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過計算地區工資基尼系數、行業工資基尼系數、城鄉工資基尼系數及構成來源工資基尼系數,并對它們進行相應的分解,以考察工資收入分配的均等狀況。研究結果表明,我國的工資基尼系數基本上都未超過0.3,這說明我國目前的工資收入分配狀況比較均等,但工資差距不斷拉大的趨勢值得注意。本文最后提出相關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工資制度;工資差距;基尼系數;洛倫茨曲線
中圖分類號:F22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176X(2008)02.0110.06
一、 收入差距與工資基尼系數
改革開放20年來,我國工資制度經過了多次調整。居民工資水平發生很大變化,工資收入差距問題逐漸顯現出來。據一項對上海市居民收入的調查顯示,80%的收入分配差距是由工資收入造成的。這些工資差距主要表現在地區、行業和城鄉等方面。工資差距加劇了貧富差距,嚴重影響了和諧社會的構建。因此,能否準確對我國工資差距進行衡量,具有重要意義。而對收入分配差距進行測量,國際上常用基尼系數,本文也主要采用工資基尼系數研究工資差距問題。
基尼系數是用以衡量一國或一個社會收入分配平均程度的宏觀經濟指標。基尼于1912年給出了無替換的基尼平均差計算公式[1]:
所以,G是作為收入不平等的一種度量,它是介于0—1之間的一組數據。數值越小,說明收入分配越平均;數值越大,說明收入分配差距越大。國際上通常認為,基尼系數在0.2以下表示收入高度平均,0.2—0.3之間表示收入差距比較平均,0.3—0.4之間表示收入差距相對合理,0.4—0.5之間表示收入差距較大,0.5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懸殊。一般來說,基尼系數超過0.3,就表明該國家的貧富差距問題已經比較嚴重了。基尼系數作為一種國際上公認的全面而準確的測量收入差距的手段,一直備受學者們的青睞,成為衡量收入差距的基本工具。對工資差距進行定量研究自然需要借助基尼系數的分析。
基尼系數G可以作為相對差距的測度指標,它是洛倫茲曲線的數學表達式。基尼系數的計算方法有多種,在實際運用時,學者們主要使用直接計算法、分組計算法、城鄉加權法和曲線擬合法[2]計算基尼系數。
在本文,我們主要計算工資基尼系數,反映工資收入差距的大小及變化。工資基尼系數的經濟含義是在全部職工工資收入中用于不平均分配的比重。工資基尼系數越大,表示工資分配越不平均。工資基尼系數的變化雖然可以說明差異的變化,但解釋不了差異是如何發生變化的。為了說明工資差異的變化,必須對基尼系數進行分解,斷判哪個因素對工資差異變化具有更重要的影響。
二、地區工資基尼系數及分解
據統計,1980年工資水平最高的地區職工人均工資與工資水平最低的地區職工人均工資之比為1.6,到2005年已達到2.4。特別是自2000年以來,東、中、西三大地區內與全國的工資絕對差距基本上呈逐年增長趨勢。
這里,我們采用曲線擬合法計算地區工資基尼系數,計算公式為[3]:
我們首先對第一個方程進行回歸,其中v為分組工資收入累計比率,w為分組的地區累計人口比率。A和b為參數。當A和b已知時,可通過第二個方程計算基尼系數G。
我們通過對東、中、西三大地區以及全國的人均工資進行分組,分為低收入組、中低收入組、中等收入組、中高收入組和高收入組五組,對每一組計算工資收入比和地區人口比,并進行累計,再用Eviews軟件進行回歸,計算系數A和b,得出基尼系數G,如表1所示。
由表1可見,自2000年以來,無論三大地區還是全國,工資基尼系數都未超過0.2,說明我國地區工資分配是比較平均的。這似乎與我們所看到的工資差距拉大的事實不符,也與其他一些學者測定的工資基尼系數差異比較大。但是,我們不能據此認為總體的收入分配是均等的,因為地區工資外收入的不均等可能是引起總體收入分配差距的很大原因。
分地區來看,東部地區的工資基尼系數遠遠大于中、西部地區,說明東部地區的工資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高于中、西部地區,而中、西部地區的工資收入分配比較均勻。
從全國來看,工資基尼系數從2000年的0.1603變化到2005年的0.1456,其間先增大后縮小,說明工資收入分配的差距也是先拉大而后又縮小。
根據龔紅娥(2002)的研究,我們可以對工資基尼系數在地區間進行分解。如表2所示,這種分解方法需要計算全國基尼系數G和每個地區的基尼系數Gi。
