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指出《機械基礎》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針對培養(yǎng)目標和學生就業(yè)崗位等實際情況的變化,提出在教學內容整合、教學目標準確定位以及教材完善等方面深化改革。
關鍵詞:職業(yè)教育;機械基礎;教學;問題;改革
《機械基礎》是中職、高職機械類工科專業(yè)必修的專業(yè)基礎課,是前幾年課程綜合化改革的產(chǎn)物,由傳統(tǒng)的《金屬工藝學》、《工程力學》、《機構與機械零件》以及《液壓傳動》等課程綜合而成。雖然在形式上將幾門課程綜合成一門課程,但其內容卻遠沒有融合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由于課程內容涉及面太廣,跨度太大,教學中存在著較大的困難,教學效果一直難如人意。
《機械基礎》課程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內容取舍不當目前使用的《機械基礎》教材大多編寫于2000年以后,其中以“國家規(guī)劃教材”為代表,影響較大,使用廣泛。例如,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倪森壽主編的《機械基礎》和趙祥主編的《機械基礎》以及由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出版、周家澤主編的《機械基礎》等均屬此類。從內容的整體結構來看,目前的教材未能完全擺脫過去四門傳統(tǒng)課程的約束,針對性和實用性原則體現(xiàn)得不夠,沒有做到“針對培養(yǎng)目標和學生的預期就業(yè)崗位”確定內容,內容面太寬,成為過去四門課程的簡單縮影。有些實用性較強的內容,如金屬材料和液壓與氣動等簡化過度,不能適應“使學生深入理解、掌握應用”的要求;而工程力學部分及與其相關的計算理論性強、難度大、實用性差,本可以全部刪除,卻占據(jù)了較大篇幅,既影響了教學效果,又浪費了寶貴的課時。
教材簡化過度由于教材內容涉及面太廣,又要體現(xiàn)簡化原則,達到壓縮教材篇幅和教學課時的要求,其結果必然是面面俱到,處處點到為止。目前使用的《機械基礎》教材,其共同特點是整個課程沒有重點,處處都是簡介式的泛泛而談;內容編排不夠科學合理,有的為了在表面上達到簡化的目的,把并無多少聯(lián)系、過去分為幾章介紹的內容合并成一章,把應該獨立成章的內容簡化成一節(jié);在敘述上過于簡單化,闡述不夠深入透徹,應該要求學生掌握的內容也是一帶而過。例如在倪森壽主編的《機械基礎》中,金屬材料的全部內容被簡化成第一章中的三節(jié),像工程力學中的靜力學基礎、平面力系、桿件的軸向拉伸和壓縮、圓軸扭轉、梁的彎曲、彎扭組合時的強度計算等,內容多且難度大,過去都是獨立成章,在該教材中卻都簡化成了短短的一節(jié)。更有甚者,在周家澤主編的《機械基礎》教材中,有關桿件四種基本變形時的內力、內力圖、強度計算等內容合并成一章,所占篇幅僅18頁半(不含習題),每種基本變形只用一個例題直接介紹,基本概念全部被刪除。這些教材在編寫時顯然沒有將便于教師使用與學生閱讀考慮在內,只是一味地追求精簡,把教材做成了“壓縮餅干”,導致教學重點不突出,給學生理解和掌握帶來困難,難以達到應有的教學效果。
體系過于雜亂《機械基礎》課程的前身,即上述《金屬工藝學》等四門傳統(tǒng)課程,雖然具有一定的內在聯(lián)系,但所研究的問題各不相同,把它們合并在一起,無論是仍按原來的課程分篇(如趙祥主編的《機械基礎》),還是打亂原來課程的界限,采取混合穿插編寫(如倪森壽主編的《機械基礎》),都難以做到“融為一體”,不可避免地存在生硬疊加的問題。此外,由于該刪的內容不能徹底刪除,從而導致重點不突出,各部分內容之間跨度太大,給人以雜、散、亂的感覺。例如在倪森壽主編的《機械基礎》中,第一章的內容包含鋼的熱處理、常用工程材料、機構與機械零件課程的緒論、機械零件的主要失效形式及工作能力準則、靜力學基礎等,從而在一開始就給人以包羅萬象、雜亂無章的感覺。
教學課時不足目前,《機械基礎》課程的實際教學課時為70~90學時,是過去四門傳統(tǒng)課程總教學課時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與教學內容相比,課時明顯不足。一方面,《機械基礎》與它的原型即傳統(tǒng)的《金屬工藝學》等四門課程相比,雖然作了較大幅度的刪減,教材的篇幅大幅度減少,但是教學內容所涉及的知識點仍然約占過去的三分之二,可見教學內容的刪減遠沒有教學課時縮減的幅度大。另一方面,目前學生的知識基礎、接受能力、學習熱情等都比過去有了很大程度的下降,教師教學需要更加深入細致,投入更多的課時,才能獲得預期的教學效果。而目前的情況卻完全相反,教學課時相對于教學內容比過去更加緊張,這就導致教師為了在給定的課時內完成規(guī)定的教學任務,不得不拼命趕進度,使講課內容只能浮在表面,難以深入,更沒有留給學生必要的練習時間;學生只能跟在教師后面“走馬觀花”,一知半解地了解一些名詞術語,對所學內容無法理解和掌握,教學效果難以保證。
令人費解的是,在近幾年推出的“規(guī)劃教材”中,對教學所需課時的建議大多很少,如倪森壽主編的《機械基礎》,在前言中給出了課時分配建議,總教學課時僅為66學時,以其中第九章“軸”為例,內容包括過去機構與機械零件中的“軸”、材料力學中的“圓軸扭轉”和“彎曲”等三章的全部基本內容(還有“彎扭組合問題”作為選學內容),建議教學課時只有8學時,筆者在使用該教材時,僅是介紹其中“圓軸扭轉”和“構件的彎曲”兩節(jié)就用了12課時,即便如此還是沒有達到使大多數(shù)學生“理解基本概念,掌握基本方法”的教學目標(根據(jù)教學的實際情況,在《工程力學》課程中,“扭轉、彎曲”兩章大約需要16~20課時)。所以,很難想象教材的編者是如何按照“課時分配建議表”中建議的學時進行教學的。
