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產品是企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隨著科技發展、經濟全球化和需求多樣化,需求的不確定性越來越強,產品生命周期越來越短。在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之間的競爭由于產品的鏈接正在逐漸演變為供應鏈的競爭。文章分析并建立了基于產品創意來源的供應鏈產品創新模式和基于核心企業組織的供應鏈產品創新模式,以此推進產品創新的研究。
關鍵詞:供應鏈;產品創新;模式
一、 引言
以企業為主體的新產品開發管理中的最大困難是市場高度的不確定性(包括隨機性和模糊性),如開發設計、技術來源、市場需求、產品的供銷、市場的開拓等都將可能成為產品創新過程中阻礙成功的障礙。市場需求變化多端,技術進步對新產品本身的要求加大,科技發展的速度與市場競爭的力度又促使新產品更新換代的腳步不斷加快,要求新產品研制周期大幅度縮短。傳統的依靠一個企業自己的力量進行產品創新的模式在越來越變幻莫測的情勢面前顯得越來越束手無策。
在新的環境下,企業與銷售商、客戶和供應商的關系,正在從以往的業務往來發展為利益共享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這就形成了供應鏈管理的理念。企業與企業之間的競爭演變為供應鏈與供應鏈之間的競爭。供應鏈之間的競爭,焦點仍然是產品。目前有關產品創新的研究正從企業的角度向供應鏈的角度轉移,Von Hippel,Cooper等研究企業如何通過與用戶有效合作提高產品創新的效率。羅建強、吳迪等從不同的角度建立了供應鏈環境下的產品創新過程模型。本文在這些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分析并建立了基于產品創意形成的供應鏈產品創新模式和基于核心企業組織的供應鏈產品創新模式,便于供應鏈產品創新的評價,以此推進產品創新的研究。
二、 基于產品創意來源的供應鏈產品創新模式
產品創新模式解決的問題是創新產品的概念是如何形成的,或者引發產品創新的動因是什么。在產品創新過程中為了避免開發無法生產的產品和生產無法銷售的產品,企業往往通過挖掘和識別因顧客需求差異而弱化的潛在需求,先期引入供應商、專家和銷售商等擁有相關外部知識的綜合團隊,使這種知識滿足潛在需求成為可能。在這種可能性實現的過程中存在四個引發因素,即戰略(S)引發因素、計劃(P)引發因素、技術(T)引發因素和市場(M)引發因素。除此之外,新產品開發過程中的誘導因素也是產品創意的一個重要來源。
1. 戰略。供應鏈的戰略是集中優勢創新產品。其優勢體現在二個方面,一是技術優勢,沿著供應鏈的核心技術創新產品;二是市場優勢,利用供應鏈在某個領域里的市場信譽、銷售網絡適路對銷開發產品。
2. 計劃。供應鏈在規劃新產品時,既看到長壽命期項目的長處,雖然投資大,回收期長,但由于技術含量高而可能做成技術壟斷產品。同時也顧及到短開發期產品的益處,雖然技術含量低,但投資小,見效快。
3. 技術。由于知識的外溢性,會使整個行業技術水平不斷提高。當市場拉動和技術推動存在一定的耦合點時,技術驅動是技術得到進步與發展并提高整個社會技術水平的一種好方法。利用技術進行產品創新時要考慮的因素是:有效滿足市場需求的能力、內外部技術的兼容性、技術采購成本和技術實施的內部置換成本。
4. 市場。通過對市場微弱需求信息的挖掘,利用自己的專有知識加以識別、篩選和過濾,以達到滿足這種被別人忽視的需求,建立進入該領域的一種競爭壁壘。
5. 誘導因素。這是以誘導因素為契機進行的產品創新。一般能成為誘導原因的有技術發展不平衡、生產環節和資源供給的不確定性等因素, 這些因素是產品質量的“瓶頸”和產品創新提速的障礙。辨證的看待這些因素,它在生產實踐中既是發展障礙與壓力, 又是創新的機會與動力。像復合材料、人造材料就是誘導型技術創新模式的結果。還有因能源的匱乏,促進了太陽能的開發,然后依托太陽能的新產品脫穎而出。

圖1是基于產品創意來源的供應鏈產品創新模式。實線表示物流,虛線表示信息流。供應鏈對基于戰略、計劃、技術和市場等因素形成的產品創意進行技術可行與市場可行性的分析, 技術可行鑒于二個方面的討論:一是由創新技術轉化為創新產品的可行性研究,這是探索科學發展和新原理能否應用到生產實踐中的問題;二是創新產品生產過程的可行性分析,這是指生產環境能否匹配完成創新產品的生產。市場可行分析是度量市場對創新產品的接受度并如何拓展其度。把可行性分析過程與供應鏈的核心能力做一交集評價。供應鏈的核心能力包括供應鏈的組織能力、物流能力、營運能力、營銷能力和供應鏈信息傳遞的能力。供應鏈核心能力的基礎是供應鏈成員的企業核心能力,但并不是其代數和,它是成員企業核心能力的重組與優化。
