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回顧了以斯密和馬歇爾等為代表的古典和新古典以及馬克思主義的勞動分工理論,從勞動分工角度對產業集群的形成和演進做了初步的解釋。文章認為, 產業集群的形成和演進是專業化分工產生的報酬遞增的一種表現形式,是一個勞動分工深化、交易效率提高的過程。根據已有理論結論和我國產業集群發展的基本現實,文章對我國產業集群的發展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議。
關鍵詞:勞動分工;專業化;產業集群
作為一種極具特色的產業組織形式,產業集群引起了產業經濟學和管理經濟學等多個研究領域的關注。目前對產業集群的理論研究還沒有完全深入到產業集群形成機理的層面,也沒有深入關注產業集群演進的動因與演進過程。本文在評述古典和新古典以及馬克思主義勞動分工理論的基礎上,從專業化分工角度對產業集群的形成、演進和發展演變做了初步的分析,并對我國產業集群的發展提出了一些建議。
一、 理論回顧
勞動分工的系統研究始自亞當·斯密。他分析了勞動分工能夠提高生產率的基本原因,并詳細分析了影響勞動分工程度的因素和勞動分工的決定因素。斯密還認為,分工受到市場范圍的限制。他說認為,分工起因于交換能力,分工的程度,因此,要受到市場廣狹的限制。這就是“斯密定理”。斯密粗略地將分工分為三種:一是企業內分工;二是企業間分工;三是一國之內的產業分工或社會分工。企業間分工形式是現代產業集群形成的理論依據。
馬歇爾繼承了亞當·斯密對勞動分工的開創性觀察,從分工角度描述了地方性工業(即產業在地理上的集中)形成的三個原因:(1)本地專業化勞動力的發展,大量增加的相關企業和生產服務活動,以及頻繁的信息交流;(2)輔助性工業帶來諸多好處。輔助性工業使用高度專業化的機械,為集中在一起的眾多工業進行輔助性產品的生產,比起各個工業使用高價機械,自行生產這種輔助性產品來,更為經濟和專業;(3)提供專門技能的勞動市場。
馬克思則分析了分工會導致生產效率的提高以及協作可帶來規模經濟效益的原因,并從分工和協作的角度對產業集群的原因做出了一種說明。馬克思認為,建立在協作基礎上的企業生產,可以產生比分散生產更大的效率。對由于勞動分工而產生的高效率、低成本的追求成為產業集群形成的內在動因。
二、 專業化分工與產業集群的形成和動態演進
1. 分工深化促使產業集群形成與發展的機理。通過上面對勞動分工理論的簡單回顧,借鑒前人的研究成果,本文嘗試從勞動分工或專業化分工的角度來考察當代的產業集群現象。本文認為,產業集群的形成是專業化分工的產物,是人們為降低專業化分工產生的交易費用和獲取由分工產生的遞增報酬的一種空間表現形式 。產業集群的發展是一個漸進累積和自我增強的系統演化過程,其自增強動力機制源于由專業化分工產生的報酬遞增。
首先,交易費用與每對交易伙伴之間的距離相關。如果把交易伙伴間距離的縮短看成是一種聚集,則交易伙伴間距離的縮短會引起分工的進一步深化,導致產業集群的產生。假如最初交易費用過高,人們就會選擇自給自足,此時沒有分工,當然也不會有集群;當交易效率得到些許提高,制造業內部開始出現半專業化的企業。為了減少運輸成本、共享公共設施、減少信息失真和不確定性風險等,企業的自利決策行為有本能地聚集在一起的偏好,以降低分工帶來的交易費用;隨著分工的進一步發展, 交易效率繼續提高,交易行為的種類和頻率大大增加,各個分工單位之間的依賴性加強,從而產生更強的節約交易費用的欲望,由此進一步促使向同一區位的聚集;當專業化程度發展到足夠高時,不同的制造業產品生產者之間以及和其它廠商與機構間出現高水平分工時,則所有交易集中在同一地點進行要比在多個地點進行多個雙邊交易更有效率,此時就出現了產業集群。伴隨分工的不斷深化則會推動集群的發展。
其次,從廠商所屬產業門類的角度考察,產業集群主要可分為產業互補型和產業共生型兩類。前者是指集群內部的企業從屬于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產業,通常以某個產業為中心產業,其余均為輔助產業,彼此之間存在互補合作關系。分工深化拉長了產業鏈,使中間產品劇增,從而增加了企業供應鏈的交易費用,互補型產業集群正是企業垂直一體化組織形式的替代。即,為了保證分工之后的經濟效率,就必須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費用,以維持專業化企業的存在,而不出現垂直一體化組織形式。從這個意義上而言, 中間產品企業圍繞著最終產品企業在地理上集中,是分工協作的專業化生產體系得以降低交易費用的一個最佳選擇。后者指集群內部企業基本上從屬于同一產業,并以競爭、合作的形態共存;企業之間存在一定程度的產業內分工和產品差異。分工深化導致消費多樣化,產品種類也將隨著分工水平的提高而增加,從而進一步細分了市場,使企業產品的差異化程度上升而替代性下降。此時,同類產品的生產廠商在地理上的集聚就將在一定程度上產生外部范圍經濟和規模經濟, 從而提高了企業生產率,這為共生型產業集群的存在奠定了利益基礎。
