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我國養老保險的“統賬結合”模式為例,探討了社會保障制度對人口老齡化和人力資本投資的影響。根據本文的推導和驗證,增加“統賬結合”模式中個人賬戶的比例,將會對居民的人力資本投資產生一定的激勵作用,并延緩其退出勞動力市場的時間,從而緩解人口老齡化對經濟和社會發展帶來的壓力。另外,本文還在“統賬結合”模型下,分析了人力資本投資與退休的關系,結果發現,增加人力資本投資,可以延長居民的勞動參與時間。由此,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應該在以下兩個方面進行改革:適當增加“統賬結合”模式中個人承擔的比例;加快農村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促進覆蓋全國的社會保障體系的形成。
關鍵詞:社會保障;人力資本投資;“統賬結合”;人口老齡化
中圖分類號:F2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176X(2008)02.0098.06
一、問題的提出
從人口結構變化看,我國正在經歷快速老齡化的過程。目前,國際上一般把60歲及以上人口稱為老年人口,如果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總人口中60歲及以上人口的比例達到10%,則稱為進入老齡社會(或老齡化社會)。根據這一標準,我國在2000年就已進入了老齡化社會。當年全國60歲及以上人口比重超過了10%,65歲及以上人口比重也達到7%,而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05)的統計,在2004年,這兩個數據則分別增加到了12.38%和8.58%。根據曾毅的預測,[1]在中生育率與中死亡率假定方案下,我國65歲及以上老人占總人口比例在2030年將達到15.8%,2050年達到23.1%。聯合國1999年公布的預測表明,中國2030年與2050年65歲及以上老人占總人口比例為15.7%與22.6%,其他學者的預測也得出了相似的結果。[2.4]官方公布的最新預測數據則顯示[5],從2001年到2100年的100年間,可以劃分為快速老齡化(2001—2020年)、加速老齡化(2021—2050年)、重度老齡化(2051—2100年)三個階段,在重度老齡化階段,2051年的老年人口規模將達到峰值4.37億,約為少兒人口數量的2倍。這一階段,老年人口規模將穩定在3億至4億,老齡化水平基本穩定在31%左右,80歲及以上的占老年總人口的比重將保持在25%—30%,進入一個高度老齡化的平臺期。基本可以判斷出,在本世紀中葉,我國將迎來人口老齡化的高峰。
人口老齡化會對經濟和社會帶來巨大的沖擊,張本波分別從勞動力市場、養老模式、社會保障成本、消費儲蓄模式和社會需求結構五個方面分析了人口老齡化的影響,并提出了解決人口老齡化問題的基本原則、根本前提和養老模式等對策。[1]程永宏通過定量方法分析了現收現付制與人口老齡化關系,[2]結果發現,現收現付制基本上不會因人口老齡化而出現支付危機,人口老齡化程度提高不能作為中國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實行基金積累制的理論根據。姜向群和萬紅霞則重點探討了人口老齡化對養老金制度、醫療保障和老年社會服務的帶來的挑戰。在解決人口老齡化的對策上,姜向群強調家庭養老在人口老齡化中的重要作用,提出應該把家庭養老和社會保障政策結合起來應對老齡化的挑戰。[3.4]田雪原認為,解決老齡化中的養老問題,需要加大社會保障尤其是養老保險的改革,繼續提倡家庭子女供養并發展社區服務。[5]
綜觀上述研究不難發現,人口老齡化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帶有綜合性,解決老齡化問題的對策也是多維度的。從某種角度講,老齡化的重要影響之一在于經濟體系中勞動力供給速度的放緩乃至負增長,因此,如何提高勞動參與率和延長勞動力停留在勞動力市場的時間,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所在。Boskin研究了歐美過去40年中勞動力市場老年勞動力參與率降低的現象,結果表明,這種現象主要是由于國家社會保障的發展引起的。[6]他的這一觀點得到Gruber和Wise的支持,二人經過研究發現,在西方國家,社會保障的提供和勞動力的早退休有著很強的相關關系。[7]而另外的研究則表明,一個設計合理的社會保障體系,可以推遲勞動力的退休時間。Morten I. Lau 和Panu Poutvaara把居民的人力資本投資和退休決策放入一個簡化的(居民只進行消費和人力資本投資)生命周期模型中,分析了不同的社會保障支付方案對個人福利、人力資本投資和勞動供給的影響。[8]其研究發現,精算的社會保障金支付模式(actuarial adjustment)以及個人社會保障稅和收益之間存在的關聯關系可以促進個人的人力資本投資并推遲其退休年齡。從國內研究看,大多數是探討人口老齡化對社會保障制度帶來的影響,很少有人以社會保障制度的視角來分析勞動力的退休行為。從另外一個角度講,人力資本也對居民的勞動參與行為具有重要影響。因此,本文擬從我國現存的社會保障體系和勞動力市場狀況出發,以我國養老保險的“統賬結合”模式為例,對社會保障、人力資本投資的關系進行分析和研究。關于社會保障與人力資本投資的關系,賴德勝和田永坡對此做了深入研究,參見賴德勝、田永坡[9]。
