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十年政改歷程中,魏宏是一個關鍵人物??疾焖c四川政改的重疊歷程,不僅能為讀者提供一個獨特視角,其中的策略、藝術與膽識,也值得改革設計者們仔細研究。
“他是四川政改的一個關鍵點?!辈稍L中受訪對象均如此或類似地談起一個人:四川省委常委、副省長魏宏。
在四川政改背后的官員中,魏宏是一個具有標本意義的人物。
從1997年任四川省委組織部副部長開始,魏宏便與基層民主改革聯系在一起,成為其發展的重要推手之一,并在此后雅安市市委書記的任上親自操刀。而在2002年出任四川省委組織部部長后,魏宏更是通過重鑄組織系統,將政改帶出基層民主范疇,延伸至官員問責等領域。
另一方面,這位關鍵人物卻如此低調,少被見諸媒體,更不要說成為輿論的中心。以至于2007年5月,當魏宏從四川省委常委、組織部部長任上被任命為四川省委常委、副省長時,甚少有人關注到這一任職調整對四川政改可能帶來的變化。
在部分觀察者眼中,正是他這種低調、穩健而不失激情的行事風格影響著四川組織系統,乃至整個政改的“性格”。考察他與政改的重疊歷程,顯然能為讀者提供一個考量政改的獨特視角,其中的艱辛、游移與驚喜,策略、藝術與膽識,也值得改革設計者們仔細研究。
從幕后推動到雅安操盤
在媒體報道中,魏宏與四川基層民主改革的交叉點是從下面這次對話開始的。
“對不起,魏部長,我踩線了!”
“你不是踩線,你簡直是超越嘛!”

事隔多年,時任遂寧市市中區區委書記的張錦明仍清晰記得,在步云直選之后,其與時任四川省委組織部副部長魏宏的這段耐人尋味對話。魏宏的話語中似乎透著嚴厲,但事情發展的方向卻并不遵循于此。
“那段時間是步云直選遭受非議最多的時候,各方壓力洶涌而來,指責最多的,就是直選踩了法律的紅線。”張錦明回憶說,“在非常關鍵的時候,大約在步云鄉直選一周后,魏宏部長來到遂寧,召開了一個公選干部的座談會,對公推公選給予了高度肯定,明確表示擴大干部選拔的民主化是一種必然趨勢?!?/p>
在這樣一個背景下,去作如此一個講話,魏宏對步云直選及其改革精神的態度不言而喻,用張錦明的話說,“這就是支持,這就是肯定?!?/p>
這種支持、肯定與推動其實早已發生。
1997年1月,魏宏升任四川省委組織部副部長,分管農村基層黨建。此后不久,四川基層民主選舉改革即遍地開花。雖然,已無從查尋具體事例來證明魏宏在這個過程中的作用,但按照官場慣例,“這其中,魏宏肯定發揮著重要作用,因為他的職務在那兒,他就分管基層黨建?!毕嚓P專家告訴《決策》。
在“遂寧座談會”平息體制內的爭議后,對外魏宏開始要求守口如瓶?!皩賳T個性化的炒作,不利于改革的發展。就拿我們開展的一些工作來說,在開始做的時候,如果媒體介入過多炒作的話,我們可能就做不下去或不做了?!痹谖汉昕磥?,“我們需要嘗試的東西太多了。”
如此,魏宏與四川政改的第一次交錯宛若驚鴻一瞥,等他們再次重疊時,魏宏已是雅安市市委書記。
2000年,魏宏調任雅安市委書記。在一年后的鄉鎮換屆選舉中,四川要求除部分縣市外,1/3的鄉鎮須進行公推公選。這給了魏宏一個“嘗試”的機會。
“雅安鄉鎮一級的公推公選改革主要是由魏宏決策并推動的?!敝醒刖幾g局研究院賴海榕分析道,盡管有省委組織部的文件在先,但雅安并非唯諾遵循而毫無突破與創新。
換屆前,雅安市委即頒布了專門文件指導換屆選舉工作,并決定采取“零起點”競爭的辦法,即普通干部(包括村“三職”干部)也可以參加鄉鎮正職的競爭。這極大增強了選舉的競爭性,據不完全統計,雅安下屬175個鄉鎮的黨委書記、副書記以及鄉鎮長、副鄉鎮長職位總數約為1040,可報名參加這些職位競爭的人數卻達到了2103人。競爭之激烈,在當時四川的基層民主選舉改革中是少有的。
此外,雅安還是此次換屆中,僅有的幾個全部鄉鎮均實現公推公選的地方之一。
鍛造政改的技術基礎
由于魏宏的低調,其與政改的前兩次交錯均是如此匆忙。等到二者第三次走到一起時,事件才開始跌宕起伏。
2002年,魏宏返回四川省委組織部,就任組織部部長。但這次,他首先需要面對的卻是一場“家丑”——達縣事件:2003年,達縣法院一位副院長剛上任18天,便因和同事嫖娼被查處;縣委宣傳部只有15名編制卻設了7名部長;縣委組織部連續兩份文件就任用了300多名干部。
達縣組織部如此“用人”,讓魏宏感到“震動、震驚,也很痛心”。不久,達縣組織部即被嚴厲查處,組織部長被免職。但這對魏宏來說并不滿足,“對這件事的處理很容易,但我們必須在一個更大的范圍和更深的層次上來研究總結這類案例。”在一次會議上,魏宏如此公開說道。因為在魏宏看來,組織部門就是社會的“第一顆紐扣”,如果第一顆紐扣扣不好、對不準,衣服就怎么穿也不會正。
