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改革開放以來,江蘇省中小企業得到迅速發展,成為江蘇國民經濟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并發揮著重大作用。中小企業發展,關鍵在于技術創新。然而,目前中小企業融資困難問題已成為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和發展中的首要難題,嚴重地制約了中小企業的“二次創業”。本文在借鑒國內外經驗的同時,提出江蘇金融支持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具體發展思路和相應的金融引導政策。
關鍵詞:金融支持;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發展路徑
中圖分類號:F27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176X(2008)06-0117-05
改革開放以來,江蘇省中小企業得到了迅速發展,它不僅為市場經濟體制提供了動力機制,而且是當地創造財富和提高國民收入的主要來源。更為重要的是,它已成為全省國民經濟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并發揮著重大的作用。然而,目前江蘇中小企業依然存在著融資難,尤其是高風險的高新技術中小企業融資更難。為此,研究如何解決中小企業技術創新中的融資難問題,更好地促進中小企業的發展顯得尤為必要,對于江蘇省制定金融支持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發展路徑及其相應的引導政策有重要意義。
一、金融支持江蘇中小企業發展現狀
江蘇中小企業在全省社會經濟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江蘇中小企業包括集體企業、個體私營企業、鄉鎮企業、民
營科技企業以及年產5億元以下的國有企業。中小企業在全省面廣量大,數量占全省總數的90%,銷售額占全省銷售總額的40%,安置就業人數占全省的70%以上;2003年,全省中小企業數量達185.9萬戶,連續兩年在全國數量上位居第一,總產值2 880.4億元,占全年實現生產總值的23.1%,已成為推動全省國民經濟發展、促進社會穩定的重要力量,在實現科技創新、優化企業結構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根據2004年省政協科技委員組織部分委員赴南京、無錫、常州、南通、揚州、鹽城、宿遷等市進行專題調查研究報告,“十五”以來,江蘇省中小企業的科技投入和技術創新以及實現的產值呈現良好的發展態勢,科技投入、工業企業技術進步對工業生產的貢獻率在蘇南最高,像蘇州一些企業達到40%以上,其次為蘇中,蘇北最低。江蘇省中小企業發展在社會經濟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與全省的金融支持密不可分。
在蘇南地區,2007年第一季度,僅蘇州一地中小企業融資擔保就突破300億元。蘇州市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建設呈現出投資規模持續增大、擔保業務快速增長、防范風險能力不斷增強、運行質量穩步提高的發展態勢。這一舉動累計為1.1萬家中小企業提供了1.3萬多筆融資擔保,擔保金額達306.3億元[1]
。在蘇北地區,2007年首季連云港市190家中小企業獲擔保貸款。據統計,一季度納入市中小企業局統計范圍的14家擔保機構共為190戶企業提供了200筆貸款擔保,擔保貸款總額達2.4億元,助推了一大批中小企業快速發展,成為全市經濟新的增長點[2]
。在蘇南人民銀行無錫支行,該行對無錫首批150家中小企業進行信用等級評定,評級后的企業將獲得一張信用“身份證”,企業憑它可在全市各家銀行授信、利率、結算等方面獲得優先優惠。不僅如此,近年來,江蘇省農村信用社致力于解決中小企業“貸款難”。截至2006年9月,全省農村信用社中小企業貸款余額達1 045億元,較年初增加220億元,增長14.7%,有7萬多戶中小企業得到了該社信貸支持。在農村信用社的支持下,江蘇省以糧食、棉花、油料、蠶繭、蔬果等為原料的農村中小加工企業,實現了農副產品的就地轉化,有效提高了農副產品的增加值。泗陽農聯社投入 5 030萬元支持全縣推廣意楊種植和加工,使該縣成為全國縣級最大的意楊科研基地、良種繁育基地、原木生產加工基地和產品集散基地。盱眙農合行管鎮支行為350多個糧食加工大戶解決流動資金貸款7 800萬元,促進了農產品增值,并轉移勞動力500人[3]
。
