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難理解,遂寧的張錦明、滎經的胡昌升、巴中的李仲彬以及平昌的劉謙祥,他們出現在盆周、大山地區,而不是出現在成都周邊的平原地區。
1998,蜀官“政治年”
1998年初,41歲的張錦明履新,擔任雅安市市中區區委書記。
張錦明面對的是一個亟待振衰起弊的“攤子”,是年2、3月接連發生的幾起大案,將3個鄉鎮的主要領導掀翻下馬,情況最嚴重的寶石鎮除了一個鎮黨委副書記外,其余班子成員均卷入“旋渦”,寶石鎮政府一下子成了空殼政府。
“這是對干部人事制度發出的一個嚴重警報”,張錦明說:“我們不懷疑每個人都有選出好干部的良好愿望,但是僅有好愿望是不夠的,還必須有好制度作保證?!痹趨^委常委會上,張錦明態度堅決地主張改革原有的選任辦法,要對保石鎮鎮長候選人實行“公推公選”,伺后,68名干部報名參加了競選,通過考試取出前6名,再通過答辯選出前兩名,選舉人則由寶石鎮各村干部、村民代表、人大代表共100多人組成。
向道全,這個根本未曾進入組織部門視野的年輕人,成功地從“票箱里跳出來”,成為全國第一個公選鎮長,如果按照傳統干部任命途徑,在另一個鄉鎮擔任組織委員的他離鎮長之位還很遙遠。
從公選鎮長到直選鎮長,張錦明承認,這一跨越幾乎沒有太多的醞釀。1998年11月,一段對話促成了市中區鄉長直選探索,這是在橫山鎮鎮長公選期間,一位干部與村民代表的對話:
村民:“這回選舉好,比以前好。但他們還是上面派來的吧?”
干部:“不,這是你們自己選的。”
村民:“不對,這6個人是怎么來的呀?”
干部:“這是他們自己考來的呀。”
村民:“我們怎么知道他們是考來的?要說是我們自己選的,那就應該一開始就讓我們來選?!?/p>
既然百姓認為公選仍然不能保證足夠的民主,那為什么不一步到位嘗試直選呢?經過緊鑼密鼓的籌備,1998年12月31日,步云鄉以公開競選、秘密劃票方式,6236位鄉民選出了自己的鄉長譚曉秋。這樣一個看似偶然的事件,成為中國基層民主改革一個標志性的節點,也將張錦明推向了輿論的風口浪尖。

同樣是在1998年,39歲的李仲彬也迎來他人生的一個轉折點。
3月5日,擔任成都市消防支隊支隊長的李仲彬一身戎裝,代表“成都119”向社會公開承諾:“有警必出,有災必救,有險必搶,熱情服務”,這平平常常的16個字,標志著中國消防從降火伏魔延展到搶險救援和社會救助。創新119,可以視作李仲彬軍人生涯濃墨重彩的一筆。是年9月,李仲彬悄然“著陸”,在成都下轄的新都縣擔任縣委副書記。
李仲彬正式步入四川政壇。
1998年12月,另一個享譽四川政界的官員也踏上了從政之路。胡昌升,這位成都理工大學的副教授離開三尺講臺,在成都市錦江區擔任副區長。3年后,名不見經傳的胡昌升在他仕途的“第二站”一夜成名。2002年12月20日,胡昌升在滎經縣委書記的崗位上僅僅一個半月,這一天,他以普通黨員的身份參加黨代表選舉,成為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第一個參加競選黨代表的縣委書記。滎經縣黨代會的常任制試點也由此發端。
1998年,可以說是四川政壇“造星運動”的特殊年份,張錦明走向峰口浪尖,成為閃亮的政治明星,而李仲彬和胡昌升同時開啟政治生涯,這三個人可以說是四川基層民主改革的代表人物。是年元月,冷剛也主政一方,開始擔任雙流縣縣長,白剛則在錦江區擔任區長,相較于基層民主改革,后者領銜的城鄉統籌試驗讓他們成為政聲卓著的改革人物。
體制內變革者
對于直選鄉長的改革風險,張錦明并非沒有足夠的預見。
1998年12月22日這一天,冬至。大霧籠罩,張錦明的汽車駛在濃霧里,一陣孤獨感抓住了張錦明的心。這一天距離步云直選只有9天時間,她填了一首詞《如夢令·冬至》:寒凝水天云愁,霧里隱約孤舟;時見帆影動,又聽浪打沙鷗。激流,激流,可知那船沉???
