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要深刻領會毛澤東“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思想的內涵,并以此為指導,深入剖析“工學結合、半工半讀”的科學內涵,總結“工學結合、半工半讀”的各種實施模式,完善有關“工學結合、半工半讀”的法律法規。
關鍵詞:毛澤東;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職業院校;工學結合;半工半讀
教育部要求職業院校試行工學結合、半工半讀。這是我國經濟發展的迫切需要,也是緩解企業高級技工短缺的有效途徑,同時也可促進教育與經濟的密切聯系。毛澤東同志對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作過許多精辟論述,其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思想至今仍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對推動職業院校的工學結合、半工半讀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
毛澤東“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思想的基本內涵
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針對舊中國教育與社會實踐脫離、“勞心”與“勞力”分離、智力與體力脫離的弊端,毛澤東明確指出教育應與生產勞動相結合,以此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消滅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的差別。1921年,毛澤東創辦了以幫助知識青年進修提高為主要任務的“湖南自修大學”,并堅持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辦學方針,在他起草的《組織大綱》中明確宣布:“本大學學友,為破除文弱習慣,圖腦力與體力之平均發展,并求知識與勞力兩階級之接近,應注意勞動。本大學為達到勞動之目的,應有相當之設備?!蓖恋馗锩鼤r期,毛澤東主張教育為革命戰爭與階級斗爭服務,使廣大勞苦大眾成為文明幸福的享有者。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不但把教育同民族解放斗爭的偉大社會實踐相結合,而且還把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當作克服當時嚴重經濟困難的重要手段,提倡“一面生產,一面學習”。抗日軍政大學是當時堅持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辦學方針的典范。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思想有了進一步發展。1958年,在《工作方法六十條》中,就我國各級各類學校如何具體實施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這一問題,毛澤東指出:應根據各級各類學校的性質和任務,并考慮當時當地的具體條件來確定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形式與內容。1966年,毛澤東又明確指示:全日制學校學生,在以學為主的同時,應適當參加必要的生產勞動。另外,毛澤東還主張全日制學校、半工半讀學校與業余學校并舉;理工科院校開辦工廠;文科學??梢哉麄€社會為工廠,師生走出校門接觸社會、接觸工業和農業、接觸工人和農民。
生產勞動與教育相結合從事生產勞動的廣大人民群眾,必須接受一定的文化知識教育,以提高自身的政治思想覺悟和科學文化水平。面對經濟不強大、政治不穩定、教育不發達、人民群眾文化知識水平普遍落后的舊中國,毛澤東主張通過辦教育、辦學校消除眾多的文盲與半文盲,提高生產者的知識文化水平,使廣大人民群眾成為現代文明的享有者,并身體力行,付諸實踐。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后,毛澤東積極籌辦工人、農民業余學校,開辦夜校、掃盲班、識字班等,通過午學、夜讀、半日制、季節性等多種形式,努力使生產勞動與教育緊密結合,以此提高工人和農民的思想覺悟、政治素質和文化素質。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更加主張生產勞動與教育相結合。1966年,毛澤東明確指出,工人、農民、機關干部和部隊戰士,在堅持本職工作的同時,也要適當學習一些科學文化知識。另外,毛澤東在一些文章中也要求工廠、農場和機關、部隊開辦學校。
“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教育方針的重要組成部分毛澤東一貫主張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并一直堅持將其作為教育方針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是毛澤東對馬列“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思想的一大發展。土地革命時期的1934年,在《第二次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的報告》中,毛澤東指出:“蘇維埃文化教育的總方針在什么地方呢?在于以共產主義精神來教育廣大的窮苦民眾,在于使文化教育為革命戰爭和階級斗爭服務,在于使教育與勞動聯系起來,在于使廣大中國民眾都成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要求抗日軍政大學等學?!耙幻鎸W習,一面生產”。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將新民主主義教育宗旨規定為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教育。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根據當時經濟建設的需要,多次強調教育為工農服務,為生產建設服務。195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的《關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明確規定:“黨的教育工作方針,是教育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p>
