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香港經濟的高速發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發達的職業教育與培訓。雖然數年前香港就已形成較完善的職業教育體系,但隨著經濟的發展與產業結構的變化,其職教體系也隨之發生變化。因此,有必要了解香港職業教育的概況,選取經濟對香港職業教育發展影響的新視角,著重分析各個時期香港人力資源開發的不同導向,探討香港職業教育的新理念。
關鍵詞:香港;職業教育與培訓
香港職業教育概況
香港的職業教育又稱為“工業教育”或“工業訓練”,其實質是與工業、商業、服務業有關的技術教育。香港的職業教育最早萌芽于20世紀初,但因受英國精英教育的影響,直到20世紀60年代后,在工業發展與產業更替的驅動下,才加快了發展步伐。經過短短數十載,香港的職業教育已走過“起步、拓展”階段,步入“提升”階段,已建立起梯級分工、各司其職的比較完善的職業教育體系,該體系由職前教育與職業培訓兩部分構成。
職前教育是香港職業教育體系的主體,又可以劃分為預備級職業教育、初級職業教育、中級職業教育和高級職業教育等四個層次。預備級職業教育又稱職業基礎教育,主要是在普通中學進行的職業教育。職業先修中學和工業中學的初中段教育與文法中學的高中段教育均屬于預備級職業教育。初級職業教育又稱技工課程教育,由職業先修中學、工業中學、青年學院和專業教育學院承擔,接收中三層次的學生,學生畢業后,可做普通技術工人或繼續升學。中級職業教育又稱技術員課程或高級文憑、高級證書課程教育,主要由專業教育學院、工商咨詢學院和青年學院等承擔,接收中五層次的畢業生,學制2~3年,學生畢業后成為技術人員。高級職業教育又稱技師課程教育,是職前教育的頂端部分,由得到香港政府確認的綜合性大學的工科院系培養,入學條件嚴格,招收大學預科及以上程度的學生,學制3~5年,學生畢業后必須參加實務性訓練并通過相應專業行業協會主辦的考試,才能取得資格證書,成為高級專業技術人員。
香港職業教育的另一部分是職業培訓。香港的職業培訓除了由職業訓練局屬下的各個學院和訓練中心以及雇員再培訓局等準政府機構承擔外,還由遍布各社區的社會辦學機構承擔。這些辦學機構大體上可以分成三類:第一類是由志愿團體主辦的職業教育機構,如天主教、基督教的各教派、勞工及社工組織等;第二類是由專業社團組織主辦的職業教育機構,如香港會計公會、香港會計員協會、香港管理專業協會、生產力促進中心、家庭計劃指導會、企業人力資源培訓中心等;第三類是以贏利為目的的私人辦學機構,其數量大、規模小。
經濟發展與歷史背景
對香港職業教育的影響
香港職業教育的發展、人力資源開發的導向與香港經濟的發展及產業結構的變化是息息相關的。
英占初期(1841~1860)。19世紀40年代,香港淪為英國殖民地。英占初期,在政治上,港英當局對華人采取民族壓迫與種族隔離政策;在經濟上,香港因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自然而然地成為自由港,形成以進出口貿易為中心,以航運業和金融業為兩翼的經濟格局,“黑色貿易”成為當時香港經濟的支柱。該時期,英政府忙于掠奪與牟取暴利,無暇顧及香港公共事業的發展和人力資源開發。
英占中期(1861~1941年)。19世紀60年代以后,英國先后占領了九龍和新界,控制了整個維多利亞港。在政治上,港英政府對華人采取“籠絡懷柔”的方針;在經濟上,繼續采取自由港和自由經濟政策。港英當局除了集中力量發展香港的進出口貿易、航運、金融和制造業之外,還擴大了對港口以及房屋建設、公共事業、本地商業、服務業的投資,從此揭開了香港職業教育發展的第一頁。1911年,香港大學成立,開辦了醫學院和工程學院,進行工業教育;1937年,香港創辦了第一所工藝學校(于1957年改名為工業學院),開始了正式的工業職業教育,標志著香港職業教育的開端。但由于香港教育深受英國精英主義教育的影響,所以職業教育發展緩慢。
