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招聘是企業實現目標的一種手段,目的是迅速形成生產力,其成功不在于招來多少人,而在于留住多少人。企業文化在招聘過程中具有過濾、篩選功能,招聘是宣傳、整合、執行、更新企業文化的工具和手段,兩者具有交互效應。通過有效的招聘策略,實現員工個人與企業文化的匹配,可以增強員工對企業的認同感,降低員工流失率。
關鍵詞:招聘;企業文化;有效匹配
企業管理者經常遇到這樣的困惑:企業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等資源而招聘的人才卻在短期內離職,結果是“賠了夫人又折兵”。原因何在?薪酬問題是表層原因,更深層的原因則是:員工的個人技能雖與工作要求相匹配,但個性、價值觀與企業文化不相容。
一、 招聘和企業文化的交互效應
古人云:上下同欲者勝。個人—文化的有效匹配將實現并增強員工對企業的認同, 從而使兩者產生一體化的感覺。招聘和企業文化的交互效應體現如下:
1. 企業文化對招聘的影響。(1)過濾功能。有競爭力的企業容易獲得優秀的人才,但優秀不等價于合適,最終可能會“留得住人,留不住心”,若以企業文化為支點來“對號入座”,通過“場”的適應,可使員工流失最小化。(2)指導功能。借助于招聘過程中的文化展示,應聘者可加深對企業的了解并進行準確的自我評價和定位,為其職業取舍提供依據,也為其從“契約”到“契合”提供支持。
2. 招聘對企業文化的影響。(1)招聘是宣傳企業文化的工具之一。招聘過程中有意識的宣傳,可讓潛在的員工了解企業的文化,達到招聘和宣傳的雙重目的。(2)招聘是執行企業文化的戰略手段。招聘是人力資源管理的入口關,理所當然成為執行企業文化的第一步,對可能承載企業理念的應聘者有著篩選大權,并對企業文化的整合帶來深遠的影響。(3)招聘是更新企業文化的必然選擇。企業文化需要隨企業的發展與時俱進,企業也需要“空降兵”,基于企業文化的高層次人才招聘能給企業文化帶來新鮮血液,促進企業的階梯式發展。
二、 個人—文化有效匹配的重要性
1. 理論支持。(1)適配理論。生物界的“適配論”告訴我們:處于變化環境中的生物體,其生存受所處環境的影響。同樣,對處于管理系統中的人而言,其發展受與人文、自然環境的影響。(2)新期望理論。Kahaneman和Tversky(1979)的新期望理論指出,招聘的初步篩選應主要關注員工知識、技能與職位的匹配,即個人—崗位匹配,關注崗位勝任能力,主要強調員工的硬技能;后期應主要關注員工的價值觀及個性與企業文化的匹配,即個人—文化匹配,關注與企業的融洽度,主要強調員工的內在特征(見圖1)。兩者雙管齊下, 為塑造高質量和高滿意度的員工奠定基礎。個人—文化有效匹配的重要性正如鞋子之于服裝、 服裝之于身材,不當的搭配產生的不是美而是不和諧。

2. 實證支持。研究數據以訪談方式獲取,調查對象為參加2007年11月24日山東省大型人才招聘會的求職者和招聘者。在對求職者(86人次)的訪談中,有42.1%的會“選擇企業文化與自己個性相符合的企業”,44.2%的人認為“只要收入高就行”13.7%的人認為“無所謂”;在對招聘者(79人次)的調查中,8.3%的企業“只看重能力”,14.2%的企業認為“員工的個性和能力同等重要”,有77.5%的企業“盡量選擇個性與企業文化相符合的求職者”,他們一致認為:個人—文化匹配的員工工作滿意度和組織承諾度高,且表現出較高的關聯績效。實際上,招聘是實現企業目標的一種手段,目的是迅速形成生產力,它是為企業而不單是崗位選人,其成功不在于招來多少人,而在于是否留住人。員工很容易掌握新的知識與技術,而培養與企業一致的文化是很難的。要避免陷入“招聘的是技能,解雇的是不合”的怪圈,個人—文化的有效匹配是關鍵。
三、 面向個人—文化有效匹配的招聘策略構建
要提高員工忠誠度,個人—文化的良好匹配是基點,為此,我們構建以下招聘策略作為企業實現有效招聘的強有力保障,其招聘流程如圖2所示。
1. 招聘理念:以企業文化為導向。來自企業的實踐表明,認識論和方法論的提升都很重要,但心靈的升華應是首位的,理念應當先行。因此,理想的招聘首先必須有理念牽引─以企業文化為導向,讓企業文化貫穿并體現在招聘的全過程,與能力的考察并舉。

