎上,選擇少數消費品再予征收的稅,它以消費品或消費行為的流轉額為課稅對象,采用價內稅計稅(即組成計稅價格中包含了消費稅稅額),有從價、從量、混合三種征稅方法。代征稅的起征額均為人民幣50元。一般先計算進口關稅額,再計算消費稅額,最后計算增值稅額。這里我們主要考慮的是從價計征。如某公司向海關申報進口一批小轎車,價格為FOB橫濱1000萬日元,運費20萬日元,保險費率5‰。消費稅稅率8%。10萬日元兌換人民幣買賣中間價為8 500元。則計算可得CIF完稅價格約為871357元。經查詢,進口小轎車應當歸入稅號8703·2314,對應的關稅稅率80%,故應繳納關稅稅額為697 085.6元,消費稅計稅價格約為1 704 829元,應繳納消費稅稅額為136 386.32元。按17%的增值稅率,增值稅計稅價格為1 704 828.92元,應繳納增值稅稅額為289 820.92元。
(二)進口成本的預核算
進口國內費用包括通關提貨費用(如報關費、碼頭費、商檢費)、銀行費用(如開證保證金、進口押匯利息及手續費、遠期付匯利息)、國內流通費用(如運費、保費)等。對代理進口業務還需要考慮需向代理商支付的代理費用。具體估算參見進口成本預算表:
(三)付匯成本速算法
核算進口商品的采購成本,習慣上從單價入手,但這種計算方法較復雜,不便于速算,且定價前無法測算成本,不利于制定目標價格。如果關稅完稅價格偏離預定的到岸價格(CIF),會導致最終采購成本偏離預算采購成本。為簡化進口商品采購成本的計算,消除從單價入手的計算方法所存在的不足,有研究者提出付匯成本速算法。設國內相關費用為0,C為支付每單位外幣進口商品所發生的人民幣采購成本(簡稱為付匯成本),U為每單位外幣匯價。則:
進口商品的名義采購價格=完稅價格*付匯成本C
如果海關核定的完稅價格與原定CIF價格相同,則
實際采購成本=名義采購成本;
如果海關核定的完稅價格與原定CIF價格不同,則:
實際采購成本=名義采購成本-完稅價格+原定CIF價格(本幣)
付匯成本速算法不僅有利于速算價格,而且有利于控制目標價格。通過該法,可以將擬進口商品的價格控制在一個可以接受的水平。如擬進口某商品,已知該商品的關稅稅率為15%,消費稅稅率為10%,增值稅稅率為17%,用美元計價。已知當時美元匯價為7.78,則付匯成本為11.6311[7.78€?1+15%)€?1+17%)/(1-10%)]。若進口商品的國內售價為200元,其中費用和利稅共占40元,則該進口商品的采購價格為160元(200-40),將該采購價格換算成CIF價格為160/11.6311=13.7562美元,因此該商品的進口單價不能突破13.76美元。
參考文獻:
1、屈韜編著,《外貿單證處理技巧》修訂版,廣東經濟出版社,2004年6月第9次印刷。
2、桂毅茜(2005),“從財務角度防范委托進口業務風險的辦法”,《對外經貿財會》第10期,P29-30。
3、劉勇(2000),“代理進口業務的全過程管理與跟單信用證支付方式下的財務監控”,《對外經貿財會》第10期,P15-17。
4、張一兵(1994),“進口商品采購成本的速算法”,《對外經貿實務》第6期,P14-15。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