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的《勞動合同法》的實施,引起一些企業的關注和質疑,主要原因是用工企業的成本大幅增加,從而影響企業的經濟效益。因此,企業應從降低保障成本做起,盡快建立健全社會保障資金跨行政區域合法便捷的接轉制度;政府要適當扶持保障壓力大的行業,多元化籌集社會保障資金。
關鍵詞:勞動合同法;企業;操作性
中圖分類號:D922.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1605(2008)06—0082—02
2008年1月1日開始實施的《勞動合同法》,體現了勞動者與用工單位之間在實際勞動過程中一系列關系的規范,其核心是對勞動者的養老、醫療、工傷、失業、生育、最低工資以及休息等權益的維護。然而,任何一部法律的頒布實施,都沒有像《勞動合同法》這樣在全社會引起強烈反響。在經濟較發達的地區更是刮起了“旋風”。歸納起來,對《勞動合同法》的實施有叫好的,有提出質疑的,也有建議修改或暫緩執行的。對該法律的稱贊,主要是因為它體現了對廣大勞動者權益的保護。而對其提出質疑,主要論點有增加企業成本說,有影響充分就業說,有勞資對立說,有影響經濟發展說,等等。為什么一部剛剛實施的法律,能引起社會如此廣泛的關注和議論呢?
原因之一:在社會的轉型期,勞動者對自身權益的維護比過去任何時候都強烈,體現了勞動者群體的價值取向。這也符合市場規律下的客觀實際,《勞動合同法》恰恰迎合了廣大勞動者的心理需求。
原因之二:勞動者和用人單位因不同社會角色的義務偏差較大,新的法律似乎陡然提升了勞動者的權益和地位,也需要用人單位較以往付出更多勞動成本,勞資雙方心理預期還沒有磨合到一個合理的平衡點。
原因之三:當今的中國,雖然經濟迅速發展,但大量的企業并非有效轉型,企業抵御風險的能力不足,在《勞動合同法》實施之初,也正是原材料價格上漲,宏觀調控進一步趨緊,出口退稅政策調整,人民幣對美元升值之時。南方的企業還承受著冰雪災害帶來的直接和間接的影響。多重的壓力導致不少企業活力不足,步履維艱。于是一些企業更把執行《勞動合同法》當作新的包袱。
原因之四:一些社會責任人士擔心新的法律實施,如果不能及時有效協調好勞資雙方的平衡關系,易導致企業減少用工,社會減少就業,從而影響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造成惡性循環,往往會違背制定法律的初衷。
原因之五:執行《勞動合同法》的一些配套措施有待跟進完善,需要積極正面的宣傳引導,盡量避免偏向于某一方。比如,新法執行之初,勞動爭議案件迅速上升,一旦官司裁判下來,強者和弱者往往調換了位置。還有一些勞動者對預期把握不定,不愿承擔保險金個人應支付的部分,從而放棄應得的保障。再有就是現行的保障辦法還沒有實行跨區域的全國聯網和接轉,造成了對新法的執行難。
上述幾方面是造成《勞動合同法》頒布實施之初,就引起社會熱議、爭論的主要原因。然而,法律不是兒戲,一旦頒布實施,就具有嚴肅性和強制性。對于國家最高權力機構正式頒布實施的《勞動合同法》,擺在國人面前的除了執行,沒有第二個選擇;另一方面,也確實要解決好執法難的問題。因此,對于《勞動合同法》,并不是要不要修改或暫緩執行的問題,而是要如何增強執法的操作性,從而達到個人、用工單位和社會諸方面認可的最佳共贏局面。為此應做好以下幾個方面工作:
首要的是降低保障成本。從現實情況來看,執行《勞動合同法》的難處,主要不在于是否及時足額兌付勞動報酬,因為整個社會兌付報酬的狀況是越來越好,難就難在各項社會保障的成本方面,其中養老和醫療是諸保險的重中之重,不僅僅用人單位要付出代價,勞動者同樣要承擔一定的比例。尤其是養老保險,在整個保險資金中(《江蘇省社會保險征繳條例》規定有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五項保險)占到大頭(一般超過60%);其次是醫療保險(一般超過25%)。勞動者最現實,養老保險金是不能立即兌現享用的,很多年輕的打工者是在拼年齡、拼體能,也不一定有醫保的強烈愿望。所以,一些勞動者對好的法律并不理會,在珠三角等地方甚至出現有些打工者退保的現象。對于用工單位,增加保障成本更是顯而易見的,甚至有人把一些地方企業關門或遷往境外責任歸咎于施行《勞動合同法》帶來的壓力。似乎用人者和被用者對《勞動合同法》并不一定都買賬。究其深層次原因,還是保障的代價問題,代價大了,勞資雙方都會仔細琢磨,不顧長久。勞動者惜本,企業更是想盡最大可能減少用工和逃避責任,由此就引發了執法難或就業難的問題,所以有人把《勞動合同法》比作“暫時還難以享用的奢侈的美餐”。同時,也因為保障成本高,“奢侈”的保障就難以提高覆蓋面。目前,我國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只有2億人,照此下去,意味著將來中國社會絕大多數人群沒有養老保險,這離“建立和完整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的目標差距甚遠。