二、社會保障制度、人力資本投資與人口老齡化:以“統賬結合”為例
社會保障制度的內容很多,在這里,我們把討論的范圍限定在社會保障的運作模式上,分析的基礎是養老保險體系現存的“統賬結合”模式。從1997年開始,我國把養老保險模式確定為“統賬結合”的混合模式。在交費上,個人和企業共同承擔養老保險費,交費比例為職工工資總額的28%,其中的11%進入個人賬戶,2000年12月25日發布的《完善城鎮社會保障體系試點方案》將個人賬戶的規模降到了本人繳費工資的8%。用于在職職工養老金的積累,17%進行代際轉移,用于支付退休職工的養老金。從養老金的領取上看,實施“統賬結合”模式后加入養老保險的職工,個人交費年限累計滿15年的,退休后按月領取基本養老金。基本養老金包括兩部分:一是基礎養老金,額度相當于省、自治區、直轄市或地(市)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的20%左右。二是個人賬戶養老金,月支付標準為個人賬戶累計儲存額除以120。若繳費年限不滿15年,該勞動者退休后不享受基礎養老金待遇,其個人賬戶全部存儲額一次性支付給本人,同時終結養老保險關系。我們先撇開這種制度選擇的初衷不談,只分析這種模式對人力資本投資的影響。
在“統賬結合”中,職工退休時享受的基礎養老金的計算標準是社會平均工資,這意味著,這部分養老金與職工個人退休前的工資水平聯系不大。而個人賬戶部分則與受益者本人退休前的工資存在明顯的相關關系,因為在交納社會保障費(即個人賬戶養老金的積累基礎)時,費用的多少就是按照職工繳費工資的一定比例來確定的。下面根據我國養老保險的這些特點,給出模型的假設條件:
1.人口增長率為零,個人的收入只包括工資。
2.勞動力一生的時間效用包括消費和休閑兩部分。一個人的生命期望值和人力資本投資回報率是確定的。
3.人力資本投資是個人決策,用受教育水平來表示。
根據第二條假設,可以得到一個人的時間效用函數:
=U(C)+V(R)(1)
式中,為一個人一生的時間總效用,U是消費C的凹函數,V是退休時間R的凹函數,工資率w是人力資本投資H的凹函數:w=w(H)
由于個人收入來源只有工資收入,因此,個人消費支出和人力資本投資之和不會超出其從勞動力市場獲得的工資總和,由此得出個人的預算支出約束為:
(1.R)×w(H)=C+H(2)
其中,(1.R)為工作時間,C為消費,H為人力資本投資。
在引入社會保障(這里是養老保險)的情況下,勞動力在退休時可以獲得一筆保障金,從而其預算支出也會發生變化。在“統賬結合”體系的社會統籌部分,一個人每月(年)領到的養老金為b,社會保障的繳費率為t1 ,則公共預算支出約束為:
t1(1.R)×w(H)=Rb(3)
等式左邊為下代人上繳的社會保障費,右邊為通過統籌賬戶支付給退休者的養老金。需要特別說明的是,一個人在退休時領取的基礎養老保險金是下一代人的統籌賬戶轉移支付而來的,在這里,繳費率t1實際指的是一個人在退休時領取的統籌賬戶的額度,經過換算后相當于其工作時工資的一定比例。在這里,我們將統籌賬戶跨代平衡問題進行了簡化處理,未考慮下一代的工資和繳費率變動的問題。
在個人賬戶部分,養老金數額決定于退休前一定時期內(n)的工資收入的一個比例,假定該比例為k。在我國,個人賬戶的月支付標準為個人賬戶累計儲存額除以120,而累計儲存額是由勞動者退休前月工資的一定比例形成的,因此,可以說個人賬戶每個月的支付金額是退休前工資的一個比例(K)。在我國的“統賬結合”體系中,這個時期(n)為勞動者退休前的繳費時間。讓x≡nk。第i個人獲得的社會保障金由下面的等式確定:
等式左邊為工作的人上繳的社會保障費,右邊為通過個人賬戶支付給退休人員的養老金。
將社會統籌賬戶和個人賬戶聯合在一起,可以得到如下的個人預算支出約束:
式子左邊表示人力資本投資收益,右邊是既定消費的機會成本。等式左邊的第二項Rx*w’(H)衡量的是由于人力資本對社會保障收益的影響而產生的人力資本收益。社會保障費減少了人力資本回報,但是社會保障制度的存在可以部分地抵消這種作用,Rx×w’(H)衡量的就是這種作用的大小。
就退休而言,勞動力根據等式(5)的約束條件最大化其時間效用,關于退休時間的一階條件為:
式意味著增加社會統籌賬戶份額而減少個人賬戶份額時,人力資本投資會減少。反過來講,這意味著個人賬戶資金比例的增加有助于人力資本投資的提高。根據人力資本理論的觀點,收入隨年齡增長按照遞減的比率遞增,達到最大值后呈平緩甚至下降狀態。而學歷層次高的人,其收入最高水平通常在較晚時期達到。這意味著,人力資本水平越高(以教育來衡量的話),勞動力獲得最高收入的時間就越遲,從終生收入最大化的角度來考慮,其退出勞動力市場的時間就會越遲。