自此,四川省委組織部開始發出通知,在全省組織系統開展作風整頓,構建開放的組織工作系統,其中42名干部因 “不適合從事組織人事工作”而遭清退。
同時,包括《四川省選拔任用黨政領導干部“兩推一述”暫行辦法》、《四川省黨政領導干部任職試用期暫行規定》等在內的一系列文件也逐步醞釀并陸續推出。這批總計46份的系統文件相互銜接、互為補充,形成了結構完整、脈絡清晰的四川組工流程圖。但在觀察者看來,這些文件更重要的意義尚在于構建了四川政改的技術基礎,從票決制即可見一斑。
2005年12月7日,四川省委八屆六次全委會以無記名投票方式表決通過了巴中市長李仲彬等5名市級主要負責人和省直部門負責人。這是四川第三批經省委全委會審議表決產生的市廳級“一把手”,標志著四川“省管班子正職人選集中提交省委全委會表決”真正走上了制度化軌道。
據相關報道,李仲彬在接受票決之前曾講話表示,如果得不到大多數省委委員的認可,比如被票決掉了,他就“解甲歸田”。結果,曾以鐵腕力推新都政改、被認為是“有棱角有立場”的干部典型——李仲彬高票獲得全委會通過。
過去,領導的“提名權”往往在一個看似集體通過的權力通道里順暢運行,而被“提名”的干部犯了錯卻無人承擔用人責任。四川省社科院相關專家告訴《決策》,“現在,省委書記、省委組織部長都沒有權力直接任命一個干部,在決定干部選用問題他們都只有一票?!币虼耍淮笈坝欣饨怯辛觥钡母刹吭谒拇ńM工系統越來越開放的今日得到重用。
“正是這些本土化、系統化又不乏靈活性的文件,使得四川省委能夠鐵腕‘治吏’,同時為四川比如新都、雅安等地黨政‘一把手’在政治體制方面的大膽創新培育了土壤?!鼻笆鰧<曳治龅溃浴耙搽y怪外界會揣測四川是組織部門的政改‘試驗田’。”
但更重要的是,開放性已成為四川組工系統工作的價值導向,并形成一種開放力量。

開放的力量
魏宏開放組織系統的建立,不僅為四川政改提供了技術基礎與發展的土壤,也使組織系統開始走出神秘、秘而不宣的狀態,進行著一系列的改革創新。
2004年10月,魏宏以四川省干部教育學會會長的身份,代表四川省干部教育學會,與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校長羅伯特·布魯寧克斯博士,在成都簽署了“四川省中高級公務員頂崗培訓項目合作協議”。
根據協議,受訓干部將在明尼蘇達大學進行學習,并將通過學校的安排,到明尼蘇達州政府下屬的廳擔任行政助理。“頂崗實習”這種全新的官員培訓方式一時成為焦點,被各方熱議。據媒體報道,中組部對此持肯定態度,并希望四川繼續摸索與完善。
2006年,在中組部試點的基礎上,四川省委組織部構建了“8+3”選官體系。
“看過那個牛奶的廣告嗎?呵呵,奶牛都要考智力,還要測視力、稱體重?!彼拇ㄊ∥M織部辦公室主任戴允康笑說,“經過8項關卡,這樣一整套選下來的,不會是考試專業戶,而是可信、可用的干部。”
“3”道程序檢驗中的“民主推薦”,與通常意義上的領導推薦或組織推薦也大不一樣,四川自創的“兩推一陳述”是目前國內組織系統惟一將民主推薦環節轉化為黨員群眾選票的試點,這個程序的添補被專家們認為是“解決了選任制度中干部合法性來源的問題”。
此外,最后階段的線型考察也十分具有創意。發放到黨員群眾手中的《民主測評卡》將籠統的干部素質細分為理論素養、創新能力等13項。每個候選干部所得到的數據被輸入計算機,幾分鐘后,一張定量分析的《民主測評線性分析圖》就出來了。“曲線圖就相當于給人畫像,能活靈活現的把細微的差異畫出來,提交到常委會上,領導們也一目了然?!贝髟士嫡f起線性分析來異常興奮。
而四川組織系統這些試點中,最近一次見諸媒體的則是關于“專職副書記”創新。
2007年初,當其他地方尚在探索書記、專職副書記與常委三者之間如何分工時,四川率先給出了答案——1月14日,四川省委下發《關于實行黨委常委分工負責制有關問題的試行意見》,以文件的形式,對這種全新的黨內領導體制做了一個大致的描述。
其行動如此之迅速,得益于“2006年5月初,魏部長親自牽頭負責制定了《四川省市州黨委常委分工負責制試行辦法》,并于當月中旬帶隊趕赴巴中,與地方黨委領導班子談話后,明確按照《試行辦法》進行試點,并提出具體要求。”四川省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說道,“巴中試點很快就開展了起來,并在一個月內出臺了一整套辦法,比如《常委分工負責制運行規則(試行)》、常委會領導體制的‘五條原則’和決策運行的‘八項制度’?!?/p>
2007年5月,魏宏升任四川省委常委、副省長。盡管外界甚少將這一變化與四川政改聯系起來,但不少熟悉四川政改的觀察者卻不約而同地表露了某種擔憂,直到魏宏的分工明確,繼續分管人事為止。