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職業教育在我國的廣泛發展促進了《生活》周刊的誕生?!渡睢分芸畛踝鳛橹腥A職業教育社的機關刊物,發表了大量有關青年職業教育和職業修養的文章,從為就業做準備、從業后如何面對失業等方面指導青年求職與就業,它所倡導的一些見解對于今天的職業指導仍具有借鑒意義。
關鍵詞:《生活》周刊;職業教育;職業指導
在上世紀20年代中期,職業教育思想在我國得到廣泛傳播并形成一股強大思潮。在這一大背景下,各類職業學校陸續興辦起來。在大批職業青年開始走上工作崗位,社會上對職業修養、職業道德的培養需求一浪高過一浪。如何謀求職業,如何正確處理職業工作中出現的種種問題,如何對待就業與失業,如何提高職業技能等成為中下層民眾,特別是面臨就業或再就業的廣大青年所渴望獲知的問題。早在1917年,中華職業教育社創辦的機關刊物《教育與職業》月刊就擔負起了職業教育理論研究的使命。此后不久,全國最大的民間教育團體——中華教育改進社也積極配合中華職業教育社開展對職業指導的倡導。1924年3月底,中華教育改進社開辟《申報》副刊《教育與人生》(周刊)第24期為“職業指導專號”,并開展了一系列的職業指導講演?!渡睢分芸畛踝鳛橹腥A職業教育社的又一機關刊物,與《教育與職業》月刊不同,更加注重宣傳職業教育,加強青年修養,培養青年職業道德以及溝通各地職業信息等?!渡睢分芸谝痪碹脱灾泻芎玫乇砻髁丝锏闹既ぃ骸吧钍且罁殬I為中心的,欲圖謀生活之圓滿,須先得適當之職業,所以本刊揭出各種職業之性質與青年擇業安業樂業的準則。豐富的生活須有適當的訓練與修養,所以本刊刊載時賢鼓勵青年修養之文字,輯錄古今成功人經驗之談話,并檢述中西發明實業家傳記,揭其特性,錄其嘉言,以啟發有志者希慕之思想?!眹@著這一辦刊動機,前期的《生活》周刊發表了大量為當時中下層民眾,特別是職業人士所歡迎的文章,在職業指導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關注就業前準備
就業是每一位接受職業教育的青年所必然面臨的問題。“大多數青年不論男女,到了十四或十五歲,天然地會想到將來生活的寄托,就是擇業問題。教育在這個時候,就應該用種種辦法明示或暗示各種職業的意義價值和從業的準備等等,使得每個青年不要走向和他天性或天才不相近的道路”。①在成立一周年之際,中華職業教育社就提出了職業教育的目的:為個人謀生之準備;為個人服務社會之準備;為世界及國家增進生產能力之預備。但一切之前提均離不開就業。如何選擇職業,對職業應有怎樣的認識,就業前要充分考慮哪些方面?《生活》周刊的讀者對象主要是職業青年,如公司職員、小學教員、學徒以及一般社會青年等,其中有很多是剛剛走出校門的畢業生。這些青年充滿了對職業的渴求和對美好職業生涯的向往?!渡睢分芸皶r肯定了青年作為職業主要分子的作用,給即將步入社會的青年學生樹立了信心。江鏡清指出:“‘青年’是人生歷程上最寶貴而最關鍵的起點,也是人生前途關系最密切的根基,也是人生最燦爛而神圣,最爛漫而無缺憾的時期?!雹谇嗄陮W生應該充分認識到這一點,以積極的心態投入到職業工作當中去。除了樹立信心外,鑒于當時的社會輿論以“讀書做官為榮”,以“讀書謀事為恥”,必須讓青年明了職業并無高低之分,“無勞心勞力之分,無貴賤高下之殊”,各行各業均有自身的優劣,“人之稟賦有不同,人之境遇有不同,于是而易其職業,然各致其能以相生則一也”。③職業學校更主要的是注重提高學生的技能,使畢業后憑一技之長謀得一份職業,但學生就業后往往又因一時盲從考慮不充分,即使謀得一職也會因多方因素,不能樂其業。況且,各種職業的工作性質、工作內容、工作方法、社會責任、服務手段、服務對象不同,決定了它對從業者能力有不同的需求。選擇職業必須充分考慮自身能否勝任。對此,《生活》周刊明確提醒即將就業或正謀職業之青年,選擇職業前須注意進行“個人分析”和“職業分析”。