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船舶工業存在產業結構水平低、結構不合理的問題,因此必須進行產業結構調整。船舶工業產業結構調整要以是否有利于提高我國船舶工業產業的造船水平和市場競爭能力為準則。文章在分析船東需求的基礎上,提出我國船舶工業產業結構調整要以船東的需求為導向,并提出了我國船舶工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對策。
關鍵詞:船舶工業;需求;產業結構
一、 研究背景
我國船舶工業經過長期發展已在經濟總量方面取得了驕人的成績,但是我國船舶工業在產品質量、性能、品種、交船期、信譽度和服務等諸方面都無法與日本、韓國、西歐等國相比;從國際競爭力的各項間接因素看,我國船舶工業產業無論是在技術水平、生產效率、組織管理還是企業規模、資金實力和配套能力都明顯落后于國外先進造船業。
這些問題集中體現為我國船舶產業的造船能力與市場競爭能力弱。系統的結構直接影響著系統的素質與能力,良好的系統結構不但能夠使系統以較優的成本發揮系統的基本功能,還能使系統發揮潛在的結構能力。因此,船舶工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對于提高我國船舶產業的素質與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船舶工業產業結構的調整不能漫無目的,更不能憑空進行。本文提出船舶工業產業結構調整要以船東的需求為依據,以是否有利于提高我國船舶產業的造船水平和市場競爭能力為準則。
二、 我國船舶工業產業結構的現狀及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船舶工業迅速發展,基本形成了造船、修船和設備配套協調發展的產業體系,具備了多種類型船舶的研究開發和生產能力。二十多年來,中國的年造船能力增長到近900萬噸,從世界第17位上升到第3位。我國船舶產業結構狀況如表1所示。
我國船舶工業產業結構存在的主要問題:
1. 產業結構水平低。我國船舶產業發展的主要問題已不再是造船能力與產量的問題,而在提高船舶產業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我國船舶產業總體上是粗放式發展的,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我國造船產業的素質和造船水平。
2. 產業結構不合理。大、中、小型企業數占全行業企業總數的比例分別為3.5%、58%和90.7%,存在著嚴重的“散、亂、差”問題。主要表現在企業數量多、規模小,產業集中度低。我國造船業小而分散的產業格局與國外先進造船國家的大企業、大集團、大工業生產的組織模式形成鮮明的對照,成為影響我國造船業進一步提高國際競爭力的嚴重制約因素。
三、 需求導向的我國船舶工業產業結構調整
1. 需求導向的船舶工業產業結構調整思想。船舶工業產業結構是指船舶產業的構成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船東的需求是船舶產業發展的指南針,是船舶產業造船能力和市場競爭力的最終決定因素。因此,船舶工業產業結構的調整要以船東的需求為依據,使船舶產業不但能夠以最優的成本滿足船東的需求,而且要充分發揮船舶產業的結構優勢,提高船舶產業的造船水平和市場競爭能力。

2. 船東的需求分析。本文所述的船東需求是指船東在建造或購買船舶時的需求。船東的需求是多樣的,除了對船舶本身的需求外還有很多其他需求。具體來講,船東的需求主要有以下幾點:(1)低船價的需求。船價直接決定船東的運營成本,低船價永遠是船東追求的目標。(2)質量的需求。船舶質量是船舶安全的重要保障,也是船東提高運營效益、降低運營風險的重要保障。船舶作為特殊的產品,船東對船舶質量的需求也更為突出。(3)船型的需求。合理的船型是船舶質量和安全的重要保證,為了適應不同的航運條件和運輸需求,科學的船型設計一直是船東需求的重點。(4)安全的需求。船舶是高風險的投資,船東對安全的需求也是首要的。船東對安全的需求包括船舶本身安全的需求和對造船企業信譽度的要求。(5)高技術的需求。以科技發展為基礎,受外界環境的影響,為降低船舶的營運成本,提高船舶運輸的效率和質量,船舶客戶對船舶配套設備的性能、技術水平等提出了新的需求。(6)效率的需求。船東對效率的需求主要體現為船東對交船期的需求和務的快捷性的需求。
當前,船東的需求表現出以下特點:(1)全球化。為降低船舶建造(或購買)成本,船東將面向全球市場選擇造船企業。(2)專業化。專業化需求是個性化需求與質量需求的結合,船東專業化需求包括船型的專業化需求、船舶技術的專業化需求等。(3)速度化。速度需求體現為船東對時間的需求,具體體現為船舶售后服務快捷性的需求、降低造船周期的需求、提高航速的需求、信息即時交流的需求等。(4)高新技術化。
