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模塊化教學法是一種以現場教學為主、以技能培訓為核心的教學模式。文章就模塊化教學法在高職《Windows系統管理》課程教學中的應用進行探索研究。
關鍵詞:課程開發;模塊化教學法
高職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社會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強調動手能力的培養。理論知識以“必需、夠用”為度,高職教育中一些理論性較強的專業基礎課可以整合在專業群基礎技能課中,只講專業技能必須用到的知識點,打破傳統“三段式”課程體系,構建專業群基礎技能課程體系和專業方向核心技能課程體系。《Windows系統管理》課程是筆者所在學院計算機專業群(包括計算機網絡技術、計算機應用、圖形圖像制作、動漫設計與制作四個專業)基礎技能課,主要培養學生Windows系統管理的基本技能,要求學生理解計算機操作系統的基礎理論知識,重點掌握計算機系統管理的職業技能,同時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何在計算機教育中實現創新,培養適應知識經濟發展的合格人才,是擺在計算機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首要問題。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運用模塊化教學法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途徑。
模塊化教學法的特征
模塊化教學法(MES)是20世紀70年代初由國際勞工組織研究開發出來的以現場教學為主、以技能培訓為核心的一種教學模式。模塊化教學就是先確定課程的能力培養目標,根據該目標將課程教學分解為若干模塊,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學習不同的模塊,以實現不同的分目標,從而達到預定的課程教學目標,實現教學組織的靈活性。模塊化教學法的主要特征如下:
(一)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打破傳統課堂教學中的“填鴨式”、灌輸式教學方式,以學生為中心組織教學,發揮學習主體的主觀能動性。采用“模塊化教學”,一方面學生可以自主選擇學習模塊,控制和管理好自己的學習活動,另一方面可使教師的教學具有針對性。
(二)為社會培養了實用技能型人才。高職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為社會培養第一線的實用技能型人才,所以在高職教育中可以運用模塊教學法有針對性地培養社會實時需求的人才。
模塊化教學法在《Windows系統管理》中的實施
模塊劃分的對象包括課程和學生,每個模塊都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和評價考核標準。模塊化教學的目的在于用最短的時間和最有效的方法,使學生熟練掌握某項技能,強調學以致用,有較強的教學靈活性。
(一)《Windows系統管理》模塊化教學課程設計
課程教學目標分塊:要求學生通過《Windows系統管理》課程學習掌握以下技能:(1)Windows 2003 Server的安裝、卸載和基本設置,Windows環境下組建對等網和域網兩種局域網技能。(2)Windows系統管理技能。(3)Windows網絡服務配置技能。(4)Windows系統安全管理技能。熟練掌握以上技能的同時理解操作系統相關理論知識,具有一定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根據教學目標和課程知識邏輯性,教學內容模塊劃分為:(1)Windows Server 2003系統安裝和基本設置模塊。(2)Windows系統管理模塊。(3)Windows網絡服務模塊。(4)Windows系統安全模塊。詳細模塊劃分如圖1所示:
(二)模塊化教學法中的課程作業設計
要達到課程模塊的教學目標,教師設計一系列科學合理、形式多樣的課程作業是必不可少的。課程作業多樣性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從課程邏輯組織來看分為章節作業和模塊單元作業;從作業形式來看有實訓作業、筆試作業、口試問答作業、技術資料檢索作業和學習總結作業;從作業時間來看有課堂作業和課后作業。無論哪種作業,設計時要遵循循序漸進性、系統性、代表性、先進性等原則。布置作業時要充分考慮學生承受能力,注意控制作業的難度和數量。《Windows系統管理作業》模塊化教學法課程作業模型如圖2所示。
(三)模塊化教學法中的學生分組
可根據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對學生進行分組教學。在《Windows系統管理》教學中,可把授課班級學生按照興趣特長或將來發展方向分成兩個組,即網絡服務配置組和系統安全組。系統安裝設置模塊和系統管理模塊是本課程的基本技能模塊,要求每個學生必須熟練掌握。網絡服務和系統安全兩個模塊根據興趣和特長選擇其中一個模塊進行學習。網絡服務配置組的學生精修網絡服務配置模塊,而系統安全組的學生精修系統安全模塊,為將來學習網絡安全技術打下基礎。通過分組,充分挖掘學生智能優勢潛力,發展特長,弘揚個性,把“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貫穿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真正做到因材施教。《Windows系統管理》分組教學如圖3所示。
(四)《Windows系統管理》模塊化教學過程評價
應根據PDCA(Plan、Do、Check、Action)循環質量管理體系原理對模塊化教學實施過程進行評價。根據PDCA循環,建立一整套教學實施過程質量評估體系,對模塊化教學實施過程中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教師的教學過程進行及時評價。教學評價分為章節評價、單元模塊評價、期末課程評價三個層次。章節評價和單元模塊評價在教學過程中進行,主要由學生和任課教師參與。評價的標準為能否達到教學實施前制定的章節知識技能目標和單元知識技能目標。評價的手段為通過章節知識技能測試和單元知識技能測試。如果知識技能測試結果沒達到教學目標,學生和授課教師一起分析測試結果,如果大部分學生沒有達到標準,教師應自查該單元教學組織、教學方法是否得當,重新組織該單元的教學,如果是少數學生沒有達到教學目標,學生應反省自己的學習過程,可以通過教師個別輔導和周末開放實訓室讓學生自己上機練習加以彌補。期末課程評價是對該課程教學實施過程的總體評價。總體評價由教學過程中各單元模塊評價和教學領導、教學督導、同行、校外企業人員參與。評價的結果反作用于該課程下學年教學實施的過程。《Windows系統管理》課程實施過程評價如圖4所示。
總而言之,模塊化教學法具有較強的靈活性、針對性、現實性和經濟性,適用于模塊性、操作技能性較強的課程教學,對落實高職“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辦學指導思想以及教學改革、課程開發具有深刻的意義。
參考文獻:
[1]趙鵬飛,蘇成柏.高職院校專業群建設初探[J].清遠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4).
[2]教育部高教司.點擊核心——高等職業教育專業設置與課程開發導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周平儒.模塊化教學法探微[N].英語周報,2006-06-21:(3).
作者簡介:
黃華,男,廣東省清遠職業技術學院信息科技學院計算機專業講師,研究方向為系統應用集成、信息網絡安全。
(本文責任編輯:周秀峰)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