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領導者的形象方位上,人們有著諸多社會性定義。這些公共期待和對于領導者公共形象的理解和定義,已約定俗成為當今世界“成功型”的領導者形象中共同的“普適性”元素。那么,在今天全球化民主時代,在領導者的形象坐標上,哪些“普適性”元素值得我們認真體悟、把握和踐行呢?
當今世界,領導者的公共形象已成為領導力(Leadership)的一個關聯因素。在社會的公共期待上,今天人們對于領導者有著諸如“崇高”期待、“才資”期待、“平民”期待等諸多預期;而在領導者的形象方位上,今天人們亦有著諸多社會性定義。這些公共期待和對于領導者公共形象的理解和定義,已約定俗成為當今世界“成功型”的領導者形象中共同的“普適性”元素。
那么,在今天全球化民主時代,在領導者的形象坐標上,哪些“普適性”元素值得我們認真體悟、把握和踐行呢?
“老實人”形象
在1976年的總統競選沒有開始之前,各方面關注的主要競選人只有兩個:一個是杰拉爾德·福特。在“水門事件”尼克松辭職后,作為繼任者杰拉爾德·福特重新使政府贏得了尊重,一位政治評論家如此稱贊他。一個是福特的主要競爭對手、加利福尼亞的執行長官——羅納德·里根。
接下來的人物是其他兩位著名沒有參加競爭的政客。他們是前副總統休伯特·漢弗萊和參議員愛德華·肯尼迪。雖然他們一時沒有參選,但是他們表示如果其他候選人沒能獲得黨派的支持,他們將擔起該職責。
在這些人之后,才是吉米·卡特:喬治亞州的前執行長官。政治學家說他贏得提名的機會很小,因為大部分的民主黨人士不認識他。不論他的擁護者怎么談論他,其他人似乎總在說:“吉米,是誰啊?”
但在接下來的競選中,他們選擇了民主黨候選人吉米·卡特。為什么?
“吉米,是誰啊?”這個問題幫助卡特贏得了不少的認可。他不論何時遇到選民,都會說:“你好!我是吉米·卡特,我正在競選總統。”
但更重要的是他成功地順迎了美國民眾在“水門事件”后對政治家“誠實”品質的心理需求。在擔任喬治亞州的執行長官以前,他曾經是一名核工程師,及種花生的農民。他再三地告訴人們,他不屬于華盛頓已有的政權系統。在外相上,卡特也是頗具使人喜歡的“老實人”特征。“他臉部的最大特點是露出牙齒的悅人微笑”。他的衣著簡樸,常常戴著“吉祥的”紅領帶。然而他更喜歡穿斜紋粗棉布的“種花生的衣服”。
在一個處處機巧行事的社會,真正的老實人彌可足珍。毛澤東曾說:“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是老實人”。德國國際工人運動活動家、與倍倍爾在1869年共同創立了德國社會民主黨的威廉·李卜克內西曾談到馬克思說:馬克思“像小孩子一樣不善于作假和偽裝。除了社會或政治的理由必須這樣做而外,在其他任何場合他總是毫無顧忌地充分表露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有時客觀情況要求掩飾情感,這時他常常顯得像小孩子一樣的手足無措,因而使他的朋友們發笑。”“在經常處于敵對狀態的‘文明’社會里,當然不是任何時候都可以說真話的……然而,不是任何時候都能說真話,絕不是說應該說假話……前者是智慧,后者是虛偽。”
所謂“老實人”,就是老老實實做事、樸樸實實做人,不事機巧,不搞浮夸,不玩小聰明。“老實人”形象的本質,是返璞歸真,恪守心靈的真實和“做人”的本份。正如1942年毛澤東在《整頓黨的作風》中指出的:“我們應該是老老實實地辦事;在世界上要辦成幾件事,沒有老實態度是根本不行的……一切狡猾的人,不照科學態度辦事的人,自以為得計,自以為很聰明,其實都是最蠢的,都是沒有好結果的。”
“聰明人”形象
郭子儀是再造大唐的功勛,一身系天下安危數十年,歷史上少有出其右者。但郭子儀形象的另一面則是“窮奢極欲”。唐朝官員的俸祿是很高的,郭子儀出將入相十多年,俸祿收入相當可觀。當時朝廷因連年征戰,國庫空虛,常常愁沒錢用,郭子儀家卻珍寶堆積如山,府中奴仆就有一千多人,且個個衣著鮮亮,富貴至極。郭子儀幕僚中有人為此景象擔憂,勸郭子儀說:“時下正當艱難之時,國家財用匱乏,軍費常常籌措不出,士兵們時常因缺餉而鬧嘩變。皇上自奉也很儉薄,您卻斂財積貨,厚自奉養,恐怕有污英名,不如把多余的錢財上交國庫或充作軍餉,這樣您的功德就更高了。”
郭子儀笑著搖頭說:“這你就不懂了。我以一點微薄的功勞被封王爵,本來是不相當的,我卻居之不疑,不是沒有自知之明,而是我向朝廷表明,我是既貪戀富貴、又安于現狀的人。朝廷擔心的不是大將錢多,而是功名太盛,跋扈不服朝命,甚至造反。我現在功名已至極處,無可加復,如果像你所教我的那樣做,皇上反而要疑心我另有所圖了。”郭子儀舉例說,安祿山、史思明禍亂天下,假若安祿山等有王公爵位,他們就會愛惜它,想傳給子孫,還會輕易鋌而走險嗎?人們聽了他的解釋后,恍然大悟。