因此,降低保障成本就成為增強執行《勞動合同法》操作性、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的最主要手段。那么,由此又引發了另一個問題,這就是能否降低成本?答案是肯定的。一是現有的保障資金有大量的結余(當然,結余的前提是享受保障的人數少)。就拿地處蘇南與蘇北之間有代表性的沿江某縣而言,2007年征收企業在崗職工養老保險金17799萬元,實際發放企業職工退休工資11737萬元,資金歷年累計結余為11688萬元,其中當年結存6062萬元,且呈現逐年遞增的局面。若是沒有大量的資金結余,也就不會有上海社保案的發生。據國家審計署對上海社保案的審計報告,截至到2006年7月,上海社保資金運營余額高達387.31億元;二是按照保險理論,參保對象越多,資金的風險就越小,如果降低參保成本,同時加大對《勞動合同法》的執行力度,社會保險的新增擴面無疑會有大的提升,這又促進了更加良性的發展;三是如果考慮社會老齡化的不斷加劇,會提高對保障資金的需求,也可以采取保障成本增加的漸進方案,先是給低保障成本一個合理的過渡期(或者說是緩沖期),使人們的思想更能接受,等到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再科學提高繳費標準。總之,要把現行的保障成本降下來,才能有效提高參保面,又不至于造成較大的社會就業壓力,充分保障、充分就業是社會和諧、經濟發展的重要風向標。至于降到什么水準,則要根據社會就業總人數、享受保障人數等相關因素進行科學核定,原則是征繳與使用動態平衡,適量結余。甚至在將來,還可以考慮征繳標準的浮動制度。保障成本、就業數量、保障覆蓋面是彼此關聯的指標,降低保障成本,能促進就業,就業人數多,保障的覆蓋面也會擴大。
其次,要盡快建立健全社會保障資金跨行政區域合法便捷的接轉制度。社保資金跨區域接轉,是執行《勞動合同法》過程中必須迅速解決的問題。中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不同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差異大,跨行政區域就業的人數之多,比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有明顯的特色。就業者的年齡和就業地點的變化這一客觀現實,要求保障資金的跟隨和銜接,必須打破現有行政區域對保障資金接轉的限制,這對有效執行《勞動合同法》,保障受益者利益,意義十分重大。好在有關方面已經認識到這一點,并著手解決此問題,關鍵是速度要快,今后的國內接轉要便捷可行。同時應承諾,在沒有徹底解決此問題之前,若跨區域變換就業地點,原來的保險資金仍然有效,待時機成熟,無條件進行接轉。對于暫時不能接轉但需要在異地享受保障的,可由原就業行政區域出證明,由現區域視同本地條件進行墊付。
第三,適當傾斜和扶持保障壓力大的行業。《勞動合同法》的施行,促進了企業最大限度地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生產成本。然而企業的轉型并非一蹴而就,這與社會經濟發展的階段息息相關,同時因為勞動者數量和質量的原因,決定了大量勞動密集型企業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執行《勞動合同法》壓力最大的就是這些企業。因為這類企業利潤空間小,職工的收入相對其他行業也低,所以,有必要對他們進行合理的區別優待,以促進充分就業和社會的和諧穩定。傾斜和扶持的辦法,可以直接降低這類企業的社會保障繳費標準(但享受待遇不能降);也可以針對行業特點(主要是拉動就業或關注民生的微利行業),按照參保人數,或是行業平均利潤空間,進行稅費核減。
第四,多元化籌集社會保障資金。社會保障是全社會的龐大工程,不能把保障的壓力全部推給現有的企業和在崗職工,必須要采取多元化的籌資渠道,來減少企業和職工的負擔,既能讓更多的人無后顧之憂,又能為《勞動合同法》創造寬松的執法環境。除了企業和職工的繳存,還應根據各級財政收入狀況,通過轉移支付的辦法,每年將財政增收的一定比例納入統一的社保積累;另外,要將土地轉讓的部分收入轉入社保基金,讓更多的人,尤其是農民,通過土地得到保障;同時,要鼓勵更多的自由擇業者自愿參保。《勞動合同法》保護的對象并未涵蓋所有社會群體,現實中,不在相對固定企業就業的人數眾多,對于自由擇業、或者無業但家庭有能力提供必要保障的人群,要進行有效的宣傳引導,鼓勵他們自愿參加各項社會保障,對他們甚至可以給與更多的政策傾斜,因為自由擇業本身也是對社會的貢獻,從而最大限度地減少社會壓力,促進和諧發展。
總之,執行《勞動合同法》是大的前提,這是不可動搖的。如何執行好這部法律是方法論的問題,要針對實際,把握關鍵,讓《勞動合同法》的施行意義和應有的效用得到充分展示,真正做到勞動者歡迎,用人單位承擔義務又不至于負擔過重,在更高層次上促進和諧執法、和諧勞資、和諧社會局面的形成。
責任編輯 張功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