“孤舟”、“沉浮”,張錦明的擔憂在字里行間若隱若現。
1999年1月19日,《法制日報》發表了《民主不能超越法律》一文,指出直選鄉長違法。因為,鄉鎮長人選一向由上級黨委圈定,然后由當地人民代表選舉通過。張錦明推動的步云直選,改變了基層行政首長的產生方式,步云直選破壞了“規則”。中央編譯局楊雪冬研究員在接受《決策》采訪時認為,關于步云合法性的爭議一方面說明了民主改革觸動了制度性障礙,另一方面也說明不同的群體會根據自己的需要來運用“民主”話語。
“民主在思想家那里是價值,在政治家那里是理念,在掌權者那里是機制,在農民那里是程序”,張錦明承認,她遇到的阻力或爭議是一種潛在的,但又是深層次的分歧。其實,早在1998年5月,四川省委組織部曾經在眉山市青神縣的南城鄉進行過一次秘密的鄉長直選試點工作,但是這一嘗試在幾年之后才解密。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正是因為有南城鄉直選在先,上層對步云選舉的曖昧態度才消解了張錦明仕途上的兇險。
到2001年鄉鎮換屆的時候,步云鄉選舉程序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從先前的直選鄉長變為直選鄉長候選人,然后交由人大定奪。這樣一來,規避了第一次直選的政治風險。觀察家發現,張錦明的改革策略和重心開始變化,她從一個激越的“快半拍改革者”演變為一個溫和的“體制內變革者”。
張錦明的“退守”與其說是對風險的規避,不如說是改革策略的調整。從一步到位到循序漸進,從突破體制到遵從體制。作為四川基層民主改革的代表人物,張錦明改革轉向黨內民主層面。其實,真正風向標的變化是2001年四川省委組織部的一個導向性規定,明確要求不再進行鄉鎮長直選,而鼓勵探索鄉鎮黨委書記直選工作。
從宏觀環境看,四川基層選舉改革的轉向,與人們對即將召開的十六大的預期有很大關系。2002年11月,十六大明確規定“黨內民主是黨的生命”,黨內民主改革出現了開闊的操作空間。
繼而,在張錦明之后,四川政壇又涌現出幾顆閃亮的政治明星,他們在黨內民主改革中頗有建樹,其中“風頭最健者”就是李仲彬。
他注定不是一個溫吞、“安分”的人,不論走到何處都不會甘于平庸。2001年元月,李仲彬轉正新都縣縣長,2002年12月擔任新都區(原新都縣)區委書記,自此,他可以把法定權力發揮到極致。從開放三會到公推直選鄉鎮黨委書記再到民評官,選舉——管理——監督,民主運行的各個環節新都政改無不涉及。李仲彬將自己在新都的工作稱為一場民主啟蒙。
2005年9月,李仲彬調任四川最貧困的巴中市,次年擔任巴中市委書記。對于李仲彬的擢升,一位四川本地觀察家認為沒有懸念,因為他在新都非常出彩,但是,讓李去巴中出乎意料,或許,讓李仲彬這樣一個充滿激情的理想主義者去攪動困頓的巴中,正是一種刻意的安排。事實說明,李仲彬的巴中政改同樣出彩。
出彩是否一定能夠贏得喝彩?