“個人分析”旨在考慮所尋職業“與我之志趣相合否?與我之性情合否?與我之能力合否?與我之體格合否?與我所具之專門知識合否?與我所具之普通教育及所有之常識合否?與我之生活習慣合否?此職業成功之要素為何?我已具備,或能養成之否”。④不但如此,步入職業學校后就應該深思“吾之所學他日在社會上需要否?能有所貢獻于社會否”“何種職業為現在社會所亟需,何種學問為現在社會所必要”。⑤以避免畢業后所學非所用的窘況,這也是就業前之準備工作。選定了目標,就要為自己的職業理想而努力。在學習之時“應隨時隨地留心考察,并當默察社會之趨勢,職業之心理,而先事準備,先事修養”,唯有這樣,“庶幾畢業以后,出路利便,而易為社會所歡迎。就事以后,辦事愉快,而易為雇主所信任。此則不但個人生計,較有把握,即社會事業之效率,亦大可增進矣”。⑤強調解決個人生計問題,是早期職業教育與實業教育的區別之一,蔡元培就曾直率地說過:“職業學校是專門為畢業以后得飯碗的?!殬I教育是搶飯碗的教育”。⑥既是為謀生計,就業擇業前的準備就顯得格外重要。
指導職業修養,培養職業精神
修養既是自身在各方面進行自我塑造和自我教育,達到社會對該職業的綜合要求的過程,也是在素質、知識、能力等方面,經過長期鍛煉和培養所達到的一定水平的狀態。良好的職業修養的形成,不但需要自我于細微之處不斷錘煉,也離不開相關的指導。隨著職業教育的展開,20世紀20年代以后,職業教育除強調為個人謀生、職業技能訓練以及授以一技之長外,更倡導為社會服務、職業道德的培養和學生的全面發展。良好的職業修養、職業道德成為成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顯得尤為重要。黃炎培曾把職業道德教育的基本規范概括為“敬業樂群”四個字。所謂“敬業”是指“對所習之職業具嗜好心,對所任之事業具責任心”,所謂“樂群”,是指“具優美和樂之情操及共同協作之精神”。⑦《生活》周刊自鄒韜奮接辦后,除注重“有趣味有價值”材料的收集外,在很大程度上也認可了這一觀點,刊發了大量諸如青年人如何在工作中埋頭苦干、爭取成功,如何通過個人奮斗抓住機會從而獲得良好的職業地位等方面的文章,指導職業青年在工作中養成良好的職業修養與職業道德。
學會利用機會,接受機會,創造機會機會是每一個從事職業的人常常遇見的,但有人能把握機會最終獲得成功,也有許多人錯失機會,遺憾終身。“留心利用機會的人,好像蜜蜂一樣,從他所遇著的每朵花里,他總要采些蜜出來。這種人總是心敏手快,他所遇著的人,他每日所遇著的事情,都是增加他的有用智識或個人能力的材料”。⑧面對機會,是視而不見、不予爭取呢,還是盡己所能,利用把握好機會呢?《生活》告勉廣大青年:“遇到了機會,應該斟酌工作的情形和自己的能力能否使兩方有益。倘然自己覺得有幾分把握,始可接受機會,盡力去做,對于社會作一種比較更大的貢獻”。不但如此,“我們也可以在現在地位上造機會”。要打破“只有別人的地位才值得羨慕”的成見,萬千世界,各行各業均有其優劣,“倘若自己能夠從現有地位上,現有職務上,現有工作上,時時刻刻為進一步之研究,增進自己的學問能力,你便能感覺說不出的愉快,無窮的興趣,而一切好機會自然飛到你的腳邊來了”。機會來了,還須謹記不可錯用機會,“因為一個人得到了機會以后,往往容易忘卻自己的本來面目”。面對機會,“一個人萬萬不可以得意忘形,必須時時刻刻省察自己的過失,這是保持機會要求發展的惟一方法”。⑨