“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具有明顯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毛澤東所主張的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不僅是理論與實際相聯系、消滅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差別、促進人自由全面發展的重要手段,而且也是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實現知識分子同工農相結合的重要途徑。在湖南自修大學的綱領中,毛澤東提出“求知識與勞力兩階級之接近,應注意勞動”。這清楚地表明毛澤東已經把“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當作引導知識分子同工農相結合的一種有效途徑。抗戰時期,毛澤東要求“全國知識青年和學生青年一定要和廣大的工農群眾結合在一塊,和他們變成一體”。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把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當作思想改造的一種手段。他指出:思想改造,首先是知識分子的思想改造,是我國在各方面實現民主改革和逐步實現工業化的重要條件之一。為此,他要求青年學生、知識分子走與工農相結合的道路,在生產中不斷改造思想,鍛煉成為德、智、體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勞動者。
以毛澤東“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思想為指導,
科學推進職業院校工學結合、半工半讀
毛澤東“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思想,是被實踐檢驗了的科學真理,為我國職業教育實踐提供了強大的理論動力,是職業院校實施工學結合、半工半讀的行動指南。
(一)準確理解“工學結合、半工半讀”的科學內涵
“工學結合、半工半讀”是我國新時期教育方針的具體體現“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我國教育方針的重要內容。195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就明確提出“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1993年,《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將其修訂為“教育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199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提出“教育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指出:“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培養全面發展人才的重要途徑。各級各類學校要從實際出發,加強和改進對學生的生產勞動和實踐教育,使其接觸自然、了解社會,培養熱愛勞動的習慣和艱苦奮斗的精神。”2002年,黨的十六大報告也要求“教育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工學結合、半工半讀”是“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教育方針在新時期的直接、具體體現,是實現“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重要途徑。因此,不能將“工學結合、半工半讀”僅僅看作是職業院校的一種培養模式,更應該將其視為我國教育方針的重要組成部分。
“工學結合、半工半讀”是職業教育基本特征的反映職業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培養一大批具有必要的理論知識和較強實踐能力的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和農村急需的各類實用型技術人才,直接為經濟建設服務。生產性、實踐性、職業性、大眾性、產業性、社會性(地方性與行業性)是職業教育的本質特征,除此之外,職業教育還具有靈活性、創新性、短周期等特點,其教育效果具有較強的直接性與外顯性,能夠迅速適應經濟結構的不斷調整和勞動力市場的不斷變化?!肮W結合、半工半讀”是職業教育生產性、實踐性、產業性、職業性等本質特征的現實反映,是實現職業教育根本目的的最佳途徑。
“工學結合、半工半讀”是我國職業教育實踐經驗的科學總結近年來,我國的一些地方政府、職業院校、企業在“工學結合、半工半讀”方面進行了大膽的、全方位的深入探索,取得了明顯的成績,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得到了教育部的認可,并在《關于職業院校試行工學結合、半工半讀的意見》中加以肯定:“近年來,不少地方和職業院校在辦學過程中注重加強與企業的聯系,加強學生的生產實習和社會實踐,堅持走工學結合、半工半讀的路子,學校招生數量不斷增加,教學水平不斷提高,畢業生受到用人單位的歡迎,取得了明顯成效?!蔽覈慕逃碚摴ぷ髡?,特別是職業教育理論工作者對職業教育的實踐經驗進行了系統的概括與總結,探索出了“工學結合、半工半讀”的科學道路。