針對高新技術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江蘇省通過簽訂“銀政合作”協議,有效地解決高新技術中小企業的融資困難。如南京市科技局啟動科技人才創新創業、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基金等專項科技計劃,以有限資源引導帶動全社會投入,共同推動科技創新創業。2006年分別與交通銀行南京分行、工商銀行江蘇分行南京營業部簽訂協議,逐步擴大民營科技企業貸款擔保資金規模,為16家科技企業提供貸款擔保,擔保總額達2 940萬元。
盡管如此,江蘇省仍然沒有達到“十五”科技規劃的要求,特別是在中小企業的科技投入和企業自主創新方面,與北京、上海、浙江等省市存在一定差距。例如,對于民營科技企業,特別是處于創業期的中小民營科技企業,從銀行等金融部門獲得貸款難度較大。江蘇最大的民營科技企業銷售收入還不足10億元,缺少向北京方正、紫光等有能力參與國際竟爭的大型民營科技企業。這與江蘇科技經濟大省的地位極不相稱。同時,近幾年來江蘇省工業企業每年的研發費用欠帳數額巨大,各市科技、財政部門普遍感到投入不足,經費困難,地方財政和省財政科技投入增幅下降,這種現狀遠遠不能適應全省“十一五”可持續經濟發展的需要。另據江蘇省2004—2005統計年鑒顯示,全省中小企業的生產經營景氣指數呈趨緩下降之勢,主要問題是企業技術落后競爭力減弱。推進技術創新和技術進步,離不開科技投入。在這種情況下,發揮金融對中小企業的支持作用迫在眉睫。
二、金融支持江蘇中小企業發展的特點分析
中小企業發展,關鍵在于技術創新。
具體來講,金融支持江蘇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方面的特點和問題主要表現在:
1.江蘇省、市、縣三級多層次信用擔保體系初步建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等融資難問題得到部分緩解
早在2002年江蘇經貿委提出加快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建設,突出強調要按照“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市場運作,規范管理”的原則,按照“一體兩翼三層”的目標,加快推進全省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建設。省、市、縣(市、區)都要在近期內建立以政府出資為主的信用擔保機構。2004年,全省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為2萬戶中小企業進行擔保,這為中小企業獲取銀行貸款創造了條件。但由于擔保體系不健全,特別是省內成立的一些擔保聯合組織,多數屬于政府行為,而中小企業相互擔保或獲得大企業的擔保常流于形式,這種擔保體系的不健全,使得中小企業取得銀行貸款依然較為困難。例如,目前南通市民營經濟對GDP的貢獻率已占全市1/3以上,但是在全市的銀行信貸資產中,直接發放給中小企業的比重仍然不夠高,其主要原因是沒有建立起有效的貸款擔保體系。目前,各級金融機構對民營科技企業,尤其是民營科技中小企業的信貸支持十分有限,現有的信用擔保服務機構也遠不能滿足民營科技企業大的擔保需求,民營科技企業普遍存在貸款難、擔保難的現象。總的來看,由于全省中小企業的情況較為復雜,發展水平參差不齊,又由于中小企業提供的抵押物不規范,不能設定抵押;小企業抗風險能力差,不能擇為貸款對象;擔保單位擔保能力有限,不具備條件。因此,造成江蘇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外部金融支持力度并未獲得預期的目標,從而不能及時保證產品系列開發所需的資金,一些企業科技創新更是無從談起。
2.高新技術中小企業融資困難,鼓勵風險投資的金融體制有待完善
高技術產業是高風險產業,只有風險資本才能滿足這一要求。根據OECD的定義,風險資本就是追逐高額利潤,投資科技含量高、有高成長潛力企業的資本。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就要重視中小企業的發展。目前存在的問題是中小企業融資難,而高風險的高新技術中小企業融資更難,制度建設落后于技術發展的現實阻礙了企業向縱深繼續發展。如公司債券市場,多數中小高新技術企業受《證券法》的限制根本無法進入融資;而在資本市場上進行股票融資有最低資本規模和經營年限的要求,對中小高新技術企業來講顯然“門檻”太高;風險投資的發展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中小高新技術企業外部融資的困難,但其規模有限,對投資方向、運行機制等有著嚴格的規定,通常指向特定的經濟部門和行業,這自然會使許多中小高新技術企業難以獲得風險投資。總之,現有的證券市場根本不適合中小企業公開上市。目前江蘇還沒有真正建立起鼓勵風險投資的金融體制,已有的風險投資主要以政府和商業銀行為主,投資資金的規模普遍偏小,難以達到分散風險的目的,特別是基層商業銀行由于信貸支持規模有限,支持中小民營企業還僅限于商業流動資金貸款,銀行對有發展前景的中小民營企業的高風險項目總是避而遠之。