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向我們傳遞了一個重要信息:在中國這樣一個以政府或國家為主導的新興市場引入股權激勵,其困難和問題似乎還難以在短期內得到解決。從激勵模式、指標體系到執行成本和約束條件以及退出機制等等,眼下都需要進行系統地考量。
“水激石則鳴,人激志則宏”。激勵文化,在中國可謂久遠。股權激勵手段也并非是西方人首創,早在幾百年前, 中國晉商就深諳此道。晉商票號創造的“身股制”本質上與現代公司治理中的股權激勵機制是類似的,它為晉商的發展和傳承注入了巨大活力??上У氖牵袊糯幕季S中缺少數學抽象能力,沒能把這一經濟現象系統理論化。上個世紀30年代, 西方經濟學家把股權激勵原理進行了模型化,從而為股權激勵機制的實施和推廣提供了科學依據。
信息經濟學中的委托代理模型,解釋了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條件下的代理問題。由于存在信息不對稱,所有者無法完全監控到經理人的行為,由此導致的經營懈怠和濫用職權,需要通過設計相應的激勵約束機制促使經理人按照公司的長期發展目標采取行動。理論上,合理設計的股權激勵機制也應能夠促使公司經理人將自身利益與公司各方面參與者的利益結合起來,謀求公司長期利益的最大化。
值得注意的是,理論模型的完美結論是建立在一些假設條件下的。首先,模型中的委托人和代理人都是理性的經濟人,追求各自效用最大化,現實中存在的一些非理性的行為和心理因素不在該模型考量之中。其次,設計激勵方案的委托人是企業的最終所有者,與代理人之間不存在合謀行為,這個假設與中國多數國有上市公司的治理結構顯然存在沖突。第三,資本市場的有效性和法律制度健全。前提條件的不充分,模型的結論就需要校正和調整。不過,理論模型的意義在于建立一個參照系,有了理想條件下的參照,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具體實踐中制約股權激勵有效性的諸多因素。
由前十余年艱難探索,到2006年的狂熱,再到2007年的冷卻,中國上市公司股權激勵正從盲目引入進入理性思考時期。與此同時,中國資本市場和配套法律法規也發生了巨大變革和改進。公司法、證券法的修訂,三大股權激勵管理辦法的頒布實行,都為股權激勵推進提供了制度保障。股權分置改革和整體上市,也為引入股權激勵消除了制度性障礙。真可謂“忽如一夜春風來?!比欢?,人們盼望的“千樹萬樹梨花開”景象卻沒有隨之出現,上市公司和投資者對股權激勵的態度變得日益謹慎起來。顯而易見,從激勵模式、指標體系到執行成本和約束條件以及退出機制等等,都需要進行系統地考量。不理智的方案不但會導致股權激勵失敗,還有引發更嚴重的道德風險和經營危機。即使在成熟的資本市場,這樣的例子也屢見不鮮。
研究和總結國內外市場股權激勵案例的失敗和成功經驗,不難得出一個基本思路:我們應著眼于長期,激勵與約束并舉,充分權衡風險和收益。毋庸置疑,完善的公司治理結構,公開透明的報酬信息披露,健康、有效、充分市場化的資本市場,有法必依、執法必嚴的監督體系,是股權激勵成功實施的基礎。再周全的計劃, 再完美的模式,沒有良好的外圍環境也難免成為“空中樓閣”。全流通并不意味著更有效率的股權結構自動產生。由于大股東持股比例降低,部分公司所有權結構將處于較分散的狀態,股東對董事會、公司高管控制力會減弱,公司的治理結構可能會面臨比改革前更大的挑戰。在這種情況下,一旦監督機制失靈,股權激勵很可能成為方便高管人員牟利的“隧道”。
我們期待中國上市公司能用好股權激勵這把雙刃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