英占后期(1945~1997年)。英占后期,香港的經濟發展經歷了戰后恢復期(1945~1951年)、工業化時期(1952~1970年)、經濟多元化時期(1971~1980年)和“大香港經濟”全面發展時期(1981~1997年),各個經濟發展時期的側重點不同。
二戰以后,香港經濟因大量資本、勞動力和人才的流入得以迅速恢復。進出口貿易、金融業和房地產業逐漸恢復興旺,制造業也在競爭中曲折前進。正當香港經濟迅速恢復和發展時,對華“禁運”使香港賴以生存的轉口港作用喪失殆盡,迫使香港致力于發展“出口導向型”的加工制造業,香港也因此由單純的轉口港變為新興工業城市,實現了戰后香港產業結構的第一次轉型。20世紀70年代后,由于受進口國經濟不景氣、采取“出口導向”戰略的國家和地區增多以及港產品成本增加等因素的影響,香港的制造業陷入困境。為增強競爭優勢,香港先后從發達國家引進先進工業生產設備與生產技術,工業生產逐漸由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過渡,出現了電子、鐘表和玩具等新興行業。同時,傳統行業也更新經營理念,由生產低成本價格的產品轉向生產高品質、高附加值產品。新產品、新行業、新市場和新產業部門的出現,形成了香港經濟的多元化格局,實現了香港產業結構的第二次轉型。20世紀80年代后,由于內地的改革開放,香港經濟獲得了新的發展機遇,大量勞動密集型企業轉向內地,島內工業企業則進一步向高科技術產業轉移,從而推動香港經濟進一步向多元化與國際化方向發展,使香港迅速發展成為國際性與區域性的金融中心、航運中心、貿易中心、旅游中心。
香港經濟的轉型與新興行業的出現,導致對職業技術人才的需求迫切,從而促使香港政府調整教育政策,推動了職業教育與培訓的發展。根據不同時期工業發展水平的要求,香港的職業教育在英占后期的四個不同階段,對人力資源開發的導向不盡相同,具體表現為不同階段的人才培養層次不同。
一是倡導培養中等職業技術人才。在戰后恢復期和工業化時期,為培養適應經濟發展水平的人才,港英政府從多方面加強了對全港職業教育的統籌與研究。1965年,設立了工業訓練咨詢委員會,負責對技術員、操作工的訓練事宜。自1970年以來,先后成立了8所工業學院,開設了眾多適合香港社會經濟、行業發展的專業,提供了數萬個不同類型的學額,培養了一大批中等職業技術人才。
二是倡導培養專科以上層次的職業技術人才。在經濟多元化時期,隨著新興產業的出現與傳統行業經營理念的升級,社會迫切需要大批素質更高的技術人才,香港的專科以上職業教育應運而生。1972年,港英政府撥款創辦了香港理工學院,掀開了香港高職教育的第一頁。1973年,設立了香港訓練局,取代工業訓練咨詢委員會,并進一步加強了對技師、技術人員、操作工以及商業、服務業各級職員需求的調查研究。1978年10月,香港政府發表了《高中及專上教育發展白皮書》,就進一步改善香港未來的職業教育與訓練、配合香港工業的發展提出了一系列新措施。
三是倡導高職教育的提升。在“大香港經濟”全面發展時期,隨著勞動密集型企業的北移以及高新科技產業群的逐步形成,港英政府更加重視高職教育橫向與縱向的發展。1982年設立了全港職業教育統籌機構——職業訓練局,根據該局的調研,1987年,港府發表了《高中及專上教育發展白皮書》,提出加強發展工業學院,擴大大學招生規模,擴展有關技術員及高級技術員、技師程度的課程。1988年,成立了香港科技大學,其工科與工商管理兩個學院開辦了碩士、博士課程,旨在為社會培養高級技術人才。1993年,柴灣、青衣兩所工業學院升格為科技學院,開設高級證書課程。1994年,香港理工學院、城市理工學院分別升格為香港理工大學和香港城市大學,并在開設碩士學位課程的基礎上開始招收職業教育博士研究生。上述舉措擴大了高職教育的規模,其目的在于為香港培養社會經濟發展所需的高級技術人才,推動高新科技產業的發展。
從香港回歸祖國至今,香港的產業結構已高度輕型化,第三產業(批發、零售、進出口貿易、金融保險、地產和商業服務業等)占GDP的比重從1980年的67.5%提高到2005年的90%,成為香港吸納就業人數最大的產業,而制造業,建造業和水、電、燃氣業等工業的生產值總和在GDP中僅占10%。因此,香港已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服務之都”,其世界與區域國際大都市的特征日益明顯。隨著香港產業結構在第三次轉型基礎上的再次升級與區域國際大都市的形成,其人力資源開發的導向又有了新變化。