這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風險投資基金對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支持。除此而外,主要是江蘇民營科技企業以中小型企業居多,百萬元以下的企業占57.3%;而目前已經形成的規模近30億元的風險投資基金,但分散在多個部門,運作情況不一,未能形成合力,對民營科技企業孵化、扶持的效果不盡如人意。在美國風險資本主要來源于機構投資者,其次是國外基金和大公司,再次是銀行和保險公司。日本和德國實行風險投資公司的母公司以商業銀行為中心的模式。江蘇省要借鑒國外的先進經驗,建立起符合全省實際情況的鼓勵風險投資的金融體制,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風險投資基金對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積極作用。
3.金融機構貸款仍是中小企業融資的主要渠道,其他融資方式如內部集資、民間借款和票據貼現等只占據輔助地位,專供江蘇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融資渠道不暢
據無錫市對201戶中小企業的問卷調查,有79.4%和90.4%的企業選擇了“銀行信貸”的融資方式解決固定資產投資和企業流動資金問題。但多數中小企業仍然離不開親友借貸、職工內部集資等方式進行融資,以解決發展中的資金問題。不僅如此,江蘇中小企業融資難存在的難易程度還具有結構上的不平衡。一方面規模大、發展好,基本不存在資金短缺問題,融資容易;一方面規模小,處于成長、發展期的企業融資卻相對困難,銀行對貸款的審查也比較嚴格。另外,從江蘇省金融機構及其運行機制自身的發展不足來看,以專門為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提供貸款服務的金融機構如民生銀行、城市商業銀行、農村信用社等多傾向于向大企業貸款,以期減少信貸風險;全省近年來構建的中小企業技術創新信貸擔保機構,覆蓋面小,機制還有待完善;已經設立的各類風險投資基金,規模普遍較小,運作不規范,退出機制也不健全。必須從根本上完善對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金融支持體系。
4.銀行的貸款結構與企業的資金需求結構不配套
一般而言,在企業資金需求中,用于技改投入和技術創新投入資金需求數量大,用于臨時性生產周轉資金需要的數量不大,但時間緊,對便利性要求很高。而目前江蘇省商業銀行對這兩種資金需求的層層審批機制手續煩瑣復雜、時間較長,尤其是臨時性資金需求,這種審批常常錯失企業的市場機會。為此,中小企業對信貸服務中抵押、擔保難和貸款程序復雜、手續煩瑣意見較大。為了解決江蘇省中小企業對信貸服務中抵押、擔保難和貸款程序復雜、手續煩瑣的問題,江蘇省有必要借鑒發達國家的先進做法與經驗,抓緊制定一部以簡單、高效、低成本為原則的銀行貸款程序,要符合企業的資金需求結構,與之相配套。
現代市場經濟中企業技術創新離不開科技投入,僅僅依靠自身的積累是遠遠不夠的, 必須通過外部融資才能滿足技術創新和經濟發展所需要的資金,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尤其需要外部金融的支持。因此,“十一五”期間,江蘇省應在充分調動企業和財政的基礎上,進一步激活中小企業在技術創新、發展高科技產業方面的金融支持力度顯得尤為重要。要通過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促進中小企業的產業和產品結構調整,并增加中小企業的科技含量,發展一批適應新世紀要求的高科技產業,迅速壯大中小企業規模,增強其參與市場競爭的能力,以實現江蘇經濟快速持續協調發展。
當然,造成金融支持江蘇省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力度不夠,全省中小企業自身和金融體系構建方面都有其原因。從企業自身看,主要是企業技術創新能力低下,大多數在社會公共關系上下功夫,而不注重企業戰略,忽視經營管理能力的提升,缺乏真正敢于創新、敢于創業的企業家精神,造成企業增長乏力,盈利低,抗風險能力弱,從而贏得金融支持力度不夠;從金融體系構建角度看,主要是金融市場和金融中介體系的不完善,造成金融對中小企業的支持不足。
三、金融支持江蘇中小企業發展及技術創新的路徑選擇
1.建立支持中小企業技術進步的金融扶植或激勵機制
分區域確定金融支持中小企業技術進步的重點和目標,第一,蘇中和蘇北地區,特別是蘇北地區的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發展,必須以采取各種相應的扶持政策為主,同時進一步擴大蘇北和蘇中金融對外開放,在此基礎上逐步完善蘇中和蘇北的金融體系結構。第二,對于蘇南地區,主要形成以市場建設為核心、以金融機構、民間資本為主體的金融支持機制,進一步完善有利于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市場化的金融體系結構。此外,還可以分行業或產業確定金融支持中小企業技術進步的重點和目標,確定產業優先發展順序和規定政策傾斜支持的優先次序等具體思路。