態度的重要性《生活》提倡工作要熱誠,有禮貌,負責任,對已定的計劃或方針,要認準目標進行,不可遲疑不決,搖擺不定。這里說的是一個態度問題。對于廣大剛走出校門步入社會的青年來說,面對社會各式各樣的人和事,如何待人處事成為面臨的一個大問題。“言為心聲”,措辭顯得很重要。沈慰霞在《聲……色》一文中說道:“同是一句話,因為說話時態度的各殊,就得著不同的反應。一句很嚴厲而帶有責備性的話,你如果和顏悅色的對人家講,人家雖受了你的責備,也就心悅誠服;一句和平的話,你若板起了面孔,聲色俱厲地說出來,人家總有些受不下”。⑩她的這番話不但對于當時的職業青年,對于現在的學生也是很有教育啟發意義的。20世紀二三十年代,沿海的大中城市資本主義有了較大的發展,城市發展進程的加快,使得社會各個行業對勞動者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求學深造的渴求和無力升學的苦悶使城市青年謀生無路,而廣大破產農民又紛紛涌向城市尋求生機,這一矛盾成了“社會無論什么人都有他們說不出的苦痛”的一個縮影。對于這些苦愁與不滿意,《生活》主張應以“‘盡我所有’的態度,盡量利用我們所有的能力,所有的憑借,無論或大或小,總是‘盡我所有’的往前干”?!耙粋€人本來不能包辦一切,本來只能‘盡我所有’,此外多愁多慮多煩多惱,都是庸人自擾的事情”。{11}很顯然,態度對于從事任何一種職業的人都尤為重要。一個人態度的好壞甚至關乎職業的得失?!皯B度好,即使是遇著困難的事情,也比較容易解決;態度不好,即使遇著不困難的事情,也比較不容易解決,甚至雖然一帆風順,然而他自己還是覺得煩悶,常常要發牢騷,滿肚子不高興,不是怨天就是尤人”。{12}《生活》周刊的讀者大多屬于小資產階級階層,天性彷徨徘徊,好以自我為中心,在工作中所表現出的態度尤其明顯?!渡睢分芸翡J地覺察到了這一點并給予指導,使其端正態度。
學會調節與自治民國初年,城市化有了初步的發展,一些大城市人口急劇上升。1927年,全國百萬以上人口的大城市有四個(上海、武漢、北京、天津),上海人口已達260多萬,{13}城市人口的大量增長無疑給就業帶來了一定的壓力。從事各種職業之人,迫于生計,每日辛苦工作,也常常因此苦悶壓抑?!渡睢分芸嵝迅髟诼氈耍骸肮ぷ骱蛫蕵?,要有適當的調節,才能得到幸?!?。倘若“終日勞作,固然是像牛馬一樣,太枯寂而無生趣”。{14}為此,1927年10月,《生活》周刊推出了百期特刊“娛樂”專號,鼓勵青年在緊張忙碌的工作之余,積極參加正當有益的娛樂休閑活動,如繪畫、旅行、演奏、聚餐、跳舞等等,當然,也不能被娛樂沖昏了頭腦,“一天到晚,只在追求著娛樂,快樂一定不會駕臨的。常常還要因為精神沒有寄托的緣故,致流于悲觀,或者竟至墮落的”。{14}適當的娛樂可以陶冶身心,然而面對錯綜復雜的社會,初涉世的青年未必就能遇事沉穩,把握得當。有的人不知不覺中染上了惡習,有的人交友不慎誤入迷途,有的則是于成功之時驕傲自滿。這個時候“自治”就顯得很重要了。但究竟如何自治呢?畢云程于《生活》周刊第3卷第11期《怎樣把自己毀了》一文中指出:“第一,初入世的時候,對于無論什么,要留心考察一下,謹防上了惡當。第二,對于世俗通行的惡習慣,務必要嚴正的拒絕,中途不可放松。第三,在得到一部分成功的時候,這是最危險的時候,尤其要格外小心,拒絕物質的引誘,惡俗的傳染?!眥15}《生活》周刊就是這樣作為青年的良師益友,時刻關注青年的苦痛與煩惱,并時時提醒廣大青年注意提高自身的職業修養。
正確對待失業
經濟的不穩定加之農村大批廉價勞動力充斥市場,使得本來人多地少、人口多,工作少的中國的勞動者經常面臨失業的威脅。上海市在1928年2~7月調查了380個工會,失業會員占全體會員的19.64%。廣州市在1929年調查了40個工會,失業人數占總會員人數的25.8%。北平市1928年6~7月,9個行業的失業工人總數占32.69%。{16}《生活》周刊的讀者作為廣大社會中的一員,不免遭受失業的困境。一位署名何逖生的大學準畢業生寫信至《生活》讀者信箱,大吐苦水:“現在我們中國哪一個地方沒有土匪?又哪一個地方沒有饑荒?……戰爭、饑荒、失業和無業的人,一天一天增加……最可憐的就是現在無飯可搶,搶來搶去,仍就是個空碗?!f得好聽點,我們是大學生,洋翰林;說得不好聽點,社會上又多了一批高等游民”。