在此基礎上,計算總的組內差距GA、組間差距GB和修正系數GD。
然后比較不同時期G、GA、GB以及GA/G、GB/G的變化,反映收入差距在不同地區的表現[4]。這里,
由表2可以看出,經過加權的總的組內差距GA大約為0.05,而各年的組間差距約為0.10,所以工資基尼系數的組內差距都小于組間差距,這說明三大地區之間的差距是造成地區工資差距的最主要部分。而且,組內差距占總差距的比重GA/G僅占到30%左右,而組間差距占總差距的比重GB/G則占到60%左右。所以,東、中、西三大地區之間的差距占工資地區差距的主要部分。這主要是因為經濟改革政策的傾斜度不同所造成的,我國在改革之初把主要財力、人力和精力投在東部地區,中部和西部地區所受的政策關注度較小,所以市場化程度在各地區之間發展很不平衡。在東部地區經濟發展明顯快于中西部地區后,為平衡地區經濟發展,我國政府又先后提出“西部大開發”和“中部崛起”等引導性發展策略。但經濟發展的不平衡現狀仍是現實存在的,由此導致工資收入在地區間出現很大差距,這也是引起勞動力地區轉移的直接原因。
三、行業工資基尼系數及分解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行業間工資也出現了很大差距,而且這種差距一直處于上升趨勢。若按大行業分類,行業間標準差從1978年的12.7%上升到2005年的38.5%,上升了25.8個百分點;行業最高工資與最低工資的極值差從1978年的458元上升到2005年的32 249元;行業工資極值比則從1978年的2.17倍增加到2005年的4.88倍,這些指標的增長幅度都比較大,反映出我國行業間工資差距在不斷拉大。
另外,壟斷行業與非壟斷行業之間的工資差距尤為顯著。據統計,2003年,全國職工的平均年工資為14 040元。其中,非壟斷行業的農林牧漁業職工工資為6 969元,電力、煤氣、水等壟斷行業職工工資是18 752元,而金融業職工工資高達22 457元,為農林牧漁業職工工資的3倍。壟斷行業與非壟斷行業工資形成巨大差距并非一日之寒。由中國統計年鑒披露,1978年壟斷行業(以金融保險業和電力、煤氣、水的生產供應業為例)與非壟斷行業(以農林牧漁業和批發零售餐飲業為例)職工平均工資的倍數關系是1.43倍,1994年上升到2.02倍,而到2005年上升到4.13倍。可見,壟斷行業與非壟斷行業的工資差距也在不斷上升。
這里,我們采用分組計算法計算行業工資基尼系數,計算公式如下[4]:
該方法要求把全部人口分為n組,各組人口和收入份額分別為pi和Qi,把各組均值收入mi按升序排列,Qi=∑ik=1表示從第1至第i組的累計收入份額。總體基尼系數等于1減去洛倫茨曲線下2n個近似梯形面積之和。
這里我們可以考察城鎮單一部門或幾個部門對總體基尼系數的影響,并運用反推法,近似求得各部門內部的基尼系數。由于該法采用了近似替代,因而要求分組數不能太少,我們選用的行業數據由16(19)個大類、65(97)個小類構成,基本上可以忽略組別過少導致的替代誤差2002年以前的統計分類包括16個大的行業共65個小行業,而2003年以后的統計分類則包括19個大行業共97個小行業。。
通過上述公式,計算1978年以來一些年份的行業工資基尼系數,如表3所示。
由表3可以看出,1978年行業工資基尼系數比較高,行業工資差距比較大,這是因為我國政府從1977年開始出臺提高職工工資的標準,使職工之間的實際工資差距有所拉大。改革開始后,行業工資基尼系數不斷增長,從1980年的0.0528一直上升到2005年的0.1297,反映了我國行業工資差距不斷拉大的事實。雖然行業工資基尼系數不斷增長,但按基尼系數的判斷標準來看,我國總體行業間工資收入分配還是比較平均的。
但是,若把整個行業分為壟斷行業與非壟斷行業兩大類,則兩類不同行業間的工資差距就非常明顯,而且呈加速擴大趨勢。我們再通過計算分行業工資基尼系數,反映壟斷行業及政府行政、事業、公共部門對行業工資差距的影響。其中,G1表示僅剔除生產性壟斷行業的基尼系數;G2表示僅剔除政府服務行業(指行政性壟斷行業)的基尼系數;G3表示剔除生產性壟斷行業和政府服務行業(指全部壟斷行業)的基尼系數。
由表4可以看出,分行業工資基尼系數總體上比較低,但這三類基尼系數都呈現逐年上升趨勢,說明行業間工資差距在不斷拉大。另外,可以發現G3<G1<G2,這說明生產性壟斷行業引起的工資差距要比行政性壟斷行業大;而G3明顯小于G1、G2,說明在排除了壟斷行業之后,非壟斷行業之間的工資差距是比較均等的。
實際上,我們還可以考察壟斷行業內部的收入不平等程度,由于缺乏有效的統計數據,我們采用反推法計算壟斷行業內部的工資基尼系數。公式(8)可寫為[5]:
G=p1G1+(1.p1)Gf=p1G1+G3 (9)
這里,p1和G1分別表示城鎮壟斷行業人口比重及壟斷行業整體內部基尼系數,Gf表示非壟斷行業內部基尼系數。所以,反推法公式為:
由表5可以看出,壟斷行業內部的工資基尼系數明顯高于整體行業間和分行業間的工資基尼系數,說明壟斷行業內部的工資差距要高于所有行業間的工資差距。盡管壟斷行業相對于非壟斷行業來說,它們總體的工資收入都比較高,但壟斷行業間存在更明顯的工資差距。由上表還可以看出,壟斷行業內部的基尼系數處于波動變化之中,這主要是由于各壟斷行業自身就業人口比重變化及平均行業收入變化引起的。若把G1和G3比較,我們發現G1遠遠大于G3,由此反映出壟斷行業內部工資差距明顯高于非壟斷行業。
四、城鄉工資基尼系數及分解
一直以來,工資性收入是城鎮居民的主要收入來源,而沒有成為農村居民穩定的收入源泉。因為我國的經濟結構是一個典型的二元型結構,第一產業在農村,勞動生產率低,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尤其是在改革開放中,外資的推動,金融市場的發展,企業的改制主要在城市展開,從而進一步拉大了城鎮居民與農村居民的收入差距。工資性收入在城鄉居民之間所占比重很不平衡,2005年,43%的城鎮人口獲得了83.4%的居民工資性收入,而57%的農村人口只獲得了16.6%的居民工資性收入。所以工資性收入拉大了城鄉收入差距。
一般而言,我們把農村居民在城鎮務工的勞務性收入項等同于城鎮居民的工資性收入項,但由于戶籍歧視、人力資本等原因,農村居民與城鎮居民的工資性收入存在很大差距。據農業部的調查,2002年,農民工的人均年收入僅為5 597元,也就是說每人每月平均工資為466元;而2002年城鎮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為12 422元,每人每月平均工資達1 035元,后者是前者的2.22倍。
Sundrum.R.M(1990)提出了一種城鄉加權基尼系數算法,用以計算由“窮人”和“富人”兩個群體構成的混合群體的基尼系數。設“窮人”群體的基尼系數、平均收入、人口比重分別為G1、μ1、P1,“富人”群體的基尼系數、平均收入、人口比重分別為G2、μ2、P2,全體人口的平均收入設為μ,則混合群體的基尼系數G可分解為[6]:
應用上述算法時,需要滿足一個很強的條件:窮人與富人的收入分布不重疊[7]。如果在這里,我們把進城務工的農民工看作窮人,相對而言,城鎮職工就可以算作富人。而且一般來說,農民工的工資是城鎮經濟中所得工資收入最低的,所以我們可以近似認為農民工收入與城鎮職工收入不重疊。
另外,在我國,由于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在收入來源、統計口徑上存在差異。如果忽略統計口徑上的細微差異,將城鎮工薪收入與農村工資性收入納入一類,根據城鄉加權基尼系數法,我們可以計算2000—2005年城鄉工資基尼系數,如表6所示。
由表6可以看出,我國的城鄉工資基尼系數都在不斷擴大,城鎮職工工資基尼系數由2000年的0.1524上升到2005年的0.1844,同時農民工工資基尼系數由0.1725上升到0.2069,由此導致加權后計算的總的基尼系數由0.2257上升到0.2606,這說明城鎮職工內部和農民工內部收入差距都在不斷拉大。對于城鎮居民而言,自2000年以來,一方面城鎮國有、集體企業改組、改制,城鎮企業效益有所好轉,企業職工收入增長加快,機關事業單位職工工資經過幾次“加薪”也有了較大程度提高;但另一方面,企業的改制使得相當多的城鎮職工下崗、分流,另謀職業,使得這部分職工的工資收入大幅銳減,造成城鎮職工內部工資收入出現“兩極分化”。而對于進城的農民工而言,一部分農民工在經過專業技能培訓后進城務工,他們成為企業受歡迎的技工人才,顯然他們的工資收入相對較高,甚至超過大學畢業生的收入;而相當一部分農民工在進城務工時沒有經過任何技術培訓,只能憑力氣、下苦工賺錢,工資相對非常低廉。因此,以上原因導致城鎮職工工資基尼系數G1和農民工工資基尼系數G2都不斷增大,總的城鄉工資基尼系數G也在不斷上升。
另外,我們可以運用差值法計算城鄉居民工資差距基尼系數,考察城鄉居民工資差距的變動軌跡。其計算公式為[8]:
其中,Gd表示城鄉居民工資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數,Iu和Pu分別代表城鎮居民收入在居民總收入中的比重和城鎮居民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重,Ir和Pr分別表示農村居民的收入比重和人口比重。根據上式,我們可以計算出2000—2005年城鄉工資差距基尼系數,