2.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間接融資支持路徑
這是目前江蘇省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外源融資的主要方式。這表現在:首先,要完善和發展能為大多數中小企業融資的大批中小型、地方性民營金融機構,使大批中小企業走上科技創新之路,這是構建金融中介支持江蘇省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主要原則。因為大銀行不愿或忽視對中小企業的貸款,證券市場又不能為大多數中小企業融資。其次,加強國有商業銀行改革,鼓勵國有銀行在融資方式上大膽創新,滿足對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信貸支持。
3.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直接融資支持路徑
重點需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是加強中小企業產權改革與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直接融資支持路徑。加強公有或私有中小企業產權關系的改革和融資機制的創新,有利于改善江蘇中小企業資金來源和資金來源結構,更好地促進其技術創新發展。二是構建江蘇省多層次的資本市場體系與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直接融資支持路徑。應對江蘇省證券市場和證券品種不斷進行創新,形成低風險、次風險、高風險性的證券品種交易的多層次格局,從而滿足大、中、小型企業技術創新的融資需求。全省要創造各種條件啟動創業板市場,滿足成長性中小企業特別是高科技企業直接融資。同時,進一步完善風險投資基金,推進科技型中小企業的技術進步和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風險投資即創業投資(Venture Capital),其關鍵是建立風險投資機制和完善股票市場。為此,應當在努力規范全省主板市場的同時,創造條件開放二板市場。
4.合理安排江蘇金融轉型中政府職能的角色定位并建立新型政府創新政策體系
江蘇省在財政、金融轉型中政府經濟職能的創新,將直接關系到全省新型政府政策創新體系的構建。這種政策創新能夠為擔保機構健康有序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此外,與民間投資相結合是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必由之路。目前江蘇民間資本充裕,正在積極尋求投資機會,這為解決資金不足,促進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提供了良好機遇。然而,啟動民間投資關鍵不僅在于找準啟動的支點,同時實現啟動民間投資與促進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雙贏才能真正實現二者有效結合。
四、金融支持江蘇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對策研究
1.針對金融支持中小企業在區位上的具體規劃路徑
蘇中、蘇北、蘇南要實行有差別的財政、金融優惠政策。蘇南重在通過政策的規范、制度的創新,營造市場化的金融支持環境和運作機制。蘇北和蘇中(尤其是蘇北)重在政策扶植中逐步培育市場化的金融支持環境,如加大地方和省政府財政支持力度,特別是通過對本省大企業實行優惠的財政、金融政策,引導中小企業與大企業進行生產上的協作,從而促進蘇北中小企業在配套服務中實現技術創新;省政府還要制定專門服務于中小企業科技投入和技術進步的投資引導政策,促進國內外資本參與蘇北、蘇中開發及其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
2.針對金融直接融資支持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發展路徑
從長遠來看,今后債券融資在全省中小企業技術創新中會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因此,一要加快中小企業產權制度改革,明確產權關系,完善產權結構,從一元化的產權結構向多元化的產權結構轉變,只有這樣,才能逐步提高債券融資在中小企業直接融資結構中的地位;二要創造條件,鼓勵中小企業在國內外上市融資,尤其是在國外的上市融資;三要加大力度培育風險資本市場,進一步完善以政府基金為引導的風險投資管理和運行機制,構建體系多層次、主體多元化的風險投資新格局。