在保持政府支付給退休者養老金總額不變的情況下,增加t1而減少t2,則有:
(11)式意味著增加社會統籌賬戶份額而減少個人賬戶份額時,退休時間會增加。反過來講,這意味著個人賬戶資金比例的增加有助于勞動力停留在勞動力市場時間的延長,從而推遲勞動力的退休時間。
值得注意的是,在現階段,我國的勞動力市場和社會保障制度還存在許多問題,社會保障體系處于分割狀態,社會保障水平差異較大,這使得社會保障與人力資本和勞動力退休的關系變得復雜起來,下面我們就來對此展開分析。
三、城鄉分割狀態下社會保障制度對人力資本投資和退休的影響
目前,我國社會保障體系一個重要的特征就是城鄉差異大,城市勞動力市場的就業者享有較高的社會保障,而對農村就業的勞動力來說,幾乎沒有或者是只能享受水平很低的社會保障。享受養老保險的就業者主要集中在黨政機關、國有企業等正規部門,而在私營企業、鄉鎮企業等非正規部門就業的人員,則基本沒有被納入養老保險體系。[9]根據2000年底中國老齡研究中心對全國城鄉老年人口抽樣調查的數據,城市老年人的養老保險覆蓋率為70%以上,而農村則不到4%,并且,在農村享受養老保險的居民,許多實際上是將原來在城鎮就業時獲得的養老保險帶回到了農村,真正意義上的農民并不能享受這一保障。在養老保險金的分配上,同樣是非農戶口,城鎮每月的人均養老金為677元,農村為565元,城市比農村高出約20%。同樣在城市,非農業戶口老年人和農業戶口的人均養老金分別為677元和321元,非農業戶口的老年人比農業戶口老年人高出110%。[10]
關于養老保險覆蓋率,可以使用自1989年來基本養老保險的相關數據進行簡單測算,詳見表1。
從表1中不難發現,我國的養老保險覆蓋率還是比較低的,以全國的就業人員為基數計算,我國2003年養老保險的覆蓋率僅僅為15.65%,這主要是因為享受養老保險的人大部分集中在城市的正規部門,而在廣大農村和城市非正規部門就業的勞動者則沒有被納入養老保險體系。以城鎮就業人員為基數測算的2003年養老保險覆蓋率則比前者高,但也才45.42%,也就是說,即便是在城鎮,也有一多半勞動者在退休時無法享受養老保險。
在這里,以p代表養老保險的覆蓋率,對一個勞動力來說,其享受養老保險的概率就等于覆蓋率(暫且這樣假定,在后文的分析中可以發現,這種假定實際上低估了社會保障覆蓋率對人力資本和退休的影響)。根據方程(5),我們定義U1、U2分別為勞動者在享受和不享受養老保險時的消費預算,則方程(5)變為:
采取同樣的辦法,我們可以得出:p越小,養老保險支付模式對退休時間的影響越小。這意味著,提高社會保障覆蓋率,有利于增加社會保障對勞動力人力資本投資和退休的影響力度以及人力資本延遲退休的作用。
四、結論及政策建議
根據前面的分析,增加“統賬結合”模式中個人賬戶的比例將促進個人的人力資本投資,延遲勞動力的退休時間,而人力資本投資的增加本身又會對勞動力的退休產生延遲的作用。但在我國,由于社會保障覆蓋率不高,城鄉社會保障水平差異較大,“統賬結合”模式中個人賬戶資金比例的提高對人力資本投資和延遲退休的影響受到了限制,社會保障覆蓋率越低,這種作用就越小。而且,在我國的老齡化過程中,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就是農村的老齡人口高于城市。人口老齡化城鄉不均衡的存在,更有必要在適當增加“統賬結合”模式中個人賬戶比例的同時,逐步擴大社會保障的覆蓋面,最終建立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
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建立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原本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并在本文得到了新的理論支持。根據我們的論述,提高社會保障覆蓋面(社會保障覆蓋率P),可以促進人們進行人力資本投資,推遲其退休時間,而人力資本的提高,又可以從另外一個層面延遲勞動力的退休時間。當然,考慮到我國財政實力的具體情況,社會保障體系覆蓋面的擴展還有許多問題要解決,限于篇幅,這里不再贅述。
參考文獻:
[1] 張本波.我國人口老齡化的經濟社會后果分析及政策選擇[J].宏觀經濟研究,2002,(3):27.33.
[2] 程永宏. 現收現付制與人口老齡化關系定量分析[J].經濟研究,2005,(3):57.68.
[3] 姜向群,萬紅霞.人口老齡化對老年社會保障及社會服務提出的挑戰[J].市場與人口分析,2005,(11):67.71.
[4] 姜向群.人口老齡化對退休金負擔影響的量化研究[J].人口研究,2006,(2):51.55.
[5] 田雪原.人口年齡結構老齡化與養老保障改革[J].中國經貿導刊,2003,(14):25.
[6] “我國人口老齡化宏觀對策研究”課題組.我國人口老齡化宏觀對策研究[J].宏觀經濟研究,2003,(6):55.60.