“工學結合、半工半讀”是國外職業教育發展的基本理念從世界范圍看,凡是職業教育取得成功的國家,無一不強調“工學結合”與“技能訓練”,無一不強調“職業能力培養的開放性與靈活性”,無一不強調“校企合作”。德國通過國家立法支持學校與企業共同開辦職業教育,使“工學結合”成為一種制度,并規定學校的主要職能是傳授與職業有關的專業知識,企業與公共事業單位的主要職能是讓學生接受職業技能方面的專業培訓。日本的企業也主動與學校聯合開辦職業教育,讓企業職工到學校學習或由學校教師到企業授課,也可以由企業自己開設部分課程,由學校認可其學分,從而實現“校企合作”。
“工學結合、半工半讀”具有豐富的時代內涵“工學結合、半工半讀”,不僅是對毛澤東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思想的繼承,更是對毛澤東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思想的創新與發展,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與豐富的全新內涵?!肮W結合、半工半讀”不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半工半讀”的簡單翻版,也不是對國外“校企合作”的機械照搬,而是從我國經濟與社會發展水平、人民群眾對教育的需求程度與承受能力、教育改革發展趨勢的實際出發,根據我國教育方針與職業教育發展規律得出的一種全新的教育理念。
(二)積極探索“工學結合、半工半讀”新模式
經過不斷探索,我國的“工學結合、半工半讀”已經形成了一些基本模式。在這些基本模式的基礎上,各地方政府、職業院校、企業、職業教育理論工作者根據我國經濟與社會發展規律、職業院校教育教學實際,積極探索,認真研究,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行之有效的“工學結合、半工半讀”新模式。
分段培養模式即在入學后的一年或兩年內,由學校向學生傳授職業技術基本理論與基本知識;在學生即將畢業的一年,由校外經濟實體培訓學生的職業技能。這與德國的“雙元制”類似。
雙向互送模式即學校將學生送到校外經濟實體接受一年的職業技能培訓,與此同時,校外經濟實體將職工送到學校接受一年理論知識教育。這種模式既有利于使學生到校外經濟實體得到真正的“頂崗”鍛煉,又有利于提高校外經濟實體員工的整體素質;既有利于減輕校外經濟實體的經濟負擔,又有利于提高學校教育資源的使用效率。
“前校后廠”模式即根據我國經濟發展與產業結構調整趨勢,結合自己的專業優勢,由職業院校直接創辦經濟實體,并將其作為自己的實習基地。“前校后廠”模式便于學校統籌教育資源,實施靈活的教學方式,保證學生隨時都可以接受職業技能實訓。同時,“前校后廠”模式有利于學校及時了解市場信息、掌握產業動態,并據此推進教學改革,提高教學的針對性與時效性,進而促進教學質量的整體提高。另外,“前校后廠”模式還可以為學校帶來一定的經濟效益,緩解職業院校經費不足的困難。
“前廠后?!蹦J郊锤黝惤洕鷮嶓w根據自身及社會的需要,獨立開辦各級各類職業院校,或培訓在職職工,或培養高級專業人才,或為社會輸送各類技術人才。“前廠后?!蹦J接欣谡{動經濟實體參與職業教育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有利于吸引經濟實體的資本進入職業教育領域,同樣也有利于提高職業教育的針對性與市場適應性。
“訂單式”模式即由學校與企業簽訂兩種“訂單”:一是企業錄用合格畢業生的協議;二是學校按企業要求培養人才的協議。“訂單式”模式的基本特點是,通過“訂單”明確學校與企業各自的職責,推動學校與企業共同制定人才培養計劃,利用雙方的教育資源培養學生,共同考評學生質量等,這是國內許多職業院校甚至一些普通高校比較贊賞的“工學結合、半工半讀”模式。
“雙證”模式即學生畢業時可以獲取“畢業證”與“職業資格證”。這種“工學結合、半工半讀”模式主要靠兩條途徑實現:一是學校與勞動部門主管的職業資格鑒定機構合作,由學校完成學歷教育,由職業資格鑒定機構完成職業資格培訓與鑒定;二是由學校直接獨立完成學歷教育和職業資格培訓與鑒定。這就要求國家調整現行的職業資格培訓與鑒定的法律法規,賦予職業院校職業資格培訓與鑒定的職權。
(三)完善“工學結合、半工半讀”的法律法規
“工學結合、半工半讀”需要各級政府、職業院校、企業與相關機構以及社會團體密切配合和相互協調。系統的法律法規、政策與規章制度是保證“工學結合、半工半讀”各相關要素協調運轉的必要條件。
我國已經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國務院關于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關于進一步推動職業學校實施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的意見》、《關于推進職業教育若干工作的意見》、《關于進一步加強職業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見》等法律法規,從不同角度對“工學結合、半工半讀”進行了不同程度的闡述。最近,教育部又出臺了《關于職業院校試行工學結合、半工半讀的意見》,專門對“工學結合、半工半讀”做出明確規定。這些法律法規初步形成了我國“工學結合、半工半讀”宏觀的法律體系,但并未達到系統化與完善的程度。
各級政府、學校、企業應根據自己的職責,不斷修訂、完善、出臺有關“工學結合、半工半讀”的法律法規、規章制度,促進“工學結合、半工半讀”的持續有序發展。(1)應進一步明確政府、學校、企業對“工學結合、半工半讀”的職責、權利、義務,不斷完善“工學結合、半工半讀”協調運轉方面的法律法規。(2)應制定充分調動企業支持“工學結合、半工半讀”的相關政策,如稅收優惠政策、經濟補償政策等。(3)應制定鼓勵學校創辦經濟實體、實現“前校后廠”的相關政策,如積極的貸款政策等。(4)應制定職業資格培訓與鑒定的相關政策,尤其是要制定勞動部門與教育部門共同負責,有條件的職業院校也可獨立開展職業資格培訓與鑒定的相關政策。(5)應制定加強對“工學結合、半工半讀”的監督管理、保證其取得實效的相關政策。(6)各地區、學校、企業應制定“工學結合、半工半讀”的實施細則。
作者簡介:
孫山(1970—),男,四川南江人,四川理工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高等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