楊雪冬說,“四川基層民主改革經過10年發展,今天已經不再像當年那樣令人血脈賁張,原因在于人們對待政治更為理性和現實”。在他看來,十六大的召開直接導致四川的基層民主從政府層面轉向了黨委層面,此后出現的各種類型的黨內民主改革只是對中央精神的呼應和落實,已經不具備純粹“創新”意義。
由此可見,“張錦明們”只是變革者而不是創新者。
盆地與盆周,不一樣的“故事”
成都、雅安和巴中,代表四川三種典型地區,即盆地(平原)、盆周(丘陵)和大山。如果仔細觀察四川近十年出現的政治明星抑或改革官員,就會發現一種符合政治地理現象的規律存在,即社會政治現象的空間分布與地理環境有著很大的關系。
四川省委黨校黨建部主任彭穗寧接受《決策》采訪時分析說,四川選舉改革最多的地區并不是經濟基礎較好的盆地地區,而是盆地周邊丘陵地區,以及更外邊的大山地區。也就是說,四川基層民主改革發展存在著區域不平衡的現象,那么,有沒有數據支持這種觀點?
中央編譯局比較政治研究所的賴海榕博士,曾于四川鄉鎮選舉改革高潮期對此進行過調研,掌握了許多有說服力的數據。2002年4月止,四川全省40%的鄉鎮實施了競爭性選舉,他指出,“這是平均數,有些地方實施競爭性選舉的鄉鎮多于這個百分數,有些地方少于這個百分數。雅安市、巴中市等地達到100%,由此可以肯定,有些地方實施競爭性選舉的鄉鎮占該地鄉鎮總數的比例,會遠遠低于40%這個平均數”。賴海榕在與四川省一級相關人員的訪談中獲知,成都實施競爭性選舉的鄉鎮數和比例較低。省一級的干部推測,成都的區縣很可能只有一兩個鄉鎮實施競爭性選舉。

由此,我們就不難理解,遂寧的張錦明、滎經的胡昌升、巴中的李仲彬以及平昌的劉謙祥,他們出現在盆周、大山地區,而不是出現在成都周邊的平原地區。
那么,為什么盆周和大山地區會成為四川選舉改革的溫床?彭穗寧從文化的角度分析認為,盆周和大山地區更容易沉淀一些傳統的文化,特別是“湖廣填四川”,移民文化中缺乏主體意識,對尋找“帶頭人”有天生的要求,從耗散的角度講,由于地理隔絕因素,這種傳統意識積淀深厚。這些地區的農民來說,對選舉改革期待更多。
彭穗寧的分析只能說明盆地大山地區農民,更需要選舉改革給他們帶來好的“帶頭人”,那么,這些地區官員推進選舉改革的動力到底是什么呢?賴海榕在遂寧、雅安、南充、巴中四市多個鄉鎮調研后得出的結論是,“推動鄉鎮競爭性選舉的目的是擺脫困境、減輕負擔或提高效能,一旦這些方面的壓力減輕或消失,繼續推進鄉鎮競爭性選舉的動力就會減弱或消失”。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成都周邊地區,作為省域政治經濟中心,其經濟發展基礎和基層治理能力方面的條件更為優越,基層存在的問題也不像盆周、大山地區那樣糾結復雜,這一地區的官員在基層民主改革方面動力不足是必然的邏輯。盡管“盆地與盆周,不一樣的故事”這樣的表述,不足以解釋成都轄內為何出現了新都政改,但是2003年之后,在成都城鄉統籌試驗場上,冷剛、白剛、曾萬明等改革官員的集體登場,促使人們對成都改革甚至是四川改革的注意力出現了轉移。
正如楊雪冬所言,隨著城鄉統籌改革推動者的出現,張錦明們淡出了人們的視線。對于大眾來說,后者的行為更能給他們帶來實惠;對于上級部門來說,后者的行為也不具有任何政治風險。這些推動民主的官員肯定會有失意,但是,從整個政治文明發展的長時段來看,他們無疑占有自己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