[6] Boskin ,Michael J.(1977).Social Security and Retirement Decision[J].Economic Inquiry,15,1.25.
[7] Gruber, Jonathan,David A. Wise(1999) “Introduction and Summary”,in Social Security and Retirement around the World,ed. Gruber, Jonathan, and David A. Wise(Chicago ,IL: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8] Morten I Lau,Panu Poutvaara. 2001.Social Security Incentives and Human Capital Investment[D].Center for Economic Studies Ifo Institute for Economic Research working papers, March, No.438.
[9] 賴德勝,田永坡.社會保障與人力資本投資[J].中國人口科學,2004,(2):13.21.
[10] “中國人類發展報告”課題組.中國人類發展報告2005[R].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5.
Social Security, Aging and Human Capital Investment
TIAN Yong.po1,ZHENG Lei1,CAO Yong.feng2
(1.School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BNU,Beijing100875 China;2.School
of Economics and Law,HuZhou Teachers College, HuZhou Zhejiang 313000,China)
Abstract:
Based on“social pooling and individual account combination”mode,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impacts on investment of human capital and aging of the social security.By this model, the article analyzes how the change in rate of personal account influences the investment and retirement of resident.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increase in the rate of personal account will encourage the 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 and delay the retirement of resident, so the negative effect of aging on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In addition, this article also explores the relation between human capital investment and retirement.The finding is increase in human capital investment could prolong the working time in a persons lifetime.According to our outcomes, China should carry on the following reforms: proper to increase proportion of personal account on the social security mode of “social pooling and individual account combination”; set up the national social security system.
Key words:social security;human capital investment;“social pooling and individual account combination”;aging
(責任編輯:劉 艷)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