{17}在1930年的中國,失業一直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嚴重問題。在《生活》看來,失業并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失去了再謀職業的信心,以致從此一蹶不振。失業期間萬不可灰心喪氣,自甘墮落,應“常反省已往的不是,而加以痛改;當默察不良的習慣,而加以糾正;當瀏覽有益于所希望職業的書籍,以補學力之不足;當忍受失業的痛苦,以養成堅忍耐苦降心靜氣之良好能力”。{18}這一期間,應該充分利用時間,努力提高自身能力,于己而言,失業“非絕對的不幸,實為吾人自新之機會”??梢哉f,《生活》周刊的這番言論,教育和警醒了許多處于失業困境的青年,不少青年由此奮發自強,不但最終找到了屬于自己的工作崗位,也在從失業到就業的過程中學會了如何面對困難。
綜上所述,《生活》周刊秉承最初的宣傳職業修養,進行職業指導的理念,從如何做好就業準備、在工作中如何處世待人到失業后該如何面對等方面給青年人以充分的建議和指導。當然,《生活》周刊對于職業指導遠非文中所舉這些,此外,如吃苦耐勞、負責、合作、儉樸、敬業、誠信等等從業者所需之條件都是《生活》周刊所倡導的。這一時期的《生活》周刊緊緊圍繞著職業教育與職業修養,給廣大求職以及在職青年點亮了職業路上的明燈。1929年9月6日,上海特別市政府教育局審查后致函《生活》周刊:“貴社發行之生活周刊取材豐富,立論新穎,且多含有教育意味之著述”??梢哉f這一評價是比較公允的。直到今天,我們仍可以從中獲取相關信息,用以指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觀,養成良好的職業道德。
注釋:
①黃炎培.黃炎培教育文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297.
②江鏡清.怎樣完成一個真正的好學生[J].生活,1926,(第一卷合刊):248.
③志.職業平等與職業神圣[J].生活,1926,(第一卷合刊):276-277.
④王志莘.知己知彼[J].生活,1926,2(3).
⑤潘文安.青年擇業與生活問題[J].生活,1926,(第一卷合刊):231.
⑥蔡尚思.蔡元培學術思想傳記[M].上海:棠棣出版社,1985.
⑦潘文安.最近之中華職業學校[J].新教育評論,第三卷第十八期.
⑧慚虛.機會[J].生活,1927,3(2).
⑨畢云程.機會[J].生活,1928,3(41).
⑩沈慰霞.聲……色[J].生活,1928,3(10).
{11}心水.盡我所有[J].生活,1928,4(10).
{12}畢云程.態度[J].生活,1929,4(13).
{13}張憲文.中華民國史(第一卷)[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5:477.
{14}純三.調節[J].生活,1928,3(13).
{15}畢云程.怎樣把自己毀了[J].生活,1928,3(11).
{16}張靜如,卞杏英.國民政府統治時期中國社會之變遷[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268.
{17}何逖生.愿一輩子不畢業[J].生活,1930,5(24).
{18}鄒欽和.失業與修養[J].生活,1926,(第一卷合刊):261.
作者簡介:
黃銀燕(1981—),女,廣西南寧人,徐州師范大學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中國近現代文化。
(本欄責任編輯:王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