首先,由“本土化”不斷向國際區域輻射。隨著香港職業教育與培訓的日趨成熟以及世界經濟一體化趨勢的形成,香港的職業教育與培訓不斷向國際區域輻射,逐步建立起與內地及亞太國家的合作機制。1997年,浙江大學與香港理工大學共同設立了“浙江大學——香港理工大學國際企業培訓中心”,旨在發揮兩校的各自優勢,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熟悉中國國情、掌握管理技能并具有社會責任感的高級管理人才。2002年9月,香港科技大學與上海交通大學合作推出科技管理碩士學位課程,為內地培養科技管理專才。2003年,高峰進修學院①成立,與多家海外及本地專業機構共同合作,除為本土在職人士提供進修課程外,還為海外和本地企業提供企業訓練課程。2003年9月,知專學院(SHAPE)成立,與英國、澳洲及內地著名大學和香港公開大學合作,為專業教育學院高級文憑畢業生提供學士學位課程的升學階梯。香港的職業教育特別是培訓,與內地及周邊國家或地區的合作日益增多。調查顯示,近80%的香港人才培訓公司已經進軍內地。
其次,注重全港民眾技術素質的提升。隨著香港職業教育體系的日漸完善,回歸后的香港除在各大學的工科院系繼續培養社會所需的尖端高級技術人才之外,更加注重全港民眾技能技術素質的提升。為了增加中三、中五及中七層次畢業生的深造機會,開辦了多家新學院。1999年,香港職業訓練局把屬下兩所科技學院和7所工業學院合并,組建成立了香港專業教育學院,旨在更合理地統籌資源,集中力量突出各自辦學的優勢,提升中等層次職業教育與培訓的質量。2001年9月,成立了職業訓練局工商資訊學院,為中五以上層次的學生提供更多的高級文憑課程學額。2004年,成立了職業訓練局青年學院,為中三及中五層次的離校生提供優質課程,開發年輕人的技能。為配合創意工業發展,培訓世界級設計人才,香港會聚了專業教育學院五大設計學系的優勢,于2007年正式成立了香港知專設計學院。
再次,所設專業與課程更加側重人文學科。由于香港產業的輕型化,職業教育與培訓在專業和課程設置上愈來愈偏向文科化,從職業訓練局下設各學院與訓練中心的專業和課程設置中可以得到印證。專業教育學院的9個分校共開設40個學系,其中文科學系占22個,工商資訊學院、邱子文高中學校、知專設計學院、高峰進修學院與知專學院等5所職業訓練局屬下的學院,共開設近30門課程,除了應用科學、計算機科學、工程及財務會計等屬于理科課程外,其余均為文科課程。同時,香港在內地的培訓和所開設的課程也基本上是諸如工商管理等文科課程。
香港人力資源開發的導向變化與職業教育發展的歷史軌跡表明,社會經濟發展與職業教育存在著內在的互動關系:經濟轉型與發展必然導致產業結構的重大調整和人才需求的變化,從而對職業教育提出新的要求;而職業教育的發展提高了職工隊伍的職業技術素質,進而推動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因此,只有正確認識二者的互動關系,以現代職業教育觀認識職業教育的社會性與迫切性,職業教育才會獲得健康發展,并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香港職業教育與培訓的理念
政府監管引導化香港政府實行以自由競爭為主導的市場經濟政策,不僅在經濟活動方面奉行“積極的不干預”原則,在教育和其他方面也是如此。在職業教育與培訓方面,香港政府主要起指導、監督與服務、資助的作用。首先,通過法規條例加以引導。香港關于職業教育的法規主要有《職業訓練局條例》和《學徒制度條例》。法規雖不多,但內容具體、可操作性強,而且一般設有罰則,若違反條例,會受到嚴厲的處罰,以此指導和監督學校、企業與社會重視職業教育。其次,香港政府運用專家意見加以引導。香港職業訓練局下屬的21個訓練委員會和5個一般委員會,通常每兩年一次對所在行業的人力資源需求狀況進行全面調查,并發表權威性的調查報告,從而為職業院校與辦學機構提供依據,求學者往往也以這些調查報告作為選擇專業的指南。再次,香港政府以財政資助形式積極扶持、參與發展職業教育與培訓,如成立雇員再培訓局,不僅由再培訓局向有需要的人士提供多種職業培訓課程,政府還給予受培訓人員一定的培訓津貼。