由表7可以看出,城鄉工資差距基尼系數從2000年的0.2209上升到2005年的0.2711,這說明工資性收入在城鎮居民與農村居民之間分配的不平衡程度在不斷增大。這主要是因為我國長期以來推行城鄉二元結構制度所造成的。首先,戶籍制度等體制性做法使農民被束縛在落后的農業生產上,農民收入增長緩慢,人力資本投入嚴重不足,很多貧困農民無錢讀書或參加職業培訓。同時,進城務工的農民工會受到戶籍歧視,即使他們與城鎮職工同工,許多企業也會給予他們不同酬的待遇,他們的工資收入相對非常低,而且多年以來,對農民工的工資報酬基本不變。其次,在城鄉分割制度下,政府的制度安排都是偏向于城鎮職工的,城鎮居民享受到的各種福利補貼,農民工享受不到;而且工資制度的改革多是針對于城鎮職工的,城鎮職工享受了多次的“提升工資”帶來的好處,而農民工的工資不僅沒有明文規定來“提升”,反而很多時候被“拖欠”。
五、工資的構成來源基尼系數及分解
基尼系數具有將總收入差距在不同分項收入差距之間的可分解性。例如,我們可以用基尼系數分析各項收入來源在總收入中的份額、不均等程度及對總差距的貢獻。總收入的基尼系數(G)與其各個分項收入的關系可以寫成[9]:
其中,G是工資基尼系數;Ui是第i項收入在總收入中所占的份額;Ci是第i項收入的集中率或擬基尼比率。
某項收入的集中率表明百分之X的最低收入人口所分到的該種收入的比例。對某項收入的集中率的估計就像基尼系數那樣,由相應的洛倫茨分布推出。只不過這一分布中人口是按人均總收入排序,而不按該項收入的人均水平排序。
某項收入對總收入分配不平等的作用程度可以由該項收入能夠解釋的基尼系數的百分比來表示,它可由qi來表示,并且取決于該項收入的分配(集中率)及其相對于總收入的規模的大小。即:
若某項收入的qi大于其在總收入的比重Ui,則它對總收入的分配有擴大不平等的作用,即它在總收入中的比重上升會使總收入的基尼系數提高;反之,如果某項收入的qi小于其在總收入中的比重Ui,則它對總收入的分配發揮著使收入均等化、縮小收入總差距的作用。
這里,我們通過互聯網上各大網站提供的“曬工資”平臺取得調查數據來研究工資組成基尼系數。通過搜索,我們共收集到近萬條工資數據,經過整理,排除一些缺省數據,樣本容量為782個。根據調查數據,我們可以計算工資各項組成的基尼系數,如表7所示。
表7工資各項組成的基尼系數
由表7可以看出,基本工資在總的工資差距構成中占40%,其貢獻最大,但因qi<Ui,所以它對工資差距起著均等化的作用,有助于縮小總的工資差距。獎金部分在總的工資差距中貢獻次之,但它的qi>Ui,因此獎金起著擴大工資收入不平等的作用。貨幣補貼(或津貼)在總工資差距中所占份額與其在總收入中所占份額相差不大,它所起的減小工資差距的作用比較微弱。其他收入部分在總的收入差距中所占比重較小,但它起著拉大工資差距的作用。另外,由表7也可以看出,我們根據工資各組成部分計算的總的工資基尼系數為0.29,這反映出由工資構成來源所導致的工資差距比較大。
六、結論及建議
本文通過對各項工資基尼系數的測算及分解,考察工資收入分配的均等狀況。研究發現,我國的工資基尼系數基本上都沒有超過0.3,這說明我國目前的工資收入分配狀況比較均等,但工資差距不斷拉大的趨勢值得我們注意。由前面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到幾個重要的政策啟示:
第一,自2000年以來,我國的地區工資差距呈先拉大后縮小的趨勢,而且東、中、西三大地區之間的差距占工資地區差距的主要部分,這主要是因為經濟改革政策的傾斜度不同所造成的。因此,我們要加快中西部開發,實行有利于中西部發展的經濟策略,縮小地區工資收入差距。
第二,行業間工資差距在不斷拉大,尤其是壟斷行業與非壟斷行業間工資差距明顯,壟斷是造成行業工資不平等的主要原因。由此,我們主張打破行業壟斷,逐步引入競爭機制,以及加大對保持一定壟斷權力的行業的監管力度。
第三,工資性收入在城鎮居民與農村居民之間分配的不均等程度在不斷增大,這主要是因為我國長期以來推行城鄉二元結構制度所造成的。除此以外,戶籍歧視以及人力資本投入不足,使得農民工工資低于城鎮職工工資,并增長緩慢。所以,我們建議一方面應大力發展農村集體經濟,增加農民收入;另一方面應保護進城務工農民的合法權益,取消對農民工的歧視性政策,使農民工與城鎮職工享受同等的待遇。
第四,基本工資與貨幣補貼對工資差距起著均等化的作用,它們有助于縮小工資差距,而獎金和其他工資收入有拉大工資差距的作用。因此,企業在設定工資報酬時,應考慮其合理的工資報酬結構,發揮各組成部分應有的作用。