2. 招聘過程:烙有文化印記。招聘環境、招聘設施和招聘者是傳遞企業文化信息的重要載體,影響求職者對企業的判斷和定位,所以招聘環境和招聘設施應能夠詮釋企業文化,招聘者應該是企業文化的實踐者,把企業文化真實地展現給求職者,并對應聘者起到一定的視覺和聽覺激勵效應。

3. 招聘技術:立體式的選拔,多方法、多工具合理搭配使用。(1)面試時進行多方位的綜合了解。除了崗位勝任能力的考察外,面試時還應該就企業的價值觀、企業文化、企業形象等與應聘者進行交流, 了解其與企業文化的匹配度。(2)招聘中引入心理測試。企業應創造條件與心理學家聯合進行心理測試,采用主題統覺測試、羅夏墨跡測試、筆跡測試等方法綜合考察應聘者隱藏的心理特征,使考察更加全面。
4. 招聘保障:充分利用背景調查和試用期。
(1)進行背景調查。根據應聘者提交的證明材料,調查其職業背景,了解其團隊合作能力和文化取向,判斷其是否具有與企業文化發展相適應的潛力,預測其未來的發展。
(2)充分利用試用期的機會進行后續考察。試用期間,請準員工參加企業內部的各種體現文化的活動,幫助他們在體驗中直接感受企業文化,在認同中融入企業文化。根據試用期的跟蹤調查結果,由部門主管判斷其匹配系數。以r=cos?茲 (?茲∈[0,1800])表示個人——文化的匹配度,顯然r ∈[-1,1](見圖3),若r為1,則匹配度極高,若r為-1,則背離企業文化,試用期滿據其表現作出不同決策(見圖4)。
四、 小結
1. 個人—文化的匹配是招聘中的二次匹配。留人的關鍵是留心,因此它有助于實現員工與企業的自適應和無縫契合,從而建立相互信任、穩定的雇傭關系,最終實現企業的和諧管理。
2. 個人—文化的匹配應該分層次進行。筆者并不提倡企業的全員匹配,有時候適當的異質性能使企業保持活力和創新性。對于企業高層管理者,可適當降低匹配度要求,而對企業基層員工,則應提高匹配度要求。
3. 個人—文化的匹配應該分階段、動態地進行。個人—文化的匹配不能一概而論,應該以權變的眼光對待,企業發展初期,“人心齊,泰山移”,對匹配度要求較高,而隨著企業發展的成熟,則可適當異質化。
參考文獻:
1.A.L.Kristof.Person—organizationfit:An integrative review of its conceptualizations,measurement and Implications.Personnel Psychology,1996,(49):1-49.
2.Bowen,David E,Gerald E·Ledford,Barry R·Nathan:Hiring for the organization,not the job.Academy of Management Excutive,1991,(4):35-51.
3.黃波,凌文輇.人與組織匹配的招聘模式.中國人力資源開發,2005,(9):41-43.
4.張正堂.基于人與組織匹配的招聘模式.財經問題研究,2006,(3):92-96.
5.陸小雨,王端旭.人與組織匹配研究新進展.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06,(2):25-26.
6.奚菁,王文峰.企業文化在招聘工作的作用.人才資源開發,2007,(3):28-29.
7.樊宏,戴良鐵.基于人與組織匹配的招聘模式.經濟管理,2004,(3).
8.張正堂.人力資源管理活動與企業績效的關系:人力資源管理效能中介效應的實證研究.經濟科學,2006,(2).
9.王占玲,談謙.人與組織匹配的研究.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2007,(3).
10.胡楊,劉國花.基于人與組織匹配的人力資源管理策略研究.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07,(2).
作者簡介:趙息,天津大學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王偉紅,天津大學管理學院博士生,山東財政學院講師。
收稿日期:2008-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