2. 產業集群的動態演進。雖然產業集群有利于交易效率的提高和交易費用的降低,從而帶來遞增收益,但這并不意味著集群越大越好。在正常狀態下,集群擴張有一個邊界問題。當集群擴張引致的邊際分工收益等于邊際交易費用時,這一點就是擴張的邊界,此時分工不再演進,集群停止擴張,否則就是非效率的;進一步,在開放條件下,當周邊地區的邊際交易費用不變時,若資源可充分自由流動,資源就會流向那些更能獲利的區域去,集群就會在沒達到邊界之前就停止擴張。為爭奪各種資源,集群間會展開競爭,其結果將形成與交易效率高低相對應的大中小集群構成的集群層級結構。也就是說,隨著分工的進一步發展,當許多相互交織的產業集群在更大的空間上不斷集聚時,區域經濟集群就誕生了。區域經濟集群的形成是建立在產業集群的基礎之上的,是其向更高階段的發展。從演化特征看,集群往往呈現出從低級到高級和從簡單到復雜的動態化和可塑性。
產業集群是一種以降低交易費用、帶來遞增收益為目的的制度安排與組織創新,其形成不是固定不變的,由于進入或退出壁壘較低, 集群總是處于不斷的發展變化之中。按照威廉姆森的說法,集群是一種介于市場和純粹科層組織之間的“準市場組織”,其穩定性比市場和企業要差,存在很強的轉換可能性。垂直一體化企業在生產中存在大量組織成本,特別是在市場突變的情況下,一體化模式會降低企業的效率和靈活性;與其相比,產業集群則能夠以非正式聯盟的組織形式提高交易效率。集群內部以公司為主體進行的資源配置己經超出了單個企業的內部資源限制,能在一個更大的、由競爭對手和供應商等組成的資源網絡中進行。這種包含相互信任和長期協作的網絡化制度安排既能利用科層組織的管理適應性,又能夠充分利用市場的有效激勵優勢。但是,當集群模式的緊密程度不夠,交易效率呈現降低趨勢從而導致交易費用過高時,集群也有可能解散,重新被垂直一體化的科層組織所替代。例如,勞動力缺乏、土地等要素價格不斷上升等原因,會導致集群區域中出現企業外遷的現象。
三、 對我國產業集群發展的幾點建議
1. 高新技術與集群創新能力。理論上來說,產業集群產生的集聚經濟,不但是傳統意義上的勞動、資本等生產要素的聚集,而且,更重要的是一種基于技術、知識創新等要素的聚集 。產業集群內部的企業之間正是因為可以進行技術信息的快速和低成本的交流,從而提高了交易效率,促進了分工深化 。在全球分工新格局使得地方創新過程被卷入到全球生產的大背景下,一些區域成為某個產業的創新中心, 聚集了大量相關技術的研發機構和企業,掌握新的技術和產品生產,把握著產業的發展趨勢和走向;另一些區域成為生產和加工制造的基地,其技術創新依賴創新中心的擴散。因此,從現實中來看,我國企業要改變一直從事的加工、組裝的經營模式,就需專業于全球分工鏈條上的某些產品生產或配套服務,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和技術含量,以集群的整體力量來開發核心技術,并在發展中不斷營造自主品牌,而不是僅僅充當跨國公司的加工點。
2. 技術模仿與后發劣勢。發展中國家單純模仿發達國家的技術,在缺乏制度自我創新能力及相關制度基礎設施的情況下,雖然能夠產生令人矚目的短期績效。研究表明,后起國家可以通過發展產業簇群戰略,實現產業簇群效應,從而有可能超越優勢國家 。然而,當模仿的潛力已經耗盡,或者分工網絡變得日益復雜時,這種策略的長期代價將超過其短期利益,此謂“后發劣勢” 。目前,在我國有兩種傾向需要引起重視:(1)重視硬環境,忽視軟環境。如有的地區動輒投入數十億盲目建設專業化產業區,而集群發展的制度建設和分工組織卻沒有得到相應的提升,造成了大量的閑置浪費;(2)偏技術引進,失管理配套。一些集群內企業片面重視新技術的引進,認為只要有了現代技術就是現代企業,而沒有形成真正的現代企業制度,缺乏企業內部分工的調整和企業管理系統的配套,結果在投入大量資金后,集群與企業的效率和競爭力依然低下。
3. 政府職能和功能的轉變重與新地位。我國二十多年的改革使地方政府的角色發生了較大變化,地方政府在現階段已經成為相對獨立的行為主體,具有一定的經濟利益和分散的決策權。在追求地方利益的動機下,地方政府必然會以推動產業集群的成長作為促進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之一。隨著改革進程的深入以及市場機制的不斷完善,企業產權的日益明晰,地方政府推動地區經濟發展的方式受到制約,它已經不能再象改革初期那樣直接介入到當地企業的生產經營中去了。當分工發展到一定的程度,政府實現遞增報酬的角色就應該讓位于企業家,否則缺乏企業家自主的經濟將陷入沒有遞增報酬的低水平均衡狀態。因此,政府需要轉換制度創新的方式,采取“服務市場”的方式,努力創建非扭曲性的經濟政策環境,防止出現“政府失靈”,對其在推進產業集群發展中的角色進行正確定位,成為降低社會交易費用的一個關鍵。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著.資本論(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2.馬歇爾著.經濟學原理.北京:商務印書館,1965.
3.亞當·斯密.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1974.
作者簡介:張璟,南京大學經濟系博士生。
收稿日期:2008-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