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代社會中,社會大環境、企業小環境和員工的不斷變化,使企業制度建設面臨著三大走向:在制度建設主體上,從個人走向集體;在制度建設過程中,從被動變遷走向主動變遷;在制度建設的未來發展上,從重視制度建設走向防止制度異化。
關鍵詞:企業;制度;走向
企業制度的建立是現代企業成立的基本標志,企業制度建設的完善與否是影響企業管理成敗的重要因素。現代社會中,社會大環境、企業小環境和企業員工的不斷變化,使企業在制度建設上呈現出三大走向。
一、 走向民主化
制度建設作為一種實踐活動,要求制度建設主體具有按照需求設計、修改制度的潛在能力和控制自身活動以承擔相應的責任、風險和收益。按照這一規定性,制度建設主體既可以是個人,也可以是集體。當然,在這里,個人的內涵較為寬泛,其可能是某個人,也可能是某幾個人,強調的是一種個性的存在,即個人的主觀價值判斷和選擇可以在制度建設中直接發揮作用;同時,集體強調的是共同意志的參與,在構成要素上對其進行說明,就不僅包括組織中的正式團體,也包括非正式團體。
在企業發展中,如果從個體理性的角度對制度的形成過程進行研究,就極容易將制度建設者界定為領導個人。但是,我們從企業追求的高效目標和企業潛在的利益均衡原則出發,可以得出制度建設主體從個人走向集體的民主化走向。
1.企業追求的效率目標決定了制度建設的民主化趨勢。一般而言,企業制度的實質是為了規范個體行動以實現企業整體目標。由于追求各異的個體目標與強調統一的集體目標并不等同,所以企業持續運作必然會導致如下結果:一方面,企業必須把其成員的個體自主性壓制到一定程度,使之統一到集體目標上;另一方面,即使是成員自主性被壓制到一定程度,其個體行動也仍然缺乏集體性,即與集體的目標并不完全一致。對此矛盾,企業就必須通過制度手段,強制性地約束成員行為,以實現企業利潤最大化,同時保障利益相關人的利益。也就在這個環節上,企業制度如何直接影響著企業目標的能否實現。如果不考慮團體意志,一個或幾個領導僅僅憑借自身的主觀偏好,一意孤行進行增刪企業制度內容,就會造成多數企業成員的個體目標與企業的整體目標嚴重偏離,無法使成員自發的個體行動轉化為集體性的個體行動,更無法壓制個體行動,激發成員工作積極性。于此,企業在制度建設中就應當充分考慮團體意志的客觀存在,使制度建設主體從領導個人走向成員整體, 從而超越制度的效率困境而實現制度高效。
2. 企業發展潛在的利益均衡原則決定了制度建設的民主化趨勢。制度經濟學家認為,只要人與人之間發生這樣或那樣的社會交往關系,就需要制度。如諾斯所講:“制度提供了人類相互影響的框架, 它們建立了構成一個社會,或更確切地說一種經濟秩序的合作與競爭的關系”。因此,就企業制度而言,它可以說是企業成員在分工與協作過程中,經過多次博弈而達成的一系列契約。從企業的組織行為看,隨著企業成員民主意識和權利意識的不斷增強,由于不同的利益團體具有不同的地位和權力,擁有不同的偏好體系和特殊利益, 所以在各個利益團體之間,競爭博弈和合作博弈共存,這成為企業制度確定和更新的強大主體動力。事實上,體現集體意志的利益團體本身就是參與企業制度建設和完善的主體。也就是說,從利益均衡的定法原則出發進行考察,制度建設主體必然愈來愈多元化:既包括領導個人或領導集團,又包括形形色色的利益團體。同時,在多元化的制度建設主體中,企業領導作為不可能孤立于企業之外的主體,也必然深受利益團體的影響和制約,這使其單純的個人意見直接化作了一種融匯他人意見在內的集體意見。這也就意味著,利益團體即集體意志在定法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從這個角度看,企業制度建設主體的民主化趨勢乃是根本的利益驅動的必然。
二、 追求主動性
企業制度建設不可能一蹴而就,相反,其處于經常性的變動之中。這種變動被學界稱之為制度變遷。西方新制度經濟學認為,制度變遷具有誘致性和強制性兩種方式。誘致性制度變遷是一群(個)人在響應由制度不均衡引致的獲利機會時所進行的自發性變遷,即“現行制度安排的變更或替代,或者是新制度安排的創造,它由個人或一群(個)人在響應獲利機會時,自發倡導、組織和實行”。強制性制度變遷是由政府命令、法律以及各項政策導入推動的被動式變遷。誘致性制度變遷強調組織的各種內部因素的演化在制度發展中的作用,而強制性制度變遷則強調組織的各種外部因素的演化在制度發展中的作用。對企業而言,無論是誘致性制度變遷,還是強制性制度變遷,都要求其能夠從被動走向主動。
1. 誘致性制度變遷的主動性加強。從企業內部微觀環境看,各種因素的不斷發展和矛盾的不斷演化,必然誘致企業利益發生多種變化。在不同利益的直接誘惑下,企業中不同的利益團體在沖突和合作之中,為了爭取和保持自身和企業整體的各種利益,或者要求制度與企業外部環境保持互動,或者要求制度在利益失衡時進行調整。因此,在企業內部各種矛盾的相互作用下,企業立足于利益的誘導,平衡利益主體之間的利益紛爭,理所當然地要主動出擊,變革與確立新的制度,以確保組織的健康持續發展。尤其在現代社會飛速發展的推動下,事物的發展是不進則退。企業若不能有效地前瞻未來,不能對企業面臨的現實綜合考慮,不能借鑒其他企業的成功經驗,積極主動地進行制度建設以制度引導和規范企業成員的行為規范,那么,企業便極易在失敗中被員工和社會所拋棄。從這個角度講,企業制度建設的主動性特點會越來越強。
