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實習是師范教育將理論聯系實際,實現培養目標的重要環節。針對師范高專層次的師范生在教育實習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解決問題的對策。
關鍵詞:教育實習;師范;問題;對策
教育實習是師范教育將理論聯系實際,實現培養目標的重要環節。教育實習無論是對即將成為合格教師的師范生來講,還是對高師院校來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自2001年我國基礎教育實施新課程改革以來,許多高師院校為了適應新課改的要求,探索適合本校特點的新教育實習模式,取得了可喜的成效。然而,在針對師范高專層次的師范生教育實習調查中,我們也發現了一些問題。本文試從存在的問題入手,談談筆者的認識及我校的成功做法。
師范高專教育實習存在的主要問題
實習時間短而集中,缺乏連續性目前我國師范高專教育實習的時間普遍存在偏短的現象,多數學校的課程方案中規定師范生的實習時間為6~8周,一般安排在大學畢業前的最后一年一次性完成。由于實習時間較短,實習生適應教師角色困難,很難在短期的實習中對中小學教師職業有一個全面的接觸和了解,因此,往往使得教育實習流于形式,效果不能令人滿意。
實習內容和功能單一,缺乏合理性在現階段,多數師范高專的教育實習模式大同小異,即組織一兩次教育見習、實習活動,而沒有系統地從師范生教師專業化可持續發展的角度策劃整個教育實習過程。教育實習內容更多的是注重單向的課堂教學實習,而忽視了學校管理、班主任工作、教育調查研究、課例反思等內容的實習。實習內容和功能單一,教師教育內涵淺薄,因此,教育實習形式狹窄,缺乏真正的實效性,難以實現教育實習應有的作用。
實習學校受益不多,缺乏穩定性從我國高師院校的教育現狀來看,大多數師范高專缺乏穩定的教育實習基地。一方面,由于師范高專觀念落后,主動適應基礎教育不夠,指導不力,經費緊缺等,另一方面,由于實習學校對教育實習的排斥態度,怕接受實習而影響正常的教育教學效果,影響學校的升學率等,同時實習學校接受實習生時,沒有從中受益,導致實習學校不能保證實習生在真正的“實戰”環境中得到應有的鍛煉。
高專教師觀念滯后,缺乏前瞻性基礎教育改革新課程方案的出臺,從教育理念到課程體系,從教學內容到教學方法,無不處于變化和更新之中。而師范高專面對如火如荼的基礎教育改革,主動適應不夠,特別是擔當課程與教學論課程的教師,教學理念落后于基礎教育的改革,使實習生在實習時處于一個陌生的教學環境中。
師范高專教育實習改革的策略
轉變觀念,確定終身教育理念應轉變教育觀念,充分理解師范教育的內涵,確立終身教育理念。從教師專業成長的發展視角來看,在人才培養、課程設置中,應把教育實習放到師范教育領域去設計,突出教育實習的地位,建立教師終身教育理念支持下的教育實習系統,視教育實習為一門綜合實踐課程,貫穿在大學學習生活之中。在大學期間,學生應進行多次教育實習,每次帶著具體的不同的任務和目的,做到“早接觸”,“不斷線”,“長流水”。實習的目的在于促進師范生的專業化,在于使師范實習生將在校學習的理論知識運用于教育實踐,從而在經歷、發現、感悟、快樂、自我實現的過程中獲得作為教師的真實體驗,實現由“學習者”向“教師”角色的漸進式跨越。
延長時間,提高教育實習質量大量的資料顯示,世界發達國家在教育實習時間總量上比較充裕,如英國師范生參加教育實習一般至少要花15周時間,實習期間與正式教師一樣,每天工作8小時,完全參與學校生活,觀摩經驗豐富的教師上課,實踐教學技能。其他國家師范生實習的時間則更長,美國24周,法國27周,德國72周等。而我國高師教育實習時間普遍存在偏短的現象,因此,師范高專應將過去單一的畢業前集中實習改為分段實習,采取連續性、階段性教育實習方式,將過去6周的教育實習時間延長到16周,其中暑期教育實習2周不占教學計劃總學時,原來安排在畢業前集中教育實習時間延長到8周,并提前到第五學期進行,其余6周進行教育見習和模擬實習。這種延長教育實習時間,提前進行教育實習,采取形式多樣的教育實習活動,統籌合理安排教育實習的全過程的新型實習模式,能極大地提高師范高專教育實習的質量。
豐富內容,構建教育實習模式隨著國內外高師教育實習改革的不斷推進,教育實習的內容得到了豐富與發展,師范高專應立足現狀,與時俱進。根據學校的性質、培養目標、師資狀況以及師范生的身心發展特點,采取適合本校特色的教育實習內容和形式。研究與實驗證明,全程教育實習模式是一種有效的實習方式,它是以中小學教學模擬和實踐課為切入口,通過大課程體系平臺,把教育實習擺在重要位置,使教師培養和培訓高度融合,最終實現師生雙向專業化發展,促進教師教育一體化。全程教育實習模式主要分為如下幾個階段:(1)教育見習階段。這一階段實習3周,分散在第一、第二學期進行,主要內容是觀察課堂教學與班級管理,采取的方式是“走出去”與“請進來”相結合。所謂“走出去”,即進入中小學課堂,觀摩相關學科教師講課,觀摩班主任進行的教育、輔導活動,了解和熟悉見習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基本情況;而“請進來”,則是請當地優秀教師或教研員做專題講座或播放優秀教師的教育教學錄像資料等,以幫助學生了解課堂教學與班級管理。(2)模擬實習階段。