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活質量的狀況與發展理念的演進息息相關,發展理念引領生活質量的前景,生活質量催生新的發展理念。無論是傳統發展理念,還是可持續發展理念,乃至科學發展觀,都必然會對生活質量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關鍵詞:生活質量;發展理念;科學發展觀
中圖分類號:C9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1605(2008)06—0084—03
通常認為,生活質量是指社會提供國民生活的充分程度和國民生活需求的滿足程度。生活質量的提高,是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從歷史上來看,生活質量的狀況與發展理念的演進息息相關。發展理念在由傳統發展理念到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演變過程中,生活質量經歷了不同的境遇:由被忽視而日益受到重視。科學發展觀的提出,是人民群眾對發展的新要求,也是發展理念的重大創新,必然引領我國成為生活質量明顯改善的國家。
一、發展理念引領生活質量
從世界范圍來看,發展理念經歷了從傳統發展理念到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演變過程。傳統發展理念的實質是單純地追求經濟增長。在傳統發展理念的指導下,發展僅僅被歸結為增長,國民生產總值被視為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經濟增長的主要指標。追求經濟的無限增長和物質財富的無限增加,支配著人類的一切活動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傳統發展理念盡管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經濟的發展,但同時也導致了自然危機、社會危機和人自身的危機。三種危機共同作用于人類自身,給人類的生活和發展帶來了重大的影響。
從自然危機來看,一方面,人們為了片面地追求經濟增長,超越了資源環境在一定時期內可供利用的極限,過早地造成資源短缺或枯竭,對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帶來了重大的影響;另一方面,人們為了片面地追求經濟增長,不注重對環境的保護,造成了對環境的破壞和污染,直接影響了人類自身生活環境。
從社會危機來看,單純的經濟增長不但沒有給人們帶來普遍的福祉,反而使失業、疾病、文盲、分配不公等社會問題出現,導致道德失范、價值信仰偏差、貧富差距拉大,更為嚴重的甚至導致了社會的動蕩不安。
從人自身的危機來看,在傳統發展理念的支配下,經濟運行過程中只見物而不見人,把人當成實現經濟增長的工具。人的發展的全面性被消融于物性的純粹釋放之中,人的精神生活和道德生活被任意地吞噬。
197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會提出了新的社會發展目標,即社會發展應是“以人為核心的發展”。其前總干事姆博指出:滿足基本需要無疑在發展目標中占有一席之地,但它和其他目標一樣不能占有核心地位,而只是一些補充因素?!耙匀藶楹诵牡陌l展”是多元的,即社會發展不局限于經濟增長這惟一的內容,而是經濟、文化、教育和技術相互聯系和相互補充的發展。這些因素的匯合才能保證以人為核心的發展。以人為核心或稱為以人為中心的發展著眼于滿足人的基本需求和消滅貧困。這種基本需求的滿足和貧困的消滅,不只是要滿足人在物質方面如食品、住房、衣著、保健等需求,更重要的是要滿足人在非物質方面如民眾享有民主權利、參政議政等需求。這也表明,只有在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收入再分配方式逐漸得到優化及人們的民主權利逐漸得到保障的基礎上,才能不斷地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針對傳統發展理念中只求經濟增長,忽視環境保護和人的可持續發展的弊端,1987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世界委員會發表了《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對“可持續發展”作了一個后來被西方學者普遍引用的定義,即“在不危及后代人滿足他們需要的能力的前提下,滿足我們現時之需要的一種發展”。這一定義既強調社會經濟的發展必須與人口增長、資源開發利用和環境保護相協調,又強調當代人與后代人發展的關系,說明了當代的發展不能危及后代人的發展。從1992年以來,可持續發展已成為聯合國有關發展問題一系列專題國際會議的指導思想。1994年在開羅召開的國際人口與發展大會提出,將發展人力資源作為可持續發展的條件,“以人的全面發展為中心”的發展目標和原則,實現“人口、持續的經濟增長和可持續發展”。1995年哥本哈根世界社會發展首腦會議則進一步指出,“社會發展的最終目標是改善和提高全體人民的生活質量。”
傳統發展理念雖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經濟的發展,但由于忽視人在發展中的中心地位,忽視環境保護和人的可持續發展,必然導致自然危機、社會危機和人自身的危機。所以,在傳統發展理念的引領下,根本談不上生活質量,或者說,生活質量被完全忽視。而可持續發展理念“以人的全面發展為中心”、追求“人口、持續的經濟增長和可持續發展”,最終使人們認識到,改善和提高生活質量才是社會發展的最終目標。從傳統發展理念到可持續發展理念,不同的發展理念引領著不同的生活質量前景,而人們對于生活質量的更高追求則又催生新的發展理念。歷史已經證明,一個國家一個政黨,要改善和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就必須不斷地創新發展理念。
二、中國發展理念的變革
伴隨著世界范圍內發展理念的轉變,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廣泛傳播,中國也經歷了從傳統發展理念到科學發展觀的轉變。
傳統發展理念在新中國成立以后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一直占據著主導地位。傳統發展理念也認為,經濟發展的目的就在于追求物質財富的增加和經濟的增長。不可否認,傳統發展理念對于中國建立一個完整的工業體系、在短期內擺脫貧困、實現經濟上的起飛產生了歷史性的作用。但是,單純追求經濟增長,不可避免地出現了一系列經濟和社會問題。這些問題可以概括為兩個方面:一是發展的效率低。表現在中國經濟增長的資源消耗過高,經濟效益與發展的速度比例失調;中國經濟增長的環境破壞較為嚴重,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造成了自然資源的短缺和生態的破壞。二是發展的嚴重不平衡。經濟的發展使人們的基本需要得到了滿足,但是就業、教育、醫療、住房、收入分配等一系列社會問題日益凸顯,地區、行業、階層之間的發展差距也在不斷擴大。