供應鏈核心能力的大小集中反映在供應鏈的產品創新上。實際上供應鏈產品創新就是一個獲取鏈上企業技術能力并將其轉變成持續的產品創新的過程,這個過程中最為重要的因素是企業長期積累的技術能力及在此基礎上的技術創新。因此,供應鏈產品創新能力是形成供應鏈績效的能力,也是推動供應鏈發展的重要動力。
供應鏈經信息渠道收集信息,不斷調整與優化自己的決策,并通過信息平臺將相應數據速遞至供應商、生產商與銷售商,以實施供應鏈的物流活動。在新產品開發過程中出現的誘導因素也是通過信息渠道反饋回供應鏈,供應鏈對此進行技術實現與市場需求的可行性分析,然后做出決策。
為了減少產品創新初期模糊階段的風險,在通過不同渠道不斷收集、篩選外部知識的同時,從多個渠道多個因素全面考慮創新產品的可行性,從而形成多個可供選擇的方案。
三、 基于核心企業組織的供應鏈產品創新模式
以制造企業為核心企業為例的供應鏈產品創新模式如圖2。在這里,產品加工進一步細分為產品前期加工、產品生產加工、產品物流加工等加工形式。制造商作為創新產品的組織者,其主要功能已經從加工過程中脫離出來,取而代之的是對開發新產品活動的組織、協調和控制。此時供應鏈的核心能力是通過制造商的組織能力體現出來。由于供應鏈成員在創新產品開發過程中的地位與作用、結構與功能表現出等級秩序,所以利益也是按這種次序進行分配的。

供應鏈是圍繞最終用戶需求對成員企業的活動進行組織、協調和控制。它強調以用戶滿意為目標的服務化管理。成員企業需要考慮供應鏈整體績效而非其自身的績效。在圖2的模式中,供應商的早期介入、銷售商的終端參與使得產品加工過程被分解,從而達到縮短產品開發的周期。如日本汽車制造商(如豐田公司)對于由制造商和供應商共同研發的零部件,制造商負責提供成本、性能、外形、接口以及其他以整車總體布局規劃為基礎的基本要求的設計資料, 通常就產品的開發速度和質量進行供應商選擇,然后制造商與利用最短周期開發出最好樣機的供應商簽訂訂單,并且在生產過程中給予供應商技術輔助。資料顯示,20世紀90年代初,日本汽車零部件中的62%來自于制造商與供應商的共同研制,制造商完全控制的零部件占30%;而在美國,需要制造商花費大量精力開發的零部件占81%。正是由于零部件供應商的早期介入,通過物流資源整合,提高了供應鏈的物流能力,使得制造商獲得更高質量和更短研制時間,得到更好的市場效果。
從上面分析來看,制造商的主要功能不僅僅是自己對產品的生產與加工,更重要的是去組織一個新產品的生產與加工,充分利用一切有助于創新產品的保質快速生產的力量,達到創新產品的早日投入市場。因此,核心企業組織能力的強弱凸現出供應鏈核心能力的大小。
四、 結論
產品是企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隨著科技發展、經濟全球化和需求多樣化,需求的不確定性越來越強,產品生命周期越來越短。在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之間的競爭由于產品的鏈接正在逐漸演變為供應鏈的競爭。本文建立了基于產品創意來源的供應鏈產品創新模式和基于核心企業組織的供應鏈產品創新模式,并由此得到兩個結論:(1) 供應鏈產品創新能力的提升是建立在共享信息、整合技術與資源的基礎上的;(2)供應鏈產品創新能力的核心部分是供應鏈核心企業的組織能力。所以,從供應鏈的角度去構建一個通暢、公平、公開的信息傳遞機制,形成供應鏈協同技術管理的體系,實施物流資源整合,才能保證創新產品的質量,縮短產品開發的周期,以此推進產品創新的研究,提高供應鏈的競爭力。
參考文獻:
1.Von Hippel E.Lead users.A source of novel product concepts.Management Science,1986,32(7):791-805.
2.Cooper,R.G.,Kleinschmidt,E.What makes a new product a winner:success factors at the project level.RD Management,1987,17(3):175-189.
3.羅建強,韓玉啟.供應鏈環境下產品創新過程分析及評價研究.技術經濟,2007,26(1):33-36.
4.吳迪,孫利輝,戴更新,郭麗麗.供應鏈產品創新過程模式研究.科研管理,2007,28(4):44-48.
5.任君卿,周根然,張明寶.新產品開發.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104-109.
6.黃俊,李傳昭,肖衛東.日本汽車制造商快速技術創新能力的來源:基于供應鏈的技術管理.科技進步與對策,2005,(10):170-172.
作者簡介:劉思峰,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任君卿,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博士生。
收稿日期:2008-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