這一階段實習時間3周,分散在第三、第四學期進行,主要目標是鞏固師范生的專業思想,提高師范生的教師職業技能,準確分析自己的教學素質,明確提高自己教學素質的方向,盡快完成由學生向教師的角色轉換。這一階段由三個環節組成:首先,進行教師專業技能訓練,如“三字一話”等,夯實基本功。其次,進行微格教學技能訓練,使受訓者以“第三者”的身份觀察自己的教學行為,通過“鏡像效應”,指導教師作出客觀的評價與分析,使學生形成清晰的自我認識,最終熟練掌握整個教學過程的各種技能。第三,利用暑假,參加中小學生夏令營的組織工作或少年宮活動并協助工作,通過無拘束的活動與交流,真正地了解青少年的思想狀況和行為特點。(3)教育實習階段。這一階段是整個教育實習的核心部分,應安排在師范生學習生活的第五學期進行,實習時間為8周,這是深入了解中小學教育的好機會,也為開展教育調研、反思創造了條件。實習內容主要包括課堂教學、說課、班主任工作和教育調查等。教育實習結束后,師范生對教師職業有了初步的認識,同時在實習過程中發現了一些新問題,產生了一些新的想法,應抓住這一契機,要求實習生撰寫教育反思報告或教育科研論文,目的是培養師范生的準教師的教育科研素養,促使他們早日成為專業化的學者型教師。
分層管理,夯實教育實習基礎師范高專教育實習是一項系統工程,工作涉及面廣,是極為復雜的社會實踐活動。它不僅是師范高專的內部事務,而且與實習學校、地方教育行政部門有著密切的關系。長期以來,教育實習被看作是師范高專單方面的任務,實習的組織、指導、管理都由師范高專單獨承擔。作為師范高專應打破傳統陳舊的教育實習管理體系,建立科學合理的師范高專教育實習管理體系,即組成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師范高專和實習學校參加的“三位一體”的教育實習領導聯合體,共同負責教育實習的計劃、組織、督導、考核與評估,三方協作管理,分工負責,各有所為。建立系與實習基地教育實習工作小組,具體落實教育實習的工作。通過分層全程監督管理方式,確保實習生在教育實習過程中,有效地學習教師應具備的職業技能,使教育實習成為師范生不斷成長的重要途徑,為教育實習順利進行奠定堅實的基礎。
共建基地,保障教育實習穩定從根本上來說,師范生的職業素質是“教”不出來的,只有在真實的教育環境中實踐,才是師范生成為合格教師的根本出路。因此,加強實習基地建設,營造一個融洽的教育實習環境,是教育實習順利進行的保證,共建教育實習基地是師范高專為提高教育實習質量而對教育實習管理方式所進行的重大改革。師范高專與實習學校之間應建立一種“互惠互利,雙向受益”的機制,主動參與各方面的協調,解決教育實習基地建設中面臨的實際困難,只有在互惠互利的基礎上各取所需,才能使教育實習得以穩定和發展。作為師范高專要充分發揮高校優勢,積極為實習學校的基礎建設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務,如通過幫助實習學校改善辦學條件,免費贈送有關中小學教育教學方面的設備和有參考價值的刊物資料,免費優先安排教師進修,邀請實習學校領導和教師參加學術會議,參與實習學校的教改試驗研究等方式,加強與實習學校的經常性聯系,使實習學校真正通過參與師范高專的教育實習獲得益處,進而和師范高專建立起一種平等、協作、共生的伙伴關系。作為師范生的實習學校,要把實習基地建設作為本校教學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選派有經驗的優秀教師承擔指導實習生工作,精心指導實習生的實習,建立相對穩定的教育實習基地,圓滿地完成教育實習任務。
參考文獻:
[1]鄭東輝,施莉.國外教育實習發展概況及啟示[J].高等師范教育研究,2003,(9).
[2]孟憲樂.師生雙向專業化發展:全程教育實習模式研究[J].課程·教材·教法,2003,(4):65-69.
[3]黃兆信.新世紀高師教育實習模式的構建與實踐[J].中國高教研究,2003,(1):87-88.
[4]王存寬,胡建勇.再談教育實習改革思考[J].化學教育,2006,(10):41-42.
[5]鄧李梅.高等師范院校教育實習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湖北師范學院學報,2006,26(5):130-134.
[6]季新華.師范生教育實習改革和創新的思考[J].揚州大學學報,2003,7(3):37-38.
[7]陳大超.陳瑤.主體性教育實習模式的建構[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2001,24(5):50-52.
[8]杜炳志.對新形勢下高師院校教育實習工作的思考[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2004,33(5):251-253.
[9]王文靜.關于我國高師教育實習的理性思考[J].高等師范教育研究,2001,13(5):65-69.
作者簡介:
彭菊花(1961—),女,山東濟南人,連云港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初等教育研究中心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教師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