與郭子儀同時有功名的將帥很多,如仆固懷恩、李光粥等,但都因受猜忌或宦官妒賢嫉能,功高而遭殺身之禍。諸將為求自保或起兵造反如仆固懷恩;或擁兵自重、不聽朝廷號令如李光粥。惟有郭子儀作為唐朝中興的社稷重臣,從未對朝廷有二心并能善始終。在當時的情況下,他這樣做是很明智的。正是以其大智慧和人格魅力,郭子儀成就了一世英名。
政治學家埃弗雷茨·卡爾·萊德認為,國家最高統帥除了有正直的人品,“總統智慧”極為重要。“總統智慧”是知識、判斷力、性情、對于未來信念的合一體,是英明決策和負載著責任的領導力量的源泉。今天的領導者要多一點聰明人的形象。時代在急邃發展,“不確定”因素在加大;公共事務日趨繁雜,各種社會問題層出不窮,沒有一點兒聰明勁是不行的。但是,需要搞清楚的一點是,什么是真正的聰明?聰明有“小聰明”和“大聰明”之分。真正的聰明是大聰明,也就是大智慧。
領導者要崇尚大智慧而不要玩小聰明。蘇軾在《留侯論》中說:“古之所謂豪杰之士者,必有過人之節,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如果以此來區分什么是小聰明、大聰明,那么,蘇軾說的“拔劍而起,挺身而斗”、楞頭青式的“勇”為小聰明,而“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所挾持者甚大,其志甚遠”的“大勇”為大聰明。
“讀書人”形象
《劉向新序·雜事第五》記載,魯哀公問子夏說:“必須要學習而后才可以安國保民嗎?”子夏說:“不學習而能夠安國保民的,還沒有聽說過。”哀公曰:“那么,五帝有老師嗎?”子夏曰:“有。我聽說黃帝是向大真學習治國之術的,顓頊是向綠圖學習治國之術的,帝嚳是向赤松子學習治國之術的,堯是向尹壽學習治國之術的,舜是向務成跗學習治國之術的……這十一個圣人,如果沒有遇到這些老師傳授治國之術,那么,他們就不可能建立天下的功業,也不會名傳千古。”
三國時期,孫權要呂蒙多讀書(“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呂蒙以“軍中多務”作搪塞,孫權說:“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
如果說,知識經濟是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本質特征的話,那么,“知識政治”更已成為當今世界的一種大趨勢。全球化時代公共事務的繁雜、社會生活的變遷、民主法治和社會公平正義的長足推進,對于領導者群體的學養、知識結構在持續提出新的挑戰。
美國第十六任總統林肯自己估計,他自己總共接受過大約一年的正規教育。但是林肯在個人愛好方面,人們稱他為“畢生都是一個貪婪的讀者”。他有時全神貫注于一本書中,竟至完全忘記周圍的一切。林肯喜歡莎士比亞的著作,尤其是《麥克白》和《漢姆雷特》,并且以單憑記憶整段引用對白使得到白宮的客人大吃一驚。
領導者“讀書人”形象的本質,是對“知識理性”的遵崇。培根說過:“讀書在于造成完全的人格”。多讀一些書,對于提升領導力、提高領導績效有好處。沒有良好的讀書習慣,不可能形成良好的領導人格。毛澤東曾說:“我一生最大的愛好是讀書”,“飯可以一日不吃,覺可以一日不睡,書不可以一日不讀”。在延安時,毛澤東在動員干部學習時說:“我如果再過10年死了,那么就要學9年零359天”。
今天,“學習型社會”的建立,首先得有“學習型”的官員隊伍和領導者群體。一名領導者,“書生氣”不好,但“書卷氣”則是需要的。
毛澤東當年曾批評干部隊伍中一些人“不讀書、不看報”,“不知有漢,無論晉魏”,這種情況,今天并未完全改變。領導群體中讀書越來越少,是一個值得十分警覺的現象。2006年4月23日“世界讀書日”,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披露了“國民閱讀與購買傾向抽樣調查”。結果顯示國民中有讀書習慣的,只占全部人口的5%。讀書習慣離人們漸行漸遠了。與前幾次調查相比,人們認同“讀書越來越重要”的比例,降低到1999年首次調查以來的最低點。在圖書閱讀者中,每人每年平均讀書4.5本;與前幾次調查相比,讀書率呈下降趨勢,1999年閱讀率為60.4%,2001年為54.2%。2005年為48.7%,國民圖書閱讀率已連續6年下降。
“書多人賢,酒多人顛”。凡為領導者,應多讀書,少些應酬;多些思考,少些盲從;多些沉靜,少些浮躁。真正稱得上有現代素養的領導者,應具備那種“從此靜窗聞細韻,琴聲長伴讀書人”式的飄逸和“寧靜致遠”的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