培養目標多層次化香港在九年義務教育后實行多次分流,逐步形成了預備級職業教育、中等職業教育和高等職業教育體系,為社會培養中專、大專、本科、碩士及博士等不同層次的各級各類技能技術人才。
經營理念市場化香港是個高度市場化的社會,市場機制在職業教育資源配置方面發揮著決定性的作用。香港的職業教育要為就業市場輸送合格的、高素質的勞動力,因此,其就業市場各類人才的供求狀況是各職業院校與培訓機構辦學的風向標。香港各院校與培訓機構的招生、課程計劃、訓練內容等不是由香港政府統籌與規劃,而是圍繞人才市場的供求制定的。香港職業訓練局屬下的各個訓練委員會和一般委員會會同政府統計處每兩年對各主要行業的人力資源需求狀況進行全面調查、分析與評估,預測兩三年內社會對各級人才的需求,供各院校與培訓機構制定專業、課程和訓練計劃參考。正因為對人才市場的有效把握并通過市場調節職業教育與社會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所以二者達到了較好的動態平衡。香港社會經濟發展迅速,人才市場變化較快,職業教育與培訓不僅專業與課程設置十分靈活、針對性強,其學制也富于高度的靈活性與適應性,有全日制、日間給假調訓制、部分時間制與夜間制等形式,且各種學制長短不一。
培養過程實訓化香港職業教育兼具東西方教育體系的特點,既保留了學以致用的傳統,又融入了西方先進的教學方式與科學手段。香港的職業教育所開設的文化課和社工課程,其比例一般不到30%,而在專業課教學中,實踐操作課的比例則高達50%以上。香港的職業教育非常注重模擬教學與環境教學,力求教學場景與現實工作環境相統一,學習過程就是實習過程。香港職業教育與培訓的大多數畢業生一般不需經過實習期便可立即頂班操作。
總之,香港的職業教育與培訓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成就,主要是由于香港政府處理好了兩對關系:一是香港政府運用法規、條例進行“積極又不直接干預”的引導和財政上的大力支持,正確處理了政府主導與市場化運行的關系;二是企業行業的積極參與,正確把握了職業教育與培訓與社會經濟發展的實時互動關系。這兩點經驗,對于促進國內職業教育與培訓的發展具有深遠的指導意義。
注釋:
①高峰進修學院于2003年11月由財經事務培訓發展中心、咨詢科技培訓及發展中心和香港管理專業發展中心合并而成。
參考文獻:
[1]陳小紅.大陸、臺灣、香港兩岸三地高職教育發展初探[J].中國電力教育,2004,(1).
[2]何小剛,王旗.香港職業教育的特點及啟示[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2006,(7).
[3]張向前.淺析香港現代職業培訓及啟示[OL].http://www.chinahrd.net/zm_qysq/article.asp?articleID=1171104, 2006-12-11.
[4]黃鴻鴻.香港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及其啟示[J].鷺江職業大學學報,2003,(3).
[5]尤安山.滬港產業結構的歷史演進[J].滬港經濟,2006,(11).
[6]李明華.香港教育體系的特點及其未來走向[J].比較教育研究,1997,(6).
[7]盧受采,盧冬青.香港經濟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作者簡介:
應雅泳(1981—),女,浙江杭州人,浙江工業大學教科學院職業技術教育學專業2006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