雖然我們通過工資基尼系數的計算與分解得出了一些重要結論,但需要注意的是,我們要拋棄基尼系數越小越公平的理念。一定程度的工資收入分配差距對經濟效率或經濟增長能產生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 余謙.基尼系數在我國居民收入差距分析中的應用[J]. 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07,(1).
[2] 熊俊. 基尼系數估算方法的比較研究[J]. 財經問題研究,2003,(1).
[3] 王志江,胡日東.關于用擬合曲線法求基尼系數有關問題的探討[J]. 統計與決策,2006,(23).
[4] 龔紅娥. 基尼系數及其實際應用[J]. 市場與人口分析,2002,(6).
[5] 管曉明,李云娥.行業壟斷的收入分配效應——對城鎮壟斷部門的實證分析[J]. 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7,(3).
[6] Sundrum .R .M.Income Distribution In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 , Routledge , 1990.
[7] 程永宏.二元經濟中城鄉混合基尼系數的計算與分解[J]. 經濟研究,2006,(1).
[8] 李聰睿.計算基尼系數的算法研究及其應用[J]. 廣東工業大學學報,2005,(2).
[9] 趙人偉,李實,卡爾.李思勤.中國居民收入分配再研究[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9.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for Wage Income Gap Of China's Labor Force
——the Calculation and Decomposition of Wages Gini Coefficient
Li–xiaoning
(School of Economic Management, Nor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s and Law, xi`an 710063,shannxi)
Abstract:
The Gini coefficient is the indicators of commonly used quantitative analysis. for income distribution gap, This article through calculates the local wages Gini coefficient, profession wages Gini coefficient, city and countryside wages Gini coefficient ,as well as the constitution origin wages Gini coefficient, and carries on the corresponding decomposition to them, to inspect the wage income distribution equal status. The research discovered that, our country's wages Gini's coefficient basically all has not surpassed 0.3, this explained our country at present the wage income assignment condition quite is equal, but the wages disparity enlarges unceasingly the tendency is worth us paying attention. Finally puts forward the correlation policy proposal.
Keywords:the wage gap; Gini coefficient; Lorenz Curve.
(責任編輯:韓淑麗)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