深化課程教學改革,
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效果
衡量一門課程的教學改革是否成功,應當看它是否真正提高了教學效率和教學效果。對照這樣的標準,《機械基礎》課程所經(jīng)歷的教學改革不能算很成功,在教學內容整合、教學目標準確定位、教材完善等方面還需要進行深化改革。
內容取舍應合理職業(yè)教育培養(yǎng)的是在生產(chǎn)、建設、管理、服務等第一線從事具體工作的技能型(或應用型)人才。《機械基礎》課程作為學生學習后續(xù)有關專業(yè)課程的必要基礎,教學目標和要求應當確定在“使學生了解常用金屬材料的性能,熟悉常見機構和通用機械零件的主要參數(shù)和工作原理”層面上。在確定教學內容時,應當針對學生的預期就業(yè)崗位,以“用得上、學得進”為原則,進一步“收縮面,加強點”。在目前教材內容的基礎上,適當加強金屬材料部分,保持常用機構與機械零件部分基本不變,徹底刪除工程力學部分及機械零件中與其相關的計算。此外,考慮到目前“液壓與氣動”技術在機械控制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僅在《機械基礎》中對液壓傳動做十幾課時的簡介是遠遠不夠的,建議將“液壓與氣動”和“可編程控制技術(PLC)”綜合為一門課程——《機械控制技術》。經(jīng)過調整,《機械基礎》課程的內容應包括“常用金屬材料”和“常見機構與機械零件”兩部分,自然成為一體,不再給人以勉強綜合、簡單疊加的感覺,有利于實現(xiàn)“提高效率、增強效果、節(jié)約課時”的課程綜合化初衷。
內容簡化應適度由于計算機等高新技術在生產(chǎn)中的廣泛應用,工科專業(yè)開設的課程越來越多,傳統(tǒng)的專業(yè)基礎課程教學內容的大幅度簡化以及課時大幅度壓縮是必然的。但是,內容的簡化和課時的減少不能沒有限度,必須符合科學性和合理性的原則,即應當以保證教學效果、實現(xiàn)課程的教學目標為前提。為此,必須處理好兩個問題:一是課程體系要適度保持,不能支離破碎,以利于學生對課程的基本內容形成較為完整的認識;二是對于較重要的內容要保證必要的課時,使教學能夠達到一定的深度,便于學生理解、掌握和應用。例如鋼的熱處理、平面連桿機構、直齒圓柱齒輪傳動、滾動軸承、軸等是本課程的重點內容,在教學中應當予以足夠的重視,達到使絕大多數(shù)學生都能夠理解和掌握的目標。
必要課的應有保證必要的課時是保證教學得以順利進行、達到預期效果的基本條件之一,尤其在目前學生的知識基礎普遍較差、學習熱情不高、課外很少自己主動學習的情況下,更加需要較為充裕的課時。因此,課時必須與教學內容保持一致。此外,還應當充分考慮學生的水平、學習積極性、接受能力等實際情況對教學進度的影響,教學進度的快慢必須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教師講課能夠從容地進行,該講透的重點內容必須講透,學生必要的練習環(huán)節(jié)也不能省略,否則必然欲速則不達。以倪森壽主編的《機械基礎》教材為例,根據(jù)筆者的實踐,要使教學效果達到基本要求,需要100~110課時;而如果按照前面所述,刪除其中的工程力學及與其相關的計算,并將液壓傳動部分移出,則用60~70課時就比較充裕了。
教材建設應加強教材是教學活動的依據(jù),教材是否適合直接關系到教學活動是否可以順利進行以及教學效果能否達到預期的要求。目前可供使用的《機械基礎》教材由于存在上述諸多不妥之處,有必要盡快進行修改完善。因此,筆者對教材建設提出以下建議:(1)針對培養(yǎng)目標和學生的預期就業(yè)崗位,按照實用性原則確定課程的教學內容。(2)全書內容應當符合“融為一體”的要求,而不是搭積木式的簡單組合。(3)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講求實效,難易程度要適中;尤其對于難度較大、大多數(shù)學生難以掌握、在以后又沒有直接應用的內容應當徹底刪除。(4)內容闡述應當符合“便于教學中使用和學生閱讀”的要求,簡化有度,該深入處要深入。相信經(jīng)過這樣修改完善之后的《機械基礎》教材能夠符合當前教學的要求,有利于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效果。
隨著我國職業(yè)教育事業(yè)的快速發(fā)展,中、高等職業(yè)教育正在逐漸普及,最基層的生產(chǎn)、建設、管理、服務等第一線的操作崗位已經(jīng)成為職業(yè)院校畢業(yè)生的主要去向。《機械基礎》課程作為一門傳統(tǒng)的專業(yè)基礎課,應當順應這種變化,緊緊圍繞學生就業(yè)崗位的要求,及時調整課程的教學目標和內容,做到因崗施教、因材施教,有效地提高課程的教學效率和教學效果,實現(xiàn)預期的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倪森壽.機械基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趙祥.機械基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周家澤.機械基礎[M].西安: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04.
作者簡介:
郝增林,江蘇財經(jīng)職業(yè)技術學院機電工程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