3.針對金融間接融資支持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發展路徑
一是鑒于目前間接金融對江蘇省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的重要性以及中小金融規模小、抗風險能力弱的狀況,要提高對中小企業的融資能力,全省要率先從中小金融機構著手,進行建立金融機構存款保險制度試點。二是健全江蘇省中小金融機構信貸擔保體系,繼續籌建信貸擔保公司,但不應將其辦成全靠各級政府財政作保險的事業性單位。三是加快全省中小商業銀行和信用社的體制轉型步伐。允許和支持中小銀行和信用社實現股權多元化,允許績優中小銀行和信用聯社發行中長期金融債券來擴充自身實力,繼續讓具備條件的股份制銀行上市,這既能增加中小銀行的實力和發展后勁,又能為全省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提供資金投入。四是要給予中小金融機構一定范圍和幅度的存款利率自主決定權,同時,按照市場化原則擴大中小金融機構貸款利率浮動幅度。五是加強全省國有商業銀行信貸管理體制的改革,進一步改進銀行內部的授權授信制度,把對中小企業貸款的審批權下放到縣一級基層行,有利于形成大銀行對中小企業的金融支持;借鑒國際經驗,在比較大的商業銀行內部成立中小企業信貸部,集中辦理對中小企業的貸款業務,是支持中小企業融資的成功做法。
4.針對完善政策創新體系支持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發展路徑
首先要加強江蘇省金融轉型中政府職能的創新,在此前提下,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要建立健全全省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金融支持法律體系,如抵押融資法、擔保法等。二是政府鼓勵建立專門的中小企業金融機構,當然,為了重塑全省中小銀行的良好形象,必須在提高門檻、加強監督的基礎上為中小銀行的發展創造寬松的環境,而不是人為地限制其發展。三是建立完備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這一點對于間接融資支持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尤為必要,只有在政府職能制度創新與政策創新體系下,才能進一步推進擔保機構與金融部門的合作,從而建立起擔保貸款放大的激勵機制,形成中小企業、擔保機構和銀行之間相互合作,共同發展的良好局面。四是應建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發展基金、中小企業技術創新互助基金,加強市場秩序規范、鼓勵江蘇省有條件的市設立中小企業創業投資基金,健全風險投資的機制。其中,發展基金和互助基金可由政府、金融機構、大企業及中小企業共同出資組建,但主要由省、地方政府財政撥款及會員企業出資負擔;省政府要出臺相關的政策,與金融機構聯合建立科技發展基金,重點扶持一批面向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專業科研機構和技術服務中心;通過撥款資助、貸款貼息和資本金投入等方式扶持和引導對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活動,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此外,針對江蘇中小企業技術創新與民間投資相結合的發展思路,政府既要鼓勵創辦技術創新型中小企業,又要實行財稅優惠傾斜政策,提供信貸擔保和金融支持,引導民間投資參與中小企業創新活動。
參考文獻:
[1] http://www.jsetc.gov.cn/gb/jsjmw/sxjmxx/userobject1ai47952.html
[2] 江蘇中小企業網http://www.jste.gov.cn/fwtx/lzdb/102220229.htm
[3] 人民網華東新聞,2006-11-30.
[4] 王朝弟.中小企業融資問題與金融支持的幾點思考[J].金融研究,2003,(1).
[5] 幸樹人,向珂.中小企業金融制度的缺陷分析及矯正點選擇[J].金融研究,2004,(7).
[6] 張航,劉艷妮.如何打通中小企業融資渠道[N].國際金融報,2005-03-14.
[7] 曹鳳岐.建立與健全中小企業信用提供體系[J].金融研究,2001,(4).
[8] 江蘇省2003、2004、2005年統計年鑒.
[9] 李學文,李明賢.中國地區金融發展水平的評價與實證分析[J].云南財經大學學報,2007,(5).
(責任編輯:楊全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