2. 強制性制度變遷的主動性走向。從企業外部宏觀環境看,社會博弈規則的變化和要求必然影響到企業的運行秩序,這使企業不得不接受和服從外部社會環境,被迫創建和完善現存制度規則。由于制度被動變革具有客觀必然性或曰其一定程度的強制性,所以一定企業無論是想做還是不想做,都必須做。否則,企業發展就會受到嚴重阻滯。因此,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當制度變革條件成熟時,企業就必須進行制度變革,使企業既可以免除其本身無力負擔的社會交易費用,又可以盡可能地利用社會博弈規則所帶來的新機會,及時保持與社會大環境的良性互動。
雖然強制性制度變遷的被動意蘊很強,但是,企業對此的態度還是漸趨由消極被動走向積極主動。這是因為,企業制度的變遷必須以社會博弈規則等宏觀制度為背景與基礎,企業領導如若不能積極主動抓住宏觀制度的變化以及時完善微觀企業制度,為組織內部制度安排提供更大的選擇空間,使組織可能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制度,就不可能使組織得到更快發展。因此,企業擺脫強制性制度變遷的客觀必然性,走向積極主動的制度建設,可以說是現代企業制度建設的必然趨勢。
三、 防止制度異化
總體上看,在近代科學管理逐步興起之后,企業開始擺脫人性本善的假設和道德引導,逐步認同制度對人控制的強大作用和對企業穩定發展的保證作用,從而促使企業制度建設走過了一條從不重視到重視的道路。但是,物極必反,現代來看,企業制度建設往往易于在極度重視中,會走向制度約束的反面,引發制度異化。“異化”一詞源自德國古典哲學,指在一定條件下,把自己的素質或力量轉化為跟自己對立、支配自己的素質或力量,是用以表達本質的存在、主體向客體轉化關系的概念。企業制度的異化意味著,企業制度的本來目的是為了促進企業和員工的發展,但在某些條件下,卻有可能變成約束員工發展和阻礙企業進步的工具。企業對制度的過分重視和完全仰仗,必然導致制度同自己的目標和功能相異化。
1. 制度同自己的目標相異化,從促進企業和員工發展走向壓制其發展。一般而言,當一定的企業制度剛剛創立之時,制度的目的是為了促進企業的發展和員工的發展,制度與自身的目的相一致。但是,隨著社會的變化、企業的變化和員工自身的變化,既定的制度必然與這種變化了的制度環境形成對立。于是,制度必不可免地開始發生異化。當員工遵守制度的時候,會發現制度的規則、對象、理念、載體等要素似乎都在與自身的發展相對抗,成了一種與自身相敵對的、異己的力量。這樣,員工身處制度之中,不僅不能從中獲取自由而得以發展;相反,其還處處受到制度的鉗制使自身的發展舉步維艱。制度同自己的目標相異化的結果,是對企業及其員工發展的阻滯,所以企業在重視制度的同時,必須有效防范制度的目標異化。為此,企業不僅要在制度建設中強調制度的科學原則,而且要強調制度的價值原則,這樣才能為員工的全面發展創造條件,使制度不再成為員工發展的約束和外在強制,而成為員工發展的保障。
2. 制度同自己的功能相異化,從形成秩序走向破壞秩序。在制度實施過程中,極容易形成一種“制度悖論”,即現實中的制度規則既是秩序之源,又是致亂之源,從而使制度同自己的功能相異化。這種異化在企業的現實管理中表現頗多,其形成原因在于制度執行過程中的主體不平等性。按理說,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制度對任何人都是有約束力的。但事實上,制度在執行過程中往往會形成制度的行使者與制度的受約束者兩個主體,而且這兩大主體的界限清晰且相對凝固。制度的行使者認為自己永遠是制度的行使者,制度也永遠不會約束到自己身上,所以就不斷地強化制度,甚至希望進一步擴大制度的使用范圍和使用強度;而制度的受約束者則認為,制度就是用來約束自己的,遵守制度對自己沒有一點效益,所以總是試圖規避制度、破壞制度,直至毀滅制度。正是如此,制度異化在所難免。為了防范制度的功能異化,必須在強調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拒絕特權存在的同時,倡導道德教育,即把嚴密的制度設計與道德激勵結合起來。于此,企業應著眼于人性可塑的一面,通過對制度的執行者等權力主體進行道德教育和善的引導,增強其道德觀念,提升其道德境界,從制度的執行環節上防止制度異化。
參考文獻:
1.李蘊輝.公司內部制衡機制的立法原則.法制與社會發展,2004,(6):94.
2.諾斯.經濟史中的結構與變遷.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1:225.
3.科斯.財產權利與制度變遷.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0:384-399.
4.辛鳴.在應然與實然之間——關于制度功能及其局限的哲學分析.哲學研究,2005,(9):98.
5.高山.新加坡淡馬錫模式的經驗及對我國國有企業改革的啟示.現代經濟探討,2007,(5).
作者簡介:閆秀敏,副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博士生。
收稿日期:2008-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