3. 面向需求的船舶工業產業結構調整重點。船舶工業產業結構調整是依據目標對船舶產業的構成要素及其關系進行的調整。船舶產業的構成要素主要包括各類船舶制造業、船舶配套產品制造業、船舶修理業和其他船舶制造相關部門(如科研院所等)。船舶產業結構調整的目的是實現船舶產業結構的高級化和合理化,進而提高我國船舶產業的造船水平和造船能力,提高船舶產業經濟增長的質量。
基于船舶工業產業結構調整應以船東需求為依據的思想,針對我國船舶工業產業結構存在的問題,提出我國船舶工業產業結構調整的重點為:
(1)構建大型企業集團。規模經濟是提高企業集團經濟素質和效益的重要途徑,規模經濟意味著在擴大生產總量的同時,可以有效降低成本。另外,資金、技術、人才向大型企業集中是工業發展的一般規律,大型企業集團相對于中小企業具有資金優勢、技術優勢,同時能夠提高生產的專業化協作水平。大型企業集團的構建有利于提高船舶產業的市場競爭能力,是船舶產業結構調整的重點,也是船舶產業更好地滿足船東需求的重要手段。
(2)合理調整船舶配套產品制造業的發展。在造船與配套的關系方面,關鍵是要提高船用配套設備的國產化水平和實際裝船率。主要船用設備基本立足國內是保證船舶產業持續穩定發展的基礎。世界上各主要造船國家幾乎無一例外地都十分重視發展本國的船用配套設備業。日本船舶配套產品產值占到造船產值的40%以上,韓國則約占到33%。比較合理的船舶配套品的產值大致應保持在造船產值的30%以上。目前,我國船舶配套設備制造業的年產值僅占船舶總產值的18%,存在著造船與配套比例失調的問題。另一方面,在我國擁有數量眾多、門類比較齊全而生產任務又足的配套企業的情況下,又反應出造船與配套結構不盡合理的問題。比例失調,結構不合理,意味著存在資源閑置與資源緊缺的雙重現象, 造船資源利用效率低下,影響經濟增長質量。
船舶配套產品制造業要按照造船需求,加強專業化生產,增強關鍵產品的技術水平和生產能力,提高國際品牌,建立全球服務網絡,擴大生產規模,降低成本提高產品競爭力。
(3)提高船舶產業各部門的專業化水平。我國船舶產業很多部門存在“大而全、小而全”的狀況,專業化水平低。船舶產業結構調整要打破這種狀況,對船舶產業各部門進行專業化重組,使各部門集中精力發展優勢技術,提高各部門的專業化水平。
(4)大力提高船舶產業技術水平。船舶產業的技術進步和創新程度表明產業結構的素質和高度化程度,是產業結構合理化的重要標志之一。我國船舶科技的研究、開發、儲備不足,現有科技資源利用效率低下,嚴重影響技術創新能力,技術水平提高緩慢。按照國際常用的5個等級造船技術水平的評價方法,對我國造船企業進行技術測評為3. 09級,日本為4. 64級,差距15年。
我國船舶產業要大力提高船舶技術水平,不斷發展高性能高附加值船舶技術和船舶配套設備技術。在技術進步的基礎上,推進總裝型船廠體制,提高專業化分工和協作水平,加速產業結構轉換,提高產業結構素質。
四、 小結
我國船舶工業產業結構水平低和結構不合理,導致我國船舶產業的整體素質低、市場競爭力弱。本文提出我國船舶工業產業結構調整要依據船東的需求進行,并提出我國船舶工業產業結構調整的重點為:(1)構建大型企業集團;(2)合理調整船舶配套產品制造業的發展;(3)提高船舶產業各部門的專業化水平;(4)大力提高船舶產業技術水平。
參考文獻:
1. 汪彥國.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船舶產品開發戰略的制定和實施.對外經貿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2,(4):11-13.
2.林奮,黃婉貞.加快結構調整提高福建船舶工業競爭力.福建水產,2002,(3):13-19.
3.李京云.船舶工業產業結構調整研究.哈爾濱工程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5):45-59.
4.戎嘉隆,劉曉陽等.船東如何采辦優質船與船舶“技術的形勢”.海浪海嘯與實用航海技術,2006:286-293.
5.Maria A.Lambrou,Kay Endre Fjortoft.Ambient intelligence technologies in support of shipping markets' operations.Telematics and Informatics,2006,(7):10-12.
基金項目:本文受黑龍江省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支持;項目編號:G200603。
作者簡介:趙金樓,管理學博士,哈爾濱工程大學船舶工業管理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康正,哈爾濱工程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博士生。
收稿日期:2008-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