改革開放以后,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對發展的認識也發生了重大變化。如果說,從建國初期到20世紀90年代,中國在發展理念上還處于從“經濟增長”到“可持續發展”的變革之中的話,那么,從20世紀90年代后期開始,中國在從總體小康社會向全面小康社會邁進的過程中,發展理念已經發生了重要的變化,逐漸形成了科學的發展觀。
1996年6月召開的里約地球首腦會議,100多個國家的政府首腦們對于可持續發展做出了重要承諾,通過了《21世紀議程》。其重要意義首先體現在它是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政府之間,而不僅僅像過去那樣只是科學家和技術人員之間在可持續發展問題上達成的共識。提出的行動方案和活動主要包括6個主題,即:生活質量的提高、自然資源的有效利用、全球公共財富的保護、人類住區的管理、廢物管理和可持續的增長。而中國早在1994年就制定并實施了向可持續發展模式轉變的綱領性文件,即《中國21世紀議程》,成為世界上率先開展這一活動的第一個發展中國家,并且在全國范圍內開始進行將《中國21世紀議程》的基本指導思想和內容納入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長期計劃中。1997年,黨的十五大報告明確提出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是到21世紀前十年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和經濟發展戰略的八個重要方面之一。
中國發展理念的變革歷程告訴我們:必須把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提到一個更加全面、更加協調的高度,努力實現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實現各方面事業有機統一、社會成員團結和睦的和諧發展,這既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特點,也是廣大人民群眾對發展的新要求。從可持續發展到科學發展觀,是發展理念的重大創新,必然帶來發展方式的轉變和發展質量、發展效益的提高,最終促進人民生活質量明顯改善。
三、科學發展觀與生活質量
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強調人的多種價值要求,如物質需求、精神需求、生態需求等的實現,以及人的自身價值的提高,強調人民群眾都能實現多種價值需求,都能提高自身價值,這是發展的根本目標和價值取向。而這種發展的根本目標和價值取向就是對提高生活質量的一種要求。生活質量并非只局限于消費層面,它涉及就業的充分程度、收入分配的合理程度、人民的文化教育衛生狀況、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狀況、城市化水平狀況,以及法律范圍內的公平及其保障等多個層面。這些方面成為衡量人民群眾生活質量的重要參數。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對生活質量提高的昭示,不僅意味著人對物質需求的滿足,而且也意味著人對精神需求、生態需求等方面的滿足;不僅表現為人對多種需求的滿足,而且也表現為人的自身價值的實現;不僅要求某些人的需求能夠得到滿足,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求人民群眾的需求都能夠得到滿足。因此,只有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逐步改善人民的生活質量,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才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最終目標。
生活質量的改善,必須以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為基礎??茖W發展觀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進程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響,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茖W發展觀之所以能夠指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就在于它充分體現了辯證唯物主義系統觀的整體性原則??茖W發展觀摒棄過去單純追求經濟增長的觀念,堅持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它要求從根本上使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趨于協調,從整體上統籌好城鄉發展、區域發展,兼顧不同社會階層和群體的利益,避免兩極分化,解決好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的問題,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生活質量的改善需要良好的生活環境作為基礎,因此,發展還要處理好發展的速度、質量、結構、效益的關系。發展是人類社會永恒的主題,對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具有決定性意義。但如何發展是要受發展觀的主導和支配的。不同的發展觀帶來的發展效果截然不同。理論界眾多學者正是從發展理念的演進及其影響出發,論證了堅持經濟增長與結構、質量、效益的統一是科學發展觀的內在要求,是實現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的有力保障。傳統發展理念只注重發展的速度,忽視速度與質量保證、結構優化、效益提高的統一。落實傳統發展理念的后果必然是隨著經濟的增長,生態環境不斷趨于惡化、發展的整體效益不高、社會效益低下。速度與質量、結構、效益相統一,實現又好又快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內在要求,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中表現為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歷史進程中,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就為生活質量的明顯改善提供了多方面的保障,從而使人民在良好生態環境中生產生活,實現經濟社會科學發展、和諧發展。
責任編輯 黃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